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壳抬升剥蚀、断裂活动、地下水活动和天然气扩散四个方面对油气藏的破坏机理及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抬升剥蚀和断裂活动是造成油气藏破坏的根本原因,其中地壳抬升和断至地表的开启断层可造成油气藏的严重破坏,未断至地表的开启断层虽不能造成油气藏的破坏,但却可以引起油气的再分配,使原生油气藏规模减小;地下水活动对油气藏的破坏应以地壳抬升剥蚀和断裂活动为前提条件,一方面地下水活动可直接冲刷油气藏使其发生破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氧化和菌解作用使油气藏发生破坏;天然气扩散作用使气藏储量逐渐减小,以至估竭。
在任何―个油气藏系统中油田水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与油气共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油田水的形咸及其运动规律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形成、保存、破坏始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不论是在总矿化度分布还是在氯离子分布方面,已知油气聚集区与异常高值区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氯离子分布作为指示油气聚集区的响应指标,分辨率更高。因此,油田水化学场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含油气系统是人们在长期勘探实际中积累的新概念和新思路,它侧重的是有效的生油凹陷与油气聚集之间的成因关系,它不仅要研究各基本要素的静态特征,更强调的是它们的动态联系。而复合式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是含油气系统概念在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实际应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已经渗透到含油气系统的诸多方面,主要侧重讨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定性研究油气运移通道及方向、油气运移期次及定量研究油气运移深度方面的应用。
以Cross T A领导的成因地层组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为指导,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岩心和各种分析资料,对渤南凸起的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了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可能的成藏组合进行了预测。
介绍了研究区泥丘的分布特征,即群状分布特征,泥丘上拱层位不一,高处可达东营组顶部。论述了泥丘的形成机制,认为泥丘的形成和源岩的生排烃有直接关系。讨论了研究区泥丘的形成时间,指出,由于泥丘的形成导致在泥丘周围形成一系列油气藏,其中有在泥丘上拱形成的背斜油气藏,有泥丘侧向封堵形成的油气藏,在泥丘内部的薄砂层中,还发现有岩性油气藏。
指出:莺歌海盆地是新生代发育的一个高温盆地,其高地温场及高大地热流值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坳陷区的泥底辟构造带;由于热流体活动的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性侵入,导致了CO2等非烃气及烃类气运聚富集亦县分区分块与分层性。认为泥底辟发育演化及热流体上侵活动是控制天然气尤其是CO2等非烃气运聚乃至富集成藏的主导因素,而CO2等非烃气与烃类气的运聚时间及运聚通道的差异,则是控制和制约烃类气与非烃气差异运聚及富集成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