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20
  

  • 全选
    |
    气田开发
  • 王天祥, 朱忠谦, 李汝勇, 冯曦, 唐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285-29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凝析油气藏相态变化机理特殊,凝析油气井试井分析目前属世界性的试井分析难题,也是试井理论界的研究前沿和攻关方向,若按常规方法开展凝析油气藏试井工作,对获取的测试资料将无法作出正确解释,这种情况已在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田高压气井试井中时有发生,使试井成功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做指导,切实提高凝析油气藏试井工作质量。根据牙哈凝析气田多年来的生产实践,从试井理论、测试工艺、
    现场试井实践3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提出了凝析气井“6+1”试井分析方法和改进的“一点法”产能评价技术,并对多层合采气井的动态特征做了理论分析,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塔里木盆地高压凝析气藏试井的测试工艺技术和分析解释技术。
  • 朱维耀;刘学伟;胡永乐;罗凯;单文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292-29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层高压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当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反凝析油会在井筒附近聚集,堵塞凝析气的渗流通道,降低凝析气相对效渗透率;当压力低于析蜡点压力时,蜡的析出会堵塞孔隙喉道使流动阻力增大损耗能量,降低产能。从实验和渗流理论上对凝析气藏衰竭开发时反凝析过程中气液固的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仿真微观可视化模型模拟了地层凝析气液固流动,直接观测了凝析油气流动特征,研究了凝析油气运移机理和流动方式,揭示了凝析油充填孔隙角隅和孔道、小孔隙充满连续流动、大孔道为溪状流以及凝析液为贴壁流和溪流的规律。

  • 朱华银;陈建军;李江涛;胡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296-29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涩北气田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田,其储层岩石成岩性差,疏松易散,开采时易出砂,影响生产。通过系列室内岩心实验,分析了涩北气田储层岩石的颗粒和孔隙结构特征、岩石力学性质,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涩北气田的出砂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岩石强度是决定储层是否出砂的决定性因素,岩石破坏时将大量出砂,而气田在控制压差生产条件下岩石未产生破坏时的出砂形式主要为微粒运移,孔隙越大,越容易产生微粒运移出砂。

  • 朱光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299-29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会议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包建平;刘玉瑞;朱翠山;王健;尹玲;陆红美;刘欢喜;倪春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00-30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徐闻X 1井所产天然气和原油样品的系统分析,指出该井天然气甲烷含量低、重烃气体含量高、干燥系数低,属于原油伴生气,而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小于-30‰,是典型的油型气;该井原油的三环萜烷系列呈C19>C20>C21>C23>C24>C25>C26的阶梯状分布,呈煤成油的特征,但丰富的C27甾烷的存在表明该原油属于典型的湖相原油,而非煤成油,其生物标志物组成的重要特征是富含各种重排构型化合物,表明该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浅水、弱还原的淡水沉积环境。

  • 张虎权;王廷栋;林卫东;袁剑英;张景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05-30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和盆地是一个油、煤、气共生的盆地,其原油属中等密度、低粘度、低硫高蜡较轻质油,具饱和烃含量高(占原油的60%~80%)和C27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高等特点。指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及煤为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享堂组及下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岩。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甾烷、霍烷、生物标记化合物等的对比表明,民和盆地原油与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有较明显的亲缘关系,因此认为民和盆地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

  • 李广之;袁子艳;胡斌;邓天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09-31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顶空气分析技术的原理、分析技术及应用于地化录井的理论基础。根据理论及实验得出凝析气(油)的顶空气轻烃组分特征为:C1/nC4值很小,Wh值很大,Bh值很小,Ch值较大;其直观特征一般是C1-C7浓度递减但并非按组分顺序递减,相反,C1或C2以后的某些组分的浓度会突然增大,并以CX 1井及S49井的实例做了证明。

