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13卷, 第3-4期 刊出日期:2002-03-30
  

  • 全选
    |
    论著
  • 《天然气地球科学》编辑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1-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末期和世纪交替之间,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新的或新世纪的能源政策和能源计划。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或能源计划不但影响着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且也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当今世界能源主体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国能源政策和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概述了国外发达国家或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政策和计划中的油气问题,并评价了油气问题在这些国家能源政策和计划中的重要意义。

  • 史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7-1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俄罗斯2020年能源战略介绍了该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战略,同时介绍了国际能源机构对这一战略的评价。

  • USGS,郑军卫(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15-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军卫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16-1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天然气资源状况,新世纪天然气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介绍了发展天然气工业的主要措施。

  • (俄罗斯)В Π Γaвpилов; 史斗(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19-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俯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同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r\n\r\n

  • 曾治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29-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烃类气体的成因分析,已成为有机说和无机说争论的焦点。但对于非烃气组分如CO2、N2以及稀有气体的成因分析,由于受种种限制条件而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非烃气组分成因类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烃类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从反面论证油气成藏所必须具备的“储、盖、保”条件,而且对于分析油气源的判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 吴爱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34-3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沙雅隆起存在海相、陆相两大天然气系统。海相天然气系统气源岩主要为海相的寒武-奥陶系,具有3套成气组合,有效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陆相天然气系统气源岩主要为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浅湖-半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及沼泽相的煤系地层,具有2套成气组合,成气高峰期应在喜马拉雅晚期。

  • 付广;孟庆芬;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40-4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性的各种影响因素。断移地层砂泥比值越低,砂泥对接可能性越大,断裂填充物泥质成分越高,侧向和垂向封闭性越大。断层面压力越大,断裂带填充物破碎程度越高,泥岩变形程度越高,垂向封闭性越强。断层面倾角越缓,断层面压力越大,垂向封闭性越好。压性和压扭性断层紧闭程度高,发育压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好;张性和张扭性断层开启程度高,发育张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不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差。

  • 柳保军;史军;刘刚;何胡军;史忠生;甘华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45-5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断层封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断层上下盘砂泥并置引起的封闭即岩性封闭型,另外一种是断裂(或泥岩涂抹)造成断层岩具有很高的孔渗压力而封闭,即断面封闭型。对于由并置作用引起的封闭,以Allan模式为基础,得到一系列断层剖面图进行并置封闭的定量评价。泥岩涂抹造成断层某些部分有较高的孔渗压力从而造成断层封闭,通过定义一些方便易得的参数,应用断面物质涂抹法得到该断层的泥岩涂抹系数、泥岩涂抹比率、及泥岩涂抹潜力等参数来评价断层的封闭性。最后,用实测地层压力对泥岩涂抹特性进行标定,确定大港千米桥地区大张坨的中下部都是封闭的。

  • 褚庆忠;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52-5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研究最终要归结到油气聚集成藏上来,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上储、找到更多的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曾治平;王敏芳;倪建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55-5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体包裹体分析一直是研究油气成藏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对于油气成藏期次、运移、油气充注历史和地质构造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随着应用过程的复杂,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但是很少有统一的思想,这对于有机包裹体以后的运用带来了困难。在研究使用有机包裹体方法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中出现问题基础上,尝试分析其中的相关因素,同时说明了如何运用有机包裹体解决油气成藏期次分析中的问题。

  • 郭克园;蔡国刚;罗海炳;王智勇;常津焕;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60-6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利坨子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中段,为坳陷内始新世岩浆活动中心。在对该地区火山岩发育年代、岩石类型、喷发模式及火山口位置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沙三段Ⅱ组粗面岩为研究对象,将储集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应用“宏观”统计和常规测试两种方法对孔隙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建立了火山岩岩性和储层评价的测井响应标准,确认本区火山岩油气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困素的控制。

  • 郝素凤;马立祥;蔡勋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67-7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水文地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石油行业的重视。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残留盆地进行尝试性分析,从分析盆地流体场入手,再现古地层水流动体系,从而得出盆地流体体系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程度,并得到钻井的证实。

  • 师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72-7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郑军卫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3-4): 73-8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