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10
  

  • 全选
    |
    综述与评述
  • 钱凯,施振生,林世国,张光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31-8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层气产业在中国能源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经矿井瓦斯抽排利用、现代煤层气理论技术的引进发展与成功应用、商业化开发试验及产业化发展(初期)4个阶段。由于在煤层气地质基础理论、勘探技术方法、开发工艺技术、集输利用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创新、系统集成,我国已有能力大规模发展煤层气产业,这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上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为了加快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多种积极性;加强煤层气地质研究、提高对区域勘探的指导与目标评价水平;开展高效低成本开发工艺技术攻关;发展煤层气产品集输和加工利用;继续跟踪国外煤层气前沿理论技术,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 天然气地质学
  • 付锁堂,汪立群,徐子远,马立协,张晓宝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41-8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北缘具备深层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柴北缘广泛存在埋深>4 500 m,RO>1.3%的中下侏罗统气源岩。发育中下侏罗统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滨湖相砂体和第三系冲积扇、河泛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相砂体。存在路乐河组(E1+2)和下干柴沟组上段(E23)2套区域性盖层。深层存在潜伏构造、大型背斜和背斜两翼或古隆起周缘构造岩性圈闭,其中对潜伏构造和大型背斜构造比较落实。柴北缘生气期较晚,与圈闭形成史、储盖层发育史和断层发育史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深层气成藏和保存。柴北缘深层气藏勘探的风险主要包括气源岩的生气潜力和分布范围难以落实,深部储层的储集能力难以预测。深层潜伏构造带、冷湖构造带和鄂博梁—伊克雅吾汝构造带可作为近期深层气藏勘探优先考虑的目标,而冷湖构造带两翼和南八仙古隆起周边的构造岩性圈闭可列入深层气藏中长期勘探规划。

  • 刘殿鹤,李凤杰,郑荣才,刘琪,蒋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47-85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和岩心观察,钻井、录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研究了柴北缘西段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下干柴沟组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5种沉积相。在鄂博梁—冷湖潜西地区发育了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马海—南八仙地区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相应地建立了下干柴沟组沉积相模式。由此更加清楚地展示了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布规律,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 陈国俊,杜贵超,张功成,吕成福,王琪,陈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54-86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氧碳同位素等分析,结合岩心观察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番禺低隆起第三系储层的岩性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过程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成岩作用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相带的分选作用、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使粒间孔隙迅速减小、物性变差。主要的胶结类型为碳酸盐胶结和粘土矿物胶结,使得物性进一步变差。溶解作用改善了碎屑储集岩的孔喉结构,是物性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 姚永坚,高红芳,何家雄,周华,杨楚鹏,崔莎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62-87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潮汕坳陷属南海东北部陆坡区的一个中生代大型残留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甚低。根据近年来潮汕坳陷及陆上邻区粤东、粤中的油气地质调查和LF35\|1\|1井钻探成果,系统分析了中生界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表明,潮汕坳陷中生界侏罗系海相暗色泥岩为该区主要烃源岩,其母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偏高,分布范围较广且稳定,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属差—好烃源岩;白垩系暗色泥岩为次要烃源岩,母质类型亦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亦偏高。据层序地层分析,下白垩统下部地层具有一定生烃潜力,属差—中等烃源岩。海陆中生代地层对比表明,潮汕坳陷生烃条件比陆上邻区粤东、粤中好,海域大范围发育和保存的与陆上下侏罗统桥源组等烃源岩相当的沉积岩系,其有机质生成和保存条件较好,具较大生烃潜力。

  • 陈胜红,贺振华,何家雄,朱明,陈雪芳,庞雄,翁荣南,崔莎莎,姜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72-87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海东北部边缘台西南盆地泥火山主要展布于该盆地南部凹陷陆坡深水区和台湾陆上台南—高雄地区。陆上泥火山多沿深大断裂带分布,地面形态特征类似火山地貌,多具有下凹喷口,海域泥火山的海底形态亦与其相似,但研究程度较低。通过深入分析台西南盆地泥火山发育特点及伴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区泥火山伴生烃类天然气成因类型较多,但以成熟—高熟煤型烃类气为主;其伴生的非烃气中CO2含量较高,但分布较局限且以无机壳源型CO2为主。泥火山的泥源层主要来自中新统及上新统海相坳陷沉积的巨厚泥页岩,本身具生烃潜力,其成熟生烃及与泥火山运聚通道和伴生构造圈闭的良好配置,则构成了其独特的泥火山油气藏运聚成藏系统,进而控制了这种“泥火山型油气藏”的分布。

