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10
  

  • 全选
    |
    天然气地质学
  • 周宗良, 郑平, 肖建玲, 黄金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35-5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分析,尤其是对加拿大Alberta盆地浅层天然气开发资料的分析,认为含油气盆地内浅层天然气资源丰富,具有非常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以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港东油田和港西油田为例总结出适合北大港地区浅层气测井识别方法,包括声波时差与中子伽马曲线重叠法、补偿中子—补偿密度曲线重叠法等。指出该区浅层气宏观上主要沿港东断鼻构造的高部位分布,曲流河道沙坝相、河道、废弃河道等砂岩体是浅层气的主要储集体,就单个气藏而言气层的分布主要受岩性控制,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断层与岩性体单砂体形成各自的油、气、水系统,纵向呈现油、气、水交错出现的现象。

  • 苏俊青, 于超, 钱茂路, 高素萍, 肖枚, 赵淑坤, 王秀萍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41-5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滨海斜坡区由于受到多物源影响,存在沉积亚相类型多、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预测困难等特点。通过对该区开展地震地质精细预测研究,明确了古物源、水下低隆起和沉积相带对海域地区砂体发育程度的影响。以沉积古背景为研究基础,依据地震响应特征并结合地震多属性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地质模型,预测了砂体的发育模式。钻探结果表明,预测与实际吻合较好,证实该模式对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于超, 苏俊青, 钱茂路, 高素萍, 肖枚, 赵淑坤, 刘晓慧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47-55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滨海断鼻位于黄骅坳陷中北区,为依附于滨海断层下降盘的断鼻圈闭,钻探证实该断鼻具有含油气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平面叠置连片及油气复式聚集的特点。烃源岩分布、构造演化分段性、砂体分布及烃源岩母质类型等因素决定了古近系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展布规律。认为明确研究区油气的主控因素对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勘探方向有重要意义。

  • 郭金凤, 李洪香, 苏俊青, 付东立, 李会慎, 杨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54-55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的恢复,确定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认为沙三段油气以晚期成藏为主,其中Qs1井为多次非连续充注2期成藏(早期和晚期)。结合构造活动特征、生排烃演化史及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认为沙三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演化阶段与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并形成了“高油低气”的分布特征,研究区沙三段是寻找大气田的有利区域。

  • 付立新, 楼达, 冯建元, 司国帅, 严慧中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59-56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的歧口凹陷在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基底断裂改造过程,形成了大量的潜山构造。利用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对不同位序潜山进行了构造落实,明确了中位序、低位序潜山的发育受控于印支期古构造及古近纪盆缘断裂,存在残丘型和断块型2种类型,残丘型潜山主要发育在滨海断裂系以北,勘探层系为奥陶系,断块潜山发育在其南部,勘探层系包括奥陶系、二叠系以及中生界;由于更靠近歧口生油气中心,中位序、低位序潜山油气源条件充沛,其在中生界、新生界经历了断裂褶皱改造,局部地区风化剥蚀作用强,储层发育,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 王书香, 于学敏, 何咏梅, 姜文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66-57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应用物性及孔隙结构分析数据,并结合沉积岩普通薄片、铸体薄片以及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沙河街组深层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深层碎屑岩储层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型,沙一段储层物性好于沙三段,孔隙度在纵向上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具有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超压作用是影响深部储层物性的3大主要因素,而建设性的溶解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裂缝的发育对深部储层的改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 张绍辉, 王振升, 刘玉梅, 周育文, 李玖勇, 张莉华, 马玉荣, 董洪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72-5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歧口凹陷火山口相、爆发相、溢流相、浅成侵入相、次火山岩相、火山通道相及火山沉积相等多种火成岩岩相的测井、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不同岩相火成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相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随火成岩相带不同,其储集物性也不相同。其中,溢流相、爆发相含有大量的气孔、砾间孔缝,储集性能好,而次火山岩相、溢流相中部的致密带与侵入岩相似,原生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能较差;一些外部作用因素也会对火成岩的储集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 李洪香, 高勇, 李会慎, 王义柱, 付东立,王国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78-58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勘探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该凹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攻关的主要对象。根据斜坡的位置、形成特点和展布特征,将歧口凹陷斜坡进一步划分为盆缘断控陡坡、坡折型缓坡、断阶型缓坡和凹陷中断裂斜坡。在歧口凹陷成藏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所划分的4类斜坡的特点展开控砂模式、疏导体系及烃源岩演化程度等的分析,分别总结了4类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勘探实践进行了验证,指出了歧口凹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 刘玉梅, 刘艳芬, 彭彬, 张绍辉, 周育文, 谭守强, 赵同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84-58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西南缘沙一段下部为封闭—半封闭的湖湾相沉积环境,在沙一段下部的板2油组—板4油组沉积了一套白云岩储层。通过对该套储层系统地取心归位和描述,进一步明确了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根据白云岩储层电性特征并结合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岩性识别,建立了白云岩储层和油层电性识别图版;在此基础上利用铸体薄片鉴定及FMI成像测井资料分析了白云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应用岩心物性分析、核磁共振、双侧向测井等资料探讨了裂缝、基质有效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的计算。

