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10
  

  • 全选
    |
    目次
  • 《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封面及目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天然气开发
  • 胡永全, 蒲谢洋, 赵金洲, 杨文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367-13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页岩储层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均采用与实际不符的平面裂缝假设,压后产能预测不准确。针对页岩储层压裂裂缝非对称非平面的实际复杂形态,基于流体扩散理论和压降叠加原理,建立了气藏渗流和裂缝渗流模型,采用空间离散建立了产量计算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方法求解,对页岩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复杂裂缝产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真实非平面复杂裂缝产量远高于理想平面裂缝产量;天然裂缝对非平面裂缝形态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三簇同时延伸形成的裂缝,中间缝产量比外侧缝产量低,产量差距在生产初期较大,随着时间增加,差距减小。外侧裂缝对导流能力比中间缝敏感;随着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加,产量增加,但并非线性关系,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
  • 刘卫群, 王冬妮, 苏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374-137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储层渗透性的准确预测是优化压裂手段和确定页岩气开采方案的前提。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应力水平和解吸吸附等影响,现有的许多预测模型仍有改进提高的空间。基于双重介质理论,引入裂隙法向弹性模量和渗透率各向异性,分别推导出基质和裂隙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表达式,联合考虑解吸吸附和介质间质量交换的流固耦合控制方程,开展针对页岩气储层的渗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压力沿3个主渗透系数方向并非均匀分布,开采周期内,井周水平方向的页岩气开发程度不高,各向异性程度增加明显减小页岩气井的产气速率,垂直水平渗透率的3倍差异也会导致产气速率明显减半。
  • 马志欣, 付斌, 王文胜, 罗川又, 张吉, 张春阳, 魏千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380-138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气田盒8下亚段气藏纵向多期河道砂体依次切叠,横向同一期次内不同河道砂体相互拼接、同一河道内辫状水道砂体与心滩砂体交错切割,形成了层次复杂的辫状河储层。沉积层次的复杂多样导致储层内部发育不同层次的隔夹层,其产状、规模及发育位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正确识别并“有效避开”这些隔夹层从而达到提高砂体钻遇率的目的是辫状河储层水平井地质导向的重点和难点。以苏里格气田中区下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Miall的储层构型基本理论,将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3个层次:①垂向层间隔层;②侧向河间泛滥泥;③单砂体内部夹层。对不同层次隔夹层进行了成因分析,分别阐述了其空间分布、测井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平井地质导向策略:钻遇垂向层间隔层适当角度(<1.5°)穿越泥岩;钻遇侧向河道间泥质体大角度(2°~3°)快速穿越或实施侧钻;钻遇单砂体内部夹层略微调整井斜(<0.5°)。2014年该套方法在苏里格气田某区块进行现场应用,与邻区相比砂岩钻遇率、有效储层钻遇率分别提高了5%和3%,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天然气地质学
  • 王建民, 王佳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388-139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对象,以大量地质录井及实验分析资料为依据,密切结合古岩溶储层岩性和物性分析,综合探讨了古岩溶地貌与古岩溶储层的岩溶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岩石类型可归纳为白云岩类、次生灰岩类、石灰岩类、云化灰岩类等四大成因组合。古岩溶地貌不同,则与储层的岩性效应不同,石灰岩及云化灰岩类是斜坡台地及残丘和盆地残台及残丘发育的标志性岩类;白云岩及次生灰岩类则是斜坡台缘、斜坡阶坪及盆地洼地发育的基础岩类。古岩溶地貌不同,则与储层的物性效应不同,斜坡台缘效应最好,斜坡阶坪中等,斜坡台地及残丘中下,盆地残台及残丘较差,盆地洼地最差。斜坡台缘与斜坡阶坪分界为盆地东部古岩溶效应的重要转折点,居其两侧的小层渗透率随古岩溶地貌的变迁而逆向增减,发育红色和蓝色2种不同的效应模式。小层物性效应则与白云岩类和次生灰岩类的含量密切相关,其效应模式呈现出此消彼长同时又互为补充的特点。如果储层岩类组成过于单一、或者某类组分含量过低或过高,都将对古岩溶地貌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适度比率的岩类组合或者混合岩化对古岩溶储层的物性效应更为有利。
