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6-20
  

  • 全选
    |
    天然气地质学
  • 王琪;史基安;王多云;卢龙飞;王雷;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61-26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盐池―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砂岩由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组成,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其中石英、长石和岩屑平均含量分别为32.6%、38.9%和8.0%,岩屑以变质岩屑和火成岩屑为主,占岩屑总量的87.5%)。指出砂岩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期,RO为0.8%,温度在70~90℃之间,成岩组构特征受酸性成岩环境控制;长石类易溶颗粒普遍发生溶蚀作用,石英次生加大发育;孔隙类型组成中原生粒间孔隙所占比例多在30%~45%之间,粒间和粒内溶孔占40%~55%。在对砂岩各种组分含量统计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认为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研究区原生孔隙消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为胶结作用,而由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占初始孔隙度比例较小(<10%)。结合沉积相分析成果,在研究区划分出了5种沉积―成岩相带,其中有利的高孔高渗储层(孔隙度>14%,渗透率>5×10-3μm2)分布区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次生溶孔相前锋带、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绿泥石粘土膜胶结次生溶孔相前锋带和台型三角洲前缘―绿泥石粘土膜胶结原生孔相主体以及坡型三角洲前缘―次生溶孔相主体组成。

  • 付广;康德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69-2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盖层对各种相态油气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乌尔逊凹陷大一段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油气的封闭特征,证实该泥岩盖层对整个凹陷游离相油气具有好的毛细管直接封闭能力,在凹陷中部具有好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间接封闭能力,向凹陷边部变为较好和中等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间接封闭能力;在凹陷的大部分地区对水溶相天然气和扩散相天然气具有好的封闭能力,在凹陷边部具有较好封闭能力。而且证实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油气封闭能力的形成均早于南一段源岩大量排烃期,可以封闭住南一段源岩生成排出的各种相态油气,有利于其在南二段中聚集成藏,这是造成该段油气富集的根本原因。

  • 黄志龙;高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74-2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莫里青断陷烃源岩成熟度不高,在断陷的大部分地区只发现油藏,其溶解气含量也很低,但在断陷的东南部靠近东南缘的伊23井和伊14井发现了以气为主的气藏。认为莫里青断陷的天然气并非典型的油型气,也不是典型的煤型气,而是与其特定的母质类型有关的天然气;莫里青地区的天然气主要与凹陷深部的烃源岩亲缘关系密切;向东南方向,天然气发生明显的运移分异作用,伊23井和伊14井气藏是油气运移分异作用下形成的。

  • 吕宝凤;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78-28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为压扭性的背景下,受周边构造环境、基底性质和深部断裂控制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褶前张裂、初步褶皱、晚期定型3个主要演化阶段,是在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变形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的叠合体。

  • 谢增业;田世澄;魏国齐;李剑;张林;杨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83-28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川东北地区)找到了迄今为止该盆地最大的天然气田――飞仙关组鲕滩气田。在该气田的鲕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固体沥青,沥青含量在0.09%~2.50%之间;储集孔隙发育的残余鲕粒白云岩的沥青含量最高,沥青含量与天然气产量、气藏规模及储层物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应用全岩热模拟和环境扫描电镜实验新技术进行的沥青的产气模拟实验表明,沥青仍有产气潜力,并随成熟度增大,产气潜力降低;沥青模拟产物的碳同位素较轻,反映出了腐泥型母质的特点;沥青的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正常:这些特征表明了储层沥青是古油藏原油裂解成气的中间产物。此外,天然气C1-C3组分进一步证实了鲕滩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在古构造背景下,根据优质储层展布、储层沥青含量的分布趋势,预测了古油藏分布范围。

  • 蔡正旗;郑超;张荣义;朱轶;周基爽;周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89-29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铜锣峡构造中南段飞仙关组储层主要发育在飞一段和飞三段的鲕粒灰岩中,储层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属裂缝型储层。过去多采用单一方法来预测裂缝型储层,如常用的地震速度反演等,但预测效果往往较差。本研究采用曲率法及STRATA反演来综合预测裂缝型储层,预测精度明显提高;主要是对传统的曲率法进行了重大改进,在各网格节点上分别计算了线曲率及面曲率,经标准化处理后,再提取各节点上的曲率最大值来预测构造裂缝发育区。