  • 胡瑞波, 韩国猛, 石倩茹, 司维柳, 时云珠, 袁雪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89-59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歧口凹陷滨海台阶带沙河街组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和测井响应特征,重点对油层砂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井地质评价,提出了针对该低阻油层的测井地质综合评价方法,即采取井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单砂层进行等时对比刻画,提出应用各项勘探技术追踪砂体,精细解释内幕层,以砂组为单元落实隐蔽圈闭,应用多种预测手段找出有利储集带,明确油藏规律,细化评价单元,进行老区整体复查、整体评价。

  • 韩国猛, 司维柳, 石倩茹, 张莉华, 周可佳, 王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594-60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歧北斜坡沙河街组发育多种沉积体系,砂体类型多样,油气资源丰富。从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特征及成藏过程等方面研究了歧北斜坡油气成藏条件,明确了坡折控砂机制。认为歧北斜坡具有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条件,并建立了坡折带的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带,指出了岩性油气藏为研究区今后有利的勘探领域。 

  • 马建英, 刘萍, 陈双清, 王昌丽, 牟连刚, 任仕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01-60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陆上老油田历经数十年的开发之后均面临资源接替紧张的局面,寻找新的储量增长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勘探实践表明,在正向构造勘探程度很高的今天,负向构造即凹陷区将是今后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场所。以板桥凹陷为例,在烃源岩评价和深层储集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构造—地层—砂体的特征研究,建立边界断层不同组合样式的控砂模式,开展岩性圈闭识别,认为板桥凹陷深层成藏条件有利,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现实领域。

  • 刘子藏, 刘国全, 葛维, 肖玉永, 杨桦, 于平, 杨朋, 任彩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06-61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沙河街期发育了沧东凹陷、南皮凹陷、盐山凹陷和吴桥凹陷,虽然这4个凹陷相互连通,但特点各异,具有双断中隆型、东断西超型和西断东超型3种结构,分别沉积了扇三角洲相、辫状三角洲相和湖相等沉积体,发育了砂岩、生物灰岩和白云岩3种岩石类型。烃源岩评价表明,吴桥凹陷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较低,其余3个凹陷均有一定资源规模。通过对这4个凹陷成藏条件类比,优选出盐山凹陷、沧东凹陷作为勘探突破的主攻方向,提出了针对凹槽、斜坡区以岩性油藏为主的勘探部署思路。

  • 卢异, 王书香, 陈松, 张志攀, 林华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12-61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断裂活动研究及对比是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断裂活动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目前较为常用的定量方法主要有生长指数法、活动速率法、古落差法等。在总结分析常用断裂活动强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古)滑距开展断裂活动强度分析与对比,在实际应用上,采用“似断层面”方式等比例表达断裂活动强度参数\.该方法在歧口凹陷主要断裂活动性研究应用中,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层系\,不同断裂的横、纵向活动性对比,初步明确了歧口凹陷新生代盆地内断层活动具有时序的特点。

