2015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10
  

  • 全选
    |
    目次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02期封面及目次

  • 天然气地质学
  • 张抗,李铁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199-20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明而未开发天然气储量数量大且随时间日趋增加的现象长期存在,是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特点之一。分析其发展过程和在不同盆地的分布是提高储量动用率和保障产量持续增长的必要前提。2013年全国未开发的天然气地质储量约为5.62×1012m,未开发率为42.3%|未开发的可采储量为0.535 4×1012m,未开发率为23.7%。在分别做了未开发储量的盆地分布和公司分布以及不同类型油气田未开发储量分析后,提出了以新思维、新技术动用未开发天然气储量的3条认识:①未开发储量是现实的增产领域|②重新认识探明储量的现状和动态|③适宜技术的应用是关键。在后者中包括:必须强调每块未开发储量的特殊性、进行新一轮的精细地震工作、适度引入致密储层油气的钻井和储层改造技术、以先进方式开发中小气(油气)田群、重视溶解气的开发等问题。最后提出,三大油气公司在近、中期的全方位发展中要集中力量为天然气增产做出更大贡献,因而可适当缩小己占有勘探区块面积,集中力量在已开发的气(油气)田上提高采收率,大力动用未开发储量,以取得更高的资金回报率和整体经济效益。
     
  • 石书缘,胡素云,刘伟,徐兆辉,李伯华,武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08-21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岩溶发育期次的确定一直是国内外岩溶储层地质建模技术面临的难点。由于现有的岩溶期次判别方法多以暴露特征作为依据,但岩溶作用形式多样,热液等流体活动发生的岩溶作用因缺少暴露标志难以判别。为此,提出一种综合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判别充填期次和包裹体均一温度判别流体活动期次的岩溶期次判别新方法。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奥陶系大量露头资料为基础,进行碳氧同位素测定和包裹体信息分析。利用盐水包裹体测温得到均一温度分布的统计规律,进而得到平均均一温度值,建立按成岩流体活动期次标准划分的平均均一温度直方图。采用碳氧同位素值建立δ13C—δ18O交会图,根据岩心组合及其切割关系,划分不同充填期次值的分布范围,建立碳氧同位素判别图版。综合碳氧同位素图版和包裹体均一温度图表,进行古岩溶发育期次的判别。将建立的图版应用于哈拉哈塘奥陶系进行岩溶期次的判别,得出哈拉哈塘奥陶系共发育5期岩溶。该结果可与区域地质背景及地震资料解释下的结果较好地吻合。

  • 李萌,汤良杰,漆立新,黄太柱,甄素静,田亚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18-2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北南坡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和横向差异性,是该区油气在纵向上和平面上不均衡富集的主控因素。通过研究其内部各次级单元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结合油源、储盖组合等油气地质条件,探讨了塔北南坡差异构造演化对三大油气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对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成藏组合,古构造格局决定了油气来源和运聚方向,储盖组合差异性则与碳酸盐岩多期次的抬升剥蚀和岩溶作用有关,阿克库勒、英买力和哈拉哈塘等地区成藏条件优越。构造活动对古生界海(陆)相碎屑岩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差异抬升剥蚀限制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并影响其储集性能|而圈闭特征和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充注成藏的规模,如东河塘背斜圈闭,经历2期大规模油气充注。油源和断裂、输导砂体等运移条件是影响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成藏组合差异性的主要因素,阿克库勒地区通源断裂—砂体输导体系下的运移效率较高。

  • 耿晓洁,林畅松,韩剑发,尹宏,李浩,杨兆栓,王清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29-2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具有分辨率高、直观和可定量化的优势,在沉积储层研究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以成像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大量的岩心、薄片和常规测井曲线的分析,将研究区鹰山组岩溶体系划分为11种成像测井相,包括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相与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相构成的储层相类型、沉积作用形成的高阻隔层相类型,以及多种储集空间叠合的复合相类型等。在精细刻画岩溶体系的成像测井特征之后,认为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古岩溶体系中,形成有效储集层段的并非伽马高值的溶洞相,而是溶洞相之下、高阻隔层相之上的裂缝与溶孔的复合相,溶孔构成了油气的储集空间,而裂缝成为沟通储集空间的通道。多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受不整合面发育和构造古地貌等多重因素控制,古岩溶作用发育的鹰一段和鹰二段,显示出不同的岩溶特征。其中,鹰一段发育2套可识别的大型溶洞体系,而鹰二段则以小型溶洞、溶孔等均匀溶蚀作用为主。