  • 袁伟, 柳广弟, 罗文斌, 李超正, 徐黎明, 牛小兵, 艾嘉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399-140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是一套富有机质页岩,其中富含草莓状黄铁矿、有机质纹层、磷灰石等。磷灰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矿物,它与生物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了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磷灰石的岩石学特征,发现其主要有两大类,即生屑磷灰石和胶磷矿;并根据胶磷矿的重结晶程度,又将其分为3类:即没有发生重结晶或重结晶程度极低的胶磷矿、重结晶程度较低的胶磷矿和重结晶程度较高的胶磷矿。根据对富有机质页岩和凝灰岩的元素分析,认为形成磷灰石的磷元素主要来源于盆地周缘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沉积物。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磷灰石的形成与生物密切相关,磷灰石的形成机制有2种:一是生物的直接作用;二是生物的间接作用,其中生物的间接作用是研究区磷灰石形成的主要形式。
  • 吴小奇, 王萍, 刘全有, 黎华继, 陈迎宾, 曾华盛, 赵国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09-141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场气田是川西坳陷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陆相气田,须五段是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但有关须五段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的认识存在分歧。在对新场气田不同层位天然气进行组分、稳定碳氢同位素和轻烃化合物组成进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新场气田须五段天然气主体为湿气,δ13C1值介于-40.2‰~-33.5‰之间,δ13C2值介于-27.3‰~-23.6‰之间,δD1值介于-215‰~-179‰之间,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组成均为正序系列;C7组成具有明显的甲基环己烷优势分布,C5-7组成则以异构烷烃和环烷烃为主。新场气田须五段天然气为煤成气,与雷口坡组和须二段分别表现为油型气和混合气的特征明显不同,而侏罗系和须四段天然气尽管同样表现出煤成气特征,但其成熟度普遍高于须五段天然气。受须家河组不同层段烃源岩母质类型相似等因素影响,气—岩轻烃指纹对比不具有排他性,不适用于新场气田陆相天然气的气源精细对比。新场须五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自身,而侏罗系天然气则主要来自须三段、须四段烃源岩。
  • 王萍, 潘文蕾, 陈迎宾, 吴小奇, 王保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19-142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四段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以及强烈的构造演化,导致了天然气藏成藏的多期性,决定了天然气聚集和分布的复杂性。因此,对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天然气藏成藏期次的研究一直是勘探领域研究的重点,至今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通过采集新场、成都凹陷、中江—回龙、龙门山前、知新场不同构造单元重点井砂岩样品进行包裹体测试分析,并对须四段上、下2个亚段进行成藏期次的系统研究。对包裹体基本特征镜下观察及均一温度埋藏史—热史图投点的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四下亚段为一期成藏,主要在早—中燕山期便进行了大规模的天然气充注,且后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须四上亚段具有2期成藏的特征,早期成藏发生在早—中燕山期,但大都经过后期的改造,此后在早喜马拉雅期再次进行天然气充注,即第二期成藏。通过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川西须四段古构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古构造对川西坳陷各构造单元须四段天然气聚集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 梅庆华, 何登发, 桂宝玲, 李英强, 李皎, 李传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27-143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钻井、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证实,四川盆地川中威远—安岳之间存在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裂陷槽,为川中地区的生烃中心,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地震和钻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该裂陷槽的形成演化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在桐湾二期末,受到拉张作用,基底发育正断层,在正断层相关褶皱作用下,构造发生反转,“隆起”变“凹陷”,从而在四川盆地形成大型裂陷槽,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分析其成因机制,认为四川盆地受南华纪—震旦纪伸展作用影响,发育多幕裂陷,形成半地堑—坳陷组合,早寒武世,裂陷槽受基底正断层传播作用影响而形成。
