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2-10
  

  • 全选
    |
    天然气地质学
  • 赵靖舟, 王力, 孙兵华, 白玉彬, 吴伟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875-88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造演化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中三叠世平缓构造发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隆起发育和现今斜坡形成3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上古生界古隆起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加强于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弱化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晚期运动,改造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该古隆起由于与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气、排气高峰期匹配很好,因而成为当时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区,已发现的榆林大气田和大牛地大气田即位于该古隆起部位,说明成藏关键时期古隆起背景的存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现今构造面貌对气藏分布基本上不起控制作用。气藏类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为致密砂岩连续型非常规气藏,具有广覆式生烃、“蒸发式”排烃、近距离运移、大面积成藏的特点,古隆起区是这种连续型气藏的一个重要“甜点”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的确认,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拥有更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更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 王峰, 田景春, 范立勇, 陈蓉, 邱军利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882-88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发育特征、湖盆充填演化、盆地边缘沉积特征以及事件沉积发育规律的分析,探讨了早印支运动与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响应过程。研究表明,长10—长9沉积期,印支运动较弱,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继承了晚海西期以来的构造平稳的格局,湖盆开始发育;从长8沉积末期开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构造活动开始增强,秦岭造山带在该时期迅速隆升使北秦岭地区沿商丹断裂带发育一系列山间盆地的砾岩堆积,同时导致盆地南部海相碳酸盐岩基底遭受剥蚀,碳酸盐岩岩屑在砂岩中开始出现;长7沉积期,伴随着湖盆的强烈扩张、西南部磨拉石建造的快速堆积以及事件沉积频发,印支运动活动强烈,鄂尔多斯盆地进入板块碰撞拼接、幕式构造运动最活跃的时期;长6—长4+5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层中仍有震积岩出现,但凝灰岩含量急剧减少,表明构造活动的强度和频率降低,湖盆开始重新进入稳定沉降期。延长期湖盆演化随着印支运动发展经历了初始拗陷、强烈拗陷、回返抬升和萎缩消亡的完整过程,具有快速沉降、缓慢充填、沉积中心不断向西南迁移的特征。

  • 张瑞, 王琪, 姚泾利, 李树同, 李小燕, 郝乐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890-89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砂岩属于湖盆中部的砂质碎屑流成因,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与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和烃类侵位等成岩作用,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的A期。研究区的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间孔隙和粒内溶孔,以粒间溶孔为主。孔隙演化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孔隙减少的主要成岩作用,使原始孔隙度损失将近90%,是研究区长6段储层成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和烃类侵位对孔隙具有建设性作用,其中溶蚀作用决定了华庆地区长6段优质储层的发育状况,产生的次生孔隙占原生孔隙的15.9%。

  • 何家雄, 颜文, 马文宏, 祝有海, 陈胜红, 龚晓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897-908,99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新生代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复杂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及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通过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深水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属性、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类比,系统剖析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与运聚成藏控制因素以及勘探上的关键地质地球物理问题,同时通过类比亦获得了一些有关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启迪与借鉴。

  • 李伟, 何生, 谭开俊, 张帆, 赵应成, 尹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09-91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结合室内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火山岩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划分以及成岩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认为火山岩以基性、中—酸性为主,储集空间多样:6种原生孔、3种原生缝以及7种次生孔和3种次生缝,孔隙结构普遍具有分选较差、孔喉半径较小的特征,物性较差。火山岩储层经历了3个成岩演化阶段:同生成岩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且发育早期的熔结作用、冷凝收缩作用和晚期的构造作用、风化淋滤作用、溶蚀作用、沸石化作用以及绿泥石化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在不同成岩演化阶段,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差异性:在同生成岩阶段,形成了原生孔和冷凝收缩缝;在表生成岩阶段,形成了部分次生孔隙和风化缝,次生孔隙被充填;在埋藏成岩阶段,形成了大量的次生孔隙、构造缝和溶蚀缝。

