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10
  

  • 全选
    |
    目次
  • 《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封面及目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6期封面及目次

  • 天然气地质学
  • 何家雄, 张伟, 卢振权, 李晓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943-95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0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含油气系统 “从烃源到圈闭成藏”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准则,结合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运聚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的深入剖析,对三大盆地主要含油气系统及亚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与划分,且在空间上圈定了含油气系统及亚含油气系统展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不同含油气系统及亚含油气系统之子系统基本特征,深入剖析了油气运聚规律与油气运聚成藏主控因素,指出了今后油气有利勘探方向及重要勘探领域。
  • 房忱琛, 戴金星, 吴伟, 刘丹, 冯子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960-9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0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晚古生代煤系气源岩为下石炭统滴水泉组、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本溪组、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以及上二叠统龙潭组,形成煤成气在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古新系成藏,并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共发现16个气田,其中12个为大气田,如中国储量最大,年产量最高的苏里格大气田。根据99个气样的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资料,以δ13C2值>-28.5‰为煤成气以及应用δ13C1—δ13C2—δ13C3鉴别图判别了上述气田均为煤成气。晚古生代煤系形成相关气田对中国天然气工业有重要意义:一是中国探明天然气总地质储量和年产量,其占1/3;二是支持中国成为产气大国5个关键大气田中3个(苏里格、靖边和大牛地)气源为该类气;三是晚古生代煤系形成各气田和各大气田平均储量分别是全国各气田和各大气田的5.3倍和1.7倍。
  • 杨占龙, 吴青鹏, 黄云峰, 黄小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974-98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0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吐哈再生型前陆盆地北部山前逆冲构造带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需要,结合山前带不同块体构造发育特征分析与已发现油气藏解剖,提出山前带主要发育以走滑断裂体系为主、逆冲断裂为辅的断裂输导体系和与输导砂体相配置的构造脊2类输导体系,发育2种主控因素各异的油气成藏模式,即有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输导体系主要受控于走滑断裂及与其配置的逆冲断裂体系,缺乏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运移主要受控于与输导砂体相配置的构造脊。结合已有油气勘探发现过程分析,受走滑断裂控制的构造块体的油气扩展方向为构造高点靠近走滑断裂一侧的低断块,预探方向为逆冲断裂带下盘,油藏主体位于构造高部位;缺乏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预探方向主要为逆冲断裂带下盘,油藏主体位于逆冲断裂带下盘靠近生烃洼陷的部位。
  • 黄擎宇, 胡素云, 潘文庆, 刘伟, 张艳秋, 石书缘, 王坤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982-99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0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利用野外剖面、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物性测试等资料,辅以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巴楚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寒武系发育盐上白云岩(丘里塔格组)、盐间云灰岩(沙依里克组)和盐下白云岩(肖尔布拉克组)3套储集层。