  • 刘一锋, 邱楠生, 谢增业, 姚倩颖, 刘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39-14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西部古老海相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深入研究古老地层超压的成因机制和保存条件将有助于分析压力演化、完善油气成藏理论和提高勘探效率。以川中地区为例,利用多种压力数据并结合封隔层分布特征,将磨溪_高石梯地区纵向上划分为5个压力系统,其中包括3个超压系统;各超压系统的成因机制不同,寒武系超压主要是晚期原油裂解生气引起的流体膨胀所致,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二叠系都具有明显的泥岩欠压实特征;下三叠统强超压应该是原油裂解作用附加了石膏脱水作用,膏岩良好的封隔能力是该套强超压保存的关键。良好的封隔层和晚期增压机制是川中古隆起寒武系发育超压的有利条件;后期构造抬升将造成地层压力下降,威远地区因此恢复至常压,磨溪_高石梯地区仍有超压保留。
  • 吴伟, 罗冰, 罗文军, 王文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47-145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中古隆起震旦系气源的问题存在争议。重新梳理了震旦系天然气气源对比的主要地球化学证据,发现:川中寒武系和震旦系的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与乙烷含量符合同一个瑞利分馏模型,乙烷碳同位素的差异并非是母质类型造成的;震旦系内部甲烷氢同位素值随碳同位素值增加而异常降低,是因过成熟阶段地层水参与了氢交换反应而非水介质盐度的差异;灯影组储层沥青4-甲基二苯并噻吩/1-甲基二苯并噻吩值西南高,东北低,反映油气主要从裂陷槽筇竹寺组侧向运移而来;C7轻烃富甲基环己烷而贫甲苯,天然气主要来自油裂解而非碳酸盐岩。目前没有充足的地球化学证据证明震旦系烃源岩对灯影组天然气有明显贡献,贡献最大的烃源岩是安岳_德阳裂陷槽内筇竹寺组泥岩。
  • 陈波, 王波, 管斌, 蔡智洪, 孙国强, 史基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54-146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孔隙成因类型及其控制因素,对于确定优质储层有重要意义。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分析认为,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储层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微裂缝三大类孔隙类型,原生孔隙可细分为压实残余粒间孔和胶结残余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晶间微孔,微裂缝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压实微裂缝、溶蚀微裂缝。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发育以残余粒间孔为主的原生孔隙,其次发育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同时发育少量的压实微裂缝。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受到沉积作用的控制,成岩作用次之,沉积作用对孔隙类型的控制体现在水动力强度的不同,水动力条件较强且成熟度较高的辫状河心滩、河床滞留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砂体原生孔隙较为发育,在相同成岩作用背景下原生孔隙保留最完整,最有可能形成优质储层聚集区。
  • 崔鑫, 李江海, 姜洪福, 许丽, 张红伟, 王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66-147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火山岩基底储层纵向差异明显,油气成藏规律复杂。通过岩心观察、裂缝描述、物性分析以及构造建模并结合勘探生产实践,认为苏德尔特构造带火山岩基底潜山储层纵向具有明显的“三分性”:顶部风化带,中层淋滤带和内幕致密带。顶部风化带发育风化缝,伴生构造缝,低孔—超低渗,属于孔—洞型储层;中部淋滤带以小缝为主,发育溶蚀孔洞,低孔—低渗,属孔_缝型储层;内幕致密带以微裂缝为主,构造缝发育,超低孔—低渗,属微裂缝型储层。裂缝储层主要集中在大型控洼边界断层附近,断阶带的中—浅层和断垒、断崖带的中—深层。苏德尔特构造带具有“断层—缝洞网—不整合”三元成藏模式,油气通过单向运移,双向运移以及“倒灌式”运移3种方式成藏。研究区的潜力勘探区为断垒(断崖)带的中—深层致密带以及边界断层附近的中—深层淋滤带和致密带储层。
