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10
  

  • 全选
    |
    目次
  •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10期封面及目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10期封面及目次

  • 综述与评述
  • 郑建京,高占冬,王亚东,郑有伟,刘兴旺,关宝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491-149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油气盆地尤其是叠合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伴随着油气的成藏及改造,二者之间的时间匹配以及所发生的能量交换是当前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构造—热年代学特别是中低温测年体系的发展和应用,给含油气盆地分析带来了活力。构造—热年代学约束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热作用过程研究,使探讨和研究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热演化历史、沉积沉降及恢复剥蚀量成为可能,并由定性描述逐渐向定量或半定量计算转变,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工作的进行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总结了构造—热年代学的高温—低温测年体系,并根据矿物热年代学年龄所代表的不同地质意义,结合各测年体系在含油气盆地的研究进展,提出其优势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与生油窗温度相近的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测年体系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发展过程及目前重点应用方向,并初步预测2个测年体系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构造—热年代学为主,传统地球化学、岩石学及矿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引用领域,能够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

  • 曹喆,柳广弟,柳庄小雪,袁云峰,王朋,牛子铖,张婧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499-150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油已成为全球石油地质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在中国的很多盆地也发现了致密油分布。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总结致密油的地质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致密油聚集条件与常规油藏成藏有明显区别,可主要概括为3点:①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生油层|②大面积分布的致密储集层|③连续型分布的储集层与生油岩紧密接触的共生层系。致密储层孔隙系统主要为微米—纳米孔喉系统,并以纳米级孔喉为主。致密油聚集需要强大的源储剩余压差以克服纳米孔喉系统形成的强大的毛细管阻力。致密油聚集以初次运移为主,只发生短距离二次运移,这种运移具有非达西流特征。目前对致密油的充注、运移和聚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及源储压差演化等因素对致密油聚集的影响尚未被揭示,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今后致密油的研究,建议关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分布的非均质性及对石油储集的有效性、石油充注机理及储层非均质性与致密油富集的耦合关系等科学问题。

  • 天然气地质学
  • 梁建设,王存武,柳迎红,高印军,杜江峰,冯汝勇,朱学申,余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09-151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沁水盆地常规天然气和致密气资源潜力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索沁水盆地致密气勘探潜力,对沁水盆地中南部已钻煤层气参数井重新进行了测井解释,发现了多个致密气可疑层,并重点从烃源岩条件和储集条件对该盆地致密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盆地致密气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沁水盆地具有较好的致密气成藏条件,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沁水盆地整体处于海陆过渡相环境,发育了多套煤系烃源岩,具有广布式分布、大面积生烃的特征|上二叠统发育多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和河流相砂岩储层,与分流间湾相和湖泊相泥岩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综合来看,沁水盆地具有较好的致密气烃源条件和储盖条件,可以形成下生上储型致密气藏,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应引起重视。


  • 刘圣鑫,钟建华,刘晓光,李勇,邵珠福,刘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20-15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体在致密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孔隙结构、气体的赋存方式、温度和压力等。地层压力大,气体密度高,应属于稠密气体|另外,在页岩、煤岩、致密砂岩等多孔介质中发育了丰富的纳米级孔隙,使气体的运移机制极为复杂。详细研究了气体在致密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机理,并引入稠密气体理论,通过计算分子平均自由程,发现直径大于2nm的孔隙中,压力大于1.135MPa时(76.85℃),气体不会发生Knudsen型扩散,Fick型扩散和表面扩散可能是主要的扩散方式|并得到Knudsen渗透率修正因子随压力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孔隙半径的减小而增加,在较小孔隙中温度的影响更显著;气体从小孔扩散至大孔和裂缝系统是多种扩散机制的结果,孔隙的大小、气体的赋存方式和压力直接关系到气体的运移机理。对比分析Klinkenberg渗透率和Knudsen渗透率修正因子,发现Knudsen渗透率模型是更精确的渗透率模型,Klinkenberg渗透率修正因子可以看作是Knudsen渗透率修正因子的一级修正。

