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10
  

  • 全选
    |
    综述与评述
  • 刘德汉, 肖贤明, 田辉, 申家贵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175-18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以原油裂解气的动力学实验数据为基础,热力学模拟中提出油气藏多阶段模拟和流体超压泄漏与静水压力平衡再封闭的理论模型,应用PVTsim软件模拟计算了普光气藏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的流体压力变化曲线,及其对油气藏散失和保存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175~157 Ma[JP]油藏阶段的压力为25.2~49.8 MPa;在154~142 Ma油气藏阶段的压力为54.6~150.64 MPa,并在后期压力系数大于2.4时,发生流体泄漏,泄漏流体约为当时油气藏总量的22.89%时,达到与静水压力平衡再封闭的压力为62.13 MPa;在141~132 Ma主要为湿气裂解阶段,压力由68.2 MPa[JP]增加到170.9 MPa时,压力系数大于2.4,发生第二次超压泄漏,泄漏流体约为32.7%,达到与静水压力平衡再封闭的压力为70.1 MPa;在130~96 Ma为气藏进一步埋深阶段,裂解气增加很少,压力主要受温度增加而增加到86.62 MPa;由90 Ma抬升至当前,气藏压力因温度降低而降低到56.9~61.0 MPa;油裂解气藏在以上超压泄漏中的总散失率约为50.33%,总保存率约为49.67%.论文中PVTsim模拟油裂解气产生的超压现象,已由储层样品中发现捕获压力达155~165 MPa的高密度超临界甲烷包裹体所证实;模拟地质历史中油裂解气藏压力演变的最终结果也与当前普光气藏的PVT资料比较相似。 

  • 陈启林, 杨占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186-19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河西走廊地区盆地群预测油气资源量为47.21×108 t,具备优越的战略选区与深入评价的资源基础,但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勘探程度差别大,资源探明率低。盆地群具有叠合盆地多层系勘探的地质基础,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烃源岩系,发育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等多类型、多套成藏组合,勘探目的层系在平面上呈规律性变化。泛河西走廓盆地群勘探研究中应:立足整体,类比评价优选重大接替领域,突出战略性;立足超前资源和技术储备,分析特殊性,突出前瞻性;着眼地质理论和关键技术,重视基础性;以风险目标优选与重大发现为主,兼顾风险性。

  • 瞿辉, 郑民, 李建忠, 梁英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193-20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目前,全球约有60多个国家在深水区开展油气勘探,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300×108 t。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等4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也是近几年大型油气田发现的重要领域。2000—2007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300 m)共发现33个大型油气田,占全球同期发现的大型油气田的42%。在分析近年墨西哥湾深水区、巴西大坎普斯盆地、西非近海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油气重大发现和探讨其含油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地质特征,并讨论分析了国外被动陆缘深水勘探领域的大型油气田发现对我国南海油气勘探的启示意义及下一步勘探对策。未来几年,我国应将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勘探投入,开展重、磁、电、震联合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建立适应南海地区特点的深水大型油气盆地勘查及综合评价技术系统,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全面展开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加强深水区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

  • 天然气地质学
  • 张晓宝, 殷启春, 马达德, 周世新, 汪立群, 王琪, 徐子远, 郑建京, 马力协, 李元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01-21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西北区(柴西北区)具备深层气藏形成的条件。柴西北区存在E1+2、E13、E23和N1 4套气源岩,其有机质丰度可达到中等到好;凹陷中心有机质类型以Ⅰ或Ⅱ型为主,凹陷边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4套气源岩在茫崖凹陷和大风山鼻隆局部范围均达到高过熟阶段;总生气量达到1 841.5×108 m3。柴西北区深层主要存在碎屑岩储层和裂缝性储层,前者主要分布于湖盆边缘的冲积扇相、河流洪泛平原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相和滨浅湖相;后者主要分布于半深湖相。柴西北区深层存在3个生储盖组合,即:上生(E23—N1)下储(E23—E13)组合、下生(E23—N1)上储(N12—N22)组合和自生自储组合(E23—N1)。柴西北区深层区域性盖层主要是E23和N1湖泛时期形成的湖相泥岩。N12(23.5 Ma)以后,柴西北区深层构造圈闭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背斜和断背斜圈闭有油泉子、南翼山、油墩子和开特米里克。深层气运移主要以断层为输导层的垂向运移为主;背斜和断背斜构造圈闭一翼或两翼发育断层,对深层气的垂向运移非常有利。柴西北区气源岩生气期在23.5 Ma(N12)以后,而大多数构造也是该时期以后形成的,因此柴西北区气源岩生气期与构造形成期同步。应用模糊评价方法,结合专家经验认为柴西北区深层气Ⅰ类勘探目标为油泉子构造,Ⅱ类勘探目标为南翼山构造,Ⅲ类勘探目标为油墩子构造和开特米里克构造。深层气藏勘探的主要风险在于:①深层构造落实程度较差;②深层储层类型、分布和储层物性还不十分清楚。