  • 魏玮, 蒋有录, 杨德相, 刘华, 王鑫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77-148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饶阳凹陷河间洼槽古近系沙河街组砂岩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为揭示储层致密化过程,并分析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分析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同时利用“反演回剥”的原理,以铸体薄片资料为基础,定量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的储层孔隙度演化,与油气充注史相结合确定研究区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经历酸碱交替的流体演化,储层成岩演化呈多期溶解多期胶结的特征;成岩早期缺乏抗压实的碳酸盐胶结物、塑形矿物的压实作用、硅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储层致密化前后有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于储层致密化之前,即油气在浮力作用下进入储层的“先成藏后致密”的过程,第2期油气充注于储层致密化之后,即油气在超压作用下进入储层的“先致密后成藏”的过程。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谢增业, 李志生, 国建英, 张璐, 董才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489-149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酸盐岩是否为有效烃源岩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从有机岩石学方法入手,以沥青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成熟泥灰岩烃源岩生烃、饱和原油白云岩原油裂解的模拟实验,并对各模拟温度点的样品,以及四川盆地寒武系页岩、震旦系_寒武系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沥青鉴定、定量及反射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模拟阶段的泥灰岩中沥青含量呈现出由低至高再降低的趋势,高成熟早期为沥青形成高峰期;泥灰岩烃源岩、寒武系页岩烃源岩中沥青赋存方式受有机质发育程度及非均质性影响,主要呈分散状分布,但在烃源岩的微孔缝发育处,沥青则呈相对富集状或脉状,震旦系_寒武系泥质碳酸盐岩中检测到与烃源岩中赋存状态一致的沥青(原生沥青),是其生烃的有效证据之一;白云岩原油裂解实验中沥青含量由高至低变化,沥青充填在孔隙和粒间缝中,呈粒状、块状或脉状分布,是储层次生运移沥青;烃源岩中镜质体反射率与沥青反射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等效镜质体反射率来反映烃源岩成熟度;同一温度下,储层沥青反射率明显高于烃源岩沥青反射率,利用储层沥青反射率来反映烃源岩成熟度时会出现比实际偏高的现象。
  • 付德亮, 周世新, 李靖, 李源遽, 马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500-1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原油裂解及其相态演化历史,应用黄金管封闭体系高压釜模拟实验,对柴北缘马北106井古近系储层中原油进行了热模拟生气实验。通过对各演化阶段的流体组分精确定量,建立了原油裂解过程中的相态演化模型,同时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计算获取了原油裂解成气的动力学参数。以此为基础,对柴北缘伊北生烃凹陷的原油裂解和相态演化史进行了重建。研究表明,独立相原油地下保存温度上限受到热演化程度和地层温度、压力的双重控制。原油裂解过程中的流体临界压力表现出明显的“稳定”(Easy%RO<1.08%)、“升高”(1.08%<Easy%RO<2.05%)、“降低”(Easy%RO>2.05%)3个阶段变化特征。柴北缘伊北生烃凹陷原油裂解从距今约20Ma开始,现已基本完全裂解,其流体相态在N22—Q1+2期间由液相转变为气相,油气运移过程中在埋深浅于1 500m时发生气液分异,伊北凹陷及其周缘勘探方向为深部找气、浅部找油,中心找气、周缘找油。
  • 杜洋, 樊太亮, 高志前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509-152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薄片、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等测试资料,以巴楚大板塔格与阿克苏蓬莱坝剖面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系统报道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各种特征,分析了不同特征所表征的成岩环境。研究表明:(1)碳、氧同位素垂向上整体表现为埋藏成岩环境,鹰山组顶部、蓬莱坝组中部以及顶部呈现出淡水成岩环境特征,鹰山组中部与蓬莱坝组底部显示为海水成岩环境,鹰山组下部和上部表现为海水成岩环境背景下短期受到淡水影响,白云岩δ18O值、δ13C值高于灰岩,鹰山组白云岩δ13C值低于蓬莱坝组白云岩;(2)不同类型白云岩Sr含量呈现规律性。还原环境敏感元素富集在鹰山组中—粗晶白云岩与蓬莱坝组顶部粉—细晶白云岩,氧化环境敏感元素富集在鹰山组藻砂屑云质灰岩、蓬莱坝组细晶夹自形中晶白云岩和砂屑幻影白云岩;(3)白云岩化的过程是LREE亏损的过程。一间房组生屑灰岩具较高的∑REE,MREE略富集,Ce负异常程度高,蓬莱坝组下部残余结构云岩REE配分继承颗粒灰岩。鹰山组下部藻泥晶砂屑灰岩与云质砂屑灰岩REE配分相似,∑REE具有随水体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LREE富集,HREE亏损,Gd正异常。鹰山组中—粗晶白云岩与蓬莱坝组顶部粉_细晶白云岩REE配分相似,MREE富集。鹰山组与蓬莱坝组细晶—中晶白云岩具明显Eu负异常。