盐上和盐下白云岩储层主要由(残余)颗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具有微生物结构的白云岩组成,储层类型以溶蚀孔洞型和裂缝—溶蚀孔洞型为主;储层发育受沉积相和多期溶蚀作用控制:高能相带(颗粒滩、微生物丘)和膏岩—碳酸盐岩过渡相带(含膏云坪)构成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同生期层间岩溶进一步叠加改造,形成大量顺层溶蚀孔洞层,在纵向上多期叠置、横向上似层状大面积展布,控制储层规模化发育;晚期热液溶蚀沿早期高孔渗带局部调整改造,但横向影响范围有限;另外,浅埋藏期适度的白云岩化有利于颗粒滩相白云岩孔隙的保存。盐间云灰岩储层以斑状或条带状白云质灰岩为主,孔隙主要发育在与生物钻孔或生物扰动有关的潜穴部位,生物扰动对于低能相带物性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 周延钊, 鲁雪松, 刘华, 杨宪彰, 陈延贵, 桂丽黎, 李秀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994-100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0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前陆盆地乌什凹陷东部依拉克凝析气藏和神木1油藏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白垩系舒善河组储层沉积相及物性变化快,油气水关系复杂,储层物性和含油性控制因素不清。根据常规储层物性分析、基于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的微观孔喉分析和储层定量荧光对含油性的定量分析结果,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性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储层沉积相、岩性是控制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沉积相上以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分流河道微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物性最好,岩性上以位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粗、中砂岩储层物性最好。研究区本地无烃源岩,油气从东部的塔拉克地区经不整合面—断裂输导体系组合长距离运移至乌什地区,储层含油性一方面受沟通油气源的断裂控制,油气主要聚集在断裂附近的局部高部位;另一方面受储层物性的控制,在油气藏内部同一砂组范围内储层物性控制了含油性差异。往研究区东部即油气来源的方向,寻找有利的构造—岩性圈闭是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加强目的层构造图和砂体沉积相的精细刻画是该区勘探开发研究的关键。
  • 姚远, 肖中尧, 王宇, 张宝收, 高圣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03-101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次生调整型油气藏是塔里木叠合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类型,多经历过复杂的充注与改造过程,而不同地质背景下的油气藏具有差异的演化历史。巴什托油气藏与塔北和塔中地区调整型油气藏具有不同的特征,恢复其成藏过程有利于揭示塔西南构造枢纽带次生调整型油气藏的聚集规律,寻找有利勘探区域。通过流体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分析,探讨巴什托油气藏中油气的次生变化和调整过程,结合流体包裹体测温和精细构造解释,恢复油气藏的成藏演化历史。①原油普遍高含C29三芳甲藻甾烷,高含伽马蜡烷,甾烷含量C29>C27>C28,表明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②原油中含有25-降藿烷,指示早期原油经历过的降解,饱芳比、Ts/(Ts+Tm)和C23TT/C30Hop参数指示油气自西向东运移;③晚海西期和晚喜马拉雅期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早期油气在中生代抬升剥蚀过程中遭受降解破坏,上新世晚期以来,圈闭发生构造翘倾,油气在圈闭内自西向东调整迁移,形成现今多层含油气的格局。根据巴什托油气藏调整过程分析,推测麦盖提斜坡西北部低幅度构造和色力布亚断裂高部位构造圈闭可能是次生调整型油气和晚期气侵的有利区域。
  • 杨克基, 漆家福, 余一欣, 平英奇, 高强, 吕继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14-102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东湾地区辽东和辽西2个潜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和成藏条件有较大差异。根据最新的地震、钻井及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勘探实践,对2个潜山构造带基岩的岩性、结构特征、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山基岩在平面出露和垂向结构上有非均质性,这与两者的差异演化过程有关:辽西潜山经历了自中生代以来的多次反转抬升和新生代初期的伸展裂陷作用,形成时间较早;辽东潜山是在始新世的伸展裂陷以及渐新世末期区域性的挤压反转和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压扭作用下形成的。两者不同的演化过程导致辽东潜山的油气来源、储层条件、盖层条件均差于辽西潜山,且晚期走滑断裂的复活可能对辽东潜山油气藏进行破坏调整,因此其聚集油气的能力要远差于辽西潜山。
