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层序、沉积充填响应综合柱状图(据文献[18 ]修改)
Fig.1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illing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modified from Ref.[18 ])
图2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基底地貌格局(据文献[20 ]修改)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Fig.2
Fault system and basement geomorphic pattern in Baiyun Sag(modified from Ref.[20 ])
图3
白云凹陷裂陷期轴向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地震反射(剖面1)(a)及钻井岩性组合特征(b)
Fig.3
Seismic reflection(profile 1)(a) and lithology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b) of axial braided river delta system in Baiyun Sag during rifting period
图4
白云凹陷裂陷期断控扇三角洲体系地震反射(剖面2)(a)及钻井岩性组合特征(b)
Fig.4
Seismic reflection(profile 2)(a) and lithology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b) of fault controlled fan delta system in Baiyun Sag during rifting period
图5
白云凹陷恩平期北缘大型三角洲体系地震反射(剖面3)(a)及钻井岩性组合特征(b)
Fig.5
Seismic reflection(profile 3)(a) and lithology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b) of large delta system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Enping Period in Baiyun Sag
图6
白云凹陷裂陷期盆内浅湖体系地震反射(剖面4)(a)及钻井岩性组合特征(b)
Fig.6
Seismic reflection(profile 4)(a) and lithology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b) of lake system in Baiyun Sag during rifting period
图7
白云凹陷裂陷期沉积体系及地层厚度展布
(a)下文昌组地层厚度;(b)下文昌组沉积体系;(c)上文昌组地层厚度;(d)上文昌组沉积体系;(e)恩平组地层厚度;(f)恩平组沉积体系
Fig.7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tratum thickness during rifting in Baiyun Sag
图8
白云凹陷裂陷早期到晚期拆离断裂体系控制下的沉积演化模式
Fig.8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controlled by detachment fault system from early to late stage in Baiyun Sag
图9
白云凹陷W5井中深湖相泥岩古生物特征
(a) 孢粉藻类图式;(b) 镜下盘星藻;(c) 镜下球藻; (d)镜下无定形有机质
Fig.9
Pale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lacustrine mudstone in Well W5 in Baiyun Sag
图10
白云凹陷裂陷期烃源岩孢粉相特征(沉积有机屑A—P—E图)
Fig.10
Characteristics of sporopollen facies of source rocks in Baiyun Sag during rifting (A-P-E diagram of organic debris)
图11
白云凹陷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湖盆水体古环境恢复无机元素判别图版
(a)、(b)古盐度恢复参数,Rb/K中位数恩平组为0.005 4、文昌组为0.004 1,Sr/Ba中位数恩平组为0.124、文昌组为0.064;(c)、(d)古水深恢复参数,Mn/Fe中位数恩平组为0.013 5、文昌组为0.014 9,m 值中位数恩平组为9.261、文昌组为8.022;(e)、(f)古氧相恢复参数,Cu/Zn中位数恩平组为0.237、文昌组为0.227,Th/U中位数恩平组为5.115、文昌组为4.904;(g)、(h)古气候恢复参数,Rb/Sr中位数恩平组为0.509、文昌组为2.047,Sr/Cu中位数恩平组为9.787、文昌组为3.167
Fig.11
Chart of paleoenvironment restoration for Wenchang and Enping formations during rifting period in Baiyun Sag
图12
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中的烃源岩演变剖面及有机相平面展布
(a)烃源岩演变剖面;(b)文昌组烃源岩有机相平面分布;(c)恩平组烃源岩有机相平面分布
Fig.12
Evolution profil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plan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facies in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Baiyun Sag
[1]
谢玉洪.中国海油近海油气勘探实践与思考[J].中国海上油气,2020,32(2):1-13.
[本文引用: 1]
XIE Y H.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CNOOC[J].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2020,32(2): 1-13.
[本文引用: 1]
[2]
米立军,张忠涛,庞雄,等.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45(5):902-913.
MI L J, ZHANG Z T, PANG X, et al. Oil and gas enrichment law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Baiyun Sag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45 (5): 902-913.
[3]
张功成,杨海长,陈莹,等.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一个巨大的富生气凹陷[J].天然气工业,2014,34(11):11-25.
ZHANG G C,YANG H C, CHEN Y, et al. Baiyun Depression-A huge gas rich depression in the deep water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Natural Gas Industry,2014,34(11): 11-25.
[4]
JIANG W M,LI Y,YANG C,et al.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source rocks in the Baiyun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21,124:104836-104849.
[本文引用: 1]
[5]
郭玉峰,杜秀琴,傅宁.珠二坳陷白云凹陷海相烃源岩及其成藏贡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12):1975-1982.
[本文引用: 1]
GUO Y F, DU X Q, FU N.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their reservoir forming contribution in Baiyun Sag, Zhuer Depressio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4,25 (12): 1975-1982.
[本文引用: 1]
[6]
石创,龙祖烈,朱俊章,等.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恩平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0,40(5):79-86.
[本文引用: 1]
SHI C, LONG Z L, ZHU J Z, et al.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of mud-stone of Enping Formation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Marine Geolog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2020,40 (5): 79-86.
[本文引用: 1]
[7]
庞雄,郑金云,梅廉夫,等.先存俯冲陆缘背景下珠江口盆地断陷结构的多样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48(4):1069-1080.
[本文引用: 1]
PANG X, ZHENG J Y, MEI L F, et al. Diversity of fault depression 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existing subduction continental margin[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1,48(4):1069-1080.
[本文引用: 1]
[8]
YAN P,ZHOU D,LIU Z S. A crustal structure profile across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 Tec-tonophysics,2001,338(1):1-21.
[本文引用: 1]
[9]
李家彪.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科学实验与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2993-3003.
[本文引用: 1]
LI J B. Dynamics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 progress[J].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1,54(12):2993-3003.
[本文引用: 1]
[10]
任建业,庞雄,雷超,等.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和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分析及其对南海陆缘深水盆地研究的启示[J].地学前缘,2015,22(1):102-114.
[本文引用: 1]
REN J Y, PANG X, LEI C, et al. Analysis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cean land transition zone and lithospheric extension and fracture proces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study of continental margin deep-water bas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5,22(1): 102-114.
[本文引用: 1]
[11]
黄春菊,周蒂,陈长民,等.深反射地震剖面所揭示的白云凹陷的深部地壳结构[J].科学通报,2005,50(10):1024-1031.
[本文引用: 1]
HUANG C J, ZHOU D, CHEN C M, et al. Deep crustal structure of Baiyun Sag revealed by deep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J]. Chinese Scientific Bulletin,2005,50(10):1024-1031.
[本文引用: 1]
[12]
吴湘杰,庞雄,何敏,等.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结构样式和动力机制[J].中国海上油气,2014,26(3):43-50.
[本文引用: 1]
WU X J, PANG X, HE M, et al. Structural style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faulting[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4,26(3): 43-50.
[本文引用: 1]
[13]
周蒂,王万银,庞雄,等.地球物理资料所揭示的南海东北部中生代俯冲增生带[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36(3):209-218.
[本文引用: 1]
ZHOU D, WANG W Y, PANG X, et al. Mesozoic subduction accretion zone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vealed by geophysical data[J].Chinese Science(Series D: Geoscience), 2006,36(3): 209-218.
[本文引用: 1]
[14]
李洪博,郑金云,庞雄,等.南海北部陆缘差异拆离作用结构样式与控制因素——以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20,32(4):24-35.
[本文引用: 1]
LI H B, ZHENG J Y, PANG X, et al. Structural style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ifferential detachment i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Taking Baiyun Liwan deep water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s an example[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20,32(4): 24-35.
