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开发
宋世骏, 费世祥, 张亚东, 黄有根, 孟培龙, 崔越华, 姚志纯, 李鹏飞, 李睿琦, 刘浩, 陈宇博
中国深层煤岩气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加快推进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势在必行。研究融合地质—工程随钻参数,从煤化程度、物性、成分、结构方面建立了储层系数(K),同时结合含气性将水平段煤岩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层K>2,由碎裂光亮—半亮煤、高含气原生光亮煤构成,其单米产气贡献率能达III类储层(K<1)的3倍。研究表明,碎裂结构优于原生结构,碎裂煤普遍具有较好的可钻性、渗流性、含气性,在I类储层中占比高。综合考虑煤厚、煤岩钻遇率、压裂强度等开发地质条件,明确I类储层是煤岩气开发的“黑金靶体”,其钻遇长度是影响气井产能的核心因素。水平段1 500 m、加砂量4~6 t/m、I类储层500 m是水平井效益开发下限,预测日产量为5.5×104 m3以上;相同条件下,当I类储层超过1 000 m,预测日产量可达7.0×104 m3,气井实现效益高产。根据地质、构造、储层类型将煤岩沉积模式总结为:高煤化+平缓构造、过渡煤+微幅构造、碎裂煤+复杂构造3类模式。前2类模式沉积、构造稳定,适合部署大丛式水平井组充分动用地质储量、释放产能。碎裂煤+复杂构造模式含气潜力巨大,是未来水平井提产攻关的目标。水平井导向是提升“黑金靶体”钻遇率的关键过程把控,提出将储层系数(K)融入导向技术,根据随钻K值变化现场判断钻遇煤岩储层品质,及时调整钻进决策。该技术方法的推广将实现煤岩导向技术向“黑金靶体”导向技术迭代,助力深层煤岩气高质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