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10
  

  • 全选
    |
    综述与评述
  • 陶士振, 邹才能, 王京红, 范建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571-57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油气勘探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油气藏的类型日益丰富,弄清不同类型油气聚集的概念内涵、外延和类属,是开展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详细讨论了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的内涵和属类,及其与连续型油气聚集的区别,指出了源外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必须具备大面积非常规(致密)储层、广覆式优质烃源岩和“源—储”上下紧密叠置、无缝对接这3条充分必要条件,以及圈闭形成条件和渗流聚集方式2项鉴别标志(本质属性)。

  • 天然气地质学
  • 高岗, 韩永林, 范泓澈, 王银会, 梁新伟, 辛红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576-58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储集层地质发育特征、岩石组成与成岩作用、物性与孔隙类型等方面,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长4+5段砂岩储集层的特殊性,对储集层特征与石油聚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砂体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砂岩以长石岩屑细砂岩为主,成岩作用较强,物性总体较低,多为低孔低渗—致密储集层,有效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溶蚀孔隙和晶间孔。石油在不同物性的储集层中均有聚集,含水层多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所以,储集层本身特征对石油的聚集不起决定性作用,还必须要有一定厚度的物性较好的储集层\,输导通道与油源的良好配置才可能形成油藏。

  • 张才利, 高阿龙, 刘哲, 黄静, 杨亚娟, 张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582-58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Sr含量、Sr/Ba值和Th/U值等地球化学指标及生物遗迹化石作为判识标志,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环境水介质条件与古气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沉积期古水介质Sr/Ba值为0.19~0.65、Th/U值为0.36~5.03,属陆相淡水环境;V/Ni值为1.75~5.53,属于还原环境;通过元素组合及生物遗迹化石、钴元素定量计算显示水体深度介于半深湖—深湖之间,最大古水深为50~120 m;孢粉组合分析古气候属较温暖潮湿气候。

  • 辛红刚, 张振红, 云正文, 刘晓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588-59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采用定量计算方法,对安塞油田长101段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长101段储层砂体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砂岩处于中成岩B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造成物性变差的2个重要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特别是浊沸石、长石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结合成岩作用类型及定量表征将该区成岩相划分为5种类型,成岩相控制了高渗储层的分布。

     

  • 赵孟军, 王绪龙, 达江, 向宝力, 宋岩, 秦胜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595-60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天然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但通过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五彩湾地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的研究则得到了不同的认识。研究区的天然气以湿气为主,干燥系数均值为0.92,非烃气体中N2含量均值为3.04%;而天然气的δ13C1均值为-32.12‰,明显偏高,反映出天然气成熟度已经处于干气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天然气成因与成藏分析,认为该地区具有“早期聚集、晚期保存”的天然气成藏过程,总体来说该地区经历了海西晚期、印支晚期和燕山中期的多期油气充注和成藏,但燕山中期是该地区成藏的关键时期,并且该时期主要聚集的是石炭系烃源岩在RO值达到0.8%~1.2%之后生成的天然气,这也是造成该地区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值偏高的主要原因。

  • 吴志雄, 杨兆臣, 丁超, 史基安, 张顺存, 张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02-60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W16井区三叠系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的研究。结果表明:W16井区克拉玛依组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微相,且湖进—湖退变化迅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储集砂体。同时,对克拉玛依组各个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微相对油气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克拉玛依组主要的油气聚集层,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该区油藏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该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储集砂体骨架分布的基础图件。

  • 陈新军, 胡宗全, 李淑筠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10-61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南部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包括煤系暗色泥岩、煤岩和炭质泥岩,从原始沉积特征来看,南华北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比北部渤海湾盆地沉积厚度更大。华北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大致经历了3次埋藏生烃过程:印支早期生烃、燕山中期生烃、喜马拉雅晚期生烃,部分地区如开封坳陷、洛阳—伊川地区、合肥盆地、丘县—冠县凹陷、黄口凹陷、谭庄—沈丘凹陷,在燕山运动期已经达到最高演化程度和最大生烃期,在喜马拉雅期基本不具有生烃潜力。渤海湾盆地中的惠民凹陷、东濮凹陷、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的晚期生烃潜力较大;车镇凹陷、莘县凹陷北部、鹿邑凹陷、倪丘集凹陷等晚期生烃潜力一般。