[本文引用: 1]
[15]
孙珍, 刘思青, 庞雄, 等. 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过程研究进展[J]. 热带海洋学报, 2016, 35(1): 1-16.
SUN Z, LIU S Q, PANG X,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extension rupture process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J].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16, 35(1): 1-16.
[16]
MILLER E L, GANS P B, GARING J D. The Snake Range decollement: An exhumed Mid-Tertiary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J].Tectonics, 1983,2:239-263.
[本文引用: 1]
[17]
施和生, 杜家元, 梅廉夫, 等. 珠江口盆地惠州运动及其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3): 447-461.
[本文引用: 1]
SHI H S, DU J Y, MEI L F, et al. Huizhou movement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its significance[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 47 (3): 447-461.
[本文引用: 1]
[18]
米立军,张向涛,庞雄,等.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地质[J].石油学报,2019,40(S1):1-10.
[本文引用: 3]
MI L J, ZHANG X T, PANG X,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etroleum geology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9, 40 (S1): 1-10.
[本文引用: 3]
[19]
柳保军,庞雄,王家豪,等.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学报,2019,40(S1):124-138.
[本文引用: 1]
LIU B J, PANG X, WANG J H, et al. Sedimentary system response process an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crust thinning zone at extensional continental margin of deep-water area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9, 40(S1): 124-138.
[本文引用: 1]
[20]
柳保军,庞雄,谢世文,等.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断裂活动对深层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J].地球科学,2022,47(7):2354-2373.
[本文引用: 3]
LIU B J, PANG X, XIE S W, et al. Control effect of crust-mantle detachment fault activity on deep large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Earth Science, 2022,47(7): 2354-2373.
[本文引用: 3]
[21]
李成海,王家豪,柳保军,等.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沉积相类型[J].沉积学报,2014,32(6):1162-1170.
[本文引用: 1]
LI C H, WANG J H, LIU B J, et al.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of Paleogene sedimentary in Baiyun depression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4,32(6):1162-1170.
[本文引用: 1]
[22]
侯读杰,王铁冠,张一伟,等. 中国东部第三系陆相沉积中的甲藻甾烷:海侵指相的标志物[J].地质论评,1997,43(5):524-528.
[本文引用: 1]
HOU D J, WANG T G, ZHANG Y W, et al. Dinoflagellasterane in tertiary continental sediments in eastern China: A marker of transgressive facies[J]. Geological Review,1997,43 (5): 524-528.
[本文引用: 1]
[23]
张功成,王琪,苗顺德,等.中国近海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二元分布模式——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9):1299-1308.
[本文引用: 1]
ZHANG G C, WANG Q, MIAO S D, et al. The dual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 case study from Baiyun Sag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offshore[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4, 25 (9): 1299-1308.
[本文引用: 1]
[24]
张丽丽,舒梁锋,冯轩,等.再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时代归属[J].中国海上油气,2020,32(5):9-18.
[本文引用: 1]
ZHANG L L, SHU L F, FENG X, et al.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age assignment of Enping Form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20,32(5): 9-18.
[本文引用: 1]
[25]
庞雄,任建业,郑金云,等.陆缘地壳强烈拆离薄化作用下的油气地质特征——以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白云凹陷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45(1):27-39.
[本文引用: 1]
PANG X, REN J Y, ZHENG J Y, et al. Oil and ga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strong separation and thinning of continental margin crust: Taking Baiyun Sag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s an example[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45(1): 27-39.
[本文引用: 1]
[26]
孙莎莎, 姚艳斌, 吝文.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油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湖泊水体环境[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 34(3): 642-645.
[本文引用: 1]
SUN S S, YAO Y B, LIN W. Element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 shale and the paleo-lake environment of the Tongchuan area, southern Ordos Basin[J]. 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2015,34(3):642-645.
[本文引用: 1]
[27]
张功成, 李友川, 谢晓军, 等.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深水区烃源岩有序分布[J]. 中国海上油气,2016,28(2): 23-36.
[本文引用: 1]
ZHANG G C, LI Y C, XIE X J, et al. The South China Sea marginal sea tectonic cycle controls the orderly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deep water[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6, 28 (2): 23-36.
[本文引用: 1]
[28]
朱伟林. 中国近海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古湖泊学与烃源条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2]
ZHU W L. Paleolimnology and Source Rock Studies of Cenozoic Hydrocarbon-bearing Offshore Basins in China[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9.
[本文引用: 2]
[29]
金强, 朱光有, 王娟. 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2(4): 19-23.
[本文引用: 1]
JIN Q, ZHU G Y, WANG J. De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saline lacustrine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2008, 32(4): 19-23.
[本文引用: 1]
[30]
谢世文,王宇辰,舒誉,等.珠一坳陷湖盆古环境恢复与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2,42(1):159-169.
[本文引用: 3]
XIE S W,WANG Y C, SHU Y, et al.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for the paleo-lake of ZhuⅠ depression and the depositional model for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J].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2022,42(1):159-169.
[本文引用: 3]
[31]
张金亮, 张鑫.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海洋沉积环境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6, 36(2): 200-208.
[本文引用: 2]
ZHANG J L, ZHANG X. The element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ancient ocean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Silurian Period in the Tarim Basin[J].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6, 36(2): 200-208.
[本文引用: 2]
[32]
李进龙, 陈东敬. 古盐度定量研究方法综述[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10(5): 1-3.
[本文引用: 2]
LI J L, CHEN D J. Summary of quantified research method on paleosalinity[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03, 10(5): 1-3.
[本文引用: 2]
[33]
许中杰, 程日辉, 张莉, 等. 华南陆缘晚三叠—早、中侏罗世海平面相对升降与古气候演化的地球化学记录[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 37(1): 113-124.
[本文引用: 1]
XU Z J, CHENG R H, ZHANG L, et al. The geochemistry records of sea-level relative movement and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 in Late Triassic-Early-Middle Jurassic[J].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2, 37(1): 113-124.
[本文引用: 1]
[34]
戴娜,钟宁宁,邓运华,等.中生代—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成因类型[J].石油学报,2015,36(8):940-953.
[本文引用: 1]
DAI N, ZHONG N N, DENG Y H, et al. Genetic types of marine source rocks in Meso-Cenozoic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s[J]. Acta Petrolei Sinica,2015,36(8):940-953.
[本文引用: 1]
[35]
梅水泉. 岩石化学在湖南前震旦系沉积环境及铀来源研究中的应用[J]. 湖南地质, 1988, 7(3): 25-31, 49.
[本文引用: 1]
MEI S Q. Application of rock chemistry in the study of presinia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 source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J]. Hunan Geology,1988,7(3):25-31,49.
[本文引用: 1]
[36]
JONES G E. An ecological survey of open ocean and estuarine microbial populations.1.The importance of rrace metal ions to microorganisms in the sea[M]//STEVENSON L H, COLWELL R R. Estuarine Microbial Ec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73: 233-241.