  • 孙国强, 郑建京, 苏龙, 刘兴旺, 杨鑫, 刘玉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12-21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构造环境,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受周边3条巨型断裂带(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南祁连断裂带和昆仑断裂带)的控制和制约,构造演化过程和耦合关系非常复杂。通过利用裂变径迹测年法确定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大规模的构造事件,并结合前人对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活动模式的研究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发生过2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分别在白垩纪中期和新近纪早期。这2期构造运动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表现为早期的深部韧性走滑运动和晚期的整体大规模走滑运动;在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表现为深层和表层2套不协调的构造样式。

  • 付玲, 张子亚, 张道伟, 周世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18-22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分为泥岩、炭质泥岩、煤和油页岩4种类型,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性能、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别,侏罗系沉积相分布对有效烃源岩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原油、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揭示出冷湖三号、南八仙部分原油和马北油田原油来源于母质类型较好的腐泥型烃源岩,这类优质烃源岩主要为中侏罗统上部泥岩和油页岩,主体分布在赛什腾凹陷和鱼卡凹陷,围绕这类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勘探区,应主要分布在马仙断裂以北临近优质烃源岩的地区,以及冷湖六号、冷湖七号构造带。

  • 曹正林, 孙秀建, 张小军, 石亚军, 刘应如, 乐幸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24-229,30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柴西南)剩余油气资源量巨大,过去勘探思路主要以寻找构造油藏为主,岩性油气藏为辅。近几年来在“围绕富烃凹陷,主攻斜坡区带,寻找新的层系,力争叠合连片”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思路的指导下,主攻岩性油气藏勘探,在柴西南红柳泉斜坡及乌南斜坡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均获得突破,跃进斜坡也发现了规模较大的特殊岩性储集体。由于勘探程度和认识上的制约,柴西南的岩性油气藏勘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技术方法。利用柴西南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成果,结合其他盆地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套适合柴西南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老井复查评价技术、层序地层划分技术、沉积体系划分技术、储层综合预测技术。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方法在柴西南的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多口钻井获得工业油气流。

  • 陈武杰, 袁静, 李红哲, 曹正林, 张伟, 樊海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30-23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地震活动强烈,深、浅层均发现一系列与古地震有关的震积岩,形成一系列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震积砂枕、砂球构造、枕状层、液化砂泥岩脉、层内错断、地裂缝、微褶皱纹理、沙侵蘑菇等。研究区震积岩的岩石类型则主要包括震褶岩、震裂岩、震塌岩、自碎屑角砾岩、自碎屑副角砾岩、液化角砾岩及震浊积岩等。地震活动使岩层产生大量的微裂缝,裂缝沟通了原有的孔隙,同时增加了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极大地改善了储集层的渗透性,并使原先不具渗透性的砂泥薄互层产生裂缝,成为输导层,这为在地震断裂系统附近寻找低渗透岩层中的高渗储层提供了新的方向。而地震断裂系统上倾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岩以及滨浅湖滩坝所构成的岩性圈闭必将成为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领域。

  • 谢世文, 张哨楠, 丁晓琪, 冯一波, 吴早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38-242,26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麻黄山地区油气开发的深入,油气分布的非均质性日益明显。通过对各区带典型井区油水分布规律的研究,采用录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等,发现研究区油气分布、成藏组合、成藏体系在不同区带(西缘冲断带、中央凹陷带和东部凸起带)、不同层位有明显差异。油区“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在纵横向的配置良好,圈闭距油源的远近、运移通道、圈闭有效程度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显著,成藏主要受构造影响。西缘冲断带发育断块油藏和断背斜(鼻)油藏,油藏面积小、油柱高度大;中央凹陷带主要为致密低渗岩性油藏,油藏面积大、油柱高度小;东部凸起带,主要为背斜岩性油藏。