  • 施振生, 王秀芹, 吴长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18-62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超稳定型重矿物为主,不同层段重矿物组成差异不大。重矿物分析不仅有利于沉积体系及古水系的准确恢复和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而且还可揭示龙门山等物源区的岩石—大地构造属性及其隆升历史。Q型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表明,须家河组母岩以沉积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主,高级变质岩含量相对较低。由下至上,母岩中高级变质岩含量逐渐增加。ZTR指数分析表明,晚三叠世四川盆地主要发育4个物源,分别位于川西南部、川西北部、川东北部和盆地东南,物源分布位置具有继承性。结合造山带和前人沉积学研究成果认为,晚三叠世,龙门山褶皱带开始逐渐形成。须二期,龙门山北段已露出水面遭受剥蚀,但龙门山南段仍是水下隆起或尚未隆升。须四期,龙门山北段继续隆升遭受剥蚀,龙门山南段开始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六期,龙门山地区全面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

  • 钱玲, 李江海, 卢玉红, 杨俊丰, 何芬贤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28-63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中Ⅰ号坡折带勘探获得发现后,普遍认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坡折带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有可能直接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坡折带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根据古城和罗西2个坡折带2口井钻获的烃类、包裹体等方面的分析证明了塔东地区坡折带原始油气藏已经遭受了破坏,后期油气充注类型明显不同,而成藏的差异性主要由烃源灶热演化差异、构造与断裂演化特征造成。古城坡折带北段和罗西坡折带西部台地前缘斜坡可能是下一步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 郭泽清, 刘卫红, 冯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35-64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的形成是在第三纪末期新构造运动作用下,盆地沉积中心由西向东整体迁移的产物,在第四系中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气田。近年来三湖地区发现岩性气藏,将现已发现的岩性气(层)藏分为砂岩上倾尖灭型、砂岩透镜体型和物性侧向变化型3种。并提出岩性气藏分布规律是:分布于北斜坡,依附于构造背景,位于k9标志层以下,赋存于薄层砂体中,限于一定的深度范围内。根据分布规律,提出三湖地区岩性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块,为研究区下一步进行岩性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路依据和现实依据。

  • 金博, 张金川, 刘震, 李绪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42-64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莺歌海盆地为典型的伸展—转换型盆地,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天然气具有差异输导特征,这种差异输导体现在盆地尺度、区带尺度和输导体尺度上,中央底辟构造带为泥—流体底辟树型输导系统,深部天然气沿底辟断裂垂向远距离运移到底辟顶部及其周缘的浅层及中深层砂体中成藏。输导体主要以垂向断裂和裂隙为主,莺东斜坡带则为复合输导系统,输导体为砂体、不整合和断裂组成;莺东斜坡输导特征分段性明显,从北段、中段到南段输导性能逐渐增强,具有明显差异输导特征。伸展—转换型盆地的这种差异输导特征对天然气运聚成藏及天然气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泥—流体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决定了中央凹陷带天然气具有环底辟优势聚集分布的特征,复合输导系统影响莺东斜坡带天然气运聚则具有多样性,天然气各段差异聚集特征明显。

  • 朱继田, 裴健翔, 孙志鹏, 郭明刚, 姚哲, 杨宝成, 胡向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49-6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琼东南盆地受深部构造、周边各大板块运动及南海扩张所形成的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发育了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对琼东南盆地烃源演化、储层发育、圈闭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晚期断裂,沟通了深部烃源层和深浅目的层,有利于古近系、新近系纵向叠置复式成藏。琼东南盆地东部和南部的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长昌凹中隆起带和宝岛北斜坡,古近系与新近系均发育良好储盖组合,晚期断裂发育,油气纵向运移有利,具有油气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复式成藏的可能,可以期待有良好的勘探前景,这些新构造运动发育地区是琼东南盆地下一步勘探的方向所在。

  • 鲁雪松, 魏立春, 宋岩, 柳少波, 付晓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57-66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典型高含CO2气藏的解剖,对比分析了长深1、长深2、长深4、长深6、长深7等高含CO2气藏的气体成因、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指出基底大断裂的活动特征决定了幔源CO2和烃类气成藏条件的相对好坏,从而决定了气藏中CO2的含量及含CO2天然气的赋存层位,建立了长岭断陷高含CO2气藏运聚成藏模式,合理解释了长岭断陷含CO2天然气的勘探现状和复杂分布问题,为CO2和烃类气的钻前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铜磊, 陈践发, 朱德丰, 赵兴齐, 张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64-66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岩浆活动主要分为海西期和燕山期。盆地内岩浆岩年龄分布在84~129Ma之间,岩浆岩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和凝灰岩;在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勘探中发现了CO2气藏,其CO2稳定碳同位素、伴生稀有气体氦和氩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中部断陷带天然气藏中的CO2主要为壳幔混合成因,CO2气藏主要分布在乌北苏仁诺尔断裂构造带、乌南洼槽和巴彦塔拉断裂构造带,但是其分布范围与燕山期岩浆岩体不太吻合,笔者认为有火山岩浆活动带分布的地区不一定都会有CO2气藏。苏2井CO2气藏的成藏特征,反映了断裂活动对CO2生成和聚集的控制作用,指出由切割南屯组及其以下地层的深大断裂沟通的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是寻找具有经济价值CO2气藏的有利层段。