[本文引用: 3]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深水区是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快速发展的原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众多学者[1 -4 ] 从大地构造背景、烃源岩、储集体等多方论证,并结合近30年的勘探成效证实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础石油地质条件.但是当前白云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与预测资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钻遇主力烃源岩的井较少,业内对白云凹陷是否存在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恩平组是否存在海相烃源岩等存在较大争议[5 -6 ] .因此,为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面临深化烃源岩研究,明确烃源岩条件及分布等问题.前人研究揭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位于地壳强烈减薄带、洋陆转换带上,自始新世以来,发生了大陆岩石圈伸展、破裂、洋盆扩张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沉积充填表现出与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典型断陷不一样的特征,为具有非常特殊的宽地堑结构和多组大型低角度断裂带控制的构造样式[7 ] ,其沉积充填和沉积水体环境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最终影响烃源岩发育条件.本文通过地震、钻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白云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从湖盆水体环境及烃源岩特征等方面探讨白云凹陷烃源岩条件,以期进一步阐明白云凹陷的油气资源潜力.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3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层序、沉积充填响应综合柱状图(据文献[
18 ]修改)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illing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modified from Ref.[18 ]) Fig.1 ![]()
图2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基底地貌格局(据文献[20 ]修改)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
...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illing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modified from Ref.[
18 ])
Fig.1 ![]()
图2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基底地貌格局(据文献[20 ]修改)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
3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层序、沉积充填响应综合柱状图(据文献[
18 ]修改)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illing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modified from Ref.[18 ]) Fig.1 ![]()
图2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基底地貌格局(据文献[20 ]修改)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
...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illing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modified from Ref.[
18 ])
Fig.1 ![]()
图2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基底地貌格局(据文献[20 ]修改)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1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图2 (a)]. ...
3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
[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
[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
[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
[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
[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
[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
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
[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
图2 (a)].
图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层序、沉积充填响应综合柱状图(据文献[18 ]修改)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illing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modified from Ref.[18 ]) Fig.1 ![]()
图2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基底地貌格局(据文献[20 ]修改)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
...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Fault system and basement geomorphic pattern in Baiyun Sag(modified from Ref.[20 ]) Fig.2 ![]()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体系,由于拆离断层具有低角度滑动的特征,拆离盆地的构造演化、层序结构和沉积充填与传统的裂谷盆地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白云凹陷深部三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白云主洼韧性剪切带在Moho面附近,受一组断穿地壳至Moho面附近的大型低角度断层控制,表现为壳幔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最大水平位移量约在40 km,最大垂直沉降量可达7~8 km,发育宽深断陷,形成相对宽阔的缓坡、相对狭窄的陡坡地貌;白云东洼受2组坡坪式主控断裂及岩浆底辟作用,韧性剪切面出现于上地壳—壳间位置,表现为壳上—壳间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累计水平位移量超过20 km,垂向沉降量在1~3 km之间,形成多隆—洼相间地貌单元;而白云西洼拆离作用较弱,发育一组雁列式北倾近EW向的断阶带,且发育反向调节断层,形成复式地堑的构造样式,拆离断裂系统最大的累计水平位移量约为10 km,最大垂向沉降量约为6 km,韧性剪切面主要出现于壳间位置,主体表现为“壳间拆离体系”.据此,受控于洼陷结构,白云凹陷发育三大“源—汇”系统[20 ] ,分别为番禺低隆起大型继承性缓坡物源体系、白云东岩浆底侵影响的多点物源体系以及白云西南部轴向转换带物源体系(图2 ). ...
...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体系,由于拆离断层具有低角度滑动的特征,拆离盆地的构造演化、层序结构和沉积充填与传统的裂谷盆地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白云凹陷深部三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白云主洼韧性剪切带在Moho面附近,受一组断穿地壳至Moho面附近的大型低角度断层控制,表现为壳幔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最大水平位移量约在40 km,最大垂直沉降量可达7~8 km,发育宽深断陷,形成相对宽阔的缓坡、相对狭窄的陡坡地貌;白云东洼受2组坡坪式主控断裂及岩浆底辟作用,韧性剪切面出现于上地壳—壳间位置,表现为壳上—壳间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累计水平位移量超过20 km,垂向沉降量在1~3 km之间,形成多隆—洼相间地貌单元;而白云西洼拆离作用较弱,发育一组雁列式北倾近EW向的断阶带,且发育反向调节断层,形成复式地堑的构造样式,拆离断裂系统最大的累计水平位移量约为10 km,最大垂向沉降量约为6 km,韧性剪切面主要出现于壳间位置,主体表现为“壳间拆离体系”.据此,受控于洼陷结构,白云凹陷发育三大“源—汇”系统[20 ] ,分别为番禺低隆起大型继承性缓坡物源体系、白云东岩浆底侵影响的多点物源体系以及白云西南部轴向转换带物源体系(图2 ). ...
3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属非火山型边缘
[8 -9 ] ,发育完善的近端带至远端带的洋陆转换构造组合
[10 ] ,其地壳厚度向海方向逐渐减薄,Moho面逐渐抬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最薄处仅7 km
[11 -12 ] .并且,珠江口盆地南部处于中生代弧前盆地位置
[13 ] ,地壳具有高地温梯度、重力非均衡等特点.因此,白云凹陷具备发育拆离断层的先天条件,历经了拆离断裂活动以致地壳减薄、破裂的过程
[14 -16 ] .从盆地演化上来看,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到破裂的过程是渐变的,呈现幕式响应的特征.除了原始裂陷期的神狐运动外,具有区域意义的重要构造事件响应为3期幕式裂陷作用,分别是:始新世早期珠琼运动一幕(49.0~43.0 Ma)、始新世中期惠州运动(43.0~38.0 Ma)和始新世晚期珠琼运动二幕(38.0 ~33.9 Ma)
[17 -18 ] .通过对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结构、凹陷充填特征对比,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可识别出4个幕式裂陷过程的关键构造界面(T90/Tg、T83、T80及T7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特征,为典型的二级层序界面,分别对应着珠琼一幕、惠州运动、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
图1 ).珠琼一幕运动使得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剥蚀,伴有断裂和岩浆活动,珠江口开始发育断陷湖盆.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该运动表现为地区性的不整合界面T90,由于部分地区缺失神狐组,Tg和T90界面重合.之后文昌组裂陷期可识别出2期主要拆离构造作用:早始新世早期末和早始新世晚期末,其分别形成T83、T80削蚀不整合界面
[19 ] .T83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界面,T80界面为下削上超不整合的特征,界面之上为恩平组.T70为珠江口盆地区域性破裂不整合界面,代表盆地裂陷期的结束,之后是裂后热沉降期,由于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也对应着南海扩张的开始.据此,白云凹陷受控于主控断裂伸展活动的差异性,裂陷期发育3幕构造运动,分别为:均衡裂陷期(Tg—T83界面),主控断裂脆性伸展,早期发育箕状断陷层序,中、晚期开始发育复式断陷层序;拆离裂陷期(T83—T80界面),主控断裂韧性伸展,发育拆离断陷层序;以及断拗转换期(T80—T70界面),发育碟形断拗层序[
图2 (a)].
图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层序、沉积充填响应综合柱状图(据文献[18 ]修改)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filling i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modified from Ref.[18 ]) Fig.1 ![]()
图2 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及基底地貌格局(据文献[20 ]修改)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
... (a) 白云凹陷长地震剖面解释的拆离断裂—地层系统(壳幔拆离体系);(b) Tg地貌特征及平面断裂分布
Fault system and basement geomorphic pattern in Baiyun Sag(modified from Ref.[20 ]) Fig.2 ![]()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体系,由于拆离断层具有低角度滑动的特征,拆离盆地的构造演化、层序结构和沉积充填与传统的裂谷盆地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白云凹陷深部三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白云主洼韧性剪切带在Moho面附近,受一组断穿地壳至Moho面附近的大型低角度断层控制,表现为壳幔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最大水平位移量约在40 km,最大垂直沉降量可达7~8 km,发育宽深断陷,形成相对宽阔的缓坡、相对狭窄的陡坡地貌;白云东洼受2组坡坪式主控断裂及岩浆底辟作用,韧性剪切面出现于上地壳—壳间位置,表现为壳上—壳间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累计水平位移量超过20 km,垂向沉降量在1~3 km之间,形成多隆—洼相间地貌单元;而白云西洼拆离作用较弱,发育一组雁列式北倾近EW向的断阶带,且发育反向调节断层,形成复式地堑的构造样式,拆离断裂系统最大的累计水平位移量约为10 km,最大垂向沉降量约为6 km,韧性剪切面主要出现于壳间位置,主体表现为“壳间拆离体系”.据此,受控于洼陷结构,白云凹陷发育三大“源—汇”系统[20 ] ,分别为番禺低隆起大型继承性缓坡物源体系、白云东岩浆底侵影响的多点物源体系以及白云西南部轴向转换带物源体系(图2 ). ...