  • 戴俊生,邹娟,赵贤正,芦丽菲,孙治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29-1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地震、测井等断层解释方法都存在难以解释断层成因机制等缺点,因此选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从动力学方面解释断层。通过分析河西务构造带断层分布特征及活动特征,发现孔店—沙四期,在构造带南部发育了一系列南东倾向的次级正断层,且断层在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为了解释这些次级断层的成因机制,运用Ansys 软件对河西务构造带孔店—沙四期的古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店—沙四期,最小主应力基本为张应力,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差值在构造带南部较高,控制形成次级断层|构造带南部平面剪应力为左旋,控制断层优势走向为NE向|剖面剪应力为左旋,控制断层优势倾向为SE向。


  • 刘华,李振升,蒋有录,徐昊清,王鑫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37-15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认识渤海湾盆地潍北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和油气分布,利用IES-PetroMod盆地模拟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潍北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发育孔二段上,中,下3套烃源岩,存在北部深洼区和东南部2个沉降中心,以北部深洼区为主体,具有2次生烃过程:沙四段沉积中期至沙河街期构造运动为第一次生烃,生烃中心以北部洼陷带为主,且3套烃源岩均已进入成熟生烃阶段,生烃持续时间长,生烃贡献量大|后期东营期构造运动的剥蚀使得生烃作用基本停滞,仅在晚期沉降量大于剥蚀量的西北部地区于馆陶中后期存在二次生烃。该区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明显的2期成藏特征:沙四中期至沙河街期构造运动是油气的第一期充注,研究区大部分的油气藏形成于该时期,受各项地质条件的限制,分布在保存条件较好的灶户鼻状带|馆陶中后期至今为第二期充注,仅在二次生烃区及其附近形成油气聚集,是寻找深部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 鲁雪松,宋岩,赵孟军,李勇,卓勤功,王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47-155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库车前陆盆地的实际地质情况,详细探讨了挤压逆冲过程、膏盐岩塑性流动、快速沉积或剥蚀过程对热流及烃源岩成熟度演化的影响。基于IES PetroMod软件先进的“Block”功能,采用瞬态热流法对库车前陆盆地复杂挤压构造剖面进行了热演化历史模拟,在剖面上综合考虑了冲断叠覆作用、高热导率的厚层膏盐岩、快速沉积或剥蚀作用等因素对热演化历史的影响。结果表明库车前陆盆地侏罗系—三叠系烃源岩最大成熟生烃中心并不在现今埋深最大的拜城凹陷中心,而是位于克拉苏构造带冲断前缘深层一线,并揭示了不同构造带烃源岩成熟度演化的时空差异性,该认识对分析不同区带油气差异成藏过程及相态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 房启飞,张鼐,张宝收,卢玉红,武雪琼,余小庆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58-156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体包裹体蕴含的信息可以反演油气成藏期次。对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荧光特征、赋存关系研究,结合烃共生盐水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确定该储层发育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形成的发褐色荧光烃包裹体|第Ⅱ期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发黄色荧光烃包裹体|第Ⅲ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发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对定量颗粒荧光QGF光谱和颗粒吸附烃全扫描荧光TSF定量荧光光谱对比分析,发现包裹烃与吸附烃反映的油气性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基于烃共生盐水包裹体PT模拟结果,将烃共生盐水包裹体捕获温度与捕获深度组合投点于地热—埋藏史图上,确定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储层主要经历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2期油气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降解作用,3期油气分别以重质油—稠油、中质油和轻质—凝析油为特征。
     
  • 李峰,姜振学,肖中尧,李卓,张莺莺,袁文芳,曹少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68-157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满东1气藏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但其成因机制研究亟待加强。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测试、定量颗粒荧光分析等手段厘定了油气充注史,应用储层孔隙度演化模型恢复了储层孔隙度演化史,并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满东1致密气藏的成因类型和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满东1气藏天然气主要源自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此气藏具有2期油气充注历史,即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石油充注和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以来的天然气充注|满东1气藏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储层在燕山末期致密化,形成现今的致密储层|喜马拉雅期,寒武系、奥陶系古油气藏内的原油裂解气在志留系储层中成藏,此时储层已致密化,即天然气充注期晚于储层致密期,因此满东1气藏的成因类型属于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深盆气藏”。综合分析后认为,满东1气藏原油裂解气勘探前景广阔,特别是下古生界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