  • 姚卫江, 党玉芳, 张顺存, 支东明, 邢成智, 史基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17-92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红车断裂带石炭系典型油气藏的剖析,结合对石炭系储层的研究,认为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断裂带、火山岩岩相和不整合面。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区主要的4种成藏模式:以喷发相为储层,火山沉积相为盖层;以喷发相为储层,溢流相为盖层;以过渡相为储层,火山沉积相为盖层;以溢流相为储层,火山沉积相为盖层。

  • 陈欢庆, 胡永乐, 冉启全, 闫林, 王拥军, 许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24-93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火山岩岩石类型划分基础上,结合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识别火山岩体。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目的层火山岩相划分为爆发相、溢流相等5种类型和溅落亚相、空落亚相等16种亚相类型。通过单井、剖面地震相、平面地震相和火山岩相特征分析,认为火山口对火山岩体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火山岩体的不同部位发育不同的火山岩相类型,不同类型的火山岩相展布又控制着火山岩气藏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于爆发相和溢流相中,少数发育于其他相带。爆发相溅落亚相、空落亚相,侵出相外带亚相、中带亚相,溢流相下部亚相、顶部亚相、上部亚相,火山通道相的火山颈亚相等为优质储集体发育部位。

  • 陈克勇, 段新国, 阮宝涛, 李忠诚, 史文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31-93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长岭1号气田营城组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火山岩气藏,从火山岩岩性分析入手,通过多种方法在对岩性识别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测井、地震和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火山岩岩性分布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物性参数三维地质模型,以精细刻画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和含气性。利用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和地震分析方法,对裂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分析火山岩储层的高渗带奠定了基础。在综合构造、岩性、孔隙性、含气性和裂缝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指出了气藏有利分布区块,为气藏的下一步开发指明了方向。

  • 吕成福, 秦长文, 陈国俊, 杜贵超, 陈吉, 韩小松, 魏浩元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39-9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东坳陷油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储层物性差严重制约着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区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阶段和成岩作用类型及对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储层目前处于晚成岩A期和晚成岩B期,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近物源快速堆积导致储层分选和磨圆差,矿物成分成熟度低;在埋藏过程中,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低孔低渗的根本原因;粘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分布不均并且与沉积环境有关,它们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充填于孔隙中增强了储层抗压实能力,并为后期溶蚀溶解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酸性流体使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被溶蚀及溶解而产生大量次生孔隙,有效地改善了深部储层的物性。

  • 刘兴旺, 郑建京, 杨鑫, 刘玉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47-95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早古生代,三塘湖地区是吐哈地块的组成部分,位于地块北缘,具有弧—沟—盆系统的结构特征。到志留纪末期,阿尔曼太古洋盆发生闭合碰撞作用形成了阿尔曼太碰撞带。进入早泥盆世,在吐哈地块北部、三塘湖地区早古生代岛弧南侧发生裂解、扩张作用,形成了克拉麦里古洋盆,从而使三塘湖地块从吐哈地块中分裂出来。在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克拉麦里古洋盆发生双向俯冲作用,北侧的三塘湖地块再次形成火山弧火山—沉积建造,南侧形成了哈尔里克火山弧及弧后裂谷盆地并接受相应的火山沉积岩系;早石炭世末期,克拉麦里古洋盆发生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的闭合碰撞作用,形成了克拉麦里碰撞带,之后进入后碰撞伸展演化阶段;至晚石炭世,该碰撞带又发生拉开,形成后造山伸展裂谷。结合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岩浆事件,以及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的一些证据研究认为,早石炭世三塘湖盆地及其周缘原型盆地为岛弧环境(弧后盆地);晚石炭世三塘湖盆地南缘及其相邻区域发育后造山伸展裂谷,大约以三塘湖盆地石头梅潜伏隆起及其以东为界,东部为大黑山裂谷,西部为石头梅裂谷。