...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体系,由于拆离断层具有低角度滑动的特征,拆离盆地的构造演化、层序结构和沉积充填与传统的裂谷盆地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白云凹陷深部三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白云主洼韧性剪切带在Moho面附近,受一组断穿地壳至Moho面附近的大型低角度断层控制,表现为壳幔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最大水平位移量约在40 km,最大垂直沉降量可达7~8 km,发育宽深断陷,形成相对宽阔的缓坡、相对狭窄的陡坡地貌;白云东洼受2组坡坪式主控断裂及岩浆底辟作用,韧性剪切面出现于上地壳—壳间位置,表现为壳上—壳间拆离体系,拆离断裂系统累计水平位移量超过20 km,垂向沉降量在1~3 km之间,形成多隆—洼相间地貌单元;而白云西洼拆离作用较弱,发育一组雁列式北倾近EW向的断阶带,且发育反向调节断层,形成复式地堑的构造样式,拆离断裂系统最大的累计水平位移量约为10 km,最大垂向沉降量约为6 km,韧性剪切面主要出现于壳间位置,主体表现为“壳间拆离体系”.据此,受控于洼陷结构,白云凹陷发育三大“源—汇”系统[20 ] ,分别为番禺低隆起大型继承性缓坡物源体系、白云东岩浆底侵影响的多点物源体系以及白云西南部轴向转换带物源体系(图2 ). ...
1
... 湖相泥岩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地震放射特征表现为平行连续,并以低频特征区别于其他类型,反映静水、较稳定条件下的慢速细粒沉积[21 ] .由于湖盆中心文昌组—恩平组埋深大,缺乏钻井揭示.在该情况下,地震相是评估研究区深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和规模的唯一手段.但是否低频连续强振幅连续反射地震相就是深湖相泥岩的地震响应?有学者指出厚层泥岩缺乏波阻抗差,为什么必须是强振幅?弱振幅是否也是深湖相?实际上,近年来关于优质烃源岩的研究表明,同样是泥岩,但还包含有机质含量、薄层砂岩等引起的密度差异,因此厚层泥岩的振幅可强可弱.连续性越好,则代表地层是在相对低能的稳定环境沉积的产物.频率一般与岩性组合有关,低频反映岩性较为稳定.白云凹陷深陷区地震相以低频连续强反射为特征,指示厚度大、分布广的泥岩,推测发育优质烃源岩而形成富烃区.凹陷周缘也发育湖盆扩展期的泥岩,地震表现为1~2条低频中—强反射,反映沉积环境较不稳定,为浅湖泥岩.W3井揭示了湖扩期的这套泥岩,其岩性组合表现为厚层泥岩夹薄层细—粉砂岩,测井曲线呈线形—指形,浅湖相泥岩沉积(图6 ). ...
1
... 湖相泥岩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地震放射特征表现为平行连续,并以低频特征区别于其他类型,反映静水、较稳定条件下的慢速细粒沉积[21 ] .由于湖盆中心文昌组—恩平组埋深大,缺乏钻井揭示.在该情况下,地震相是评估研究区深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和规模的唯一手段.但是否低频连续强振幅连续反射地震相就是深湖相泥岩的地震响应?有学者指出厚层泥岩缺乏波阻抗差,为什么必须是强振幅?弱振幅是否也是深湖相?实际上,近年来关于优质烃源岩的研究表明,同样是泥岩,但还包含有机质含量、薄层砂岩等引起的密度差异,因此厚层泥岩的振幅可强可弱.连续性越好,则代表地层是在相对低能的稳定环境沉积的产物.频率一般与岩性组合有关,低频反映岩性较为稳定.白云凹陷深陷区地震相以低频连续强反射为特征,指示厚度大、分布广的泥岩,推测发育优质烃源岩而形成富烃区.凹陷周缘也发育湖盆扩展期的泥岩,地震表现为1~2条低频中—强反射,反映沉积环境较不稳定,为浅湖泥岩.W3井揭示了湖扩期的这套泥岩,其岩性组合表现为厚层泥岩夹薄层细—粉砂岩,测井曲线呈线形—指形,浅湖相泥岩沉积(图6 ). ...
1
... (3)断拗期[图7 (e)—图7 (f)],拆离韧性伸展导致凹陷整体沉降,控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白云凹陷以拗陷为主,湖盆变浅,北部缓坡物源加入了西北部华南物源的补充,呈现出NW向物源优势,地震剖面反射出现的大型复合S型前积,揭示北部物源最远可推进至凹陷的南部边缘.另外,该时期东南位置发生海侵,以海相沟鞭藻的出现及湖盆咸化为依据.其中W1井恩平组古生物中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仅为3.6%,同时出现了代表海侵的三芳甲藻甾烷[22 ] .有学者[23 ] 认为是海相沉积,原因是恩平组海相沟鞭藻多包括Cleistosphaeridium 等陆架浅海类型和Spnifenrites 之类的广布类型.但整体分析来看,恩平组揭示的孢粉藻类组分以孢粉为主(64%~96%),其次为河湖藻(2%~28%),海相沟鞭藻含量最低(2%~16%).因此,本文认为恩平组以陆相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海相记录以海相沟鞭藻多见[24 ] ,且海侵分布层位由荔湾凹陷到白云凹陷时代越来越早,海侵方向为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
1
... (3)断拗期[图7 (e)—图7 (f)],拆离韧性伸展导致凹陷整体沉降,控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白云凹陷以拗陷为主,湖盆变浅,北部缓坡物源加入了西北部华南物源的补充,呈现出NW向物源优势,地震剖面反射出现的大型复合S型前积,揭示北部物源最远可推进至凹陷的南部边缘.另外,该时期东南位置发生海侵,以海相沟鞭藻的出现及湖盆咸化为依据.其中W1井恩平组古生物中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仅为3.6%,同时出现了代表海侵的三芳甲藻甾烷[22 ] .有学者[23 ] 认为是海相沉积,原因是恩平组海相沟鞭藻多包括Cleistosphaeridium 等陆架浅海类型和Spnifenrites 之类的广布类型.但整体分析来看,恩平组揭示的孢粉藻类组分以孢粉为主(64%~96%),其次为河湖藻(2%~28%),海相沟鞭藻含量最低(2%~16%).因此,本文认为恩平组以陆相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海相记录以海相沟鞭藻多见[24 ] ,且海侵分布层位由荔湾凹陷到白云凹陷时代越来越早,海侵方向为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
1
... (3)断拗期[图7 (e)—图7 (f)],拆离韧性伸展导致凹陷整体沉降,控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白云凹陷以拗陷为主,湖盆变浅,北部缓坡物源加入了西北部华南物源的补充,呈现出NW向物源优势,地震剖面反射出现的大型复合S型前积,揭示北部物源最远可推进至凹陷的南部边缘.另外,该时期东南位置发生海侵,以海相沟鞭藻的出现及湖盆咸化为依据.其中W1井恩平组古生物中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仅为3.6%,同时出现了代表海侵的三芳甲藻甾烷[22 ] .有学者[23 ] 认为是海相沉积,原因是恩平组海相沟鞭藻多包括Cleistosphaeridium 等陆架浅海类型和Spnifenrites 之类的广布类型.但整体分析来看,恩平组揭示的孢粉藻类组分以孢粉为主(64%~96%),其次为河湖藻(2%~28%),海相沟鞭藻含量最低(2%~16%).因此,本文认为恩平组以陆相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海相记录以海相沟鞭藻多见[24 ] ,且海侵分布层位由荔湾凹陷到白云凹陷时代越来越早,海侵方向为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
1