  • 张满郎, 李熙喆, 谷江锐, 谢武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43-25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上古生界砂体主要发育于SQ8(山2段)和SQ11(盒8下油层组)的低位体系域,发育河口坝砂体圈闭、泥岩超覆圈闭、受沟谷地貌控制的河道充填砂体圈闭以及辫状河下切谷砂体圈闭。SQ8(山2段)下切谷和地形坡折带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和气藏的分布。下切谷河道砂体的两侧为分流间湾、沼泽泥岩所围限,上覆层为河漫泥岩,形成凸镜状岩性圈闭。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的发育受控于水下地形坡折带,发育由侧向封堵和湖侵泥岩超覆形成的复合圈闭。SQ8(山2段)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中东部,河道的限制性较强,含气区带相对集中。SQ11(盒8下油层组)气藏分布明显受侧向遮挡带和岩性致密带控制,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西部,由于辫状河道的摆动性很强,含气砂体广布连片,高产富集区为下切的高能河道砂体。

  • 何刚, 尹志军, 唐乐平, 焦廷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51-2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预测鄂尔多斯盆地苏6加密试验区块盒8段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利用苏6加密试验区块的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建立了包括地层格架、构造、沉积和储层属性等子模型在内的储层地质模型。研究表明,苏6加密试验区块盒8段为河流相沉积环境,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包括点坝、心滩、河道等,呈南北向带状展布,横向尖灭快。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为3%~15%,渗透率为(0.1~2)×10-3μm2,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应用储层地质模型,可以直接预测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为气田开发井网的部署和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 苗继军, 李明和, 杜洪莲, 范蕾, 肖建英, 邱鸣寰, 杨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57-26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单元,其东部早期构造活跃,地质记录丰富,是认识塔中地区地质发育历史和油气成藏条件的窗口。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地质建模和构造反演,重建了塔中东部地区古生代构造沉积发育过程。研究表明在中奥陶世区域古隆起的基础上,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期沿古隆起边缘发育台缘礁滩体,晚奥陶世末为构造定型期,塔中地区发生多次强烈的陆内挤压冲断变形,平衡剖面恢复得到塔中低凸起东部水平缩短量为4.5 km。受早期构造活动的影响,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聚集主要受断裂和裂缝控制,良里塔格组台缘礁滩体是最有利的勘探领域,构造反演表明塔中I号断裂带下盘可能隐伏更大规模的台缘礁滩体,勘探潜力巨大。

  • 宋芳, 叶加仁, 沈传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63-269,3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3个断阶带15口钻井的23块储层样品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荧光特征和均一温度的系统测试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及热史的精细模拟,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油气充注历史。一台阶主要发育2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19~10Ma和6~2Ma左右。二台阶外带发育2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30Ma和3Ma左右;中带发育多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19~17Ma、16~12Ma和8~2Ma左右;内带发育2期油气充注过程,时间分别为13~9Ma和10~3Ma左右。自二台阶外带至二台阶中带再至二台阶内带和一台阶,油气充注的时间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 刘媛, 朱筱敏, 张思梦, 赵东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70-27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铸体薄片、共聚焦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常规压汞分析和恒速压汞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中—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结构异常复杂,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次生溶蚀孔隙构成了其主要储集空间,孔径大小在22.49~49.31 mm之间,孔喉连通性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以渗透率为主线,结合孔隙类型、孔喉半径、孔喉半径比以及孔喉连通性等参数,将研究区储层主要划分为中渗透储层和低渗透储层2种基本类型,前者以中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为主,后者又进一步细分为低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低渗透小孔不均匀微细喉道型和低渗透小孔较均匀微细喉道型等3个亚类。明确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储层评价,对油田后期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赵阳, 刘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76-28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已进入地层—岩性圈闭勘探阶段,对中国东部主要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特点分析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具有如下特征:盆地分割性强,圈闭类型多;勘探潜力大,对技术要求高,认识周期长;勘探寿命长,有多个勘探高峰。虽然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但和高成熟探区的勘探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该项研究任重而道远。

  • 于俊峰, 孙志鹏, 朱继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81-28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南凹陷是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凹陷,是研究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成藏规律的典型凹陷。在对该凹陷主干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全面描述了其构造沉积形式,并把松南凹陷演化划分为 4 个重要幕即始新世—早渐新世早期整体断陷幕、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局部断陷幕、晚渐新世晚期—中新世统一坳陷幕和中新世中期—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幕,阐述了各个演化幕的基本特点和重点构造沉积现象的成因,认为:自第二构造幕开始,除了F2断裂带,凹陷的其他基底断层基本停止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向凹陷方向倾斜的新断裂体系;区域坳陷期自T61沉积就开始,甚至更早;而上新世和第四纪并不是趋于沉寂,新构造运动主宰了凹陷的演化形式。最后分析了各构造幕构造运动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