  • 蔡文杰, 朱光辉, 姜烨, 杨松岭, 李爱山, 谢楠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70-6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汇聚板块边缘俯冲增生带的构造活动与油气勘探潜力研究一直都是石油地质界的难点,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会处的缅甸若开海岸是开展这一研究的绝佳区域。通过对缅甸俯冲增生带的钻井、地质露头以及地震资料的认真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增生楔主体、斜坡盆地和海沟3个构造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构造单元的油气勘探前景,指出位于孟加拉湾东侧的海沟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最为优越,寻找深水浊积砂体应成为该区重点勘探方向之一。

  • 魏祥峰, 张廷山, 魏祥华, 梁兴, 姚秋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74-68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在白驹凹陷古近系共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Ⅰ级层序、2个Ⅱ级层序、5个Ⅲ级层序,并认为Ⅲ级层序SQ1—SQ4、SQ5分别与盆地坳陷—断陷阶段和强烈断陷阶段相对应。运用等时对比理论和技术方法,建立了白驹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详细地讨论了古近系Ⅲ级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认为低水位及晚期高水位体系域为有利储层的发育位置,湖侵体系域及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则为烃源岩和盖层的发育位置,之间相互组合形成了3套生储盖组合,其中下生储盖组合为白驹凹陷古近系最好的一套生储盖组合。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王杰, 刘文汇, 腾格尔, 秦建中, 郑伦举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84-69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高压釜热压模拟仪和仿真地层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对南方海相不同类型烃源进行生烃模拟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原油烃气产率最高,分散可溶有机质烃气产率次之,产率最低的为不同类型干酪根。不同类型烃源烃气产率与烃源的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高低、有机质类型有密切关系,与烃源原始成熟度具有较好负相关性。烃源碳同位素组成决定产物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规律,碳同位素组成较轻的烃源其产物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总体上要轻于碳同位素组成较重烃源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不同类型烃源产物甲烷碳同位素组成随热模拟温度增高具有先变轻再变重的演化特征,但不会重于其烃源的碳同位素组成。乙烷等碳同位素组成也随着热模拟温度增高逐渐变重,演化至生烃高峰时,碳同位素组成接近于其烃源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示踪烃源。当演化至高过成熟阶段,乙烷等δ13C值大于其烃源碳同位素值,故不能仅用重烃碳同位素组成判断天然气母质类型。不同类型干酪根与可溶有机质CO2组分和同位素组成演化规律具有明显区别,可溶有机质生成的CO2和甲烷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要比不同类型干酪根的大。在不同类型烃源生烃过程中,干酪根和液态烃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母质类型控制,继承效应强,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小,具有很好的示踪意义,可以用于油源对比和烃源示踪研究。

  • 刘春, 郭庆新, 张惠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692-69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色谱(GC)、色谱—质谱(GC\|MS)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方法,以广元长江沟剖面为例,系统分析了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沟剖面飞一段灰岩缝洞中原油的δ13C值和各族组成δ13C值都小于-30‰,族组分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较小,原油没有遭受细菌分解\,淡水淋滤等次生同位素分馏效应;正构烷烃为前高后低的单峰型,主峰碳为C22,Pr/Ph值为0.75,姥姣烷和植烷均较相应正构烷烃(nC17nC18)优势;芳烃色谱呈现驼峰,总体上组成比较复杂,以菲系列为主,经过MPI1折算该原油成熟度RO=0.94%;三环萜分布在C19—C30之间,以C23为主峰;霍烷以C30为主峰,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表明其母源为还原—弱还原的咸水环境;规则甾烷以C29优势,呈C29> C27>C28的“V”字型分布,甾烷成熟度参数C2920S/(20S+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分别为0.39和0.31,均未达到平衡值。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飞一段烃源岩特征、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飞仙关组原油是寒武系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的产物,现今灰岩洞缝中原油的分布状态是原油早期充注以后遭受构造运动破坏的结果。

  • 李文浩, 张枝焕, 李友川, 傅宁, 黄俨然, 黎琼, 张慧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00-70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琼东南盆地新生界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湖相油源岩、渐新统气源岩及中新统海相气源岩。勘探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渐新统烃源岩。渐新统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都达到了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泥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崖城组和陵水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镜质组,富氢组分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较低,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以生气为主。崖城组煤系烃源岩正构烷烃以高碳数分布为主,Pr/Ph值较高,伽马蜡烷指数低,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氧化环境;崖城组泥岩以氧化环境为特征,藿烷系列化合物中检测到高含量的奥利烷,表明高等植物生源输入明显,煤抽提物中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主要以高等植物的陆源输入为主,崖城组和陵水组泥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V”型分布,表明生源除了高等植物,藻类也有一定的贡献,部分陵水组烃源岩样品藻类输入明显增多,生烃条件更加有利。

