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储层基本特征
2.1 储层岩性及物性特征
图2 盒8段岩性及物性关系(a)盒8段砂岩岩性特征;(b)盒8段岩心测试的孔隙度分布直方图; (c)盒8段岩心测试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d)盒8段岩心测试的孔隙度与岩石密度关系 Fig.2 Lithologic and physical property diagram of P1 x 8 |
表1 盒8段岩石组成及物性测试结果统计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rock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y test results of P1 x 8 |
类别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
石英含量/% | 75.00 | 87.00 | 82.27 |
长石含量/% | 0.00 | 1.00 | 0.36 |
岩屑含量/% | 3.00 | 12.00 | 6.20 |
孔隙度/% | 1.59 | 17.35 | 8.35 |
渗透率/(10-3 μm2) | 0.007 991 | 53.744 3 | 0.981 8 |
2.2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表2 研究区二叠系盒8段砂岩储集空间特征Table 2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1 x 8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
储集空间类型 | 主要岩石类型 | 成因 | 组合特征 | ||
---|---|---|---|---|---|
孔隙 | 原生 | 粒间孔 | 主要发育于石英砂岩,偶尔可见于含砾砂岩 | 岩石颗粒间隙未被胶结或仅未被完全胶结充填;或粒间胶结物被全部或部分溶蚀 | 数量不多,多呈孤立的孔隙,几乎没有与次生的溶蚀孔隙、溶蚀缝及裂缝相连 |
晶间孔 | 主要为高岭石 | 高岭石充填于碎屑岩颗粒之间结晶而成 | 可以其他溶蚀孔隙连通 | ||
次生 | 粒间溶孔 | 常见于石英砂岩 | 分布于岩石颗粒间的岩屑、凝灰质岩屑及方解石完全(或部分)被溶蚀,镜下可见颗粒边缘不规则状 | 连通性较好,多与微裂缝及裂缝连接 | |
粒内溶孔 | 常见于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 | 石英颗粒在酸碱性环境下都会被溶,岩屑颗粒在酸性环境下被溶 | 连通性较好,多与微裂缝及裂缝连接 | ||
裂缝 | 溶蚀缝 | 常见于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 | 在成岩过程中的差异压实及构造作用下,形成产状不同的微裂缝及构造裂缝,在成岩流体作用下发生溶蚀作用而成 | 多与孔隙、裂缝及构造—溶蚀缝相连 | |
裂缝 | 各类岩石中均有分布 |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裂而成 | 常与各类孔隙、溶缝相连 |
图4 研究区二叠系盒8段砂岩压实作用特征(a)苏75-73-26井,3 489.15 m,黑云母弯曲变形,碎屑颗粒呈凹凸接触和线接触;(b)苏75-65-22井,3 490.52 m,石英颗粒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多数石英和岩屑颗粒呈线接触;(c)苏75-50-7井,3 424.86 m,碎屑颗粒多呈线接触和凹凸接触,有方解石和岩屑胶结充填,石英发生次生加大;(d)苏75-50-7井,3 327.11 m,石英颗粒呈线接触和凹凸接触,其间发育有微裂缝;碎屑颗粒之间的泥岩也有裂缝分布.注: Qz:石英;Pl:长石;Ca:方解石; KI:高岭石;Ser:绢云母;Bit:黑云母 Fig.4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compaction of P1 x 8 in the study area |
3 储层主要成岩作用
表3 苏75井区盒8段主要成岩作用Table 3 The main diagenesis of P1 x 8 in Su 75 well area |
成岩作用类型 | 主要成岩变化 | |
---|---|---|
压实 | 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塑性组分变形,刚性颗粒脆裂 | |
胶结作用 | 碳酸盐 | 主要为方解石、少见白云石和(含)铁方解石 |
二氧化硅 | 二期次生加大普遍、三期偶见,自生石英充填缝洞中,但数量不多 | |
黏土矿物 | 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伊/蒙混层 | |
溶蚀作用 | 不稳定组分的溶蚀 | 长石高岭石化、绢云母化 |
溶蚀作用 | 石英、长石、碳酸盐、岩屑、杂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溶蚀 |
3.1 压实作用
3.2 胶结作用
3.2.1 二氧化硅胶结
图5 研究区二叠系盒8段石英次生加大及方解石镜下特征(a)苏75-50-7井,3 320.77 m,石英次生加大,石英颗粒间呈凹凸—缝合线接触;(b)苏75-57-35井,3 478.18 m,石英2期加大,颗粒间有方解石胶结,石英呈线接触;(c)苏75-57-35井,3 478.18 m,伊利石间发育有少许自生石英;(d)苏75-73-26井,3 487.25 m,石英颗粒空隙间发育有绿泥石和伊利石. 注: Qz:石英;Pl:长石;Ca:方解石;Kl:高岭石;Ser:绢云母;Bit:黑云母 Fig.5 Quartz secondary enlargement and calcit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1 x 8 in the study area |
3.2.2 碳酸盐胶结
3.3 溶蚀作用
4 成岩作用阶段及成岩序列
图7 研究区盒8段部分包裹体镜下特征(a)苏75-50-7井,3 320.77 m,部分粒间孔的填隙物吸附轻质油,显示较强的蓝色、蓝白色荧光,发育1期次的呈淡褐色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发育于砂岩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b)苏75-57-35井,3 478.18 m,部分粒间孔的填隙物吸附轻质油,显示较强的蓝色、蓝白色荧光,发育1期次的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发育于砂岩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c)苏75-65-22井,3 492.65 m,部分粒间孔的填隙物吸附轻质油,显示较强的蓝色、蓝白色荧光,发育1期次的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发育于砂岩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d)苏75-65-22井,3 452.13 m,部分粒间孔的填隙物吸附轻质油,显示较弱的蓝色、蓝白色荧光,发育1期次的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发育于砂岩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 Fig.7 Feature of P1 x 8 partial inclusion in the study ar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