  • 李君, 林世国, 黄志龙, 李正文, 王宗礼, 杨青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79-88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吐哈盆地西部葡北—葡萄沟和红连等油田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来源、构造位置、储层物性及砂体厚度等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油源断裂、源区、与构造配置关系、物性及薄层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离生烃灶较远地区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油源断裂及构造翼部物性较好的薄砂层,生烃灶范围内的成藏关键因素为构造斜坡物性较好的薄砂层,据此归纳出远源断裂—砂体输导构造翼部岩性油气藏和凹陷内砂体输导隆起斜坡岩性油气藏2种分布模式,指出葡北和红连地区向凹陷方向的上侏罗统三角洲前缘砂体及葡萄沟地区构造高部位的三间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 季丽丹, 顾家裕, 赵亮, 周新茂, 贾进华, 贾进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84-88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乌什凹陷内5口钻井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实验室分析,认为乌什凹陷东部的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一套以红褐色砂砾沉积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粒度粗,分选和磨圆均差。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平原的泥石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湖泊宽广而浅,主要沉积滨浅湖泥滩和较少量的以薄层状夹于滨浅湖泥岩中的砂坝。储层主要分布于舒善河组中段,即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段,砂岩成分类型为中细粒岩屑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沉积微相、砂岩粒度以及填隙物含量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很大。

  • 王海华,张君峰,许浩,汤达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90-89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三塘湖盆地有机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及荧光特征等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卡拉岗组油藏有3期明显油气充注,第1期发生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方解石脉中,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丰度低、成熟度低,对油气成藏贡献小;第2期发生于晚三叠世—白垩纪中晚期,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孔洞充填方解石及孔洞充填石英中,丰度高,是卡拉岗组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第3期发生于白垩纪晚期以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孔洞里充填的方解石中。

  • 曹正林,苟迎春,郑红军,王斌婷,李延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896-90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西坳陷石大凹陷为一东断西超的中新生代箕状断陷湖盆。早白垩世早期,在右旋扭动背景下受局部拉张作用的影响,凹陷内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张扭性断裂,这些张扭性断裂控制了石大凹陷下白垩统的沉积,在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了独具特色的近岸水下扇砂岩沉积体。石大凹陷陡坡带控凹边界断层在早白垩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是导致近岸水下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近岸水下扇砂体常常下切到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油源条件得天独厚,决定了近岸水下扇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开展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对指导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张道锋,杨文敬,漆亚玲,闫小雄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02-90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山西组新的含气富集区的发现,其物源也引起了关注与重视。应用砂岩类型、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的分布特征、阴极发光及稀土元素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神木地区山西组的物源问题。结果表明神木地区山西组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前寒武系变质岩,重矿物组合反映了山西组物源由2条水系控制,研究区内中西部水系来自于同一源区,而东部水系来自不同的源区,但是东西源区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性。山西组物源方向的确定对研究区内山西组沉积相研究以及指导该地区天然气勘探有重要的意义。

  • 罗媛,赵俊兴,吕强,李凤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07-9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宁县—庆阳地区长6期物源状况,揭示该地区沉积体系展布格局,在大量分析化验基础上,利用Dickinson三角投点图判别了物源区的构造背景,通过碎屑组分分布、重矿物组合分区、岩屑分布及地震剖面等多种角度对庆阳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时期的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6期物源区构造背景为构造较复杂的造山带,在宁县—庆阳地区存在了西部、西南和南部3个不同物源方向,东北部为混源区。古物源与沉积砂体展布空间配置关系良好,并决定了该地区长6时期的沉积体系分布格局。对该地区古物源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部署。

  • 何文祥,彭倩,郭玮,刘军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16-92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相关原理为指导,采用一个原则、一个规律及一个依据的预测模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演武地区长3油藏有利含油区进行了综合研究。一个原则即两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原则;一个规律即储层沉积规律;一个依据即以试油或开发数据为依据。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发育区是镇北长3段有利的含油相带;厚砂岩沉积区是含油的有利砂体发育区;隆起高部位是含油的有利构造部位;地球化学运移指标急剧变化的主流方向是油气富集的方向。

  • 杨桂茹,崔周旗,崔俊峰,田福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23-92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侧,油气储量丰富,资源探明率较低。从冀中坳陷探明油气储量入手,分析其在平面上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的资源预测结果和近年来的油气勘探重点,对冀中坳陷未来的储量区带进行预测,指出围绕生油中心的任丘、岔河集—鄚州、大王庄—留西、柳泉—旧州、赵县、霸县二台阶、苏桥—文安斜坡、蠡县北、何庄—深西及赵兰庄等区带成藏条件优越,是未来储量增长的重点地区,为油田的储量研究及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 邓津辉, 武强, 魏刚, 徐长贵, 柴永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30-93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东湾海域锦州27构造区紧邻辽中超压生烃凹陷,具有强充注能力。该区局部发育近源堆积的扇三角洲相沉积,其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孔隙,但渗透性相对较差。从扇三角洲前缘主体到远端,随着泥质含量增加,渗透性变得更差。辽中凹陷生成的烃类在超压作用下沿断层及连续性分布砂体向构造高部位充注,而先前保存于孔隙中的流体由于渗透性能差而不能通畅排出,最终在锦州27构造区油气强充注下形成近源扇三角洲前缘远端低渗透性储层内的“憋压”。

