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中国典型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现状
1.1 典型油型盆地内天然气分布
1.2 典型油型盆地天然气类型
2 全球油型盆地天然气分布特征
2.1 全球十大气田分布及天然气类型
序号 | 气田名称 | 国家 | 盆地名称 | 天然气可采储量/(108 m3) | 天然气类型 | 气藏类型 |
---|---|---|---|---|---|---|
1 | 北方 | 卡塔尔 | 波斯湾 | 285 483 | 油型气 | 气藏气 |
2 | 南帕斯 | 伊朗 | 波斯湾 | 154 905 | 油型气 | 气藏气 |
3 | 尤勒坦 | 土库曼斯坦 | 阿姆河 | 123 105 | 油型气 | 气藏气 |
4 | 乌连戈伊 | 俄罗斯 | 西西伯利亚 | 107 526 | 煤型气 | 气藏气 |
5 | 扬堡 | 俄罗斯 | 西西伯利亚 | 60 739 | 煤型气 | 气藏气 |
6 | 加瓦尔 | 沙特阿拉伯 | 波斯湾 | 42 311 | 油型气 | 气顶气 |
7 | 扎波利亚尔 | 俄罗斯 | 西西伯利亚 | 37 374 | 煤型气 | 气藏气 |
8 | 哈西鲁迈勒 | 阿尔及利亚 | 三叠 | 29 716 | 油型气 | 凝析气 |
9 | 阿斯特拉罕 | 俄罗斯 | 滨里海 | 16 356 | 混合型 | 气藏气 |
10 | 西北穹隆 | 卡塔尔 | 波斯湾 | 22 653 | 油型气 | 气顶气 |
2.2 全球大型油型盆地天然气分布
3 中国典型油型盆地油型气成藏条件
3.1 腐泥型烃源岩生气潜力
3.2 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表2 国内外典型油型盆地腐泥型气源岩地球化学参数(数据来自文献[8,29,31,45-49])Table 2 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sapropelic gas source rocks in typical oil basins at home and abroad(data from Refs.[8,29,31,45-49]) |
盆地 | 烃源岩层位 | 岩性 | 分布地区 | TOC/% | 氢指数 /(mg/g) | 干酪根 类型 | R O /% | 热演化程度 |
---|---|---|---|---|---|---|---|---|
波斯湾 盆地 | 前寒武系Huqf群 | 碳酸盐岩 | 北阿曼坳陷 | 1~10 | 200~700 | Ⅱ型 | / | 高—过成熟 |
前寒武系 Dhahaban组 | 白云化灰岩 和硬石膏 | 阿曼次盆 | 2~8 | 400~800, 平均为600 | Ι/Ⅱ型 | >1.45 | 高—过成熟 | |
志留系Gahkum组 | 黑色页岩 | 扎格罗斯山前 | 1.5~4.2 | 50~200 | / | / | 高成熟 | |
志留系Qusaiba段 | 黑色薄层海相页岩 | 中阿拉伯 隆起、卡塔尔—南法尔斯隆起带 | 1~20,平均为4 | 50~670 | Ι/Ⅱ型 | 0.7~2.74 | 成熟—过成熟 | |
侏罗系Tuwaiq组 | 海相碳酸盐岩 | 中阿拉伯次盆中部 | 2~5,平均为3.5 | 最高为600 | Ⅱ型 | / | 成熟 | |
侏罗系Diyab组 | 暗灰色泥质灰岩 和钙质灰岩 | 阿布扎比 | 0.3~5.5 | / | Ι/Ⅱ型 | / | 成熟—高成熟 | |
白垩系 Khazhdumi组 | 含沥青质泥岩 | 扎格罗斯褶皱带的迪兹富勒凹陷 | 1~11, 平均为5 | 500~700 | Ⅱ型 | 0.6~1.3 | 低熟—成熟 | |
渤海湾 盆地 | 古近系 沙河街组一段 | 湖相暗色泥岩 | 渤海海域、盆地东部滩海地区 | 0.42~2.57 | 226~580 | Ⅱ1型 | / | 高成熟 |
古近系 沙河街组三段 | 湖相暗色泥岩 | 渤海湾盆地几乎所有凹陷 | 0.26~5.9, 平均为1.9 | 50~550 | Ι/Ⅱ1型 | 0.5~2.5 | 成熟—过成熟 | |