  • 贾智彬, 侯读杰, 孙德强, 黄奕雄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25-103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水沉积作用在我国广泛分布,热水沉积区已发现具规模的油气藏。结合热水沉积作用和烃源岩成因机理的实践研究表明,热水沉积作用与烃源岩发育在时间、空间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有着很好的耦合关系。热水活动能促使生物生产力显著提高,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表征热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参数与富有机质地层的有机质富集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因此,研究热水沉积作用与烃源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热水沉积区烃源岩的勘探开发。
  • 刘丽, 鲍志东, 秦智, 范正平, 林艳波, 邓西里, 安锴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35-104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岩心、常规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确定姬塬油田长6段钙质夹层岩电特征和分布规律,依据钙质砂岩和非钙质砂岩之间沉积和成岩的差异性,探讨岩石学特征和成岩演化过程对钙质夹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钙质夹层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和砂泥岩组合类型密切相关,宏观上受砂泥岩厚度以及砂体的成因类型控制,微观上受碳酸盐胶结物来源和孔隙空间的综合影响。胶结物来源的充足程度与砂岩周围暗色泥岩的厚度以及砂泥岩距离密切相关;孔隙空间的大小受砂体岩石学特征和后期成岩演化的双重控制,刚性颗粒含量高、粒度粗、分选好的砂岩,原生孔隙发育,碳酸盐胶结时期孔隙空间较大,利于钙质夹层的形成;早期压实和绿泥石胶结作用减少孔隙空间,是阻碍碳酸盐沉淀的关键成岩作用。三角洲前缘储层中靠近厚层泥岩、原生粒间孔隙发育且未经历强烈压实和绿泥石胶结作用改造的沉积相带容易发生碳酸盐胶结形成钙质夹层。
  • 麻伟娇, 陶士振, 韩文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46-10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对北极含油气盆地地质条件的研究以及资源评价有着战略意义。基于北极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沉积特征的分析,开展了含油气盆地资源量统计和地质条件评价。研究表明:大部分含油气盆地沉积地层较厚,沉积序列较完整,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已发现资源量和待发现资源量巨大且分布范围比较集中,待发现油气多集中于海上地区,尤其是广泛分布的大陆架上。对7个含油气盆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古生界以浅海碳酸盐岩、陆源泥页岩为主;中新生界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发育泥岩、页岩、煤层优质烃源岩和砂岩储层,均能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盆地烃源岩主要为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Ⅲ型,TOC含量变化范围大,为1%~10%,且RO值主要分布于0.8%~2.5%之间;储层主要为中生界砂岩,孔隙度多数在8%~30%之间,渗透率在数百—数千毫达西;盖层主要为中新生界泥页岩。不同盆地由于其构造演化、沉积序列、地理位置各异,具有其独特的生—储—盖条件和资源潜力。盆地古生界烃源岩潜力巨大,而且碳酸盐岩经过长期暴露风化可能形成规模缝洞型储层,自生自储、新生古储资源类型潜力巨大。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谢增业, 李志生, 魏国齐, 李剑, 王东良, 王志宏, 董才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57-106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腐泥型有机质在成烃演化过程中以先生成原油再裂解成气已有共识,但有多大的比例是由干酪根直接降解生成以及如何鉴别尚存异议。选取华北地区下马岭组低成熟腐泥型页岩,采用高温高压黄金管体系及常规高压釜热模拟实验装置,对同源于该页岩的原始干酪根、残余干酪根和原油开展了生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腐泥型有机质生油高峰期后,干酪根直接降解成气量占总生气量的20%左右;原油裂解主成气期为422~566℃(RO=1.3%~2.5%),生气量占裂解气总量的85.5%。(2)干酪根降解气和原油裂解气Ln(C1/C2)值与Ln(C2/C3)值均随演化程度增高而增大,但受原油和干酪根结构差异、裂解生气速率及所需活化能大小的影响,过成熟阶段,干酪根降解气Ln(C2/C3)值逐渐增大,原油裂解气Ln(C2/C3)值基本稳定,且低升温速率的Ln(C1/C2)值比高升温速率的值大。(3)新建考虑演化阶段的裂解气判识图版,认为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腐泥型烃源岩发育区,高演化阶段以寻找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目标,而非烃源岩晚期干酪根降解气,并可为有机质全过程生烃演化轨迹曲线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 李广之, 毕文涛, 胡斌, 张宗元, 周琼, 高伟, 俞蓉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67-10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新技术定性定量检测出了从3个已知区上方采集的126个土壤样品中的菲、苊、芴等10种多环芳烃,并从油气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结合多环芳烃组分的性质优选出了菲/苊、菲/芴、菲/苯并(a)芘3个组合指标。