  • 刘全有;刘文汇;孟仟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13-31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在不同介质下的热模拟实验和正构烷烃系列色质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400℃前后煤岩成烃机理不同。结合对峰型、ΣC21-/ΣC22+值、OEP指数和P r/Ph值等地球化学参数的研究,指出了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成烃机理:在低温阶段(<350℃)煤岩主要是裂隙、晶格间吸附烃和结构边缘烃的排出;在350~400℃之间,脱甲基及链断裂效应使得煤岩排烃进入高峰期;在高演化阶段(≥450℃),大量内部结构烃发生断裂重排,550℃以上温度达到第二个热降解高峰,产出烃发生脱甲基、链断裂和开环效应。模拟实验还表明,OEP指数变化较大,其每次变化都伴随一次生烃高峰;P r/Ph值随着热演化程度呈降低趋势;有水、伊利石和蒙脱石存在时,会改变煤岩在热演化过程中高碳数烃的热降解速率,有利于液态烃的形成。

  • 刘庆新;张敏;黄光辉;林晓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19-32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原油总体上相对富含链烷烃,贫芳烃,苯的含量很低,正己烷和己烷含量较高,处于高成熟阶段,所经历的最高温度为115~128℃,除个别井原油表现为高K1值外,其他样品K1值与M ango所做的结论一致。

  • 天然气地质学
  • 杨占龙;陈启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23-32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勘探形势为基础,结合对基本地质条件和成藏条件的特殊性分析认为: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要以已知的构造背景为基础逐步展开,树立“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的理念,在全凹陷开展饱和勘探;加强低位体系域储集体的勘探;重视不整合面之上岩性圈闭的识别与描述;选择有利地区,努力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同时指出了在台北凹陷侏罗系以上含油气系统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的3类重要领域和相应区带。

  • 张忠民;李春生;龙胜祥;许化政;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30-33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发育一套良好的煤系烃源岩,煤层及暗色泥岩厚度较大,烃源岩埋藏史可划分为4种类型,其天然气勘探的难点及关键问题在于弄清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潜力、范围和保存条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史分析认为,主要发生了晚三叠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和喜山期3次深成变质作用,不同盆地烃源岩经历了不同的二次生烃过程,后期保存条件也各不相同,导致勘探潜力差异很大。在前人勘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指出渤海湾南部是二次生烃的最有利地区,其保存条件好,天然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 康毅力;张浩;陈一健;李前贵;游利军;程秋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35-33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过程中有效应力增加所带来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损害是导致气井产量快速递减的根本原因,故对应力敏感性损害机理研究能够为气层保护工作提供合理依据。在考虑岩石组分、裂缝、温度、含水饱和度和施压次数等因素的同时,对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进行了评价,指出随岩屑含量增加和温度升高,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增强,温度与有效应力联合作用使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更强,水的存在对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具强化作用;重复施压过程造成致密砂岩渗透率不断降低,裂缝岩样的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远大于基块;采用屏蔽暂堵储层保护工作液技术能够减轻致密砂岩气层的应力敏感性损害。

  • 李凤杰;王多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39-34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利用测井、钻井和野外剖面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详细划分,建立了西峰油田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延长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5个长期、13个中期和3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细分为2大类3种结构,中、长期基准面旋回通常以对称型结构为主,区域分布较稳定。分析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叠加式样与沉积相展布和演化规律的响应关系。

  • 何家雄;夏斌;王志欣;孙东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45-35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缘盆地链上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处在中国近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富集区带的有利位置,具有良好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迄今该区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仅在中央隆起带中部发现了CFC、CFS和CGF等含油气构造,且探井及研究亦主要集中于该带,对其它区块勘探及研究均十分薄弱。由于中央隆起带处在区域上有利油气运聚的低势区,具备了良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勘探发现的商业性油气也集中于该带,因此应加大勘探力度,全面解剖中央隆起带,深入研究其油气富集规律,这也是在台西南盆地尽快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所在。

  • 郑华平;张廷山;王明磊;袁续祖;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51-35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衢盆地的烃源岩主要有2套:一套是盆地基底海相地层,另一套是内陆盆地相地层。其中海相地层中的主力烃源岩层为上震旦统和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以镜质体反射率、热解、牙形刺、孢粉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研究了金衢盆地上震旦统和古生界烃源岩的演化程度。

  • 张丽娟;李多丽;孙玉善;程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55-3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西部古近系-白垩系主要发育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底砂(砾)岩段、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和舒善河组3套储层,这3套储层与其上覆盖层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目前在这几套储层中均已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油气勘探前景广阔。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及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的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和粉砂岩,孔隙度大于8%的有利储层在克拉苏-大北构造带、西秋立塔格-却勒区带及其南部地区、温宿凸起北部及东缘地区广泛分布,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快速深埋、沉积相、构造作用控制。认为勘探中应尽量避开褶皱强烈的地层重复地区、高挤压应力集中区和盆地粗碎屑边缘相带等。