    :
  • 潘树新,陈彬滔,刘华清,李相博,赵占银,林铁峰,张庆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77-158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水底流改造砂是海相盆地重要的储集层之一。与海相盆地相比,陆相湖盆深水区是否存在大规模底流改造砂及其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形成机制、分布规模、外部形态、与深水重力流砂体的差异性及其油气勘探价值都值得去探索。利用松辽盆地的岩心及青海湖卫星照片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深入研究。陆相湖盆底流改造砂由泥质粉细砂岩和粉细砂岩组成,单层厚度为0.5~280cm|发育冲刷面和截切等底面侵蚀构造,常见的层理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及饥饿层理等。湖泊底流改造砂具有与湖相暗色泥页岩呈互层展布、细粒、发育牵引流构造和常与重力流交替出现这4个基本特征。研究表明,风驱底流对三角洲前缘和深水重力流砂体的再改造是形成深水底流改造砂的主要成因。深水底流改造砂在沉积特征、展布方向及成因机制等方面与深水重力流砂体存在显著差异。底流改造砂体在陆相盆地深水区广泛分布,厚层的底流改造砂可以形成致密油气藏,同时底流改造砂的广泛分布提高了泥页岩脆性矿物的含量,其分布区也是泥页岩油气藏勘探的甜点区。研究结果对于拓展我国陆相盆地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孙娇鹏,陈世悦,胡忠亚,刘文,郭晨,马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86-159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大量的露头和钻井资料,共识别出混积潮坪相、混积碎屑海岸相、混积台地相及混积陆棚相等4种混合沉积相类型。在对该区古生代沉积格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不同时期沉积格局及演化规律的分析,总结出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欠补偿盆地沉积组合和滨岸—台地—陆棚沉积组合2种平面沉积相组合发育模式。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和物源供给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沉积相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欠补偿盆地沉积组合模式主要发育在早古生代,滨岸—台地—陆棚沉积组合模式主要发育在晚古生代。

  • 李小燕,王琪,韩元红,田兵,许勇,王菲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594-160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和浅滩相沉积体系,为优质储层发育奠定了基础。储层现今的孔隙类型主要是以粒间孔、晶间孔、生物体腔孔和各种溶蚀孔以及裂缝为主的次生孔隙,原生孔隙已基本被成岩作用所改造,其中晶间孔、溶蚀孔及裂缝是研究区主要的储集空间。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储层主要经历了7种成岩作用,各种成岩作用均对台地边缘礁滩相和浅滩相沉积体系进行了改造,但影响效果较明显的是白云岩化、溶蚀及破裂等作用,其作用结果为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了条件:白云岩化作用改造了礁滩相储层孔隙结构,溶蚀作用进一步扩大溶蚀孔洞的发育效果,破裂作用连通孔隙并提供油气运移通道。基于岩心与薄片的鉴定及扫描电镜分析资料,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发育特征、成岩环境、岩体特征及储层发育条件分析研究,认为礁滩相沉积体系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3方面因素控制:礁滩相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在此控制之下长兴组生物礁滩相储层孔隙分原生孔、晶间孔及早期和晚期埋藏溶解孔4个演化阶段,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孔隙演化与长兴组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但其孔隙类型稍有不同,分为原生孔、鲕模孔/粒内溶孔及浅埋和深埋溶孔4个演化阶段|整体上礁滩相优质储层只有在后期白云岩化、破裂作用及溶蚀作用改造后,才能发育成为优质储层。

  • 天然气开发
  • 姜瑞忠,刘明明,徐建春,孙召勃,邢永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03-160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气田是中国致密砂岩气田的典型代表,储层非均质性及特低的渗透率造成苏里格气田有效泄油面积小。为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气田采收率,需要利用井位优化来确定最优井数及其位置。因此,借助Matlab自带的遗传算法工具箱,采用优化理论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苏里格气田某区块的井位优化研究。研究中将净现值作为目标函数,将单井控制面积和井位作为变量,优选净现值最大的单井控制面积及井位。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的最优单井控制面积为0.5km2/井|对于最优单井控制面积,遗传算法得到的最优净现值为14.625 9×108元,大于常规井网的净现值14.337 8 ×108元,净现值增加幅度为2.01%|基于遗传算法的井位优化方法克服了常规布井方式的经验依赖性|最优井位分布与渗透率关系密切,渗透率高的部位井数多,反之,井数少。

