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数学模型
1.1 LBM基本框架
1.2 粒子间作用力
1.3 状态方程
2 模型验证
图1 不同流固作用力下LBM预测的甲烷吸附曲线与LDFT计算结果对比(a) 和不同压力下LBM预测(散点)的近壁面甲烷密度与LDFT计算(线)结果对比(b)Fig.1 (a) Comparison of the adsorption curves by LBM (under tuning fluid-solid force G fs) and LDFT theory (tuning ε 0 ); (b) Comparison of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by LBM (symbols) and LDFT theory (lines) |
3 结果与讨论
3.1 数字岩心重构
3.2 干燥页岩吸附特征
3.2.1 气体分布可视化
3.2.2 温压对吸附的影响
3.3 含水页岩吸附特征
3.3.1 含水分布可视化
3.3.2 含水对吸附的影响
4 结论
(2)在页岩孔隙的角隅处,甲烷分子受周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更强,吸附的甲烷分子密度更高;随着压力增加,过剩吸附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本文算例在12 MPa左右达到峰值;随着温度升高,页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下降,从理论模拟的角度证实了深层页岩吸附气含量少于中浅层页岩的事实。
(3)在页岩三维孔隙网络中,受亲水吸引力的影响,无机质呈现“小孔隙充填水、大孔隙附着水膜”的特征,而受疏水排斥力的影响,有机质始终不含水。含水饱和度较低时,水分子主要以水膜的形式吸附在孔隙表面,仅局部小孔隙水以液滴形式充填;含水饱和度较高时,水相以水簇的形式大量分布,使得大量连通孔隙变得不连通。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孔喉配置关系和有机孔分布方式对有效流通路径的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