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该地区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复杂,缺乏系统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限制了气藏的评价及后续开发。以东胜气田锦58井区盒1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岩心、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剖析了储层特征,建立了储层质量分类标准,明确了有利储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盒1段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磨圆度以次棱—次圆状为主,分选中等。储集类型以溶蚀孔为主,发育4种孔喉组合配置关系。物性统计结果表明盒1段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优选沉积相、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等参数,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将盒1段储层划分为Ⅰ、Ⅱ、Ⅲ及Ⅳ共4种类型,研究区主要发育Ⅱ、Ⅲ类储层。盒1⁃1⁃2与盒1⁃2⁃1小层中Ⅰ类储层占比较高,盒1⁃4单层中Ⅳ类储层占比最高。质量最好的Ⅰ类储层分布于心滩沉积内及主河道的中央部位,而质量最差的Ⅳ类储层则分布于非主要河道或主河道的两侧。该分类评价标准可为锦58井区盒1段后期勘探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已成为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关键领域,太原组作为盆地西部的新层系,试气试采效果远好于上部的石盒子组8段及山西组。为了明确太原组天然气富集规律,应用测录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开展煤系烃源岩评价、沉积储层特征、构造特征等研究,确定了太原组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盐池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为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生烃强度普遍为(10~24)×108 m3/km2,研究区中东部生烃强度高;首次提出太原组发育障壁海岸沉积的新认识,障壁砂坝砂体分布稳定,厚度平均为10.2 m,储层均质,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6%,渗透率平均为1.12×10-3 μm2;发育多期断裂,均未断穿至石千峰组,尤其是海西期断裂沟通了底部的气源岩,构成了天然气有利的运移通道,同时改善了储层物性;构建了太原组“源—断—储”三元控富集模式,生烃强度越高、海西期断裂越多且距离越近,储层物性越好,天然气越富集。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相同地质特征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借鉴。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发育大量小规模走滑断裂,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构造解析,制约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大牛地气田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以NNE向石板太断裂、NNW向秃尾河断裂、NEE向台格庙断裂和NNW向小壕兔断裂为框架的大牛地气田走滑断裂体系,并探讨了断控成藏作用。结果表明:大牛地气田走滑断裂以直立型、花状构造、反转构造剖面构造样式为主,平面展布形态有直线型、雁列状等组合样式;主干断裂存在垂向分层特征,小壕兔断裂、石板太断裂和小壕兔走滑断裂具左阶分段展布特征;大牛地气田以走滑断裂压隆段构造高点为油气聚集区,以不整合面、断裂破碎带为运移通道,由西到东侧向运移为主的天然气运移特征。研究结果深化了大牛地气田走滑断裂的认识,并为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为明确四川盆地中部合川气田须二段致密气优质储层成因及分布,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和CT等资料,在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初始孔隙度恢复的基础上,首先明确各成岩作用对物性演化的影响,然后通过成岩系数Q型聚类开展成岩相定量划分,最后利用Matlab神经网络法开展成岩相分布预测。结果表明:①须二段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和裂缝,晶间微孔半径细小、连通性差,为无效孔隙,孔隙半径集中在1.61~55 μm之间,喉道半径分布在0.05~1.14 μm之间,为毫米—微米级孔隙和微米—亚微米级喉道。②须二段经历了早成岩A期早期胶结、早成岩B期机械压实、中成岩A期次生溶蚀和晚期胶结4个成岩阶段,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B期,强烈的压实和石英加大破坏了大部分原生孔隙结构,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③绿泥石包膜在占据粒间体积的同时,提高颗粒抗压实能力并阻止部分石英次生加大,使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天然气大规模充注前,长石和不稳定岩屑溶蚀形成各类次生孔隙,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④须二段可分为4种成岩相,绿泥石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和长石溶蚀粒间溶孔相孔隙结构和物性较好,是该区主要的“甜点”储层,硅质胶结晶间微孔相和泥质杂基充填晶间微孔相在成藏前已经基本致密,为无效储层。
四川盆地大隆组地质特征横向变化较大,在川东地区发育一套海相黑色页岩,地层厚度较薄,平均TOC含量较高,其高富有机质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还不明确。选取川东地区FT1井大隆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方法,对川东地区大隆组黑色页岩的岩性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特征和古海洋环境进行研究,探讨其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隆组一段主要为灰黑色—黑色薄层硅质页岩、钙质页岩,钙质黑色页岩夹泥晶灰岩,发育水平层理,为深水陆棚相沉积;②大隆组黑色页岩TOC含量较高,分布在1.84%~9.4%之间,平均值为5.11%,干酪根显微组分以壳质组和镜质组为主,为Ⅱ1—Ⅱ2型干酪根,达到高—过成熟;③无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隆组黑色页岩沉积时期火山活动强烈,上升洋流发育,古生产力高,水体为局限厌氧—贫氧的硫化环境。认为高生产力和缺氧条件有利于上二叠统大隆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但二叠系大隆组高TOC黑色页岩富集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控制。