  • 刘静,蒲春生,林承焰,吴飞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10-161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以及流体流动规律的影响,鉴于储层孔隙体系结构的复杂性,采用细管多孔介质模型,针对单一细管中的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将低频波对流体流动产生惯性力引入圆管层流的Naver—Stokes(N—S)方程,建立了低频振动条件下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在细管中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采用C—N差分格式,对低频振动条件下单一细管中流体流速以及剪切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振动条件下圆管中的流速随管径呈抛物线型分布,随时间以不振动下速度分布为中心轴线呈周期性变化|黏附层处剪切力也是随时间以不振动下的剪切力为中心轴线呈现周期性变化,当剪切力大于黏附层流动的临界剪切力时,黏附层会部分发生流动。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进一步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渗透性微观动力学增效机制提供了重要认识。
     
  • 李皋,唐斌,孟英峰,魏纳,李永杰,王桂芬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15-161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钻井方式的不同会对凝析气藏动态产生重要影响,气体钻井由于极低的井底压力易引起反凝析行为的发生,开展凝析气藏反凝析行为及其对储层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分析了气体钻井过程环空压力分布及地层压力变化,气体钻井过程地层的反凝析行为,以及反凝析对压井完井过程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气藏气体钻井时,地层中会发生反凝析和蒸发现象,反凝析区域随钻进过程逐渐由井筒向地层扩展|反凝析行为可使地层在后续压井完井过程中形成混相乳化带和纯油相带,通过润湿反转作用改变毛细管力方向并产生液阻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作液侵入地层产生损害。
     
  • 费世祥,王东旭,林刚,潘晓丽,王勇,张保国,徐运动,刘雪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20-162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气田是中国目前发现并投入开发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田,也是中国致密砂岩气田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低渗透率、低压力、低丰度、薄储层、强非均质性”的特征,单井产量低、建井数量多,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直井开发经济效益较差。为提高单井产量,改善气田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效益,在分析总结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先导性试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苏东南区为研究对象,率先开展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整体开发技术攻关。从水平井参数优化、整体部署、轨迹优化及精细导向等多个关键技术研究出发,运用地震、地质及气藏等多学科攻关,形成了一套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整体开发关键技术。应用该项技术系列建产1个水平井立体开发区、2个水平井整体开发区和1个大丛式水平井井组开发区,为苏里格气田水平井开发起到示范作用,值得在致密砂岩气藏规模化推广。
  • 天然气勘探
  • 董越崎,李洪香,王莉,刘学超,王秀萍,李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30-163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歧口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一个富油气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具有凹多、凸少、斜坡类型多的特点。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斜坡区是今后勘探的重点领域。以歧北斜坡为例,通过强化斜坡成因演化及控砂、控藏机制研究,明确“基底差异沉降控制斜坡构造的形成,基底断裂控制斜坡构造的发育样式”斜坡构造成因机制、“内外物源供砂、调节沟槽输砂、陡缓坡折控砂”斜坡区多元控砂机制、“复式输导、2期充注、高油低气、差异聚集、优势相富集”斜坡区岩性地层控藏机制。创新发展了斜坡区油气成藏理论,探索形成了“选斜坡—建模式—求突破—描砂体—优方案”富油气凹陷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工作方法。有效指导了歧口凹陷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探实践,发现规模储量区。

  • 窦玉坛,王大兴,刘化清,赵玉华,张盟勃,王永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37-164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低孔、低渗、低压岩性油气藏,地震预测有效储层难度大,同时SX地区天然气储层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PP波地震资料在有效储层的识别上存在多解性。开展多波地震勘探以获取不受流体影响的横波信息,利用PP+PS波联合解释含气层,尽量规避单纯利用PP波资料的多解性,是解决SX地区地震流体检测问题的新途径。故基于SX地区测井资料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阐述PP+PS波地震流体检测技术系列,包括PP+PS波“亮点”特征分析技术、PP+PS波振幅比技术、PP+PS波AVO分析技术与PP+PS波匹配压缩对比分析技术等。本技术系列在SX地区取得广泛应用,减少了PP波检测流体的多解性,提高了地震检测流体的能力和预测钻井成功率。

