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6-20
  

  • 全选
    |
    论著
  • 周总瑛;张抗;周庆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3): 1-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年来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为近期天然气工业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按可采资源量算,中国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7.0%,剩余资源勘探潜力巨大,预计近中期内天然气探明储量仍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由于中国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远离东部消费市场,两地之间输气管线建设滞后,以及气价不合理、下游消费市场限制等多种因素,使天然气开发严重滞后于勘探,天然气产量长期增长缓慢。随着“西气东输”等干线的建设和下游消费市场的发展,近中期内天然气产量将大幅度增长。

  • 张树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3): 10-1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反射波振幅是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重要参数之一。指出:在莺歌海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中,常常利用地震反射波振幅来研究地层的岩性和含流体性,但发现亮点勘探技术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认为莺歌海盆地浅层气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亮点型,中深层气层的反射模式与浅层气层是不一样的,通常表现为中弱振幅型,不能把浅层气层的勘探思路用到深层气藏的勘探上。

  • 倪建华;张坤;廖成君;黄龙威;卫拥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3): 20-2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莺琼盆地是一个年轻的新生代盆地,高温超压是该盆地的特点,盆地平均地温梯度高达4~5℃/100 m(明显高于世界各时代沉积盆地的3.0℃/100 m,Waples,1980;Wood),盆地下第三系源岩普遍发育强烈超压。高温高压的地质背景,使得其海相源岩赋存的有机质演化及成烃作用有着独特特点。

  • 王杰;陈践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3): 27-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地区沉积了巨厚的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通过系统的古地磁、岩性、岩相及古地理学分析推断了中上元古界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同时总结了该区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热演化程度及生烃潜力的评价,得出了华北中上元古界五个具有较好生烃潜力的烃源岩层位,即长城系的高于庄组,蓟县系的铁岭组、洪水庄组、雾迷山组以及青白口系的下马岭组。

  • 付广;付晓飞;刘安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3): 34-3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深层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指出盖源匹配关系和长期活动晚期反转断裂是其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前者控制扶杨油层深层气分布及聚集数量,后者为深层气向扶杨油层运聚提供了通道。在总结扶杨油层深层气成藏模式的基础上,预测了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深层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为徐家围子凹陷南部、古龙凹陷南部、齐家凹陷局部地区和林甸凹陷南部。

  • 杜晓峰;范土芝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3): 39-4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体势指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通过地震数据获得油、气、水三势,可以反映地下能量分布特征,对认识油气运聚规律、指示油气聚集有利部位、准确圈定靶区及寻找隐蔽油气藏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勘探初期钻孔之前,可有效提高钻探成功率。惠民凹陷流油势在平面上可划分出三个主要的高势带和三个低势带,低势区与油气显示非常吻合。临南洼陷是主要的生油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是中央隆起和南斜坡带。

  • 朱红涛;胡小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3): 44-4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层微型构造(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微构造可分为正向微构造和负向微构造。正向微构造一般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为低含油气或易被水淹区。垦西油田生产实践证明,正微区的生产井效果好,负微区生产井效果差。在确定加密井网井位时,应考虑微构造因素,尽可能的把加密井钻在正向微构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