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5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4-08-10
  

  • 全选
    |
    目次
  •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08期封面及目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08期封面及目次

  • 天然气地质学
  • 肖丽华,张阳,吴晨亮,杜虹宝,孟元林,高煜婷,王志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27-113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北次凹深层高温、高压背景下,低孔、低渗致密砂岩中有利储层的分布,首先应用储层实测数据研究了储层异常高孔带在纵向上的分布及其成因,然后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了Es1储层的成岩阶段,结合前人沉积相和超压的研究成果,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结果表明,歧北凹陷在2300~2 740m、3 000~3 400m、3 600~4 200m及4 400~4 950m的深度范围内,发育4个异常高孔带,其成因为大气水淋滤、有机酸溶蚀以及超压对成岩作用的抑制;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且有砂体发育的区域,或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2亚期但有超压发育,超压可使地史时期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下来的砂体发育区,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这些地区位于港东断裂的东部和马棚口地区。

     
  • 王淑萍,徐守余,董春梅,王丽萍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35-114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给该地区油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结合压力演化史、油气成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等研究成果,对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孔隙为主,相对含量占60%以上,含有少量的次生溶蚀孔隙及微裂缝。在早期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以及膏岩层的发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原生孔隙得以有效的保存至深层,从而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经历了酸性→碱性→酸性的溶解过程,溶解作用相对较弱,次生孔隙含量低,对储层物性的贡献量小。
     
  • 葸克来,操应长,赵贤正,周磊,金凤鸣,金杰华,董雄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44-115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图像分析、物性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研究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霸县凹陷古近系中深层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总结了有效储层成因机制,建立了有效储层成因模式。结果表明,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相对含量以大于50%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环境中杂基含量少,分选好,厚度大于2m的砂体是有效储层形成的有利物质基础。早期异常高压,抑制压实作用,保护原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溶解作用对象以硅酸盐矿物为主,主要发生在较厚层砂体距泥岩最近距离大于0.32m的储层中,能够改善储层物性,对有效储层的形成起建设性作用。油气充注晚于硅酸盐矿物溶解,但早于晚期碳酸盐胶结,能够有效抑制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保护储层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
     
  • 杨占龙,黄云峰,吴青鹏,黄小鹏,韩小峰,牛慧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56-116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吐鲁番—哈密盆地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展布特点分析为基础,以轴面成图为基础的构造趋势分析技术为手段,通过三维空间构造模拟认为吐鲁番坳陷沉积盖层发育EW向展布的3排弧形构造带构成的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模拟研究认为,以盆地中部应力突破带为东西方向对称中心,依附于3大主力生烃洼陷(胜北洼陷、丘东洼陷、小草湖洼陷)发育的巨型弧形构造体系东西两侧的油气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对称性。盆地现今构造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明显,区域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是吐鲁番坳陷弧形构造体系形成且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构造特征的主要原因。由于燕山中晚期到喜马拉雅期博格达山由北向南的冲断推覆,在盆地内发育大规模由北向南的层间差异滑脱推覆构造,弧形构造带西段以NW向展布为主,东段以NE向展布为主,应力的左旋、右旋特征形成了平面构造格局的“弧形”展布并在盆地内部形成3排弧形构造带。近EW向发育的具有挤压性质的断层构成构造圈闭的良好封堵要素,SN向发育的具有走滑性质的平移断层因沟通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烃源岩而构成圈闭的良好输导条件。隐伏巨型弧形构造体系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吐鲁番—哈密盆地整体构造格局的认识,依据弧形构造体系东西两侧的可比性和对称性及弧形构造体系本身的构造特点,对进一步扩展吐鲁番坳陷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杨鑫,徐旭辉,陈强路,钱一雄,陈跃,储呈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64-117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对于寒武纪早期快速海侵形成的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有显著控制作用。结合钻井和露头资料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的早期演化过程及寒武系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进而探讨了玉尔吐斯组和西山布拉克组源岩的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在南华纪—震旦纪期间存在多个先后发育的、大小不等的、彼此孤立的裂陷中心,一般都经历了快速的填平补齐,晚震旦世沉积的白云岩段在全区基本可以对比,震旦纪末期的柯坪运动导致盆内大部分地区抬升,造成区域上构造地貌的差异。寒武系沉积前盆地内存在EW向古隆起带,环绕古隆起带的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可能为地势平坦的滨浅海碳酸盐台地,古地貌特征表现为从中央隆起带向南北两侧平缓降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与寒武纪早期快速海侵过程中的热水活动—上升洋流—缺氧事件有关,古构造格局暗示其在北部坳陷一带应该具有稳定广泛的分布。
     