  • 非常规天然气
  • 刘向君,熊健,梁利喜,罗超,张安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44-165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泥页岩表面润湿性为水湿,而页岩气藏中页岩岩石存在有机质影响,页岩表面润湿性表现比较复杂,因此选择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野外露头及井下岩心进行分析,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龙马溪组页岩润湿性,并从3个方面初步探索讨论了润湿性对页岩气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表面既亲油又亲水,且页岩表面更倾向于油湿,页岩岩石孔隙表面处润湿性存在差异,出现非均匀润湿性即斑状润湿|页岩自吸吸水率、吸油率随时间增加而先上升后趋于稳定,页岩自吸吸水率大于自吸吸油率|页岩浸泡在水中水化应力随着时间增加而先呈上升后趋于稳定,而先浸泡白油后浸泡水中水化应力上升速度减慢|页岩硬度随浸泡时间增加、浸泡温度升高以及浸泡压力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其中浸泡白油中硬度下降幅度较小,而浸泡水中硬度下降幅度较大|页岩表面吸附特性与表面自由能有关,表面自由能随水接触角减小而增大,同时页岩表面亲油对气态烃有较强吸附能力|页岩表面亲水性易造成水锁,而表面亲油性可减轻水锁伤害,页岩气藏水锁伤害评价应考虑页岩表面既亲油又亲水特性影响|油基钻井液对页岩强度影响较小,而水基钻井液对页岩强度影响较大,易造成井壁失稳,水基钻井液体系优化需考虑抑制其水化作用。

  • 李武广,钟兵,杨洪志,冯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53-16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对页岩气井进行科学管理、提高页岩气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依据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试验区实际资料,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特征属性参数数据定量的进行页岩储层含气性评价及页岩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多口井多个层位的气层自动划分和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采用聚合聚类法和多组判别法,把页岩气层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对这3个类别的气层建立了判别函数,并利用多元统计复相关原理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认为:Ⅰ类气层属于基质性页岩气层,Ⅱ类气层属于裂缝比较发育性气层,Ⅲ类气层属于裂缝一般发育性气层,判别函数可对新未知类型页岩气层自动进行识别。影响页岩含气量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游离气含量、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渗透率和吸附气含量,而脆性矿物含量、埋深和厚度对页岩含气量有比较小的影响。
     
  • 艾爽,程林松,黄世军,傅礼兵,王涛,杜保健,张晋,刘红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61-166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页岩基质渗透率极低,天然裂缝发育,是一种典型的双重介质。气体在页岩纳米级孔隙中同时存在吸附解吸、扩散和渗流等多种流动机理,同时,天然裂缝渗透率会随地层压力的降低而降低。以平板双重介质模型为基础,综合气体在页岩纳米级基质孔隙中的吸附解吸、扩散和渗流机理,考虑天然裂缝的应力敏感效应,建立了一个页岩气体积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评价模型,采用摄动法和Laplace变换,求取了模型的解析解,绘制了典型生产曲线。结果表明,吸附解吸和扩散作用分别影响早期产能和中后期产能,而天然裂缝的应力敏感性影响所有流动阶段的产能。

  • 肖飞,刘洛夫,高小跃,任泽樱,肖正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10): 1668-16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4.10.1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中侏罗统发育富有机质的煤系烃源岩和湖相泥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岩石学和等温吸附等分析测试手段,系统分析库车坳陷中侏罗统富有机质泥页岩分布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初步优选了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区。库车坳陷中侏罗统陆相泥页岩厚度较大,有机质类型以II2—Ⅲ型为主,总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约为3.1%,镜质体反射率多介于0.5%~1.6%之间,具有良好的页岩气生气条件|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黏土矿物,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孔隙度介于0.5%~7.3%之间,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纳米—微米级矿物基质孔、有机质微孔、构造微裂缝和成岩微裂缝等类型|最大吸附气量多介于0.5~8m3/t之间,含气性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和矿物成分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出克拉苏构造带北缘和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克孜—依西地区是库车坳陷中侏罗统陆相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