  • 任凭,林畅松,韩剑发,李浩,刘景彦,王清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41-25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酸盐岩沉积微相不仅揭示了水动力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也是后期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薄片及岩心资料划分出塔中北斜坡鹰山组Mf1—Mf10 10种沉积微相类型,及MA1—MA4 4种沉积微相序列,其在平面上沿塔中一号断裂带呈条带状展布,靠近台地边缘附近多发育高能—中高能滩型微相序列(MA1—MA2),而台地内部能量相对下降,主要发育中低能潮坪型微相序列(MA3)低能白云质潮坪型微相序列(MA4);从鹰二段至鹰一段沉积时期,由相对低能沉积微相序列(MA3—MA4)向高能沉积微相序列(MA1—MA2)发生转化,鹰一段沉积晚期是滩体形成的主要时期,沉积环境水体能量向上逐渐增强。鹰山组顶部高能沉积微相发育多种孔隙类型,且易于发育构造裂缝并接受岩溶作用改造,是有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
     
  • 孟庆洋,桂丽黎,陈琰,袁莉,杨帆,隋立伟,白东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52-2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包裹体岩相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显微测温等分析,对柴西南地区红柳泉、尕斯库勒和英东3个典型油田的油气充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柴西南地区含油气包裹体发育,含油包裹体丰度(GOI)为5%~90%|②根据包裹体颜色、产状、宿主矿物等特征,可以划分为2类油气包裹体组合(黄色荧光包裹体和蓝色荧光包裹体),反映了来自2期油气充注过程的产物|③包裹体荧光光谱的波峰范围和红外光谱的甲基含量特征均反映出蓝色荧光包裹体的成熟度高于黄色荧光包裹体。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模拟结果,综合分析了典型油田的油气充注时间。尕斯库勒油田和红柳泉油田2期油气充注对应的时间分别约为26Ma和10Ma|而英东油田2期油气充注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0Ma和5Ma。晚期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过程相匹配决定了油气的保存条件和富集程度。
     
  • 刘金华,吴立峰,吴艳梅,刘健,罗洪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61-26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邮凹陷黄珏—马家嘴地区戴南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砂体主要受扇三角洲分流河道控制,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但大量透镜状的含油气砂体出现与储层分布规律之间存在矛盾,因而开展了其成因分析。研究区戴南组叠合含油面积呈现连片含油特征,单一小层的含油面积却表现为透镜状或者断层切香肠状,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透镜状的孤立含油区域|并且从注水效果分析,砂体连通率低,注水后见效井少,见效好的油井普遍沿物源方向,但沿物源方向受效距离短,该类特征说明研究区储层存在较强非均质性。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发现研究区全区内变形构造发育,在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基础上,特别是Shanmugam提出的砂(泥)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等理论,提出了“小型滑塌岩性油藏储层成因模式”,认为研究区透镜状含油砂体是已沉积地层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下形成地层滑塌,出现软沉积物的变形作用,最终导致储层局部物性变差,使得有效储层呈现透镜状分布。

  • 李继岩,宋国奇,王晓蕾,陈静静,宋明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69-27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原始沉积环境对成岩作用的控制,凸显红层储层成岩作用的特殊性,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岩心常规分析、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对王家岗地区冲积平原红层砂体和博兴洼陷灰层滩坝砂岩进行成岩差异对比研究,定性剖析了2类砂体成岩作用特征,定量表征了2类砂体成岩产物、成岩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灰层滩坝储层中以晚期含铁类碳酸盐胶结物为主、压实作用较强、溶蚀作用强烈|红层储层中以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为主、压实作用较弱、溶蚀作用较弱。由于2类砂体经历了不同强度的成岩作用,导致储层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孔隙类型差异性明显,红层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滩坝砂岩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最终对比分析认为2类砂体形成时的原始沉积环境不仅控制了早期成岩产物类型以及数量,并进一步影响中晚期成岩事件的发生。
     