  • 杨禄, 张春明, 李美俊, 卞龙, 余兴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524-153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的部分原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其原油的分子组成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微生物降解作用对Mango轻烃参数的影响。对大宛齐原油轻烃组成分析发现,主体原油的Mango相关轻烃参数均呈现出陆相来源的分布特征,K1值、K2值基本保持一致,原油来源相近;随微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Mango轻烃参数K1值减小、K2值增大,N61/N51值和(N61+N51)/(P2+P3+N2)值整体上也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在大宛齐主体原油中,DW1区的N61/N2值、P2/P3值较高,DMCYC5/MCYC6值和MCYC5/CYC6值较低;而DW105西区的N61/N2值、P2/P3值则偏低,DMCYC5/MCYC6值和MCYC5/CYC6值却较高,这个区域性的分布特征可能预示大宛齐地区存在来自北部和西部的2股油气的汇入。
  • 熊健, 刘向君, 梁利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532-15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甲烷在石英中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不同孔径、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和不同组成对甲烷在石英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烷超额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先上升后下降,且随着孔径增大逐渐减小;甲烷与石英相互作用能随着压力增大或孔径减小而减小,说明甲烷在孔中吸附逐渐由能量较高的吸附位向能量较低的吸附位转移;随着温度升高,甲烷等量吸附热减小,甲烷在孔中吸附逐渐由能量较低的吸附位向能量较高的吸附位转移,造成甲烷在石英孔中吸附能力降低,导致甲烷吸附量减小;水分子在孔中以定向方式占据着石英孔壁面,且受到范德华力和静电能共同作用在孔中以堆积形式存在;随着含水量增加,甲烷分子在孔中吸附位并没有随着发生变化,即水分子只占据甲烷分子吸附空间,造成甲烷吸附量减小;气体与石英间相互作用能量大小顺序为氮气>甲烷>二氧化碳,则石英上吸附能力大小的顺序为二氧化碳>甲烷>氮气;多组分竞争吸附中,甲烷在气相中摩尔分数降低、甲烷分子吸附位变化以及甲烷吸附空间减小,综合作用导致了甲烷吸附量减小。
  • 天然气勘探
  • 刘玲, 汤达祯, 王烽, 刘力辉, 张玲玲, 刘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541-154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道集的地震波是按照射线路径传播的,与角度道集相比,更接近地震波的实际传播路径,更能表征地下的反射特征。同时P道集可直接从地震数据计算得到,不依赖于上覆地层速度,避免了不精确的速度模型给反演带来的误差。文章在介绍P道集基本概念及射线参数域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流程的基础上,利用分P叠加数据,通过贝叶斯稀疏脉冲反演进行了不同P值的射线弹性阻抗反演,并通过约束搜索法求取了相关的叠前弹性参数。相比于角度域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其反演结果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且客观真实的特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川西坳陷新马滚动区以及川北坳陷元坝西区的储层预测,实际应用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预测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徐芳, 张文旗, 张兴阳, 邢玉忠, 程木伟, 田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8): 1549-15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8.1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为盐下中上侏罗统低能缓坡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储层基质物性差,裂缝发育。单井产能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准确评价裂缝发育程度是产能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倾角裂缝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高角度裂缝的有效性较高,对生产起主导作用;根据岩心观察统计、成像测井裂缝解释及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认为裂缝发育程度与双侧向幅度差大小及总孔隙度与声波孔隙度之差呈线性正相关,但不同岩相裂缝发育程度的测井响应特征存在差异;通过开展从单变量到相控_单变量的常规测井裂缝评价研究,最终采用“相控”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现了不同岩相裂缝密度定量解释,形成了相控_多变量裂缝发育程度定量解释方法。岩心资料、测试资料及井漏情况表明解释结果较为可靠,可应用于相似类型储层裂缝发育程度常规测井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