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6-10
  

  • 全选
    |
    天然气地质学
  • 赵孟军;宋 岩;秦胜飞;柳少波;洪 峰;傅国友;达 江;陈金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21-32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中国中西部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过程。指出燕山期及之前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准西北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川西)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喜山期则主要表现为早衰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保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山晚期是新生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准南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 周新桂;张林炎;范 昆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28-3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油气盆地储层裂缝特征参数的定量表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定量预测,仍是石油地质领域的前沿问题之一。低渗透储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程度上发育构造裂缝系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因此,开展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分布规律的合理预测评价,无疑会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构造裂缝预测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岩石破裂法、主曲率法能量法、统计学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为例,以统计法为基础,结合运用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定量预测和评价了该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目的层长61低渗透储层裂缝的分布和发育状况,为该探区油气的进一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 宁 宁;陈孟晋;刘锐娥;孙庆伍;蔺 杰;肖红平;张春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34-33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详细观察描述岩芯的基础上,对铸体薄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X-衍射、阴极发光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认为溶蚀作用、凝灰质的蚀变作用、高岭石化作用和微裂隙化作用等对本区储层发育起建设性作用;相反,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SiO的胶结作用、碳酸盐矿物充填与交作用代、碎屑粘土化作用等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

  • 卢家亭;李 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39-34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储层岩石物性受有效应力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在油气钻井及开采过程中,这种变化将导致岩石孔隙和裂缝产生不可逆转的闭合,并将直接造成产能的损失通过在室温下改变实验岩心围压的方法进行常规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把实验岩心的应力敏感性与通过铸体薄片和压汞实验得到的微观结构结合起来,分析了致密低渗油藏渗透率敏感性的特点、微观结构与应力敏感性之间的联系,同时建立了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的关系式,为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张立宽;王震亮;曲志浩;于 岚;孙明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42-3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岩心的砂岩微观模型进行气驱水运移实验,从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定量统计两个角度探讨了在岩心砂岩孔隙介质内影响天然气运移速率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发现,天然气在岩心砂岩孔隙介质内运移过程中,经常发生前缘跳跃和卡断—聚并现象,运移的速率是极不均一的,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认为,砂岩孔隙结构特征、运移动力以及含气量是影响天然气渗流速率的主要因素。定量统计岩心砂岩的特征参数—渗透率、压力梯度、含气饱和度与平均运移速率的关系表明,天然气平均运移速率的大小与它们的综合效应成正比。

  • 马中良;曾溅辉;王洪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47-35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沉积相和流体势是油气成藏的2个重要因素。通过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物性的砂岩透镜体成藏过程中的流体势,探讨了相和势对砂岩透镜体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在低势区聚集成藏,流体势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可能性;砂岩透镜体自身物性的好坏对其成藏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所形成油藏的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和势共同控制着透镜体成藏及成藏效果,处于低势区的物性好的砂岩透镜体不易成藏,处于高势区的物性差的砂岩透镜体也不易成藏;低势区透镜体与外围流体势差越大,砂体物性越好,透镜体充满度越大。

  • 董晓霞;梅廉夫;全永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51-35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种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特征:原生型深盆气藏,如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美国西部盆地及我国鄂尔多斯盆地的致密砂岩气藏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如我国四川盆地西部中生界致密碎屑岩气藏。通过实例分析,指出了致密砂岩气藏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勘探前景。

  • 党犇;赵 虹;燕洲泉;郑小杰;陈永胜;贾玉琴.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56-35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压汞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志丹探区西南部中生界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三叠系侏罗系储层分布广,且厚度较大,除延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河道砂体外,延长组和延安组大量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其中延长组大量为细粒、极细粒长石砂岩,延安组大量为中粒、中细粒次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少量长石石英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其中延安组储层孔隙结构好,物性明显优于延长组,属中孔中渗型储层,部分高渗型,而延长组储层孔隙结构较差,属中低孔低渗—低孔低渗型、特低渗型储层;较好的储层主要发育于延8-延10和长2油层组,其次为长6油层段。