古近系 沙河街组四段 | 湖相暗色泥岩 | 渤海湾盆地几乎所有凹陷 | 0.23~5.8, 平均为1.5 | / | Ι/Ⅱ1型 | 0.5~2.0 | 成熟—高成熟 | |
古近系 东营组 | 湖相暗色泥岩 | 渤海海域、辽河坳陷和南堡凹陷 | 0.5~5.14 | 160~700 | Ι/Ⅱ型 | 0.7~1.1 | 成熟 | |
准噶尔 盆地 | 二叠系 风城组 | / | 盆地西部和腹部 | 0.61~4.1, 平均为1.38 | 23~626 | Ι/Ⅱ1型 | 0.5~2.69 | 成熟—过成熟 |
二叠系 平地泉组 | / | 盆地东部 | 0.23~20.19, 平均为3.44 | 200~800 | Ι/Ⅱ1型 | 0.6~1.0 | 低熟—成熟 | |
二叠系 芦草沟组 | / | 盆地南部 | 0.5~34.27, 平均为5.78 | 200~800 | Ι/Ⅱ1型 | >0.9 | 成熟 | |
松辽 盆地 | 白垩系 嫩江组一段 | 暗色 泥岩 | 中央凹陷、德惠凹陷、泰康隆起 | 0~3 | 100~560 | Ι/Ⅱ1型 | >0.5 | 低熟—成熟 |
白垩系 嫩江组二段 | 暗色 泥岩 | 中央凹陷、德惠凹陷、泰康隆起 | 1~5 | 100~560 | Ι/Ⅱ1型 | >0.5 | 低熟—成熟 | |
白垩系 青山口组一段 | 暗色 泥岩 | 中央凹陷、龙虎泡—大安阶地 | 1.16~3 | 200~620 | Ι/Ⅱ1型 | 0.5~1.1 | 低熟—成熟 |
3.3 盖层对比
表3 国内外典型盆地盖层特征(数据来自文献[16,45-51])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cap rocks in typical basins at home and abroad (data from Refs.[16,45-51]) |
盆地 | 盖层层位 | 岩性 | 分布 | 厚度/m |
---|---|---|---|---|
波斯湾盆地 | 前寒武系—下寒武统 | 膏盐岩 | 阿曼次盆、扎格罗斯山前 | 1 000~2 500 |
上二叠统Khuff组 | 灰岩、膏盐岩 | 阿曼次盆、中阿拉伯次盆、鲁卜哈利次盆和扎格罗斯次盆东南部 | 60~100 | |
下三叠统Sudair组 | 膏盐岩、泥岩 | 扎格罗斯次盆 | ||
上侏罗统提塘阶Hith组 | 膏盐岩 | 中阿拉伯次盆、鲁卜哈利次盆 | 90~600 | |
古近系中新统Gachsaran组 | 膏盐岩 | 扎格罗斯山前褶皱带 | 700~1 000 | |
渤海湾盆地 | 石炭系—二叠系 | 铝土质泥岩 | 苏桥—文安地区 | 300~400 |
中生界 | 泥岩、凝灰岩 | 千米桥地区 | 310~400 | |
古近系沙河街组 | 泥岩、膏盐岩 | 环渤中凹陷、辽中凹陷北部、板桥凹陷和东濮凹陷 | 300~700 | |
古近系东营组 | 泥岩 | 环渤中凹陷、辽中凹陷北部、板桥凹陷和东濮凹陷 | 300~700 | |
准噶尔盆地 | 上乌尔禾组 | 褐色泥岩 | 中央坳陷区 | 50~350 |
白碱滩组 | 深灰色泥岩 | 西部凹陷区、南缘 | 100~800 | |
吐谷鲁群 | 深灰、灰绿色泥岩 | 全盆地分布 | 200~ 2 000 | |
八道湾组二段 | 深灰色泥岩 | 腹部凹陷区、南缘 | 160~260 | |
三工河组三段 | 深灰、灰绿色 泥岩 | 中央坳陷带 | 150~250 | |
安集海河组 | 灰绿色泥岩 | 中央坳陷带南部及南缘 | 140~800 | |
松辽盆地 | 青山口组一段 | 泥岩 | 全盆地分布 | >60 |
嫩江组一、二段 | 泥岩 | 全盆地分布 | 60~210 | |
下白垩统登娄库组 | 泥岩 | 中央坳陷区北部 | 80~200 | |
下白垩统泉头组 | 泥岩 | 中央坳陷区南部 | 150~300 | |
营城组 | 泥岩 | 德惠断陷 | 150~400 | |
沙河子组 | 泥岩 | 德惠断陷 | 200~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