... (3)断拗期[图7 (e)—图7 (f)],拆离韧性伸展导致凹陷整体沉降,控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白云凹陷以拗陷为主,湖盆变浅,北部缓坡物源加入了西北部华南物源的补充,呈现出NW向物源优势,地震剖面反射出现的大型复合S型前积,揭示北部物源最远可推进至凹陷的南部边缘.另外,该时期东南位置发生海侵,以海相沟鞭藻的出现及湖盆咸化为依据.其中W1井恩平组古生物中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仅为3.6%,同时出现了代表海侵的三芳甲藻甾烷[22 ] .有学者[23 ] 认为是海相沉积,原因是恩平组海相沟鞭藻多包括Cleistosphaeridium 等陆架浅海类型和Spnifenrites 之类的广布类型.但整体分析来看,恩平组揭示的孢粉藻类组分以孢粉为主(64%~96%),其次为河湖藻(2%~28%),海相沟鞭藻含量最低(2%~16%).因此,本文认为恩平组以陆相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海相记录以海相沟鞭藻多见[24 ] ,且海侵分布层位由荔湾凹陷到白云凹陷时代越来越早,海侵方向为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
1
... (3)断拗期[图7 (e)—图7 (f)],拆离韧性伸展导致凹陷整体沉降,控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白云凹陷以拗陷为主,湖盆变浅,北部缓坡物源加入了西北部华南物源的补充,呈现出NW向物源优势,地震剖面反射出现的大型复合S型前积,揭示北部物源最远可推进至凹陷的南部边缘.另外,该时期东南位置发生海侵,以海相沟鞭藻的出现及湖盆咸化为依据.其中W1井恩平组古生物中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仅为3.6%,同时出现了代表海侵的三芳甲藻甾烷[22 ] .有学者[23 ] 认为是海相沉积,原因是恩平组海相沟鞭藻多包括Cleistosphaeridium 等陆架浅海类型和Spnifenrites 之类的广布类型.但整体分析来看,恩平组揭示的孢粉藻类组分以孢粉为主(64%~96%),其次为河湖藻(2%~28%),海相沟鞭藻含量最低(2%~16%).因此,本文认为恩平组以陆相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海相记录以海相沟鞭藻多见[24 ] ,且海侵分布层位由荔湾凹陷到白云凹陷时代越来越早,海侵方向为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
1
... (3)断拗期[图7 (e)—图7 (f)],拆离韧性伸展导致凹陷整体沉降,控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白云凹陷以拗陷为主,湖盆变浅,北部缓坡物源加入了西北部华南物源的补充,呈现出NW向物源优势,地震剖面反射出现的大型复合S型前积,揭示北部物源最远可推进至凹陷的南部边缘.另外,该时期东南位置发生海侵,以海相沟鞭藻的出现及湖盆咸化为依据.其中W1井恩平组古生物中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仅为3.6%,同时出现了代表海侵的三芳甲藻甾烷[22 ] .有学者[23 ] 认为是海相沉积,原因是恩平组海相沟鞭藻多包括Cleistosphaeridium 等陆架浅海类型和Spnifenrites 之类的广布类型.但整体分析来看,恩平组揭示的孢粉藻类组分以孢粉为主(64%~96%),其次为河湖藻(2%~28%),海相沟鞭藻含量最低(2%~16%).因此,本文认为恩平组以陆相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海相记录以海相沟鞭藻多见[24 ] ,且海侵分布层位由荔湾凹陷到白云凹陷时代越来越早,海侵方向为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
1
... 通常,具有高角度边界断层的半地堑,沉积作用以盆地轴向的径向物源占优势,不均衡沉降导致沉积中心沿活动性盆地边界陡崖分布.因此裂陷早期,断阶地貌容易产生轴向物源[25 ] .控凹断裂由裂陷早期的高角度演变为拆离期的低角度时,拆离裂陷期的沉积充填则发生显著变化,强烈的拆离薄化作用致使拆离断裂下降盘同时也发生了不均衡的旋转,断控作用降低而沉降作用变强,使得主控断层垂向断距和横向位移量显著增大,断陷湖盆的面积在拆离期末达到最大,并相互连通,形成大型宽断陷湖盆.强烈的拆离旋转作用,使得位于上盘的番禺低隆起被强烈抬升,成为文昌组上段、恩平组沉积的主要物源区,形成大规模的三角洲并由北向南一直推进至白云凹陷南坡,轴向物源则逐渐萎缩(图8 ).白云凹陷的南部受拆离断层和中下地壳减薄的影响而旋转、沉陷,发育中深湖沉积环境,中下地壳的强烈伸展,使得凹陷的宽度显著增大. ...
1
... 通常,具有高角度边界断层的半地堑,沉积作用以盆地轴向的径向物源占优势,不均衡沉降导致沉积中心沿活动性盆地边界陡崖分布.因此裂陷早期,断阶地貌容易产生轴向物源[25 ] .控凹断裂由裂陷早期的高角度演变为拆离期的低角度时,拆离裂陷期的沉积充填则发生显著变化,强烈的拆离薄化作用致使拆离断裂下降盘同时也发生了不均衡的旋转,断控作用降低而沉降作用变强,使得主控断层垂向断距和横向位移量显著增大,断陷湖盆的面积在拆离期末达到最大,并相互连通,形成大型宽断陷湖盆.强烈的拆离旋转作用,使得位于上盘的番禺低隆起被强烈抬升,成为文昌组上段、恩平组沉积的主要物源区,形成大规模的三角洲并由北向南一直推进至白云凹陷南坡,轴向物源则逐渐萎缩(图8 ).白云凹陷的南部受拆离断层和中下地壳减薄的影响而旋转、沉陷,发育中深湖沉积环境,中下地壳的强烈伸展,使得凹陷的宽度显著增大. ...
1
... 烃源岩质量与初级生产力及保存条件密切相关[26 ] .通常,湖泊的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水生游生物的产率.根据8口井的古生物资料显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发育高—中等含量的河湖藻类(图9 ),主要为盘星藻和球藻,其中淡水盘星藻占39.4%~51.0%,粒面球藻占15%~29%.W5井中深湖相泥岩,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类体及无定形有机质含量较高,反映有机质来源以湖藻类生源为主,为高生产力的中深湖环境.文昌组浅湖相中,中粒面球藻占绝对优势,含量达总藻类的99.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类脂组含量较高,表明有机质为湖藻和陆源的混合生源[27 ] .恩平组浅湖相泥岩中被子植物花粉占93%,有机质显微组分中孢子体含量较高,有机质来源以陆源植物为主.恩平组受海侵影响,湖相沉积发育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为3.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质、无定型体含量中等,表明有机质为陆源和海相生烃母质的双源输入,具有一定的古生产力. ...
1
... 烃源岩质量与初级生产力及保存条件密切相关[26 ] .通常,湖泊的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水生游生物的产率.根据8口井的古生物资料显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发育高—中等含量的河湖藻类(图9 ),主要为盘星藻和球藻,其中淡水盘星藻占39.4%~51.0%,粒面球藻占15%~29%.W5井中深湖相泥岩,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类体及无定形有机质含量较高,反映有机质来源以湖藻类生源为主,为高生产力的中深湖环境.文昌组浅湖相中,中粒面球藻占绝对优势,含量达总藻类的99.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类脂组含量较高,表明有机质为湖藻和陆源的混合生源[27 ] .恩平组浅湖相泥岩中被子植物花粉占93%,有机质显微组分中孢子体含量较高,有机质来源以陆源植物为主.恩平组受海侵影响,湖相沉积发育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为3.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质、无定型体含量中等,表明有机质为陆源和海相生烃母质的双源输入,具有一定的古生产力. ...