  • 潘少伟, 杨少春, 杨柏, 黄建廷, 段天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35-9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油田庄2断块于1995年底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中含水期,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为了精确描述储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和开发动态等研究成果,应用相控建模技术,分三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和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属性模型。通过相控与非相控模拟结果的对比,认为相控模型对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更为合理,依据模拟结果采取综合挖潜措施,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在江苏油田庄2断块的成功应用表明,相控建模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沉积微相变化快、非均质性较严重的储层物性参数的模拟,为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模型基础。

  • 游瑜春, 刘伟兴, 谭振华, 傅强, 李浩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41-944,100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阻油气层是一种非常规储层,其油气层电阻率与邻近水层电阻率接近,或有时低于水层的电阻率。试油证实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存在着低电阻率油气层,但其成因机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现代化实验技术,对其储层岩石学特征、粘土矿物类型、含量及分布、孔隙结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形成溱潼凹陷阜宁组阜三段储层低阻的原因是:高束缚水饱和度、粘土附加导电性、高地层水矿化度。根据形成低阻油层的地质条件分析及导电机理研究认为,对于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应主要针对高含束缚水成因的低阻油层,在评价方法上应主要考虑采用“双水模型”;对于低阻油层的分布预测,应考虑在沉积相的弱水动力沉积区寻找低阻油层的富集分布。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罗霞,王雪,李剑,方伟,张英,冯子辉,伍大茂,,刘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45-95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对厌氧阶段有机质降解程度的研究可以用于评价生物气源岩。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浅层20块生物气源岩样品常规有机地球化学及镜下观察得出,有机质降解程度与有机质成熟度无相关关系,但与有机质类型相关性极大,Ⅰ类生物气源岩有机质降解程度高达80%以上,Ⅲ类生物气源岩有机质降解程度低,一般低于60%。通过原始藻类有机质在产甲烷菌作用后细菌降解程度、生物气产率(用于计算有机质生物气转化率)实验表明,有机质细菌降解程度与有机质生物气转化率为正相关关系,当有机质降解程度达到80%时,有机质生物气转化率可达40%~50%左右;当有机质细菌降解程度小于10%时,有机质转化率仅为7%。通过有机质降解程度与有机质转化率的关系,可以确定现今未熟生物气源岩原始有机碳的含量。这对评价生物气源岩有重要的意义。

  • 郭龙,陈践发,苗忠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51-9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取样的限制,通常在烃源岩评价中往往只能获得十分有限的实测烃源岩的TOC含量数据。但随着我国多数盆地精细勘探的深入,需要更加精细的烃源岩评价,因此,人们对测井数据拟合烃源岩的TOC含量变化越来越重视。目前该技术最先进的是人工神经网络拟合方法,但多种神经网络在拟合高成熟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地层的TOC含量时相关性均不够高。针对研究区内烃源岩的特点,尝试了一种用图版分类—模糊排队—BP神经网络联合拟合TOC含量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的测井资料和实测总有机碳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将结果与ΔlogR方法、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的结果相比较,证实该方法的结果与实测值有更好的相关性,为系统了解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发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雷天柱,夏燕青,邱军利,靳明,孟仟祥,方琳浩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57-9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采用目前常用的烃源岩酸解处理有机碳分析方法时,常会有一部分有机质随酸解液流失,造成有机碳测量结果偏低。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常规有机碳分析流程获取酸解液,加入NaCl使其达到过饱和后萃取,获得有机碳含量为10%左右的可溶有机质流失物,进一步分析显示,它们主要是短链脂肪酸、4-羟基脂肪酸、芳香酸和芳香酸酐等有机酸(盐)类化合物;作为优质生气母质,每100 g岩样中至少可生成40 mL的甲烷气,因此,对于大量含碳酸盐岩的烃源岩地层,有机碳分析流程中应增加冲洗液中有机质再萃取这一环节。