  • 陈志勇;夏斌;李启明;谭林;郭华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61-36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桑塔木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的中部,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和产油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断裂发育史的解剖,发现桑塔木南断裂和桑塔木北断裂明显分段发育,在油藏形成的两大关键时刻即海西期和喜山期,断裂中、东段强烈活动,西段活动不明显,表明了断裂与油气运聚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据此提出了本地区油气聚集的规律,即平面上受差异聚集控制,垂向上为油气运移分馏作用所控制。

  • 陈科贵;张学才;何家雄;温长云;魏兆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66-36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学地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选,确定了影响充满度的主控因素。根据济阳坳陷137个砂体充满度的统计数据,计算了特征值,作出了因子载荷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聚条件,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油气藏的储集(接受)条件,而油源条件对充满度影响不大。不同凹陷和不同类型岩性油气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凹陷的岩性油气藏的充满度主控因素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的岩性油气藏,其充满度的主控因素有所差异。

  • 倪金龙;吕宝凤;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70-3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断裂系统对于断陷盆地洼陷带油气成藏的作用勿庸置疑,而对于缓坡带基底断裂系统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箕状断陷湖盆深层油气成藏及其分布的一些规律。分析了八面河斜坡断裂系统分布特征和构造样式,探讨了其对烃源岩、储层、输导系统和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影响。指出八面河缓坡带孔店组断裂系统在平面上总体呈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展布,既有盆倾断裂,也有反向断裂;在剖面上呈现出“鹿角状”、“Y状”、“多米诺状”等构造样式;二者的组合在缓坡带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坡折带、鼻状构造带,并将斜坡切割成多个断块,为烃源岩的生成、储层的形成和展布、物性的改善、输导体系和多种圈闭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并极大地影响了孔店组油气藏的形成。

  • 李少华;汗日明;张昌民;张柏桥;胡涛;舒志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74-3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弄清研究区储层的分布情况,准确地评价气田的潜在能力,减小勘探风险,需要建立比较精细的储层模型,然而该地区当前仅有5口钻井,难以获取有关砂体形态、宽厚比、接触关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研究区附近选择了相同目的层的20条露头剖面进行详细描述、测量和研究,获取了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和岩心资料,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储层模型,为该气田储量的准确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 张淑品;于兴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78-38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庆葡南油田葡333区块为例,采用同位协同随机建模技术,以反应储层含油性的电阻率测井参数作主变量和用地震波阻抗参数作协变量,对储集层的含油砂岩厚度进行了预测。根据对该区块储层下限的认识,提取了各个随机模拟实现的含油砂岩厚度,并以10 m含油砂岩厚度为风险门槛值分析了本区钻井风险。通过对新老钻井的钻遇情况分析表明:应用序贯高斯同位协同模拟方法,协同地震属性数据进行储集层预测的精度较高;利用多个随机模拟实现的差异性评价预测,可以有效地降低钻井风险。

  • 连承波;李汉林;渠芳;蔡福龙;张军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82-38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储层孔隙度预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测井信息当作影响储层孔隙度的因素、并根据已知测井信息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建立适当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一定的学习条件下对未知样本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实例研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且明显优于回归分析预测的结果,认为此法可以作为一种储层孔隙度定量预测的方法。

  • 温德顺;苏龙;孙国强;郑建京;胡慧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85-39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前陆盆地的概念,结构要素和构造特征,详细论述了前陆盆地抬升和沉降机制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沉降和抬升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研究前陆盆地沉降和抬升机制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 秦红;;王多云;李树同;何善斌;;高明书;;杨立国;黄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91-39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油藏储油砂体成因和成藏有利条件的分析,指出长3油层组的储油砂体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河道与坝复合3类8种砂体;前缘沉积的储油砂体下伏深水泥岩、单斜背景上发育的鼻隆构造、局部地区缺失长3顶部的地层和周缘上覆的泥岩盖层等是本区有利的成藏条件;油藏以岩性控制为主、构造控制为辅,类型有2种即砂岩上倾尖灭型和透镜体型油藏,其中,透镜体油藏又分为3种,即鼻隆构造高部位砂岩透镜体、鼻隆侧翼砂岩透镜体和小幅向斜砂岩透镜体油藏。

