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6-10
  

  • 全选
    |
    论著
  • 何家雄;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1-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方Ⅰ—Ⅰ构造天然气地化特征特异,不同产层天然气组成差异甚大,但其有机烃类组成与非烃成分亦有一定规律性。天然气中有机烃类组成具混源或混合特点,均由不同成熟度的烃类混合气所组成,其干燥系数高,C2+重烃低,C2+重烃碳数宽且C6+烃含量较高,占C2+重烃的20%以上,甲烷及同系物碳同位素偏重且出现部分倒转异常,表明其烃源由邻近和深部不同成熟度烃源岩所供给。非烃气体CO2含量及成因不同产层均有所差异,但均属壳源成因,其中,上部第一产层CO2气为有机成因,其余产层CO2气属岩石化学成因的无机CO2,是产层附近岩石中碳酸盐成分的多种化学及物理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 妥进才;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9-1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泥质生油岩相比,碳酸盐岩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较低,但其有机质类型好,烃转化率高,其生油阶段的划分与泥质生油岩具有可比性。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碳酸盐在高演化阶段,由束缚沥青C的释放仍能产生部分可溶有机质,这一过程称为碳酸盐的二次成烃作用。由二次成烃作用形成的可溶有机质的热演化指标往往低于不溶干酪根的热演化指标,表明碳酸盐矿物对有机质的演化具有迟缓效应或保存作用。因此,在热演化程度比较高的碳酸盐地区,寻找由碳酸盐的二次成烃作用形成的油气藏,将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 胡志水; 陈琴芳;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14-1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南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中发育有多种复杂类型的古岩溶现象,并直接影响着岩石物性条件和天然气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下二叠统岩溶分类并分析了各种岩溶作用特征及意义,讨论了岩溶与充填以及与构造裂缝的关系。

  • 85-102-04-01专题组;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19-20,2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甘宁盆地奥陶系风化壳碳酸盐岩经加里东运动抬升剥蚀形成的古地貌景观,在大气淡水和古地下水作用下,由潮间云坪、潮上含膏云坪及藻云坪碳盐岩形成了良好的天然气储层。潮上泥坪、潮间泥云坪及潮下云灰坪碳酸盐岩形成了良好的隔(盖)层。在奥陶系风化壳碳酸盐岩储层的古岩溶缝洞系统中,均获日产大于10万m~3的工业气流,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

  • 刘孟蕙; 赵澄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21-2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化壳天然气储层研究 该项研究由《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天然气储层研究》、《东濮凹陷碎屑岩风化壳天然气储层研究》和《辽东湾地区(JZ20—2构造)火山岩风化壳天然气储层》三个五级课题组成,它们是由三种不同岩类组成的天然气储层,各有特色。取得以下认识:1.1 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化壳天然气储层厚度虽薄,但岩性、岩相分布稳定,通过单井相分析及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提出了符合我国北方奥陶系实际情况的相模式。

  • 黄海平; 卢松年; 袁佩兰;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23-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奥陶统的黑色泥岩中检出了两类新的重排藿烷,经色质研究和文献资料对比后确认为17α(H)—15α—甲基—27—降藿烷和18α(H)—17α—甲基—28,30—二降藿烷,前者存在C27—C33的完整系列,后者尚未发现C29以上的同系物。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成岩作用早期粘土矿物的催化反应有关,是藿烃类先体重排后的产物。分子热稳定性研究表明,重排藿烷比规则藿烷更为稳定,它们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很好的成熟度参数,但指示的成熟度范围更宽,尤其适用于古生代地层中的油气勘探。

  • 郑德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29-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封闭盖层的研究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封盖层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这给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从毛细封闭的原理出发,提出了一套适合不同埋深、不同压力系数油气藏的评价图板。这种评价方法具有简单易行、通用性强的特点。

  • 李玉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34-3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西省跨越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带二大构造单元,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盆地也遭受了强烈的破坏改造。其中中新生代陆相盆地虽沉积厚度较大,但岩性、岩相变化急剧,生油岩厚度较小,有机质贫乏,生油量不足,因此中新生代盆地找油的物质基础不够充分。本区晚古生代盆地生油母质丰度高,且分布范围广,但后期频繁而强烈的构造活动对其油气的保存有破坏作用。萍乐盆地东部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良好,是较理想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 廖永胜; 王新洲;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3): 39-4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1.1 土壤、岩石酸解烃脱气与色谱分析 在油气化探中,通过分析近地表土壤和井中岩石酸解烃含量来评价油气藏的位置。酸解烃是指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通过酸处理由土壤中释放出来的烃类气体。以往用气相色谱仪只能检测出C1—C5烃共10个组,为了提取酸解烃中更多的有用信息,将色谱议的填充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