  • 谢楠, 姜烨, 朱光辉, 李爱山, 蔡文杰, 吕栋, 聂志勐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89-29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大量薄片分析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盆地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对睡宝盆地古近系储层次生孔隙类型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碳酸盐等组分的溶蚀、构造运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匹配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晚渐新世构造挤压运动导致渐新统地层抬升暴露,酸性大气淡水在表生淋滤阶段溶解岩石颗粒之间方解石胶结物,形成次生溶孔。始新统储层虽然存在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但是由于有机酸流动受阻,并未形成广泛的次生孔隙。

  • 杜新龙, 康毅力, 游利军, 杨斌, 黎金明, 金祥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295-29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力敏感是造成低渗透油气田储层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客观地评价应力敏感对于保护低渗透储层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姬塬油田低渗透储层为例,开展了基块岩样和人工造缝岩样应力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基块岩样为弱应力敏感性,裂缝岩样为强应力敏感性。在外力作用下,岩石的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是产生应力敏感的主要原因。岩石的结构变形主要受孔隙度、岩石颗粒的接触方式、岩石颗粒的胶结情况、粘土矿物产状以及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岩石的本体变形主要受岩石组分影响。岩心柱塞尺度微裂缝出现频度较低、粘土矿物“绿泥石包壳”发育及其良好的保护孔隙作用是基块岩样表现为弱应力敏感性的重要控制因素。

  • 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
  • 张宇生, 晋志刚,李可恩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00-30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零偏或非零偏VSP测井资料具有在表层低降速带下激发和接收,以及地震波在地层中单程传播的特点,它极大地减少了表层低降速带的吸收、地震波在传播路径中的衰减以及地表各种噪音干扰对有效信号的能量和频率的影响。与地面地震采集资料相比,具有更强能量和更宽的频率成分。因此,综合利用微测井、VSP资料和地面地震资料,对地震波在不同埋深目的层中传播时的振幅和频率进行准确分析和研究,以确定地震采集中能获得的最高频率,这样能更合理地指导野外地震采集试验及评价试验资料效果。

  • 田继先, 孙平, 张林, 张绍胜, 郭泽清, 陈艳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05-30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四系生物气勘探是世界天然气勘探领域的难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地层弱成岩、砂泥岩薄互层及地层普遍含生物气的特殊地质特征,加上地震资料受多种异常的影响,如何开展三湖地区生物气藏的地震含气检测,一直是该地区天然气勘探的一个难点。在分析三湖地区特殊地质及地震异常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利用能量加权瞬时频率属性可以预测三湖地区的生物气藏,并经过钻探得到了证实,为该地区生物气藏的预测提供了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 奎明清, 李世毅, 徐其用, 宋维春, 李伟, 刘俊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10-3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磁共振测井是一种适用于裸眼井的测井新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直接测量任意岩性储集层自由流体(油、气、水)渗流体积特性的测井方法。核磁共振测井与其他测井方法在孔隙度解释中的不同之处就是核磁共振测井能解释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孔隙度。采用新一代的核磁共振测井仪测井,还能解释出粘土束缚流体孔隙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目前,对含有商业价值油气产量的低电阻率地层的识别越来越重要。涩北气田作为第四系疏松砂岩气田,由于泥质含量和地层水矿化度高等因素存在大量的低阻气层,所以用电阻率曲线很难将这类低阻气层与水层和干层区分开来。通过核磁共振测井在SX井的应用情况,阐明用核磁共振测井分析、评价疏松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的实际应用效果。