  • 贾成业;夏斌;王核;张胜利;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97-40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丽水凹陷位于台北坳陷的西部,是在中生代残留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断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阶段、裂后期沉降阶段、抬升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较好的凹陷之一。分析了丽水凹陷的生油气条件,划分了含油气系统,认为该区生、储、盖条件良好,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

  • 李延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02-40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游园沟油田中浅层N1油藏基本为一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体系,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含砾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次之;储层岩相、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油藏的富集程度,在岩性、岩相相同的情况下,含油性主要取决于物性的好坏。通过对测井、测试、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及水分析资料等的整理及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测井资料处理解释模型,确定了N1油藏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及油气水解释标准,提高了油气水解释的符合率,对相邻构造的油气水解释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 郭泽清;李本亮;曾富英;史占祯;张绍胜;孔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07-41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气储量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20%以上,产量占天然气产量的10%以上,因此,生物气是一种重要类型的天然气资源。由于生物气气田(藏)具有分布广、埋藏浅、勘探开发成本低、资源量大、便于利用等特点,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生物气区别于热成因气,它的生成和分布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盆地具有有利的生成条件(Ⅱ-Ⅲ型干酪根、寒冷的气候条件、还原环境、中性水介质条件和较快沉积速度等);盆地类型以年轻的坳陷型陆相沉积盆地为主,并且盖层稳定发育,后期构造稳定;气聚集在生气坳陷中心或邻近中心的隆起、早期圈闭及同沉积圈闭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东部为典型实例,总结了世界上生物气田(藏)的分布特征和成藏地质条件,期望对我国生物气勘探有指导意义。

  • 李银真;崔洪庆;张铁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14-41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阜新盆地有较好的气源岩,天然气资源丰富。指出: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盆地内形成了多种圈闭和复杂的断裂构造,直接控制着盆内源岩及油气的分布层位和部位;油气运移以横向为主,在早期及晚期断裂活动停止时,断裂不再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油气藏分为原生油气藏和次生油气藏,以热成因气为主,保存条件取决于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天然气的扩散作用对气藏影响小,几乎没有破坏作用;艾友、东梁西及刘家―王营区辉绿岩体附近应是今后天然气勘探方向。

  • 朱志敏;沈冰;闫剑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18-42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盆地天然气资源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天然气的来源。指出,阜新盆地是断陷型裂谷盆地,其中具有沟通地幔和岩石圈的深大断裂,地幔物质沿该深大断裂将大量无机成因天然气带入地球浅部聚集;聚集的天然气具有甲烷含量高、甲烷碳同位素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高3、H e/4H e值较高等特点。认为盆地存在有源于地幔的无机成因气,这种无机气与浅部地层的有机成因气混合后可以形成气藏。

  • 曹华;龚晶晶;汪贵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22-42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超压的成因有多种,如欠压实、水热增压、粘土矿物转化脱水、构造挤压、烃类生成等均可产生超压,其中盆地快速沉积过程中的欠压实和烃类的生成是产生超压的主要原因;超压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超压可以抑制烃类的生成,增强盖层的封闭能力,改善储层物性,超压的释放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认为研究沉积盆地中的超压现象可为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 煤层气
  • 赵生才;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26-42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香山科学会议第268次学术讨论会,评述了我国煤层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地质基础研究与经济开采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产业化面临的瓶颈问题与对策,综述了与会专家就发展我国煤层气产业问题达成的5点共识。

  • 杨蕾;同登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29-4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应力敏感煤层气中双孔隙度/双渗透率渗流问题的压力不稳定响应,不仅考虑了煤层气藏的双孔隙度/双渗透率介质特征,而且考虑了介质的变形,建立了应力敏感煤层气双孔隙度/双渗透率的数学模型,采用全隐式差分和N ew ton迭代法求得了圆柱面井源情况下定产量生产时无限大地层、有界封闭地层的数值解,探讨了双孔隙度/双渗透率参数和变形参数变化时压力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几种情况下典型压力曲线图版。

  • 天然气水合物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430-43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6.03.4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