1
... 烃源岩质量与初级生产力及保存条件密切相关[26 ] .通常,湖泊的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水生游生物的产率.根据8口井的古生物资料显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发育高—中等含量的河湖藻类(图9 ),主要为盘星藻和球藻,其中淡水盘星藻占39.4%~51.0%,粒面球藻占15%~29%.W5井中深湖相泥岩,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类体及无定形有机质含量较高,反映有机质来源以湖藻类生源为主,为高生产力的中深湖环境.文昌组浅湖相中,中粒面球藻占绝对优势,含量达总藻类的99.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类脂组含量较高,表明有机质为湖藻和陆源的混合生源[27 ] .恩平组浅湖相泥岩中被子植物花粉占93%,有机质显微组分中孢子体含量较高,有机质来源以陆源植物为主.恩平组受海侵影响,湖相沉积发育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为3.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质、无定型体含量中等,表明有机质为陆源和海相生烃母质的双源输入,具有一定的古生产力. ...
1
... 烃源岩质量与初级生产力及保存条件密切相关[26 ] .通常,湖泊的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水生游生物的产率.根据8口井的古生物资料显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发育高—中等含量的河湖藻类(图9 ),主要为盘星藻和球藻,其中淡水盘星藻占39.4%~51.0%,粒面球藻占15%~29%.W5井中深湖相泥岩,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类体及无定形有机质含量较高,反映有机质来源以湖藻类生源为主,为高生产力的中深湖环境.文昌组浅湖相中,中粒面球藻占绝对优势,含量达总藻类的99.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类脂组含量较高,表明有机质为湖藻和陆源的混合生源[27 ] .恩平组浅湖相泥岩中被子植物花粉占93%,有机质显微组分中孢子体含量较高,有机质来源以陆源植物为主.恩平组受海侵影响,湖相沉积发育海相沟鞭藻,占40.1%,河湖藻平均含量为3.6%,有机质显微组分中藻质、无定型体含量中等,表明有机质为陆源和海相生烃母质的双源输入,具有一定的古生产力. ...
2
... 孢粉相可以通过A—P—E三元图式来表达有机质物源性质或控制有机质沉积作用的因素,从而讨论沉积地层形成时期的烃源条件[28 ] .A、P、E这3个端点分别代表沉积有机质物源性质与沉积地点的距离,以及有机质的条件.白云凹陷孢粉相样品主要来自凹陷周缘浅湖相钻井,且样品较少.从烃源岩A—P—E模式图(图10 )看,文昌期大多数点在A—P—E中沿P—E分布,且靠近P端,也有部分点往A端偏移;恩平期样本分布与文昌期相似,少量点沿P—A分布.因此,烃源岩孢粉相整体反映裂陷期浅湖相有机质物源是由陆生近源到湖生和陆水混源型,有机质保存条件从氧化到还原并存.中深湖相烃源岩无样本点,在此不做讨论. ...
... 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研究及实践表明,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形成需具备3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沉积盆地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有持久稳定的沉积可容纳空间;二是高的古生产力,能向沉积物提供大量有机质;三是缺氧的底层水体,易于富烃有机质的保存与堆积.白云凹陷烃源岩的生油母质为湖相浮游藻类及陆源植物,优质烃源岩以浮游藻类为主.烃源条件受欠补偿空间大小、藻类富集程度以及有机质保存环境控制[30 ] .湖盆裂陷期,受多层次拆离断裂体系的影响,白云凹陷基底沉降幅度大,伸展速率大,形成了巨型宽深断陷,是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必要条件.前已述及,均衡裂陷期白云凹陷各次洼分割性强,变现为多隆洼的特征,沉积体系发育点物源,多为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整体表现为欠补偿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100~115 Ma的单峰,反映该时期白云凹陷以周缘中生代近源隆起区物源为主,且Nd同位素显示εNd值在-4~-5之间,Eu为轻度负异常,显示物源是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的混合,表明周边的中生代近源隆起存在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周缘三角洲的地表径流从酸性岩浆岩源区带来大量富营养物质(如Fe、Mn、Cu、Pb、Zn、Ni等),有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与勃发[28 ,30 ] ,因此W5井揭示的烃源岩具有富藻类特征.另外,由于白云凹陷裂陷期沉降幅度大,易于形成深的缺氧湖盆,其水深最大可达4 000 m.均衡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期)发育多个洼陷带,每个洼陷相对独立,之间被低凸起相隔,凹陷内水体循环弱,有利于湖底保存稳定的还原环境,最终形成腐泥型或偏腐泥型(Ⅰ—Ⅱ1 型)的有机质类型,已钻井揭示为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期;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沉积期),随着拆离作用的增强,湖盆沉降减弱,以横向伸展为主,湖盆显著扩展,形成统一的大湖盆,物源继承了中生代近源隆起岩浆岩,发育转换带三角洲水系,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欠补偿盆地,中深湖面积可达到3 200 km2 ,发育Ⅰ—Ⅱ1 型烃源岩;断拗期(恩平组沉积期),以沉降为主的碟形盆地,北部物源持续发育,形成大型缓坡物源,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过补偿盆地,仅南部靠近控洼断层附件存在局部欠补偿.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加里东期、燕山期以及新生代多峰,反映物源类型则较为复杂,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为湖盆提供的营养物质有限,烃源岩主要表现为陆源植物,发育煤型烃源岩,且凹陷南部受由南向北的海侵影响明显,湖盆水体咸化,发育海相沟鞭藻,具一定规模的海侵烃源岩,Ⅰ—Ⅱ1 型烃源仍然发育,但以Ⅱ2 型和Ⅲ型烃源为主[图12 (a)]. ...
2
... 孢粉相可以通过A—P—E三元图式来表达有机质物源性质或控制有机质沉积作用的因素,从而讨论沉积地层形成时期的烃源条件[28 ] .A、P、E这3个端点分别代表沉积有机质物源性质与沉积地点的距离,以及有机质的条件.白云凹陷孢粉相样品主要来自凹陷周缘浅湖相钻井,且样品较少.从烃源岩A—P—E模式图(图10 )看,文昌期大多数点在A—P—E中沿P—E分布,且靠近P端,也有部分点往A端偏移;恩平期样本分布与文昌期相似,少量点沿P—A分布.因此,烃源岩孢粉相整体反映裂陷期浅湖相有机质物源是由陆生近源到湖生和陆水混源型,有机质保存条件从氧化到还原并存.中深湖相烃源岩无样本点,在此不做讨论. ...
