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低幅度构造识别
2.1 低幅度构造识别方法
2.2 正向低幅度构造分布及特征
表1 研究区马五1+2亚段正向低幅度构造发育位置及特征Table 1 Development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low amplitude structures in Ma5 1+2 sub-member in the study area |
序号 | 位置 | 构造走向 | 隆起幅度/m | 构造规模 | 构造形态 |
---|---|---|---|---|---|
① | Y598井区 | 近北西—南东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② | Y1716井区 | 近北西—南东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③ | Y846井区 | 近北西—南东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④ | Y1070—Y556—Y652井区 | 近北西—南东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⑤ | Q11—Y1063井区 | 近北西—南东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⑥ | Y555—Y836井区 | 近东—西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⑦ | Y683井区 | 近东—西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⑧ | Y1114—Y739井区 | 近北东—南西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⑨-1、⑨-2 | Y156—Y860井区;Y869—D31井区 | 近北东—南西 | 中型 | 复合鼻状隆起 | |
⑩ | Y1011—Y1010井区 | 近东—西 | 小型 | 鼻状隆起 |
|
3 低幅度构造成因
3.1 早石炭世岩溶古地貌特征
表2 研究区岩溶古地貌单元定量划分方案Table 2 Quantitative division scheme of karst paleogeomorphic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
二级地貌单元 | 相对高程值/m | 三级地貌单元 | 相对高程值/m |
---|---|---|---|
岩溶高地 | >135 | 古台地 | >155 |
过渡带 | 135~155 | ||
岩溶斜坡 | <135 | 残台 | 115~135 |
沟槽 | <115 |
3.2 低幅度构造成因
4 正向低幅度构造石油地质意义
4.1 正向低幅度构造与优质储层分布的关系
图7 马六段灰岩与马五1+2亚段有效储层、正向低幅度构造叠合图(a) 现今构造、马六段灰岩分布区及其有效储层分布区叠合图;(b)膏质溶蚀形成膏模孔Y812井,马五1+2亚段,3 470.9 m; (c)溶蚀扩大缝及晶间溶孔发育Y812井,马五1+2亚段,3 572.4 m; (d)泥—粉晶白云岩,无孔Y313井,五1+2亚段,3 610.5 m;(e)微裂缝被方解石填充,Y313井,五1+2亚段,3 616.4 m Fig.7 Superposition graph of limestone in Ma6 Member and effective reservoir and positive low-amplitude structure in Ma5 1+2 sub-memb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