  • 高岗, 柳广弟, 黄志龙, 闵忠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55-9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天然气基本地球化学特征、成因与来源的系统分析,结合油气藏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对兴隆台油气田的天然气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天然气可以分为A和B2大类。A类天然气总体埋藏深度较小,甲烷含量高,甲烷、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主要来自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段上部烃源岩生成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B类天然气埋藏深度变化大,甲烷含量变化范围大,甲烷、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偏重,丙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部分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偏重的天然气分布在较浅部位,主要与细菌的氧化降解作用有关。B类天然气主要与埋藏较深、演化程度较高的沙三段烃源岩有关。气藏和气顶中天然气主要来自原油溶解气的出溶。因大断裂的存在,浅层的构造高部位聚集了较多的B类天然气,其两侧主要聚集A类天然气。在其他中深部有油藏分布的地区,其浅层部位应该也存在原油溶解气出溶的天然气聚集,是浅层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 杜旭东, 赵齐辉, 周开风, 黄大琴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61-96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俄罗斯测井系列的测井曲线,在建立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基础上,系统评价了尤罗勃钦油田的碳酸盐岩储层。针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双重孔隙介质的特点,结合试油资料建立了识别储层类型、裂缝性质、泥岩夹层和致密层的测井评价参数,以此为依据把储层分为基岩型、微裂缝型和大裂缝型3大类,指出裂缝型储层发育方向在平面上是NE—SW向和NW—SE向,分别与尤罗勃钦组、多尔戈克金组和库尤姆宾组的白云岩分布和古潜山构造发育方向一致;纵向上裂缝和大裂缝储层发育段厚度一般在距剥蚀面以下0~100 m,与白云岩溶蚀带发育一致。钻井揭示的裂缝型储层发育段控制了该区的油气分布,但其分布极不均匀。

  • 闫志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68-9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砂岩、砾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和分布规律这一难题,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三段“槽谷”砂体为例,对“槽谷”砂体进行了研究。“槽谷”砂体是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的1套在断陷湖盆陡坡带发育的一种砂体。在地震剖面上,砂体在横向上超覆尖灭在下伏沉积物之上,电性特征明显, SP曲线上砂体由下而上为齿化漏斗形、多个高幅齿化箱形\,齿化箱形与齿化钟形。“槽谷”砂体储层不管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有较大的变化:纵向上,砂体的厚度变化大;横向上,砂体的连续性很差。其成因为沉积物向盆地充填过程中,遇到北西西向延伸的断槽,沿着这些断槽向西进入湖盆,并在断槽内形成扇三角洲前缘沉积。

  • 王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74-97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普遍发育河流相的观念由来已久,这些认识束缚了对馆陶组下段的油气勘探。通过近期的勘探实践和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孤岛油田馆陶组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认为馆陶组下段不仅发育砾质辫状河沉积,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充填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组成,水下分流河道为三角洲前缘骨架砂体,河口坝和远砂坝不甚发育,前三角洲发育普遍较薄。该沉积体系的发现,展示了研究区浅层馆陶组下段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综述与评述
  • 邹艳荣, 魏志福, 陶伟, 蔡玉兰, 宋之光, 彭平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80-98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度为400~460℃、压力为50~150MPa的条件下,用金管—高压釜系统对nC22进行了恒温24 h热解。结果显示:当压力一定时,甲烷和重烃气(C2-5)的产率均随热解温度增高而增加。而当温度一定时,压力对甲烷和重烃气产率的影响却随系统的热解温度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温度在400℃时,气态烃产率随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在温度为420℃时,压力对气态烃产率的影响轻微; 在温度为420℃以上时,压力越大气态烃的产率增加越显著。在讨论了温度、压力对原油裂解的影响后认为,体系的相态是裂解成气实验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 江文荣, 周雯雯, 贾怀存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89-99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陆上油气勘探的日趋成熟,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已逐步成为全球油气利用的热点。通过对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美国IHS公司等石油机构的数据库资料分析,认为目前世界海洋油气探明可采储量为13 215亿桶(约1 802.53×108t)油当量,占全球含油气盆地总储量的35.8%;主要分布在全球近海的12个区域。海洋待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通过对全球海洋重点盆地待发现油气规模与勘探状况分析,认为具有一类勘探潜力级别和二类勘探潜力级别的盆地或区带共16个;处于中等勘探程度的10个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占全球海域油气资源总量的42%,展现出很好的勘探前景。