  • 郑民,贾承造,王文广,李鹏,李建忠,吴晓智,张永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77-29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相叠合盆地蕴含丰富的油裂解气资源,其晚期成藏过程经历了早期古油藏成藏与晚期油裂解成气阶段,受构造演化控制作用明显。探索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关系,对油裂解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构造演化与晚期油裂解气成藏关系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研究古老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原始油气聚集、原油裂解与天然气晚期成藏关系。蜀南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存在3次生烃期和2次生烃停滞期,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发生的沉积埋藏和抬升剥蚀事件出现了2次生烃和2次停滞,印支期和燕山期上覆巨厚沉积地层使得筇竹寺组烃源岩持续生烃|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存在一次油裂解生气过程,印支期后三叠系埋藏深度足够大并激发了龙王庙组古油藏内原油的裂解成气,持续到燕山晚期,提供充足的气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海相叠合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油气基础地质条件的发育;②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老烃源生烃过程;③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构造发育、古油藏聚集与保存;④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古油藏的原油裂解与晚期聚集成藏;⑤建立了古老海相烃源层系晚期油裂解气成藏的研究思路,以期对同类古油藏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扩大油裂解气藏勘探的规模。
  • 苏奥,陈红汉,马玉华,詹海勇,杨文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292-30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湖凹陷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气侵分馏作用,但目前仅局限于定性描述。以平湖构造带孔雀亭气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包裹体和原油正构烷烃测试等手段,结合该区油气地球化学性质和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孔雀亭气区气侵条件及主控因素,并讨论了气侵分馏作用对油气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高有机质丰度、生气持续的煤系源岩提供了充足气源,数量众多的断裂发育以及油气充注时间的良好匹配等地质条件,使得孔雀亭气区能够大规模发生气侵分馏作用。气侵分馏定量计算表明研究区各井原油的正构烷烃损失率Q值介于35.3%~97.1%之间,折点碳数介于18~27之间。气源距离和垂向深度共同控制了气侵分馏的强度,而且前者比后者表现出更强力的控制。气侵分馏不仅使得孔雀亭气区各井沿着气侵方向其含气层数和凝析气层数比值逐渐减小,而且导致该区呈现出“上油下气”的垂向分布样式以及低蜡质凝析油与伴生的高蜡质油等复杂原油类型的形成。
     
  • 非常规天然气
  • 周庆华,宋宁,王成章,李博,车建炜,彭传圣,许江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01-31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常德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岩石类型主要为富炭硅质页岩、炭质页岩和石煤。以单井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和露头资料,对常德地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岩矿组成、储集空间类型、力学性质、含气性等进行了研究。该区牛蹄塘组地层相对稳定、分布范围广、页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孔隙和微裂缝发育,比表面积大、吸附气能力强,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具备良好的可压裂性。CY1井揭示牛蹄塘组页岩厚度大,含气量达到0.5~2.1m3/t,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综合研究认为常德地区牛蹄塘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 林拓,张金川,包书景,杨升宇,李博,何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12-31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构造特点和沉积背景研究,优选并实施钻探了湖南第一口牛蹄塘组页岩气调查井—常页1井,并通过取样测试分析、现场解析实验对牛蹄塘组含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常德市周边及以北的慈利—石门—澧县一带,沉积厚度大、分布稳定、地势平坦,是优选页岩气地质调查井位的有利区域。优选的常页1井揭示了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厚674.5m(真厚度),是目前已知我国单井钻遇黑色页岩层系的最大厚度,其有机碳含量、现场解析含气量、等温吸附含气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随着深度的增加,三者都表现为先从顶部到中下部增大、再向底部减小的特点。位于牛蹄塘组中下部、井深为1 067~1 250m的黑色页岩、炭质页岩段,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0.14%,等温吸附气量为3.7~5.8 m3/t,现场解析总含气量为0.5~2.1m3/t,是该井页岩气发育的最有利层段,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 张顺,陈世悦,鄢继华,谭明友,张云银,龚文磊,王光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20-33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常看似简单的泥页岩其实是包含多种岩石类型的复杂的岩石组合,泥页岩的岩相是导致其物性变化、油气差异分布的根本因素。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综合矿物成分、沉积构造、有机质丰度、颜色以及其他混入物等因素,建立了一套适合东营凹陷西部泥页岩的岩相划分方案。富有机质纹层状灰岩、中有机质纹层状细粒混合沉积岩、富有机质层状黏土岩、富有机质(钙质)夹层状灰岩以及贫有机质块状细粒混合沉积岩等是其中最为发育的5种岩相类型。构造缝、超压缝、层间缝、矿物收缩缝、溶蚀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及方解石重结晶晶间孔等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综合岩相特征、储层特征及钻井试油数据,确定了富有机质夹层状灰岩、富有机质纹层状灰岩及富有机质层状黏土岩为优势有利岩相。可能的优势有利岩相厘定是泥页岩勘探的重要基础。