为厘定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并完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以塔里木盆地中秋1区块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气藏为例,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实验等多种测试手段,系统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和喉道特征及井间差异性。结果表明:中秋101井、中秋102井和中秋2井岩石学特征差异不明显,但井间微观孔隙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中秋101井面孔率最高,物性最好,孔喉半径分布以多峰偏粗态型为主,孔隙结构条件最好。中秋102井和中秋2井以双峰偏粗态型为主。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中秋101井孔隙结构类型以A类和C类为主;中秋102井以B类和C类为主,局部发育D类;中秋2井以C类为主,同时发育B类和D类。明确原生粒间孔对储层物性贡献最大,溶孔改善物性,微孔影响不大,原生粒间孔+溶孔+微孔型物性最好,4类孔隙结构物性依次变差,沉积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差异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影响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孔喉特征参数与物性的相关性,选取最大孔喉半径、平均孔喉半径、排驱压力和分选系数作为储层分类的主要评价指标,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类,Ⅰ类为优质储层,Ⅱ类为较好储层,Ⅲ类为中等储层,Ⅳ类为差储层,优质储层位于中秋101井区。
三湖坳陷是柴达木盆地最主要的第四系生物气产区,天然气资源量巨大。为了明确气藏中泥岩储层形成的沉积环境,为储层甜点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对三湖坳陷涩北地区涩探1、涩探2井泥岩岩心样品进行手标本、镜下观察以及元素测试,分析了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涩探1、涩探2井样品以暗色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发育少量白云岩,呈块状、条带状和纹层状分布,含有大量螺类、植物碎片化石,反映滨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具有低硅、铝弱过饱和、低钾钠、富镁钙及Ba、Sr、Rb富集,Zr、Hf、Ni亏损的特征;ICV、CIA等指数和Th/Sc-Zr/Sc判别图反映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仅经历了弱—中等的风化作用,没有受到沉积分选和再旋回作用影响;Ceanom、&U、δCe等参数指示沉积时期为还原向贫氧过渡的环境;Sr含量与Th/U、V/Zr等比值反映咸水—半咸水环境;MAP、LST等参数和Sr/Cu、Zr/Rb等比值反映寒冷干旱的古气候环境,水动力弱。三湖坳陷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的高可溶有机质含量,频繁的沉积水体环境变化使得纵向砂泥互层特征明显,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泥岩生物气藏。
为探求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藏气侵程度差异分布规律,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厘定不同井区油气藏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TZ83井区和ZG43井区在原油的物性特征、轻烃及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正构烷烃损失量、折点碳数及金刚烷系列化合物的含量指示TZ83井区原油气侵程度相对较强,ZG43井区原油气侵程度相对较弱。研究认为,造成气侵强度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井区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TZ83井区处于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走滑断裂交会处的高部位构造带,气侵影响较强,原油整体上表现为气侵作用形成的凝析油;ZG43井区处于塔中10号断裂带的平台区,深大断裂体系发育较小,气侵影响较弱,原油为气侵作用形成的蜡质油,在浅部储层可能具有尚未发现的轻质和凝析油藏。
近年来,川中栖霞组因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已有研究发现,川中栖霞组天然气表现出多源供烃的特征,不同构造区块由于混源供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然而,关于各层系烃源岩对栖霞组混源气藏供烃比例的定量研究较少,计算各层系烃源岩对气藏的具体贡献比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混源比例模型的应用,明确了各层系烃源岩对3个构造区块气藏的生烃贡献。结果表明:①高石梯区块C2H6平均含量最高,δ13C2值最低,碳同位素发生倒转;磨溪区块的CH4平均含量最高,δ13C1值最低,碳同位素未倒转;龙女寺区块各组分平均含量介于两者之间,δ13C1和δ13C2值均最高,碳同位素未倒转。②高石梯区块天然气由筇竹寺组(贡献比例为18%~98%)和龙马溪组供烃,龙马溪组的贡献随井位接近尖灭线而减小。龙女寺区块天然气由筇竹寺组(贡献比例为55%~92%)和中二叠统烃源岩供烃,中二叠统烃源岩的贡献随井位北移而增加。磨溪区块天然气完全来自筇竹寺组烃源岩。综合分析表明,气藏混源供烃比例的不同是导致3个区块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从气源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川中栖霞组单井产量差异大及气水分布复杂的原因。
在世界许多含油气盆地中均发现了储层固体沥青,其包含着油气形成和演化等重要信息。近年来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测年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沥青Re⁃Os同位素年龄却常常具有多解性,其地球化学意义尚不明确。对上扬子地区的固体沥青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和有机岩石学研究。研究表明:贵州松桃麦地下寒武统沥青Re⁃Os年龄为195±20 Ma,代表了固体沥青的固化时间,同时也代表了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停止生烃时间的最晚时间。贵州金沙岩孔灯影组固体沥青Re⁃Os年龄为297±20 Ma,代表了固体沥青的固化时间。四川威远气田灯影组固体沥青Re⁃Os年龄为342.8±4.7 Ma,代表了石油的生成时间。提出了固体沥青Re⁃Os年龄含义与有机质热演化关系模式图,认为固体沥青Re⁃Os年龄可能代表了石油生成时间、油气成藏时间、沥青固化时间或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结束时间,具体取决于固体沥青成因及体系内Os同位素组成是否均一化。