  • 胡晓兰, 樊太亮, 王宏语, 侯伟, 王建平, 邹拓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996-100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油气工业的不断发展,隐蔽油气藏已经逐渐成为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类型,其勘探理论及勘探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系统分析表明,截至目前层序地层学、古地貌、坡折带和油源控制4大理论有效地指导了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三级层序不整合面上\,下空间和低位体系域为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不整合面自身的疏导能力和封闭机理是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低位体系域中丰富的储集体和良好的空间配置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条件。古地貌与坡折带制约着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及汇聚沉积特征,指导了隐蔽储集体的横向追踪。优质烃源岩与储集层的位置关系可以为精确预测隐蔽油气藏发育范围提供思路。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张建勇, 刘文汇, 腾格尔, 王小芳, 张敬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04-101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南气田位于开江—梁平海槽和城口—鄂西海槽之间,长兴组在气田北高点发育生物礁,生物骨架发育,岩性为生物礁次生白云岩;飞仙关组南高点气藏发育台内内碎屑——核形石灰岩、鲕粒灰岩、白云岩及细粉晶灰岩。二者储集类型均为裂缝—孔隙型。因此,建南气田为典型的台内礁滩气田。对建南气田的天然气及气源岩特征进行剖析,有助于加强对台内礁滩气藏的认识。通过天然气组分特征及其与碳同位素的关系分析,结合硫化氢含量与白云岩平面分布的关系,认为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的干气不受地幔无机成因气影响,主要为油型气及煤型气的混合气,且遭受TSR改造。利用天然气CH4碳同位素与成熟度关系模型,综合分析认为建南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天然气气源主要为二叠系油型烃源岩及煤型烃源岩,而志留系烃源岩只有少量贡献。

  • 王铜山, 耿安松, 李霞, 徐兆辉, 王红军, 汪泽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14-102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气藏储层固体沥青的热变质成因,都说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确曾存在并发生了裂解,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通过高压封闭体系下的原油热裂解模拟实验,从气态烃组分及产率变化、焦沥青的生成等方面探讨了原油裂解生气特征。结合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的埋藏史、古地温史、构造演化等地质因素,将实验结果外推至地质条件下,建立了古油藏原油裂解生气的动力学地质模型,指出鲕滩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和气藏调整定型3个演化阶段。通过动力学计算定量恢复了古油藏裂解生气的成藏过程,揭示出在不同地质年代和地质温度下甲烷(C1)、总烃类气体(C1-5)和焦沥青等原油裂解产物的转化率的变化。取得的动力学地质模型对古油藏原油裂解型天然气的成藏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王永建, 王延斌, 王言剑, 坛俊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24-10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依靠反射光、透射光和荧光相结合,系统研究了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分布特征及主要组分对生烃的贡献,希望为资源评价和今后油气勘探提供依据。泰州组烃源岩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的9.92%;且在平面上存在显著的非均质性,东部含量较高,而西部较低。显微组分组成呈现出腐泥组和壳质组占优势,镜质组较少,惰性组贫乏的特点。矿物沥青基质、藻类体和壳屑体是泰州组烃源岩主要生烃组分,对油气生成贡献最大。