... 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研究及实践表明,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形成需具备3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沉积盆地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有持久稳定的沉积可容纳空间;二是高的古生产力,能向沉积物提供大量有机质;三是缺氧的底层水体,易于富烃有机质的保存与堆积.白云凹陷烃源岩的生油母质为湖相浮游藻类及陆源植物,优质烃源岩以浮游藻类为主.烃源条件受欠补偿空间大小、藻类富集程度以及有机质保存环境控制[30 ] .湖盆裂陷期,受多层次拆离断裂体系的影响,白云凹陷基底沉降幅度大,伸展速率大,形成了巨型宽深断陷,是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必要条件.前已述及,均衡裂陷期白云凹陷各次洼分割性强,变现为多隆洼的特征,沉积体系发育点物源,多为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整体表现为欠补偿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100~115 Ma的单峰,反映该时期白云凹陷以周缘中生代近源隆起区物源为主,且Nd同位素显示εNd值在-4~-5之间,Eu为轻度负异常,显示物源是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的混合,表明周边的中生代近源隆起存在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周缘三角洲的地表径流从酸性岩浆岩源区带来大量富营养物质(如Fe、Mn、Cu、Pb、Zn、Ni等),有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与勃发[28 ,30 ] ,因此W5井揭示的烃源岩具有富藻类特征.另外,由于白云凹陷裂陷期沉降幅度大,易于形成深的缺氧湖盆,其水深最大可达4 000 m.均衡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期)发育多个洼陷带,每个洼陷相对独立,之间被低凸起相隔,凹陷内水体循环弱,有利于湖底保存稳定的还原环境,最终形成腐泥型或偏腐泥型(Ⅰ—Ⅱ1 型)的有机质类型,已钻井揭示为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期;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沉积期),随着拆离作用的增强,湖盆沉降减弱,以横向伸展为主,湖盆显著扩展,形成统一的大湖盆,物源继承了中生代近源隆起岩浆岩,发育转换带三角洲水系,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欠补偿盆地,中深湖面积可达到3 200 km2 ,发育Ⅰ—Ⅱ1 型烃源岩;断拗期(恩平组沉积期),以沉降为主的碟形盆地,北部物源持续发育,形成大型缓坡物源,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过补偿盆地,仅南部靠近控洼断层附件存在局部欠补偿.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加里东期、燕山期以及新生代多峰,反映物源类型则较为复杂,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为湖盆提供的营养物质有限,烃源岩主要表现为陆源植物,发育煤型烃源岩,且凹陷南部受由南向北的海侵影响明显,湖盆水体咸化,发育海相沟鞭藻,具一定规模的海侵烃源岩,Ⅰ—Ⅱ1 型烃源仍然发育,但以Ⅱ2 型和Ⅲ型烃源为主[图12 (a)]. ...
1
... 湖盆藻类的勃发(即初级生产力)受控于盆地的光照率和富营养元素的供应,同一个纬度带的湖泊光照率差别不大,这时生产力的高低关键在于营养物的输入.而营养物质主要受控于地质条件(湖盆大小、水深等)和风化类型.如果气候暖湿,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而且供源岩石多为富含营养元素的花岗岩或流纹岩之类,就会向湖泊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湖泊初级生产力可能升高;如果沉积物中全是碎屑物和陆源植物有机质,则湖盆藻类可能欠发育,初级生产力将大大降低.另外,湖盆水体始终处于大气降水(含河流注入)和蒸发作用的平衡体系中,如富营养元素供给充足,且蒸发大于淡水注入,则导致水体浓缩而咸化,已有研究认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湖盆咸化作用有关[29 ] .因此,湖盆初级生产率可以表征的参数为古盐度及古水深. ...
1
... 湖盆藻类的勃发(即初级生产力)受控于盆地的光照率和富营养元素的供应,同一个纬度带的湖泊光照率差别不大,这时生产力的高低关键在于营养物的输入.而营养物质主要受控于地质条件(湖盆大小、水深等)和风化类型.如果气候暖湿,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而且供源岩石多为富含营养元素的花岗岩或流纹岩之类,就会向湖泊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湖泊初级生产力可能升高;如果沉积物中全是碎屑物和陆源植物有机质,则湖盆藻类可能欠发育,初级生产力将大大降低.另外,湖盆水体始终处于大气降水(含河流注入)和蒸发作用的平衡体系中,如富营养元素供给充足,且蒸发大于淡水注入,则导致水体浓缩而咸化,已有研究认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湖盆咸化作用有关[29 ] .因此,湖盆初级生产率可以表征的参数为古盐度及古水深. ...
3
... 然而,湖泊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湖底沉积中的有机质含量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主要原因是浮游生物在水体中沉降和在水底埋葬的过程,都可以随时被自由氧化而分解,这就与其保存条件有关.因此,湖盆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即古氧相)可以表征烃源岩的保存条件[30 ] . ...
... 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研究及实践表明,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形成需具备3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沉积盆地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有持久稳定的沉积可容纳空间;二是高的古生产力,能向沉积物提供大量有机质;三是缺氧的底层水体,易于富烃有机质的保存与堆积.白云凹陷烃源岩的生油母质为湖相浮游藻类及陆源植物,优质烃源岩以浮游藻类为主.烃源条件受欠补偿空间大小、藻类富集程度以及有机质保存环境控制[30 ] .湖盆裂陷期,受多层次拆离断裂体系的影响,白云凹陷基底沉降幅度大,伸展速率大,形成了巨型宽深断陷,是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必要条件.前已述及,均衡裂陷期白云凹陷各次洼分割性强,变现为多隆洼的特征,沉积体系发育点物源,多为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整体表现为欠补偿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100~115 Ma的单峰,反映该时期白云凹陷以周缘中生代近源隆起区物源为主,且Nd同位素显示εNd值在-4~-5之间,Eu为轻度负异常,显示物源是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的混合,表明周边的中生代近源隆起存在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周缘三角洲的地表径流从酸性岩浆岩源区带来大量富营养物质(如Fe、Mn、Cu、Pb、Zn、Ni等),有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与勃发[28 ,30 ] ,因此W5井揭示的烃源岩具有富藻类特征.另外,由于白云凹陷裂陷期沉降幅度大,易于形成深的缺氧湖盆,其水深最大可达4 000 m.均衡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期)发育多个洼陷带,每个洼陷相对独立,之间被低凸起相隔,凹陷内水体循环弱,有利于湖底保存稳定的还原环境,最终形成腐泥型或偏腐泥型(Ⅰ—Ⅱ1 型)的有机质类型,已钻井揭示为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期;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沉积期),随着拆离作用的增强,湖盆沉降减弱,以横向伸展为主,湖盆显著扩展,形成统一的大湖盆,物源继承了中生代近源隆起岩浆岩,发育转换带三角洲水系,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欠补偿盆地,中深湖面积可达到3 200 km2 ,发育Ⅰ—Ⅱ1 型烃源岩;断拗期(恩平组沉积期),以沉降为主的碟形盆地,北部物源持续发育,形成大型缓坡物源,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过补偿盆地,仅南部靠近控洼断层附件存在局部欠补偿.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加里东期、燕山期以及新生代多峰,反映物源类型则较为复杂,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为湖盆提供的营养物质有限,烃源岩主要表现为陆源植物,发育煤型烃源岩,且凹陷南部受由南向北的海侵影响明显,湖盆水体咸化,发育海相沟鞭藻,具一定规模的海侵烃源岩,Ⅰ—Ⅱ1 型烃源仍然发育,但以Ⅱ2 型和Ⅲ型烃源为主[图12 (a)]. ...
... ,30 ],因此W5井揭示的烃源岩具有富藻类特征.另外,由于白云凹陷裂陷期沉降幅度大,易于形成深的缺氧湖盆,其水深最大可达4 000 m.均衡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期)发育多个洼陷带,每个洼陷相对独立,之间被低凸起相隔,凹陷内水体循环弱,有利于湖底保存稳定的还原环境,最终形成腐泥型或偏腐泥型(Ⅰ—Ⅱ1 型)的有机质类型,已钻井揭示为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期;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沉积期),随着拆离作用的增强,湖盆沉降减弱,以横向伸展为主,湖盆显著扩展,形成统一的大湖盆,物源继承了中生代近源隆起岩浆岩,发育转换带三角洲水系,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欠补偿盆地,中深湖面积可达到3 200 km2 ,发育Ⅰ—Ⅱ1 型烃源岩;断拗期(恩平组沉积期),以沉降为主的碟形盆地,北部物源持续发育,形成大型缓坡物源,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过补偿盆地,仅南部靠近控洼断层附件存在局部欠补偿.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加里东期、燕山期以及新生代多峰,反映物源类型则较为复杂,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为湖盆提供的营养物质有限,烃源岩主要表现为陆源植物,发育煤型烃源岩,且凹陷南部受由南向北的海侵影响明显,湖盆水体咸化,发育海相沟鞭藻,具一定规模的海侵烃源岩,Ⅰ—Ⅱ1 型烃源仍然发育,但以Ⅱ2 型和Ⅲ型烃源为主[图12 (a)]. ...