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定性分析、定量表征及主控因素是页岩储层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探索深层页岩不同沉积微相孔隙结构差异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南部自贡地区系统取心井Z30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系统开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矿物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N2/CO2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重点对五峰组—龙一段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纵向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组—龙一段页岩沉积微相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强还原高碳含钙富硅深水陆棚(微相①)、弱还原中碳含钙硅泥混合质深水陆棚(微相②)、弱还原—弱氧化低碳硅质泥质半深水陆棚(微相③)三大类;在3类微相中,宏孔主要为无机孔,介孔、微孔主要为有机孔,介孔、微孔同时也是控制页岩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主要孔隙类型;不同孔隙类型在三类微相中的发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从底部微相①过渡到上部微相③,微孔孔体积及其相对发育程度均依次降低,介孔孔体积依次降低但其相对发育程度依次升高,宏孔孔体积及其相对发育程度均依次升高);介孔作为孔体积的主要贡献者和连通其他类型孔隙的桥梁;微孔、介孔是控制储层物性、含气性最主要的孔隙类型;TOC、黏土矿物含量是影响深层页岩孔隙结构的关键因素,石英对纳米级孔隙的控制作用稍弱,碳酸盐矿物对纳米级孔隙无明显控制作用;微相①“高TOC、低黏土矿物、高脆性矿物”特征决定了其是最具商业开采价值的岩相。相关结论对丰富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天然裂缝作为控制页岩油储层产能的重要因素,实现对其的精准识别与特征分析对页岩油气甜点优选与效益开发意义重大。以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混积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及新技术测井等资料,总结研究区天然裂缝发育类型和特征,建立了裂缝测井综合识别模式,实现裂缝的测井连续识别与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裂缝参数和岩心实验数据,完成了裂缝发育程度和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裂缝主要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构造裂缝多为高角度裂缝,充填程度高;成岩裂缝多为低角度和水平裂缝,充填程度低;异常高压裂缝产状杂乱,多为充填裂缝。裂缝在下干柴沟组上段VI油层组最为发育,V油层组次之,IV油层组相对发育较少。整体表现为低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数量最多,水平未充填裂缝集中发育程度最高,高角度未充填裂缝有效性最好。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向,未充填裂缝走向多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小于30°,易产生较好的压裂效果。充填裂缝主体走向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大于40°,不易提升压裂效果。研究成果预期可为湖相混积型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识别评价与甜点优选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已获得良好的工业油气流,页岩中的有机质组成及其富集机制在油气生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研究其有机质显微特征与富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高邮凹陷H1井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岩石学、X射线衍射(XRD)分析以及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系统探讨了阜二段页岩的有机质显微特征、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阜二段页岩可分为3类,即长英质页岩、混积岩和灰云质页岩,其显微组分存在显著差异,混积岩中藻类体的相对含量变化范围较大(40%~95%),平均含量高达72.94%,形成藻纹层,其厚度超过30 μm,长度可达200 μm;②阜二段页岩主要沉积于干旱气候条件下高盐度缺氧的沉积环境中,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主要为I型和II1型,处于成熟阶段的生油高峰期,具备页岩油生成的良好条件;③阜二段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古生产力和古盐度的控制,受保存条件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为高邮凹陷及类似地区的贫有机质页岩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中部XJJ气田区发育断裂陡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构造岩性油气藏,油气藏开发已处于后期,气田周边无井区构造—岩性圈闭的识别与评价迫在眉睫。研究区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煤层的层间干扰大,常规的叠后地震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储层预测不能满足现今岩性圈闭的预测需求,叠前反演在远距离无井区预测也存在不确定性。针对这些难点,运用地震沉积学技术:首先,明确研究区不同构造—层序地层样式内不同部位具备发育多种类型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指明砂体的展布规律与控制因素;其次,选择基于角度道集优化处理的叠前AVO敏感地震属性针对气田周边无井区进行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将敏感岩性AVO属性进行90°相移,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震岩性学与地震地貌学的研究;最后,在地质认识成果与预测手段相互迭代认识和修正的基础上,识别了无井区多个不同构造—沉积类型岩性圈闭,并总结了岩性圈闭的发育特征和成藏模式,指明了下一步勘探开发评价方向。该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对斜坡带无井区岩性圈闭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