  • 高丽丽, 张敏, 赵红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09-71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八屋、孤家子、后五家户、皮家等油气田天然气样品的C6—C7轻烃化合物首次开展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合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研究区天然气样品普遍贫芳香烃,绝大多数样品C6—C7饱和烃具链烷烃优势,尤以正构烷烃含量最高,环烷烃含量相对较低,表明该区天然气的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研究区Mango轻烃稳态动力学常数K1基本保持恒定,来自湖相烃源岩的C7轻烃中三环优势(3PR)大于五环优势(5PR)和六环优势(6PR),与Mango的结论一致。庚烷值、异庚烷值多较高,寓示该区天然气主要为高熟—过熟的裂解气,与该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普遍偏重相吻合。

  • 赵兴齐, 陈践发, 张晨, 李清春, 唐友军, 张俊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15-72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历程,奈曼凹陷近年来获得工业油流,但关于该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研究未见报道,通过对奈1区块的38个天然气样品的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并结合地质背景详细剖析了该区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指出该区天然气为有机成因气,天然气热演化程度低,属于低熟—成熟的油型气;烃类气中以甲烷为主,重烃气含量较高,天然气干燥系数低,呈现出明显的湿气特征。结合该区烃类气碳同位素及成熟度特征,认为该区天然气为原油伴生气。该区天然气在纵向上呈现出九下段天然气的δ13C1值、C1/C1-5值、iC4/nC4值和iC5/nC5值明显高于九上段,研究认为该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受成熟度的影响所致。

  • 非常规天然气
  • 邓广弘, 罗克勇, 马东民, 雷学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23-72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孔介质及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建立煤层气开采中煤岩骨架本构模型,分析煤岩骨架的应力形变;同时,建立了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动态模型,分析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层物性的变化;依据流体力学连续性方程,建立煤层流体的渗流场方程。结合模型的辅助方程及定解条件,给出了单相(多相)煤岩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学模型。

  • 胡朝元, 彭苏萍, 杜文凤, 勾精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28-73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震AVO反演原理和方法,针对已知的煤与瓦斯突出点进行了AVO反演。单点分析发现,煤与瓦斯突出点处的偏移距—振幅拟合关系的截距和梯度绝对值比非突出点大,表明煤与瓦斯突出点能引起地震AVO响应异常。依据突出点处的地震AVO响应特征,通过交会分析和综合指标分析,可实现对煤与瓦斯突出区的预测。但是,作为一项新的预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区域地质综合分析,以避免AVO反演结果的多解性。

  • 黄卫东, 李新宁, 李留中, 于法政, 王瑞英, 陈晓红, 苗殿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33-73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低煤阶含煤盆地煤层气地质勘探和研究的程度较低,勘探开发试验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分析了三塘湖低煤阶盆地的煤层发育、煤层含气性与吸附性等特征,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结合初步试采成果,认为该盆地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勘探潜力,条湖—马朗凹陷是盆地内煤层气勘探的首选区块。

  • 孔祥文, 赵庆波, 孙粉锦, 李贵中, 马财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38-7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煤层气高产富集区有五大类型,即:富煤区构造高点\,直接盖层稳定的上斜坡\,凹中隆的火山岩活动区\,封闭好的浅层低煤阶厚煤层区及断裂活动次生割理发育区。煤层气高产富集基本条件是三控论:封盖层控制含气量;应力场控制渗透率;构造体和煤体控制富集带。重点分析了沉积环境对煤层气高产富集的控制作用,从成煤原始母质\,封盖能力\,储集物性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木本植物为主的母质比草本植物为主的母质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保存更为有利。在各种沉积体系中,浅海—障壁海岸和湖泊2种类型,对煤储层的封盖能力较强。灰分含量越低、镜质组含量越高、微裂隙越发育,煤储层的物性越好。此外,还分析了煤层气高产富集的关键参数。阐述了煤层气开采特征,特别进行了定向羽状水平井高产条件分析,重点阐述了煤层水的类型及特点,包括层内水、层间水和外源水。

  • 天然气与环境
  • 李武广, 杨胜来, 娄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4): 747-75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1.04.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对CO2地质埋存的研究已有10多年的历程,但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CO2地质埋存目标区优选体系,这也制约了我国CO2地质埋存应用的发展步伐。在收集国内外大量的CO2埋存基础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盆地特征条件、盆地资源条件和储层特征条件等因素对CO2地质埋存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CO2地质埋存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无量纲化指标处理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对目标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以中国部分CO2地质埋存试验区为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排序,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同时研究结果还能够有效地指导利用CO2地质埋存技术提高油气藏开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