  • 唐小强, 黄光辉, 张敏, 陈超, 韩金平, 吴迪, 周小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29-103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温模拟技术,对原油、氯仿沥青“A”、烃源岩、干酪根和原油族组分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样品在裂解过程中产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其地球化学意义。原油、氯仿沥青“A”、干酪根、烃源岩和饱和原油族组分随热演化温度的增加,热模拟气态烃碳同位素演化规律是由重变轻再变重的演化趋势,700℃以前碳同位素分布呈正碳同位素系列分布,750℃以后出现丙烷碳同位素倒转,芳烃馏分和沥青质馏分的碳同位素值和正碳同位素系列分布出现差异;各样品随热模拟温度的增加,Δδ13C2-1值都呈增大的趋势;Δδ13C3-1、Δδ13C3-2对原油、氯仿沥青“A”、饱和烃馏分与芳烃馏分和沥青质馏分随模拟温度的变化有差异;δ13C213C3 值和LN(C2/C3)值随模拟温度的增加呈正相关性。

  • 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
  • 李海亮, 高建虎, 赵万金, 王大兴, 张丽萍, 张盟勃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36-10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段气藏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岩性气藏,储层段物性及含气性在横向上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质性,常规叠后技术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针对这一难点问题,在叠前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地震道集、近中远叠加剖面、叠前角度域烃类检测、弹性参数反演等叠前属性技术,提出了一套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进行含气性预测的有效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 赵玉莲, 成旭波, 鲁烈琴, 丁彩琴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41-104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松辽盆地某区地震资料特点和数据处理难点,进行了针对性的三维静校正、叠前组合去噪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同时从叠前时间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讨论了该区叠前偏移的孔径、反假频参数、速度模型优化及射线追综方法关键参数的选取,通过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可知,叠前时间偏移使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剖面上断点清楚,断层清晰,波组特征明显。

  • 胡自多, 贺振华, 王宇超, 邵喜春, 王述江, 刘秋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46-105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的静校正技术基于不同的模型假设,适用于不同的地表地质条件。川东高陡构造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效果证明,在老地层出露区,微测井约束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地表平缓地段,基于EGRM的折射静校正效果最好。只有采用综合静校正技术才能优势互补,解决好一次静校正问题。然后进行初至波多域剩余静校正和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讨论了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和初至波多域剩余静校正的原理、假设条件、适用范围和误差分析,结合实际资料,处理中利用野外高密度的微测井资料,获得折射静校正的风化层速度;利用折射静校正反演的速度模型和微测井建立的速度模型,建立层析成像初始速度模型;利用直达波、折射波和回折波,进行初至波射线路径追踪、走时计算和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求解。

  • 煤层气
  • 韩中喜, 严启团, 李剑, 葛守国, 垢艳侠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54-1056,10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类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加,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天然气中普遍含汞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对其加强研究。按照天然气中汞的成因假说,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煤层气汞含量可能较高。为了验证这一问题,采用德国Mercury Instruments公司生产的痕量汞检测仪UT 3000对该地区7口煤层气井和1处煤层气液化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煤层气汞含量普遍很低,均在10 ng/m3以下,因此在煤层气勘探与生产过程中不存在汞的威胁。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开展了煤粉热吸汞、释汞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当加热温度大于120℃时煤粉释汞,而在小于100℃时煤粉吸汞,吸汞与释汞的温度平衡点介于100~120℃之间。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煤层埋藏较浅,地层温度一般不会超过56℃,在此地层温度下,煤系有机质对汞具有强烈吸附作用,这是导致该地区煤层气含汞很低的根本原因。

  • 姜文利, 赵素平, 张金川, 叶欣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6): 1057-10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6.1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已进入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页岩气开发迅速起步阶段。国内外一些典型盆地均出现煤层气与页岩气混合共生的现象,研究两者共性及差异性对指导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煤层气与页岩气在形成背景、气源、储集等诸多方面存在共性(两者富集成藏均受厚度、热成熟度、有机质含量和储层孔隙、微裂隙发育等因素控制)和差异性(煤层气还受构造和水文地质等条件影响明显)。在沉积环境方面,煤层主要形成于滨海或滨湖平原、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及冲积扇前缘等沉积环境,而页岩则形成于快速沉积且封闭性较好的还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