  • 尹楠鑫,徐怀民,伍轶鸣,刘勇,陈俊舟,韩涛,刘华,尹玉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72-118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塔中构造带重要的含油和开发层系。为遏制油藏含水率上升速度,提高油藏开发效果,论文综合应用取心、测井、三维地震和生产动态资料,开展了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储层沉积微相、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以及砂体外部几何形态、内部结构等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精细油藏地质特征研究。通过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对比以及沉积模式的分析,重点开展了塔中16油藏东河砂岩主力开发层段含砾砂岩段精细的层序地层单元的研究,将含砾砂岩段划分为2个准层序组和5个准层序,建立了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部,依据相标志的深入分析,确定塔中16油藏东河砂岩为开阔滨岸环境的前滨亚相,主要发育沿岸砂坝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精细刻画了砂坝微相砂体的垂向叠置和侧向切割关系以及储层物性的空间变化规律,预测了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为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下次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油藏开发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地质依据。
     
  • 祝建军,林水清,张红军,张高源,应文玺,顾超,王琪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81-118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伊宁凹陷多口钻/测井、模拟井及地震数据估算了侏罗纪末期地层剥蚀量,且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基础上,应用回剥技术模拟分析了该区中二叠世以来构造沉降史。研究表明,伊宁凹陷中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2次缓慢沉降与2次区域性快速抬升剥蚀的过程。其中,中二叠世—早三叠世为最大构造沉降期,沉降中心位于中央凹陷带霍城地区,海西期火山裂谷后热沉降作用是造成此次沉降的直接因素;早侏罗世与新近纪以后沉降次之,构造运动形成的差异性升降规律是这2次快速沉降的主要成因;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为主要剥蚀抬升期,伊宁凹陷西部剥蚀强度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性。
     
  • 马剑,黄志龙,范彩伟,张新顺,朱建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88-119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宝岛13-1气田天然气(含油)丰度低,低丰度油气藏的原因目前仍不明确。通过尝试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QGF和QGF-E)研究宝岛13-1气田低丰度油气藏的成因及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宝岛13-1区梅山组—三亚组储层QGF指数很低、QGF-E强度很高,而位于同一构造带南部下倾方向的宝岛19-2区陵水组储层QGF指数很高、 QGF-E强度却很低;这反映了宝岛13-1区梅山组—三亚组储层中油气聚集时间很晚,油气充注时间晚造成了颗粒内包裹体丰度非常低,颗粒表面吸附烃类相对较高;而宝岛19-2区陵水组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从而使储层砂岩颗粒内形成了较多的烃类包裹体;综合其他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宝岛13-1区油气主要来自本地深部烃源岩的贡献,而不是来自生烃条件相对较好的宝岛凹陷,远距离和供烃不足是其油气低丰度的主要原因。
     
  • 林煜,吴胜和,王星,赵晓明,凌云,路瑶,张佳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197-120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水沉积是世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国外学者针对深水沉积的构型模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为浊积水道,而对于浊积朵叶的关注则甚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块地下储层和中国甘南西秦岭地区某深水露头作为原型,采用地震相分析、地震沿层切片、露头观察描述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分级次开展了浊积朵叶的构型模式研究。研究表明,浊积朵叶的构型单元可划分为7级,其中3~5构型单元分别为:单一朵叶、复合朵叶和朵叶体系。朵叶体系由多个复合朵叶叠置而成。复合朵叶内部发育树枝状的下切水道,底部发育块体搬运沉积,其常常对下伏地层有明显侵蚀。单一朵叶由受平行、亚平行界面约束的多期板状砂岩垂向加积而成,依据其内部沉积特征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近朵叶端、中朵叶端和远朵叶端3部分。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浊积朵叶的地质理论,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风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高岗,柳广弟,王成云,师生宝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05-1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缝合线作为碳酸盐岩重要的地质现象,是碳酸盐岩有机质富集和流体排出的重要场所,对碳酸盐岩缝合线与基质有机质丰度的对比,有助于了解碳酸盐岩缝合线的有机质富集与排烃特征。通过碳酸盐岩基质与缝合线物质酸不溶物、有机碳(TOC)含量及热解(Rock-Eval)分析,对基质与缝合线的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其继承性关系、排烃特征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酸不溶物含量是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指示,具有较低酸不溶物含量的基质对应的有机质丰度较低,而较高酸不溶物含量的缝合线对应的有机质丰度较高。缝合线的有机碳含量、已生烃量和排烃量均高于基质,生烃潜力高于基质。缝合线作为烃源岩要优于基质。缝合线与基质的母质成熟度一致,它们的有机质丰度具有良好的继承性。缝合线的排烃条件好于基质,对碳酸盐岩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都具有一定意义。
     