  • 邢卫东, 向赞, 钱斌, 余芳, 何婉茹, 董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17-62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枣园油田地质特征复杂,当前开发难度大。在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井—震资料确定高级次地层框架,用沉积旋回划分砂层组,用沉积韵律划分小层,在旋回性不明显的层段,利用厚度变化规律辅助划分层组界线,在厚砂体的劈分上注重相序,并注意利用自然电位曲线、自然伽马曲线或电阻率曲线上较明显的标志,将枣北地区枣Ⅳ油层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2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大致对应7个砂层组和21个小层,有效地降低了复杂断块储层研究的多解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动态、静态资料的统一,对枣园油田的下一步开发部署提供了参考。

  • 袁淑琴, 于长华, 董晓伟, 刘爱平, 谭振华, 杨帆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21-62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埕海高斜坡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多个大型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条件有利,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地区。但长期以来,由于地表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认识上的局限,限制了该区岩性圈闭的勘探进程。近年来通过创新思维,转变思路,按照隐蔽油气藏勘探思路深入研究沙河街组岩性圈闭的控制因素及识别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认为埕海高斜坡区沙河街组岩性圈闭与埕宁隆起发育的古沟谷关系密切,并且古沟谷的类型和分布控制着岩性圈闭的发育形态和边界范围,同时沉积体系的不同相带是岩性圈闭有利发育部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总结出地震属性和井约束反演技术是宏观预测砂体展布、明确砂体边界和厚度变化的有效手段。

  • 刘国全, 刘子藏, 李宏军, 贾丽, 吴雪松, 王冠, 汪津, 王永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27-63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不同区带类型,选取相应的资源量计算公式,引入蒙特卡罗法,建立了含油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油饱和度等随机变量的分布模型;结合原油相对密度、地层体积系数等常量,利用成熟算法和程序进行计算,得到了区带资源量概率分布;据此,结合区带风险概率评价成果,利用线性规划方法,以区带资源量、储量成本、增储目标、各区储量分配及不同类型储量比例等因素为基础,编写了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得到了最优勘探区带组合。认为区带资源量的科学预测是勘探方案编制的基础,而线性规划方法可为勘探方案编制的科学性提供保障。

  • 气田开发
  • 陶自强, 王丽荣, 谭幸, 万永刚, 吴淑艳, 彭光艳, 梁伯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32-63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港西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历经了40余年的高效开发,目前已进入高采出、高含水的“双高”阶段。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动态监测资料,对港西油田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认识:按照“三重”的技术路线,重新构建了新的地下认识体系;根据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点,重新构建了新的注采井网,并重新完成了地面系统的优化和简化。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油田二次开发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从技术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孟立新, 成洪文, 高淑芳, 林华英, 梁伯勋, 徐世银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38-64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而言,体积波及系数和驱替程度是重要的评价参数。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东一区一断块明三油组和枣南孔一段枣1281断块为研究对象,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藏工程计算和注采井网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块注水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及其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油田开发初期注水体积波及系数增长迅速,在开发后期增长缓慢,到高含水阶段后,宏观注水波及系数提高幅度不大,但水洗强度增加,使强水洗段厚度比例和驱油效率增大。认为需通过提高波及范围内的整体驱替程度来提高水驱采收率。该项研究对老油田开发后期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王怀忠, 张桂明, 李炼民, 陈小欣, 衡海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42-6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渤海湾盆地大港油田小集油田小8-4-3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单砂体储层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等参数的分布特点,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基本原理入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对比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优选出渗流系数和存储系数作为该类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参数,划分出了4种流动单元类型,为研究区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 芦凤明, 倪天禄, 任宝生, 王大兴, 姜玲玲, 刘安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47-651,68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港东一区一断块东检5井区为研究对象,精细分析了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导致剩余油复杂不均一的根本原因是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如河道沉积多为较高渗透性,而溢岸沉积则为较低渗透性;河道砂体采出程度高于溢岸砂体,级差增加,采收率下降。认为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储层砂体相对薄而差的溢岸、决口水道、废弃河道等砂体部位;对开发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包括井网控制不住形成的剩余油、渗流分隔性产生的剩余油和注采井网与井点的非耦合性形成的剩余油而言,在不改变已有井网的条件下,注水波及范围难以得到明显改善。