  • 王孝, 贺振华, 王述江, 冯会元, 王西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16-32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近地表速度结构变化较快的地区,能否做好静校正直接决定了地震勘探效果。而在复杂地区三维资料处理中,很难用一种方法彻底解决整个区块的静校正问题。为此,以非线性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为基础,在平面上对速度模型进行相带划分,以及用小折射和微测井资料作为初始模型,进行约束层析反演,可大大提高模型的垂向反演精度和空间合理性。对不同静校正方法具有成像优势的高频静校正量,采用拼接方法,在边界用函数插值方法进行处理,可实现多种方法在一个三维区块成像优势的结合。以上复杂地区三维静校正综合技术,在实际三维资料处理中见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李鹏春, 陈广浩, 孟庆任, 谈玉明, 郝加良, 唐春燕, 龙利平, 张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21-33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天然气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含量主要分布在75%~95%之间,重烃(C2+)含量低,为3%~7%,干燥系数介于0.73~0.99之间;非烃气体以N2和CO2为主,具高N2、低CO2特征,含量分别为4%~8%和2%~6%。天然气δ13C1值为-63.1‰~-37.7‰,δ13C2值为-40.6‰~-24.8‰。天然气在平面上存在较明显差异,Ⅰ号带东段天然气干燥系数高,N2含量高、CO2含量低,δ13C1值较低,以热裂解成因为主;Ⅰ号带西段干燥系数偏低,N2含量低、CO2含量较高,δ13C1值较高,以热解成因的伴生气与混合成因气为主;Ⅰ号带中段及主垒带卡1区天然气δ13C1值介于两者之间,但前者天然气组分变化比较大,以原油伴生气和腐泥型有机质热解生成的干气为主,而后者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化较大,以热解生成的原油伴生气为主。天然气性质上的区带性差别可能与断裂及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关,天然气成藏受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以晚期成藏为主。

  • 昝灵, 张枝焕, 黄军平, 何欣, 冯如进, 吴聿元, 费佳佳, 李文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31-33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岭断陷下白垩统营城组和登娄库组获得高产工业性气流或良好的气显示,生储盖组合配置比较有利,勘探前景十分广阔。在对长岭断陷部分探井天然气样品的化学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剖析的基础上,综合多种天然气成因判别标准以及典型图版,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和烃源岩发育特征,与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成因加以对比,对其气源进行初步判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天然气烃类气体主要为甲烷,重烃含量低,干燥系数大于0.95,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值偏高,并存在同位素倒转现象,非烃气体包括CO2和N2,不同构造带天然气成分差别大。烃类气体属于腐殖型裂解气,CO2以无机成因为主。气源分析表明,研究区烃类气主要来源于沙河子组腐殖型烃源岩的裂解气,其次为营城组,火石岭组或更深层源岩的贡献较小。

  • 王晓瑜, 马素萍, 邱军利, 雷天柱, 夏燕青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38-34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氢同位素研究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神山褐煤镜质组与丝质组中碳氢同位素的分析得出:同一温阶,镜质组和丝质组气体产物中甲烷及其同系物具有与天然气相似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随烷烃分子碳数增加而逐渐增高,即δ13C1<δ13C2<δ13C3;不同温阶时,气体产物中甲烷及其同系物的δ13C具有明显的同位素分馏特征,即随温度的增加δ13C1、δ13C2、δ13C3值相应增高。而对镜质组与丝质组气体产物中的δD而言:同一温阶,具有δDH2<δD1<δD2<δD3<δD4的规律;不同温阶,随温度的增加,δDH2、δD1、δD2、δD3、δD4值相应增高,也表现出明显的同位素分馏特征。

  • 王东良, 马成华, 李剑, 李志生, 张英, 王义凤, 李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45-34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过程中发现,对同一铝塑气袋取样装置天然气碳同位素在不同时间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别,直接导致天然气类型的划分和气源对比出现多解性。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不同取样装置下天然气碳同位素值随时间变化的实验。结果表明,铝塑气袋天然气样品甲烷碳同位素随时间的增加出现明显的变重现象,乙烷、丙烷碳同位素也存在轻微的变重现象;盐水玻璃瓶和高压钢瓶中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则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一结果对我们正确选择天然气取样装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碳同位素分析数据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避免使用铝塑气袋天然气的分析结果,以免造成误导。

  • 页岩气
  • 王祥, 刘玉华, 张敏, 胡素云, 刘红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2): 350-3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0.02.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五大页岩气盆地的勘探开发实践已证明,页岩气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非常规油气勘探新领域,资源丰富。页岩气与深盆气、煤层气一样属于“持续式”聚集的非常规天然气。在页岩气系统中, 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既是系统的烃源层又是储层, 也可能是盖层,各产层地质、地球化学条件迥异。页岩气存在形式主要以吸附气与游离气为主,形成机制可划分为生物成因、热成因及二者混合成因。页岩气的地质储量丰富,影响其成藏的因素主要有总有机碳、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产层孔隙度、地层压力及裂缝发育程度等,同时还要兼顾各参数之间的联系。四川盆地发育2套优质页岩(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与美国5大页岩气盆地相比,具备形成裂缝性油气藏所需的优越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是一个天然气勘探开发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