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超压分布特征
2.1 超压纵向分布特征
2.2 超压平面分布特征
3 超压成因机制
3.1 测井曲线组合分析方法
3.2 Bowers法
3.3 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
3.4 孔隙度对比法
3.5 超压成因综合分析
3.5.1 不均衡压实作用与超压关系
图6 莫索湾凸起超压发育层及上覆地层的沉积速率分布Fig.6 Sedimentary rate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pressure development layer and overlying strata in the Mosuowan uplift |
表1 国内外典型沉积型超压盆地的沉积速率统计(据文献[37]修改)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edimentation rates in typical sedimentary overpressure basins at home and abroad(modified from Ref.[37]) |
盆地 | 年代 | 层位/区域位置 | 沉积速率 /(m/Ma) | |
---|---|---|---|---|
国内 | 莺歌海盆地 | 中新世 | 陵水组 | 450 |
三亚组 | 350~400 | |||
琼东南盆地 | 上新世 第四纪 | 陵水组 | 1 000 | |
三亚组 | ||||
中新世 | 梅山组 | 750 | ||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 | 古新世 | 灵峰组 | 400~500 | |
渤海盆地渤中凹陷 | 始新世 渐新世 | 沙河街组 | 100 | |
东营组 | 110~160 |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 | 始新世 | 平湖组 | 180~300 | |
国外 | 北苏门答腊盆地 | 中新世 | 巴翁组 | 305 |
马来盆地 | 中新世 | 贝科克组 | 306 |
3.5.2 超压与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及传导作用关系
图7 莫索湾凸起侏罗系烃源岩质量评价图版(a)及烃源岩厚度与压力系数关系(b)Fig.7 Mosuowan uplift Jurass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quality evaluation map (a) and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thickness and pressure coefficient(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