  • 孟强,王晓锋,王香增,张丽霞,姜呈馥,李孝甫,史宝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33-3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延长组长7页岩为例,通过30余块页岩样品的解析实验研究了页岩气解析过程中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发现,页岩气在解析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增大了9.2‰(从-50.1‰~-40.9‰),乙烷碳同位素值增大了2.8‰(从-35.5‰~-32.7‰),丙烷碳同位素值几乎不发生变化。在常温或恒温加热条件下,页岩气解析过程中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值持续增大,当升高温度时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值先突然减小,然后慢慢变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是页岩气的吸附/解吸作用和同位素的扩散运移分馏作用。此外,页岩气的甲烷、乙烷碳同位素组成的这种变化特性,可能是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值相对于源岩热演化程度较小的重要原因,同时可以应用于压裂效果的评价和页岩气剩余资源量的评价中。
     
  • 曹涛涛,宋之光,王思波,夏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41-35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选自下扬子芜湖地区昌参1井二叠系的页岩样品进行氮气吸附实验和压汞实验来研究其储集物性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影响页岩储集物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比表面积介于4.70~21.86m2/g之间,平均为12.60m2/g,其中81.80%的比表面积是来自微孔的贡献|页岩孔隙度介于1.18%~4.95%之间,多数页岩样品孔隙度低于4%,其中中大孔(或裂隙孔)贡献了66.38%的孔隙度|渗透率介于(0.001~15.56)×10-3μm2之间。通过对页岩储集物性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①TOC 含量是页岩比表面积主要的控制因素,随着TOC含量的增加,比表面积明显增加|②孔隙度随TOC含量增加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可能与孤立分散的有机质粒内孔与裂缝连通性较差以及有机质充填矿物孔隙有关,这说明了有机质主要是贡献比表面积而非孔隙度;微孔和过渡孔体积与黏土矿物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中大孔(或裂隙孔)体积与脆性矿物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可能共同影响页岩的孔隙度;③渗透率与排驱压力呈极好的指数负相关性,排驱压力越小,渗透率越高,就越有利于页岩气的开采。
     
  • 天然气勘探
  • 李磊,王小刚,陈玲玲,谭卓,曹冰,申雯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52-35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潮汐水道作为沉积学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的目标之一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基于东海西湖凹陷X井区钻测井、三维地震数据,利用单井相分析、地震数值正演模拟、地震多属性分析以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对始新统平湖组复合潮汐水道进行识别,并对其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叠置样式及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取得3方面结论:①研究区潮汐水道呈NW向展布、宽500~1 000m、深2~10m,往返的涨潮流—退潮流致使潮道侧向迁移、弯曲并形成点坝|②复合潮汐水道由底部滞留沉积—点坝—泥坪—煤层或点坝—泥坪—煤层8期沉积旋回组成,单一沉积旋回自下而上水体逐渐变浅、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③地震正演模拟及多地震属性结果表明,复合潮汐水道与周围围岩在地震波形、振幅、频率上存在差异。