  • 陈晓慧;张廷山;谢刚平;胡东风;姜照勇;黄世伟;兰光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93-29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赤水地区须家河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主要为一套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相对较高的河流相碎屑岩,厚度为270~500m。其岩石类型视不同层位分别以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或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心滩、边滩等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主要相位;成岩作用是控制本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其中,压实与压溶作用对破坏储集性和降低孔隙度起着重要作用,自生矿物及其胶结作用也是破坏储集性的因素之一,而建设性成岩作用如溶蚀作用对储层发育的贡献不大;受物性影响,本区砂岩主要为一套特低孔、特低渗砂岩,其储集空间以裂缝―(微)孔隙为主,储集条件较差。

  • 尹太举;张昌民;王寿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298-30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濮53块的实际地质情况,讨论了流动单元的分类方法。认为依据FZI进行流动单元分类存在诸多问题,不适于本区的特点,而采用聚类分析结合储层参数次总体分布特征进行的流动单元分类,考虑了储层内部的联系,是一种较好的分类方法。依据该方法,将濮53块的储层划分为4种类型,并研究了流动单元与成因砂体之间的关系,其中分流河道砂体形成的主要是极好型和好型流动单元,而席状砂与分流间砂体则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封隔作用或渗流缓冲作用的低渗带或低渗缓冲带的一般型和差流动单元。

  • 米敬奎;张水昌;李新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02-30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盆气是一种特殊的天然气藏类型,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气水倒置。通过模拟实验得出:实验室内完全可以模拟深盆气藏气水倒置的形成过程,且砂子粒度愈细,气体从砂柱中驱排出的水愈多。根据实验结果和实例分析得出深盆气藏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1源岩离储层近,2储层致密,3源岩生气能力强且在地质历史中有快速生气的过程;只有这3个条件相互匹配时,才能相成深盆气藏。

  • 魏舲钧;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06-30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中国四川盆地的高演化碳酸盐烃源岩进行了干法(原样)、加水、加铁、加酸等多介质条件下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控制有机质分解的最主要因素。从气态的产量及组分变化特征上来看,在研究温度范围内,水是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不仅是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氢源,而且水的酸碱性也是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溶液中溶解的过渡金属元素,如Fe2+,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催化剂,Fe2+的存在可明显提高有机质的热解成烃过程,同时使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烃类气体,而不是二氧化碳。

  • 刘玉魁;邬光辉;闵磊;冯游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10-31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吉苏凹陷与库车坳陷同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三叠纪以来二者具有类似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根据英吉苏凹陷目前的勘探程度和中生界的构造格架,把英吉苏凹陷整体划分为\"二洼一凸\"的构造格局,即英西洼槽、维马克―阿拉干低凸起、英东洼槽,进一步细分为5个三级构造带。认为区内断层以逆冲断层为主,主要表现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构造演化表现为受阿尔金走滑构造活动影响形成的侏罗系陆内走滑-压陷盆地,剖面上其呈宽缓的\"牛头\"状。

  • 李振宏;王欣;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14-31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层剥蚀与油气运聚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地层剥蚀破坏了先期存在的油气运聚平衡,导致油气沿着剥蚀量最大、应力释放最大的方向运移。从地层剥蚀角度着手,结合盆地东部白垩纪以来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结果,认为剥蚀厚度较大区带是石千峰组成藏的有利部位。利用烃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并结合盆地东部的地热史,厘定出石千峰组气藏成藏时间为晚白垩世,这与盆地整体向西倾斜、地层大量剥蚀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

  • 王怀厂;魏新善;白海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19-32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山西组2段储集层是增储上产的现实产层。认为有利的沉积相带、砂岩结构粒度、碎屑组分是影响储集体物性的重要因素;多期分流河道砂体在侧向上相互连通为形成横向上分布稳定、规模较大的工业气藏提供了条件;烃类的早期侵位有利于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形成,对高效储集体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 张胜利;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24-3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的分析,认为该凹陷基本构造特征为\"南北分区,东西分带\",并具有典型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式的构造特征。凹陷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活动,使得研究区内断裂非常发育,期间多次的抬升剥蚀,造成了多个构造层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其形成演化过程可分为裂谷盆地、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4个阶段:早期在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库拉板块的联合作用下,产生了凹陷的雏形――裂谷盆地;后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所产生的弧后拉张效应,将凹陷改造成了断陷型盆地;始新世时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发生改变,形成坳陷;上新世时凹陷处于平稳补偿沉积状态,但随后多次的区域隆升,使部分先期沉积的地层遭受剥蚀,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同时凹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并且对油气的聚集也有一定的影响。