通过已知区上的应用成果,总结出在地表上预测和判别油气属性的模式为:菲/苊、菲/芴、菲/苯并(a)芘都呈高值异常的区域下方含有油藏;周边边缘表现为高值异常、中间呈低值异常的区域下方含有气藏;菲/苊和菲/芴呈高值异常、菲/苯并(a)芘呈低值异常的区域下方为断裂带。某些多环芳烃的均值特征也可以作为油气属性判别指标:在轻质油藏、天然气藏上方∑四环、∑五环指标最低,在中-重质油藏上方含量最高;∑三环/∑四环、∑三环/∑五环、轻重比等指标在轻质油油藏上方含量最高,天然气藏上方含量次之,在中_重质油藏上方含量最低;菲/苊与菲/芴等指标高度相关,反映了其在油气藏中本身的含量特征;菲在油气藏中运移至地表的容易程度顺序为重质油<中质油<轻质油<湿气,而苯并(a)芘指标为环境背景指标,因而菲/苯并(a)芘指标大小特征也同样表现为重质油<中质油<轻质油<湿气。
  • 陈斐然, 姜呈馥, 史鹏, 陈践发, 孙建博, 董劲, 冯德军, 成华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74-108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气体组分与碳同位素特征,初步建立研究区页岩气产量预测模型,动态监测页岩气产能,有效指导页岩气合理开发。通过采集现场岩心解吸气体及生产井气体样品进行相关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气体甲烷含量相对较低,干燥系数(C1/C1-5)主要分布在0.6~0.8之间,碳同位素值相对偏负。受页岩气解吸及生产过程中气体吸附/扩散作用影响,样品干燥系数及碳同位素值随现场解吸或单井投产时间增加分馏效应明显,主要表现为重烃(C2+)组分含量增加及碳同位素值增高。气体干燥系数与单位质量页岩解吸气量相关性相对较好(R2>0.8)。根据干燥系数与生产气量对数关系可初步建立预测模型,推测单井有效生产时间,对预测单井产量及动态监测页岩气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 王希彬, 李中平, 张铭杰, 邢蓝田, 曹春辉, 刘艳, 李立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84-109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与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GC—IRMS)联用,通过分析涂层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及化合物同位素的影响,优化操作条件,实现了天然气中微量烃类化合物单分子氢同位素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PDMS/DVB/CAR)对天然气中微量烃类的萃取效果最好,灵敏度高;(2)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优化的萃取条件:萃取温度为30℃,萃取时间为60min;(3)萃取过程对同位素的影响不大,所得氢同位素组成与样品真实值偏差小于等于5‰,样品氢同位素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分馏。将优化后的参数应用于天然气同位素分析,所得化合物(C1—C9)单体氢同位素比值标准偏差小4‰,满足实验要求,证明SPME—GC—IRMS方法的准确高效。
  • 天然气开发
  • 杨兆中, 黄馨, 覃兆勇, 雷腾蛟, 易良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092-110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类分形树状网络理论表征复杂的爆燃次生裂缝,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影响,耦合基质非线性渗流区、爆燃次生裂缝波及范围的椭圆线性渗流区、主裂缝线性渗流区,建立了致密油藏水力裂缝层内爆燃压裂非线性渗流稳态模型。实例计算表明:对于致密油藏,爆燃压裂较常规水力压裂在提高增产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增产效果约为常规水力压裂的1.5倍。爆燃改造区域渗透率Kin与裂缝分形维数Df成正比、与迂曲度分形维数Dt和裂缝分叉角度θ成反比。层内爆燃压裂增产效果主要受爆生裂缝距离影响,与裂缝分形维数Df、迂曲度分形维数Dt相关性不强,因此选用能量释放率低或具多级反应速率的爆燃药剂,减小裂缝分叉角θ,增加爆生裂缝长度,扩大储层改造体积,是提高产能、优化储层改造效果的重点。
  • 位云生, 贾爱林, 何东博, 王军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101-110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的渗流规律复杂,影响气井产能的因素较多。首先引入单裂缝评价的思路,在基质中建立了有限导流裂缝引起的渗流数学模型,通过Fourier积分变换求解,以此为基础,在裂缝中建立了考虑井筒聚流作用的变流量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求解Fredholm型积分方程拟合出了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函数,最终得到了单一裂缝的产能公式。利用井筒管流作用建立了多级压裂水平井从地层到井底全过程流动的产能预测方程组,同时考虑相邻裂缝间的相互干扰,并给出了完整的算法。应用该方程组计算了实例气井及各压裂段在不同井底流压下的产量,并分析了该井水平段压降和产量分布及无阻流量随有效裂缝半长和导流能力的变化情况,为评价各裂缝参数和压裂效果提供了依据。