  • 田仁飞,杨春峰,胡宇,杨振峰,李秋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60-36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超覆在石炭系之上的古近系,聚集丰富的岩性油藏资源,由于受石炭系强振幅的影响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制约,常规的地震属性无法有效刻画储层的纵横向分布。针对此问题,利用改进的广义S变换的谱分解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时频分析,结合已有钻井、测井资料精细标定层位、录井显示和测井解释等综合分析,优选出70Hz的分频剖面识别该地区的岩性油藏薄储集层。储层预测结果与现有钻井资料都非常吻合。据此研究成果又部署了一口评价井,并获得了工业油流,进一步表明谱分解技术适合该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储层预测,也可为其他地区类似的岩性油藏储层预测提供思路。
     
  • 王斌,雍学善,潘建国,滕团余,尹路,许多年,黄玉,孔旭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67-37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在页岩气中无论是游离气含量还是吸附气含量都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开展精细的地层压力预测对提高页岩气的产量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利用纵波速度随着地层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的特点开展压力预测,但是地层纵波速度的变化并不仅仅由地层压力的变化决定,因此为了建立高精度的地层压力预测模型,分别从杨氏模量和体积模量的定义出发,结合波动方程推导了有效应力与纵波、横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开发出了一种新的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弹性参数联合法来计算地层压力。该方法通过引入横波速度,降低了压力预测的多解性,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并在页岩气地层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宋连腾,刘忠华,李潮流,袁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71-37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异常孔隙压力成因复杂,不同成因的孔隙压力计算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若未充分考虑压力成因会导致严重的错误。依据研究区异常压力成因,选用Bowers法对大港油田Y井进行了处理分析,发现实际的MDT测试压力与Bowers法计算的孔隙压力不一致,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孔隙压力研究中并未出现过。针对这一异常,在资料收集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异常的原因,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并利用油田研究成果加以证实,首次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参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考虑成因的孔隙压力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同时,也为孔隙压力数据反演其成因提供了一种思路。

  • 天然气开发
  • 田巍,朱维耀,朱华银,张雪龄,王瑞明,李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77-38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寻求回压应力敏感性评价合理的测定方法,对现行部颁标准中的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现行部颁标准和原标准相比有改进,但仍不具体,仅对围压作了规定,测定结果不能排除净围压变化的影响,在气藏实际开采过程中,井底压力降低导致的有效应力变化由近井地带向远处延伸,并在压降漏斗控制下越来越弱。基于上述分析,设计出一套测定回压应力敏感性的方法,该方法要求围压和上游压力恒定,并分别等于实际储层上覆压力和原始地层压力,回压从原始地层压力降低至废弃压力,分别测定各回压下渗透率变化情况,通过将该方法应用到致密砂岩,测得渗透率伤害率为21%左右,弱敏感,实验曲线分为陡峭段和平缓段,存在拐点,测定结果符合预期,可以将该方法推广到以后的实验和研究中。
     
  • 谢维扬,李晓平,张烈辉,王俊超,程子洋,袁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84-39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水平井钻井技术及水力压裂工艺的进步,页岩气藏已经可以开采得到工业气流。基于页岩气藏特殊渗流机理及解吸扩散规律,建立了在水平井钻井及多级压裂生产条件下综合考虑井筒储集、表皮效应、水力裂缝参数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双重介质页岩气多级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通过运用点源函数法、Laplace变换、特征值法、正交变换法及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双重介质页岩气多级压裂水平井产量递减特征曲线,分析了产量递减特征曲线对于表皮因子、吸附因子、裂缝条数、水平井长度以及裂缝渗透率的敏感性。该模型及研究可以用于更精确有效地预测页岩气多级压裂水平井产量动态变化。

  • 魏炜,郭康良,田朗,何亮,陈开研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2): 391-39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2.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油气田产能评价中气井的二项式和一点法产能方程经常被用来获取产能信息以及求取无阻流量。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井,压力计无法下入产层中部,常规方法是先用井口压力折算出井底流压,再推导出二项式产能方程以及适合该区的一点法经验公式,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还增加了不确定性。以TWT气藏资料为基础,尝试不通过折算而是直接利用井口压力推导出该区的井口产能方程,通过对比以此方程计算的无阻流量与常规方法计算的无阻流量,发现具有很好的函数关系,从而验证了利用井口压力资料不经折算直接建立起适合该区的产能方程并通过其求取无阻流量的方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