  • 王东旭;曾溅辉;宫秀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29-3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量的勘探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许多油气藏的形成都与膏盐岩层有关。膏盐岩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膏盐岩的形成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烃类的生成;2膏盐层有利于其下部岩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并形成次生孔隙;3膏盐层有利于形成异常压力;4膏盐层具有很好的封盖能力,为非常优质的盖层;5膏盐岩层可以形成油气运移通道和含油气圈闭,为油气运移和聚集创造了条件。

  •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李浮萍;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34-33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二叠统栖霞组是南陵―无为地区主要的烃源岩层位之一。剖面上该组碳酸盐岩整体有机质丰度不高,有机碳均值仅为0.4%,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占绝对优势,烃源岩处在高成熟热演化阶段。剖面上密集采样分析表明,垂向上存在3个有机质相对富集的小层段,其有机碳平均值均超过0.4%,累计厚度为42m左右,它们为该组有效生烃层段。

  • 张晓东;谭秀成;陈景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38-34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嘉二段是川中―川南过渡带嘉陵江组最发育的层段,嘉二时期该区主要发育台内滩、台坪、局限泻湖、半局限泻湖、开阔潮下沉积亚相。认为不同亚相类型的孔隙度值说明该区嘉陵江组台内滩亚相和台坪亚相的云坪微相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但由于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不同储集相带可以相互转化,故该段储集性主要受沉积相类型、同生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等因素控制。结合该区实际情况,将嘉二段储层划分为好、较好、一般、非储层4种。

  • 彭红利;熊钰;孙良田;姚广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43-3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主曲率法用于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构造裂缝预测的理论原理及运用前提。在微分几何原理的基础上导出了构造面主曲率值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形成构造裂缝所必须的临界曲率值的确定方法,建立了主曲率法计算模型。以麻柳场构造嘉陵江组气藏为实例,运用主曲率法对其嘉二3、嘉四3两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工区的生产及地质特征吻合较好,表征了主曲率法在气藏裂缝分布预测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 杨智;何生;王锦喜;刘琼;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47-35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断层封闭性的评价是研究控制油气运聚的断裂输导体系的核心问题。从1966年Smith建立断层封闭性理论模型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评价预测断层封闭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近10年取得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粘土涂抹作用造成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应用Yielding等(1997)提出的断层泥比率(SGR)法及其与断层侧向封闭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江汉盆地西南缘主干断层为例,计算了该区主干断层的断层泥比率,研究了对这些断层在主要目的层形成的侧向封闭性及其对油气运聚所形成的控制作用。认为断层泥比率是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性的一个有效指标。

  • 汪彦;彭军;游李伟;张庆堂;孙连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52-35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由邓宏文引入国内,大大地推动了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创新、油气勘探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宽和其他方面上的应用等。虽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与经典层序地层学相比,它摆脱了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这一思想的束缚,从而可以实现对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建,因此它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新理论。

  • 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
  • 傅雪海;秦勇;周荣福;周世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59-36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矿采动影响区是地面煤层气开发或井下瓦斯抽放的有利部位。基于矿井瓦斯工作实践,划分了煤矿采动影响区类型,阐述了采动影响区煤层动态含气量的数值模拟方法,并以阳煤集团二矿为例对采动影响区内煤层动态含气量进行了估算。

  • 气田开发
  • 朱维耀;刘学伟;罗凯;单文文;胡永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63-36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层高压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当压力低于析蜡点和露点压力时,蜡和凝析油会在井筒附近聚集,堵塞凝析气的渗流通道,降低凝析气相有效渗透率;当压力低于析蜡点压力时,蜡的析出会堵塞孔隙喉道,使流动阻力增大而损耗能量、降低产能。从实验和微观动力学理论角度研究了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时的反凝析过程中气液固的流动特征。通过高温高压条件仿真微观可视化模型模拟地层凝析气液固流动来直接观测凝析油、蜡流动特征。阐述了蜡沉积运移规律和凝析油气固变化特征和输运规律。揭示了凝析油充填孔隙角隅和孔道(小孔隙充满连续流动、大孔道为溪状流)、凝析液为贴壁流和溪流的规律和凝析气液固渗流过程中蜡沉积吸附在多孔介质表面、蜡沉积随气相悬浮流动和推移流动、蜡沉积在凝析液中随凝析液流动的规律。建立了变相微尺度动力学模型方程。