  • 苟迎春;李建齐;郑红军;彭 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60-36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认清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 通过大量的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的镜下鉴定,并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测试结果,研究了该区长6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指出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由于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18.78%,由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9.16%,由于沥青充填损失的孔隙度为5.12%,而各种溶蚀作用却使孔隙度增加了5.12%,造成现今平均孔隙度为9.49%。

  • 王斌婷;李希宏;常海燕.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65-36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分析吐哈盆地胜北洼陷石油地质特征、岩性油气藏成藏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岩性油气藏,即斜坡带前缘砂上超型油气藏、前缘砂顶超型油气藏和前缘砂后期掀斜型油气藏,其中斜坡带前缘砂上超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胜北洼陷南缘古斜坡带,前缘砂顶超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胜北构造南斜坡,前缘砂后期掀斜型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胜北洼陷西缘葡北构造东斜坡。

  • 杨占龙;陈启林;郭精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70-37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联合解释技术进行吐鲁番-哈密盆地胜北地区岩性油气藏纵向有利勘探层系和平面有利勘探位置优选,其中用测井相与岩芯观察结合确定主要勘探目的层井点处的沉积微相类型,用地震相分析确定目的层平面地震相变化特征,用单井等建立的纵向沉积微相组合模式和平面沉积微相变化规律来全面确定目的层沉积微相变化特征,直接指导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层系和平面位置的选择。通过在胜北地区喀拉扎组的应用,确定了胜北构造带及其南翼喀拉扎组冲积扇扇中辫流河道为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和层系,优选的目标胜北16井在实际勘探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评价出北部辫流河道东段和南部辫流河道为下一步的有利勘探地区。认为联合解释技术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且具备一定勘探程度的地区具有良好实用性。

  • 刘春慧;金振奎;朱桂芳;王庆东;张建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75-37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认为研究区储层属于低孔、中渗、粗喉道储层。根据行业标准划分出三大类六小类储层,有勘探潜力的砂层主要为三类储层,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压实作用,还有砂岩粒径和溶蚀作用。指出埋深3000 m为一界限值,其上压实作用弱,储层物性较好。预测从吉7井到吉17井的斜坡带为本区优质储层发育区,勘探潜力极大。

  • 潘建国;郝 芳;张虎权;卫平生;张景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80-38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花岗岩油气藏和火山岩油气藏不断被发现,其油气来源和成藏模式也备受关注,近代研究表明,花岗岩和火山岩中有大量的烃可成为油气藏的物质基础。通过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的研究否定了油气倒灌成藏的模式,认为油和气只能是向上垂直运移或侧向运移。通过研究花岗岩和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模式,指出大火成岩省、地幔柱与油气的关系表明盆地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可能是油气的主要来源,而花岗岩、火山岩的风化壳是油气成藏的最佳储集层,断裂则是其最主要的运移通道,花岗岩和火山岩油气藏将是未来勘探的重要目标。
  • 颜耀敏;王英民;祝彦贺;张越迁;何 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86-38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区二叠系佳木河组是含火山岩系地层,即火山岩和碎屑岩混积地层。在探讨含火山岩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划分了佳木河组层序格架,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了碎屑岩与火山岩的盆地充填序列,提出了该地区的沉积岩相模式。

  • 王 玲;孙夕平;张 研;马晓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3): 389-39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7.03.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深层包括古中央隆起带、东部断陷带和西部断陷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每个构造单元又可划分为断阶带、洼槽带、斜坡带和单元间的隆起带,每个构造带由受断裂控制的多个断背斜、断块组成;深层断裂体系由基底断裂、同沉积断层及局部小断裂构成。指出各构造单元具有火山活动与构造运动双重成因机制,断裂与火山活动共同控制了深层的构造格局及地层发育,也控制了火山岩相的类型与分布;断裂活动引起的或与断裂活动伴生的火山活动导致火山物质对盆地的充填、改造或塑造盆地次级单元构造样式和盆地构造格局,使得不同构造部位地层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火山岩的特征表现为高位喷发,低位填充的特征,沿火山口一带厚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