  • 任东, 董家辛, 王志平, 王少军, 徐梦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110-11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火山岩气藏发育有不同尺度的孔洞缝多重介质,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异大,导致开发过程中单井井控动态储量差异较大。研究表明,火山岩气井井控动态储量会随气井的生产而发生变化,对于低渗低效储层及多重介质储层,气井井控动态储量随生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渗致密储层压裂产生的裂缝可以增大气井的控制面积,从而增大井控动态储量;同时,部分气井的井控动态储量受边底水的影响而减小。常规井控储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偏小,不适用于火山岩气藏。在分析不同类型储层气井的井控动态储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井控动态储量预测方法。通过实际气井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气井生产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预测最终状态的井控动态储量,且结果较为可靠。
  • 李靖, 李相方, 王香增, 李莹莹, 石军太, 冯东, 彭泽阳, 于鹏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116-112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知埋深储层在一定温度下甲烷吸附特征,预测深部或浅部储层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吸附能力,对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实用意义。基于Polanyi吸附势理论与Langmuir吸附理论,揭示了温度对吸附曲线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仅利用一条等温吸附曲线预测其他温度吸附曲线”的方法。利用本研究方法,在龙马溪组页岩S1室内实验30℃吸附数据的基础上,预测出45~120℃吸附曲线,同时,结合实际储层压力梯度与地温梯度,量化了储层埋深与页岩吸附能力关系曲线。验证结果表明:页岩S1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曲线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且预测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Clausius-Clapeyron等量吸附热理论,从而可以仅利用一条等温吸附曲线计算出该页岩样品吸附热,将为高效评估储层条件下页岩吸附气含量奠定理论基础。
  • 非常规天然气
  • 朱苏阳, 杜志敏, 李传亮, 彭小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128-11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煤层气吸附特点,在液相吸附理论基础上描述了煤层气复合解吸过程。对于初始状态具自由气的煤层,建立了考虑液相吸附及复合解吸的水侵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利用气藏A压力对其进行线性化。气藏A压力与H压力下的生产指示曲线差值即煤层气的解吸气量。同时,对于初始状态下没有自由气的煤层气藏,根据King方法建立了考虑复合解吸作用的煤层气物质平衡通式。实例计算表明:该煤层气的物质平衡回归直线过原点,说明在初始状态下并没有自由气;复合解吸下的物质平衡直线斜率较气相吸附的回归直线小,复合解吸对产量的影响更大;复合解吸作用会降低煤层气的可采储量。
  • 姜杉钰, 康永尚, 张守仁, 叶建平, 张兵, 王金, 吴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1134-114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6.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柿庄煤层气区块呈现“见气井数量少,单井产量低”的开发现状。为研究该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煤层气开发对策,通过提取柿庄区块59口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典型指标,分析该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特征,同时研究断裂构造、压裂缝类型和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对煤层气井排采动态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开发对策。研究表明:柿庄区块部分煤层气井产水过高对产气效果起抑制作用,过高的产水量主要是由外源水补给造成的。断裂构造易沟通煤层顶底板含水层,导致煤层气井高产水难产气或不见气;煤层发育的压裂缝中,水平压裂缝提高单井产气量效果差,而直立压裂缝在顶底板岩性组合有利时能有效提高单井产气量,反之则易沟通含水层导致产水量增加。柿庄区块煤层气开发在井位优选时,应重点选择在远离断裂构造、发育直立压裂缝且顶底板岩性组合好的煤层气富集区内部署井位;在多煤层合采时,应注意避免排采潜在的高产水煤层,保证煤层气有效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