  • 张家良;王宗贤;易继贵;杨树合;马乔;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66-36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的特殊性,其流体样品恢复的问题很复杂,这个问题一直是凝析气藏开发研究工作的一个很大难题,特别是在实验手段不全面和缺乏分析工具的条件下,样品的恢复就更加困难。在综合多方面有关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性研究成果和现场测试报告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目前凝析气藏流体样品恢复的方法,并结合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性讨论了3种样品恢复法的适用性,同时以大港油田凝析气藏气井样品恢复的实例计算,进一步证实了该样品恢复法的适用性。

  • 谭振华;陈红;沙东;刘川都;董萍;易继贵;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69-3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防浅层气井喷事故的发生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简述了大港滩海(浅海)区浅层气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了导致ZHH803井井喷的原因及井喷特征。从钻井设计和钻井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滩海区预防浅层气井喷技术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 雷霆;李治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74-3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到试井解释工作中,试井解释一直是自动化处理和手工处理相结合的一项工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高试井解释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目前在试井解释中广泛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属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技术。讨论了这些技术在试井解释中的应用及进展。

  • 李菊花;李相方;高文军;姜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78-38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吐哈油田3大主力油区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精细的储层预测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结合硼中子寿命、RST储层饱和度、CHFR过套管电阻率等先进测井技术和保压密闭取心等多项新技术求取井点及层内剩余油饱和度,并运用数值模拟和综合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剩余油在层内、层间、平面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韵律层内纵向上水驱油特征相近,扫油厚度系数都很高,水淹后挖潜余地很小;纵向上物性较差、吸水状况差的层,平面上非均质较强的区域以及同井之间区域,是现阶段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也是今后挖潜的主要对象。

  • 李洪玺;刘全稳;何家雄;王立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82-38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榆林气田南区各生产井的生产动态。根据研究结果,把该区20口生产井按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方案的关系分成了3类:超过设计方案的井、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井和与设计相符的井。分析了出现这3种情况的地质因素,对产能较低的井提出了增产措施。通过对比分析各种等值线图,研究了榆林气田南区的生产特征以及地质因素对产能的影响,对榆林南区压力、产量变化中所出现的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

  • 唐友军;文志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87-38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化学录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在评价生油岩生烃潜力和储集岩含油性方面具有快速、经济和有效的特点。在扼要介绍其技术原理和分析流程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参数的意义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进展。

  • 伍藏原;李汝勇;张明益;张明亮;翟姝玲;罗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90-39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牙哈凝析气田采用\"循环注气、保压开采\"的开发方式4年多以来,已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证实了已有2口注气井组发生气窜,但是注入介质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驱替方位如何、注入介质前缘波及何处都难以判断。用示踪剂方法存在人为因素很多、精度不够、施工复杂、周期长,而且只能粗略判断。利用注气井气驱前缘监测技术――微地震法对注气井进行监测,可得到该井的气驱前缘、注入气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气方向和区块的气体波及区。

  • 蒋振;王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94-39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童氏标准曲线经常用来拟合实际生产数据,预测油田开发,但对采收率低的断块油田来说,在采出程度较低时用童氏标准曲线预测的含水率往往比实际值高得多,因此有必要对童氏标准曲线进行校正。通过对童氏标准曲线进行简单校正(fw-R曲线),使其能更加符合复杂断块油田生产实际,对断块油田开发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 天然气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江文荣;刘全稳;蔡东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97-40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5.03.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古生代-新生代板块活动,导致非洲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构造特征,形成和发育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主要可归纳为:古、中生代弯曲盆地,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板内裂谷盆地和大陆边缘进积三角洲盆地。不同的古地理环境使得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独特的物质充填和不同的富含油气系统,迄今钻探证实的富油气成藏系统可分为5个含油气系统。通过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不同勘探程度盆地的地质条件类比以及各探区的潜在油气可采储量分析,对非洲油气勘探区进行了分类与综合评价,同时,结合投资区的环境和中国石油勘探公司的自身状况分析,按长期勘探战略、中期发展策略及短期获利3个层面提出了非洲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