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1-02-10
  

  • 全选
    |
    论著
  • 胡见义; 徐树宝; 窦立荣; 郭焦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类型的划分是天然气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原则。作者根据有机质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将烃类气分为四大类:生物成因气、热降解成因气(又分偏腐泥型热降解气和偏腐殖型热降解气)、高温裂解气和生物降解气等。相应分出五类烃类气富气区分布模武:生物成因气区分布模式、热降解成因气区分布模式(又分偏腐泥型热降解气区分布模式和偏腐殖型热降解气区分布模式)、高温裂解气区分布模式和生物降解气区分布模式等,并对每一类富气区分布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典型实例进行了解剖。气区的划分有利于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勘探和远景评价。

  • 黄籍中;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6-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天然气甲烷及其同系物的碳同位素值、甲烷与乙烷同位素差值及烃气的组成特征和相关性,提出了油气区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并据此对四川盆地主要油气藏的天然气进行了判别分析。

  • 关德师; 程克明; 张文正; 裴戈;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16-2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旨在查明不同母质的产油气特征及潜力的模拟实验流程和取样,依实验结果就热解油和残余氯仿沥青“A”的变化、气态产物的演化特征和油气比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 林舸;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23-3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前言二、非地震综合勘探评价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油气田非地震综合勘探评价方法的基本类型(二)地球物理方法(以上见1990年№2)(三)地球化学方法油气藏中的烃类具有较高的浓度和压力,可以通过扩散、渗透和水动力机理,向上运移直至地表,形成烃异常,这就是地球化学探测找油的理论基础;也已为模拟实验所证实。近地表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就是在近。

  • 方国庆;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30-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盆地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历史、进展情况作了简述,并认为盆地模拟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切实地在盆地评价中应用。

  • 李继绪;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34-3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认为影响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储量探明不足.而探明储量不足又是因为前期工作天然气地质勘探未得到加强。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厍成荣;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37-3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介国家“七五”重点攻关课题75-54-02项目二级专题研究成果。在地层原始压力与天然气富集关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均有重大进展,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路健; 翁文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1, 2(1): 39-5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1.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苏联含油气省的划分苏联的地质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者们认为,苏联油气地质区域的划分无论在科研工作中,还是在实际生产中,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含油气区的地质构造和含油气性的有关资料,对全苏含油气区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以构造形态学为基础,将油气分布区划分为含油气省、含油气大区和含油气区。按其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之比又分为含油省(大区、区,含油量大于90%),含气省(大区、区,含气量大于90%),含油气省(大区、区,油含量为主)以及含气油省(大区、区,气含量为主)。从区域范围上,全苏划分为12个含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