  • 付红军,樊自立,施而修,刘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10-121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正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通过对正断裂向上和向下输导运聚油气与受其控制所形成油气藏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正断裂向上和向下运聚油气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正断裂向上和向下运聚油气作用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二者输导油气动力和条件不同,前者输导油气动力是剩余压力差和浮力,条件是剩余压力差和浮力之和大于断层岩毛细管力;后者输导油气主要动力是超压,条件是超压大于断层岩毛细管力、浮力和地层压力差之和。②二者输导油气距离和影响因素不同,前者输导油气距离通常大于后者输导油气距离,前者主要受到距区域性盖层距离的影响,距区域性盖层的距离越大,输导油气距离越大;反之则越小。后者主要受到超压大小的影响,超压越大,输导油气距离越大;反之则越小。③二者油气富集部位不同,前者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在区域性盖层上下附近,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在输导正断裂的上盘;后者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在源岩附近,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在输导正断裂的下盘。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任拥军,吕琳,柳飒,周立宏,蒲秀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18-1225,127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板桥凹陷原油轻烃整体表现为富链烷烃、贫芳烃和环烷烃含量相对较高的特征。C7和C6轻烃参数一致指示原油母源有明显高等植物有机质的输入,母质类型为混合型。庚烷值和异庚烷值较高,原油生成温度在108.7~129.8℃之间,说明原油主要为成熟阶段的产物。Mango参数K1值大致在1.0附近,符合轻烃稳态催化理论;K2值较高,源岩具有淡水湖相沉积的特点。碳环优势指数六环优势明显,指示出陆相原油的特点。根据轻烃参数特征可将研究区原油分为:来源于典型混合型有机母源的正常成熟原油、生物降解型原油以及来源于偏腐泥型母质的特殊成因原油3种类型。
     
  • 杨显成,蒋有录,耿春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26-123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深层裂解气藏成因较为复杂,影响了深层天然气的认识和勘探。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鉴别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进一步分析了2类成因的成藏差异性。原油裂解气表现为Ln(C2/C3)值随Ln(C1/C2)值增大而增大;干酪根裂解气随Ln(C1/C2)值的增大,Ln(C2/C3)值基本不变。在有机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原油裂解气δ13C1值、δ13C2值、δ13C3值与相应的干酪根裂解气的最大差值分别为-12.4‰、-8.8‰和7.5‰;随着δ13C1值或(δ13C113C2)值的增大,干酪根裂解气(δ13C213C3)值快速减小,而裂解气(δ13C213C3)值变化微弱。干酪根裂解气藏表现为早期油气扩散、断裂活动停止和后期天然气充注,原油裂解气藏体现为早期油气充注、岩性侧向封堵和后期古油藏裂解的成藏规律。2种裂解气成因开启了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新思路,并指出了其勘探方向,对深层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张瑜,杨华,王多云,付金华,姚泾利,辛补社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33-124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组物源进行研究。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碎屑岩主要为杂砂岩和岩屑砂岩。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平坦和弱Eu异常特征。沉积物源岩的原始物质应来自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常量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显示物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结合前人碎屑锆石研究成果,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早期沉积再循环,其初始沉积物质来自华北北缘,秦岭没有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组沉积期提供物源。

  • 张春林,庞雄奇,田世澄,张福东,刘锐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42-125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心观察和镜下薄片鉴定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孔洞缝储集体中普遍存在沥青,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剖面上主要集中在桌子山组顶—克里摩里组和乌拉力克组。成层富集的沥青揭示出研究区存在3类古油藏:克里摩里组顶部孔洞型、桌子山组顶部孔隙型和乌拉力克组裂隙型。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证实古油藏的油源为盆地西南缘的平凉组海相泥页岩;结合天然气碳同位素、黄金管热模拟实验、构造沉积演化史、成藏史及地质背景研究,认为中央古隆起东西两侧奥陶系储层中天然气的气源岩为平凉组海相泥页岩;侏罗纪—早白垩世,平凉组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向中央古隆起区带运聚形成古油藏;晚侏罗世—古近纪,古油藏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向盆地北东方向的构造高部位进行区域性运移,形成群体性潜山风化壳大气田——靖边气田。
     
  • 天然气勘探
  • 朱立群,王鸿升,李江海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52-12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层速度是判别地层岩性的一项重要参数,直接利用Dix公式计算地层层速度来判别岩性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双临界DIVA方法不需要直接计算地层层速度来进行岩性判别,利用钻井和测井资料得到纯砂岩和纯泥岩的层速度作为背景层速度,再根据地层顶界面实测的均方根速度由逆Dix公式来预测底界面的均方根速度,根据底界面实测均方根速度与预测均方根速度的差值来判别岩性。讨论了Dix公式的应用条件和逆Dix公式进行差异层间速度分析的优点,并且直接利用叠加速度进行双临界差异层间速度分析,应用在浊积砂岩的储层预测中,预测效果非常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地震勘探方法。