  • 梅玲,张枝焕,范有余,王旭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61-96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堡凹陷为环渤海湾盆地一个小而富油的生烃凹陷,勘探前景极为广阔,其中沙三段四亚段(Es43)泥岩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为研究区最主要的烃源岩之一。通过对Es43段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对该套烃源岩系统的研究与评价,并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与分析,探讨其油源贡献。研究结果表明,Es43段部分层段生烃条件较好,有机质丰度与类型达到好烃源岩标准,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划分为2类,第一类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主要形成于淡水的还原环境,生源构成为混合型,以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源贡献为主;第二类烃源岩处于未熟—低熟阶段,主要形成于淡水氧化环境,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对油气贡献较少。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河街组的原油主要来源于Es43段第一类烃源岩。

  • 王振升,刘庆新,谭振华,赵仕民,吕卫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68-97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歧南凹陷QN3井有机碳、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等多种化验分析资料出发,对QN3井各层段地层暗色泥岩有机质进行系统评价。评价结果认为,歧南凹陷东一段属于非烃源岩,东二段以中等烃源岩为主,部分为好烃源岩,东三段、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段均属于好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2型为主,但浅层成熟度偏低,进入生油门限的深度在2 900~3 000 m之间;埋深在3 400~3 500 m之间时开始大量生油,具备生成工业油气的条件。

  • 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
  • 蔡刚, 黄玉, 姚清洲, 黄林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72-97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时,采用的方法较多,但均存在一定问题(如反演分辨率低、多井外推及井间不闭合等)。针对Q三维地震工区目的层砂体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在Strata软件上相继采用了三维波阻抗反演、测井参数反演和多属性伽马反演3种反演方法进行试验,最终确定了多属性伽马反演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工区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反演资料。

  • 王振卿, 王宏斌, 龚洪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77-98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相干技术是进行裂缝型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发展经历了基于互相关理论的第一代相干技术,基于多道相似的第二代相干技术和基于矩阵特征结构的第三代相干技术\.由于断裂、裂缝对碳酸盐岩储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因而可以通过预测裂缝的手段从而预测裂缝型储层\.应用相干技术对塔中83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断裂进行预测,对比得出在同样的地震资料条件下,基于矩阵结构相干技术能够更客观、更精细地表现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断裂分布,提高预测的横向分辨率,刻画断裂的展布规律。

  • 魏立花,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冯明, 廖建波, 马玉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82-98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勘探资料为依据,通过地震层序解释,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标志,划分了新的层序,并建立了延长组三级层序格架。提出在延长组传统分层中存在明显穿时现象,延长组中部SQ4底界穿时最为明显,大致规律是:在湖盆中心的华池、合水地区,SQ4底界位于长7上部,向外围的北东和南西方向, SQ4底界逐渐抬升到长61底部。此外,还分析了新的层序划分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 王晓霞, 杨福忠, 马海珍, 孙宜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86-99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印度尼西亚Jabung区块是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勘探的主力区块,该区块油、气、水关系复杂,低阻油气层较难识别。研究中以多井地层对比为基础,抓住标准层和井震结合2个关键问题,准确认识油气藏。在油气藏特性认识的指导下,结合岩屑录井、气测录井中油气显示情况,利用多参数交会图版加强对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分析,准确识别低阻气层,有效提高了印尼Jabung地区测井资料解释符合率,增强了低阻油气层识别精度。试油与生产结果证明测井解释结论真实可靠。解释结果在该地区天然气勘探、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天然气水合物
  • 刘涛, 郑国东, 潘永信, 刘宏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992-99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有天然气水合物产出的海底环境中,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十分发育,它们主导着海底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的缺氧氧化作用,并在海底碳循环和生物种群繁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评述近年来地质微生物在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同时指出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如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在沉积物中原位空间分布的特点,甲烷氧化古细菌与硫酸盐还原菌耦合共生的机制,甲烷氧化古细菌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可能的分子遗传调控对天然气水合物保存的影响等。

  • 张鹏, 吴青柏, 蒋观利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1000-100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10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以散布状、斑块状和层状构造形式赋存于各种沉积物中,沉积介质对赋存于其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采用12℃→0.5℃/3h和12℃→0.5℃/50h[KG*4]2种降温方法在非饱和粗砂、粉土内分别形成甲烷水合物,以考察降温速率对介质内甲烷水合物生成形态及形成性质的影响。通过实验指出:改变降温速率不影响水合物最终生成形态;缓慢降温利于甲烷水合物在介质内集中生成且形成范围更大。

  • 储气库
  • 班凡生, 高树生, 王皆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6): 1005-100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9.06.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先进的可视化气驱物理模拟研究手段,设计出直径为6 cm,长度为60 cm的高温、高压钢管填砂模型,模拟地层条件下枯竭油藏改建储气库注采运行;分析了储层物性对储气库库容的影响;测定多次注采后油气水饱和度的变化,研究多次循环注气、采气过程中的气液渗流特征及对注采气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枯竭油藏改建储气库多次注采,既能提高原油采收率,又能增加储气库库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