3
... 然而,湖泊表层初级生产力和湖底沉积中的有机质含量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主要原因是浮游生物在水体中沉降和在水底埋葬的过程,都可以随时被自由氧化而分解,这就与其保存条件有关.因此,湖盆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即古氧相)可以表征烃源岩的保存条件[30 ] . ...
... 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研究及实践表明,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形成需具备3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沉积盆地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有持久稳定的沉积可容纳空间;二是高的古生产力,能向沉积物提供大量有机质;三是缺氧的底层水体,易于富烃有机质的保存与堆积.白云凹陷烃源岩的生油母质为湖相浮游藻类及陆源植物,优质烃源岩以浮游藻类为主.烃源条件受欠补偿空间大小、藻类富集程度以及有机质保存环境控制[30 ] .湖盆裂陷期,受多层次拆离断裂体系的影响,白云凹陷基底沉降幅度大,伸展速率大,形成了巨型宽深断陷,是规模有效烃源岩的必要条件.前已述及,均衡裂陷期白云凹陷各次洼分割性强,变现为多隆洼的特征,沉积体系发育点物源,多为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整体表现为欠补偿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100~115 Ma的单峰,反映该时期白云凹陷以周缘中生代近源隆起区物源为主,且Nd同位素显示εNd值在-4~-5之间,Eu为轻度负异常,显示物源是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的混合,表明周边的中生代近源隆起存在酸性岩浆岩与基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风化后,周缘三角洲的地表径流从酸性岩浆岩源区带来大量富营养物质(如Fe、Mn、Cu、Pb、Zn、Ni等),有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与勃发[28 ,30 ] ,因此W5井揭示的烃源岩具有富藻类特征.另外,由于白云凹陷裂陷期沉降幅度大,易于形成深的缺氧湖盆,其水深最大可达4 000 m.均衡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期)发育多个洼陷带,每个洼陷相对独立,之间被低凸起相隔,凹陷内水体循环弱,有利于湖底保存稳定的还原环境,最终形成腐泥型或偏腐泥型(Ⅰ—Ⅱ1 型)的有机质类型,已钻井揭示为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期;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沉积期),随着拆离作用的增强,湖盆沉降减弱,以横向伸展为主,湖盆显著扩展,形成统一的大湖盆,物源继承了中生代近源隆起岩浆岩,发育转换带三角洲水系,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欠补偿盆地,中深湖面积可达到3 200 km2 ,发育Ⅰ—Ⅱ1 型烃源岩;断拗期(恩平组沉积期),以沉降为主的碟形盆地,北部物源持续发育,形成大型缓坡物源,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过补偿盆地,仅南部靠近控洼断层附件存在局部欠补偿.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加里东期、燕山期以及新生代多峰,反映物源类型则较为复杂,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为湖盆提供的营养物质有限,烃源岩主要表现为陆源植物,发育煤型烃源岩,且凹陷南部受由南向北的海侵影响明显,湖盆水体咸化,发育海相沟鞭藻,具一定规模的海侵烃源岩,Ⅰ—Ⅱ1 型烃源仍然发育,但以Ⅱ2 型和Ⅲ型烃源为主[图12 (a)]. ...
... ,30 ],因此W5井揭示的烃源岩具有富藻类特征.另外,由于白云凹陷裂陷期沉降幅度大,易于形成深的缺氧湖盆,其水深最大可达4 000 m.均衡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期)发育多个洼陷带,每个洼陷相对独立,之间被低凸起相隔,凹陷内水体循环弱,有利于湖底保存稳定的还原环境,最终形成腐泥型或偏腐泥型(Ⅰ—Ⅱ1 型)的有机质类型,已钻井揭示为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发育期;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沉积期),随着拆离作用的增强,湖盆沉降减弱,以横向伸展为主,湖盆显著扩展,形成统一的大湖盆,物源继承了中生代近源隆起岩浆岩,发育转换带三角洲水系,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欠补偿盆地,中深湖面积可达到3 200 km2 ,发育Ⅰ—Ⅱ1 型烃源岩;断拗期(恩平组沉积期),以沉降为主的碟形盆地,北部物源持续发育,形成大型缓坡物源,湖盆整体表现为补偿—过补偿盆地,仅南部靠近控洼断层附件存在局部欠补偿.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呈加里东期、燕山期以及新生代多峰,反映物源类型则较为复杂,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为湖盆提供的营养物质有限,烃源岩主要表现为陆源植物,发育煤型烃源岩,且凹陷南部受由南向北的海侵影响明显,湖盆水体咸化,发育海相沟鞭藻,具一定规模的海侵烃源岩,Ⅰ—Ⅱ1 型烃源仍然发育,但以Ⅱ2 型和Ⅲ型烃源为主[图12 (a)]. ...
2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 Water environment index in Baiyun Sag and its indicative significance(according to Refs.[31 -36 ]) ...
2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 Water environment index in Baiyun Sag and its indicative significance(according to Refs.[31 -36 ]) ...
2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 白云凹陷湖盆水体环境指标及其指示意义(据文献[32 -36 ]) ...
2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 白云凹陷湖盆水体环境指标及其指示意义(据文献[32 -36 ]) ...
1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1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1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1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1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1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3
... 前人已从古生物种属方面1 认为珠江口盆地(含白云凹陷)文昌期气候温暖略干,恩平期温暖潮湿.而对于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研究较少,且反映成烃环境(古环境)的参数类型较多,测试仪器、方法的不同,各参数还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对古盐度、古水深、古氧相选用2组不同的参数(表1 ,图11 )进行恢复,以此相互对比、验证来表征白云凹陷古湖盆的成烃环境.①古盐度:一般认为,当Sr/Ba>1时,反映为咸水海相环境;Sr/Ba<1时反映淡水陆相环境[31 ] .Rb/K值盐度越大值越大,Rb/K值在0.004~0.006之间时为微咸水[32 ] .根据古盐度判别箱线图[图11 (a),图11 (b)]可得,白云凹陷文昌期、恩平期为淡水—微咸水的陆相湖盆,且恩平期湖盆盐度变高,这可能与局部海侵咸化有关.②古水深:由于样本点洼陷周边的隆起,因此古水深恢复不能代表古湖盆的最大深度,但可以反映古湖盆的相对水深.通常,m 值(MgO/Al2 O3 ×100)随水深增加而变小,而Mn/Fe值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33 ] .根据古水深判别箱线图[图11 (c),图11 (d)]可得,文昌期水深大于恩平期.③古氧相:Cu/Zn值随介质氧逸度的升降而变化[34 ] .Cu/Zn<0.21,代表强还原环境;Cu/Zn值在0.21~0.38之间,代表还原环境;Cu/Zn值在0.38~0.63之间,代表弱还原到氧化环境,Cu/Zn>0.63,代表氧化环境.Th/U值也可以指示氧化还原环境,Th/U值越小反映还原条件越强[35 -36 ] .根据古氧相判别箱线图[图11 (e),图11 (f)]可得,白云凹陷古湖盆为还原条件,文昌组还原性略高于恩平组. ...
... 白云凹陷湖盆水体环境指标及其指示意义(据文献[32 -36 ]) ...
... Water environment index in Baiyun Sag and its indicative significance(according to Refs.[31 -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