  • 窦松江, 赵郁文, 徐芳, 孙超囡, 李晓彤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52-6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滩海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钻井少,各种资料获取、采集难度大,储层横向变化大,油藏类型多样。以埕海油田为例,利用地震资料开展了大位移水平井对比,建立了地层模型和构造模型,并在地震反演数据体约束下建立了储层岩相模型,进而在岩相模型的控制下实现储层参数建模。通过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提取了设计井的岩电测井响应特征曲线,为井位优化、现场跟踪和开发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能建设过程中的风险。

  • 王羽, 王连敏, 梁伯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57-65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传统的油田开发规划方法,发现单层优化规划模型已经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当前油田公司的开发规划。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油田开发二层规划模型,克服了单层优化模型在应用上的局限性,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油田开发规划问题。

  • 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
  • 卢异, 吴雪松, 石倩茹, 钱茂路, 张志攀, 陈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60-66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频技术是目前开展薄互层预测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实际应用时问题比较多。试图通过正演模型开展薄互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来探讨分频技术的适用条件。认为与单砂层相比较,薄互层地震振幅与砂岩百分含量成指数关系,并含有更为丰富的频率信息;当薄互层组厚度小于1/4λ、总厚度变化小于1/8λ、砂岩百分含量变化小于20%时,可以应用分频技术开展薄互层储层预测。

  • 周宗良, 田昀, 张凡磊, 马海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66-66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骅坳陷板桥凹陷古近系为例,通过对深水成因沉积及地震属性构型特征的研究,指出古地貌是影响深水沉积砂体的主要因素,深水河道的主河谷(或河道)基本上限定了深水复合河道的沉积,在主河道的两侧发育主堤岸、主漫滩,随着弯曲河道在主河谷内的摆动、迁移还伴生有次生堤岸、次生漫滩;水下重力流沉积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受水下水道河谷地貌的影响,垂向加积是沉积的主体,侧向加积次之,在垂向加积的过程中,重力流不断发生沉积、侵蚀,再沉积、再侵蚀,而形成多重扭曲结构,这种沉积明显区别于曲流河道沉积。

  • 郭淑文, 程然, 祝文亮, 肖敦清, 牟智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70-6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属性数据中包含着一些潜在的有用信息,但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的地震属性多达数百种,这对实际研究造成很大困难。根据地震属性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关性这一前提,对地震属性进行降维分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措施。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K\|L变换和奇异值分解2种线性降维方法,分别应用到地震属性降维中,再将降维后的地震属性应用到研究区的实际地震数据中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降维后的地震属性均集中在特征值最大的那个新属性上。并依次减小,认为用降维后的地震属性预测储层比用单一地震属性更符合地质规律。

  • 王东林, 王怀忠, 郑振英, 史炳健, 曹国明, 王雅杰, 于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78-68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孔南地区沙河街组油藏受构造和沉积储层双重因素控制。为了进一步挖掘沙河街组油气资源潜力,应用地震资料分频处理、波形聚类分析和多参数属性提取等方法开展了储层预测研究。认为孔南地区砂体平面分布呈现出以下3个特征:隆凹相间的区域背景控制砂岩沉积体系的宏观分布;断裂活动和断裂组合控制砂体的走向;构造带控制砂岩的分散体系。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王振升, 于学敏, 国建英, 李剑, 王东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4): 683-69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4.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最富集天然气的地区,截止2007年底探明天然气储量为673.95×108 m3,占全探区的98%。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板桥断裂构造带和北大港潜山构造带,产气井段在2 000~4 500 m之间。通过对大量天然气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分析,认为歧口凹陷天然气以煤型成熟气为主,且成因类型丰富,可划分为生物气、生物—热成因混合气、热成因气和无机气4种,其中以热成因气居多,故此种气是今后的主要勘探领域。通过岩石吸附气轻烃与天然气轻烃的对比,认为歧口凹陷的天然气主要来自Es3段烃源岩,埋深较大的Es1烃源岩和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Es1油藏对天然气储量也有一定的贡献;源于Es3烃源层的天然气是今后勘探的主要方向,对来自Es1烃源层天然气的勘探也要重视和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