  • 杨勤林,张静,郝涛,张亚军,李国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61-126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滨里海盆地在盐下石炭系发育台地相碳酸盐岩,以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非均质性强,具有岩性复杂多样、储层物性和厚度变化快、单层厚度小的特征。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随机地震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协模拟实现储层的岩性和物性逐级预测。首先采用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MCMC)的随机地震反演获得高分辨率波阻抗和岩性反演结果,然后通过云变换方法分岩性建立波阻抗和孔隙度关系,并结合地质统计学协模拟对储层的孔隙度进行预测。反演结果纵向分辨率高,能识别2m以内的薄储层,同时井间横向变化合理,真实地反映了碳酸盐岩储层变化特征。该方法能解决类似非均质性薄储层预测的地质问题。
     
  • 非常规天然气
  • 吴陈君,张明峰,马万云,刘艳,熊德明,孙丽娜,妥进才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67-127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是四川盆地震旦系成藏的主要烃源岩,同时也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层位之一。为研究富有机质页岩TOC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探讨沉积环境对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作用,对渝东南酉阳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新鲜露头剖面进行系统野外观察、连续采样,进行有机碳、硫含量、Rock-Eval热解、有机质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全岩X-射线衍射和黏土矿物含量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在2.43%~9.89%之间,平均高达7.0%;有机碳同位素值分布在-32.4‰~-31.1‰之间,为典型的海相Ⅰ型干酪根;正构烷烃、萜烷以及规则甾烷的分布特征反映了泥页岩有机质低等的水生生物和菌藻类母质来源特征;富含硫和黄铁矿,且与有机碳含量呈较好正相关性,表明强还原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富含石英矿物,平均为61%,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黏土矿物平均为17.6%,与有机质丰度负相关,表明深水陆棚相沉积环境中,越靠近深海,页岩石英矿物与有机质越富集,黏土矿物含量越少。
     
  • 毕赫,姜振学,李鹏,李卓,唐相路,张定宇,许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75-128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渝东南地区黔江凹陷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勘探仍处于初级阶段,储层特征与含气性关系仍不明确,开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储层特征及含气性的研究,对评价研究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该套页岩岩心样品,完成详细的储层特征分析和含气性分析测试,包括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TOC分析、显微组分实验、氮气吸附实验、扫描电镜实验和现场解析等,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以黏土—粉砂级细粒沉积为主;页岩有机碳含量为0.22%~5.31%,成熟度为1.78%~2.93%,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纳米级有机孔隙发育;矿物成分中脆性矿物含量为38.4%~86.7%,黏土矿物含量为12.1%~56.5%,其中微—纳米级无机孔隙较为发育,此外微裂缝的发育也对页岩气聚集和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为0.07~2.81m3/t,其底部富有机质页岩的含气量超过1m3/t。综合分析认为页岩TOC值和石英含量越高、长石和绿泥石含量越低时页岩中孔隙及比表面积越大,页岩含气量越大。
     
  • 张睿,宁正福,杨峰,赵华伟,杜立红,廖新维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84-128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页岩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应力敏感对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脉冲法测量了渝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2块页岩岩心的应力敏感曲线,应用毛管理论推导了毛管半径随有效应力变化的关系式,结合扫描电镜图像分析了孔径变化对应力敏感的响应特征。最后采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研究了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同时对毛管半径应力敏感公式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块页岩岩样均体现出强应力敏感,其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变化符合指数关系式;毛管半径随有效应力的变化同样符合指数关系,孔隙越容易被压缩,毛管半径保留率越低,应力敏感越强;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结果验证了毛管半径应力敏感公式的有效性,表明了在MK64-2岩样中,大孔比例较少,压缩过程中平均毛管半径保留率更低,小孔的比例较高,其压缩后提供给大孔的渗流通道较少,因此该岩样应力敏感性更强。
     
  • 荆铁亚,张金川,孙睿,张健,周铁锁,黄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8): 1290-129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08.1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油气勘探程度低,上古生界林西组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广泛发育暗色泥岩。受大地构造背景控制,该地区林西组被火山岩分隔呈NE—SW向条带状发育出露。页岩分布在平面上存在东部陶海和西部官地2个厚度中心,累计可达700m以上。林西组页岩以Ⅱ2—Ⅲ等腐殖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丰度中等,露头页岩样品平均TOC值多分布在0.5%~1.0%之间,鲁D1井等局部地区TOC值也可超过1.5%;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O)通常超过2%;伊利石结晶度实验表明该页岩处于晚成岩阶段。微观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到溶蚀孔、粒间孔和有机质孔等发育。X-衍射分析页岩中的石英和斜长石等脆性矿物含量高,黏土含量一般小于40%,且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组成。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较有利地区分布在昆都—扎鲁特地区,但进一步勘探需结合重磁力、电法等辅助资料进行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