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1.1 页岩裂缝成因类型划分
1.2 页岩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1.2.1 区域构造作用控制大—中尺度裂缝展布
1.2.2 岩性及矿物成分控制小—微尺度裂缝形成
1.2.3 有机质丰度影响微尺度裂缝发育
1.3 裂缝发育特征对页岩气藏的影响
1.3.1 裂缝发育特征对页岩气储集的影响
1.3.2 裂缝发育特征对页岩气产出的影响
2 页岩裂缝表征方法
2.1 裂缝表征的基本参数
2.2 裂缝预测及表征方法
2.2.1 地质法及岩石学法
2.2.2 测井法
2.2.3 地震分析
2.2.4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
3 页岩气藏裂缝建模技术
3.1 页岩天然裂缝建模
3.1.1 等效介质裂缝建模
3.1.2 离散裂缝网络建模
3.2 页岩水力压裂缝模拟
3.2.1 水力压裂缝数值模拟
3.2.2 水力压裂缝表征与建模
4 页岩储层裂缝表征与建模技术发展趋势与思考
4.1 多尺度多方法融合的页岩天然裂缝表征
4.1.1 大尺度裂缝DFN建模
4.1.2 中尺度裂缝DFN建模
4.1.3 小尺度裂缝DFN建模
4.2 多因素多信息约束的水力压裂缝建模
4.2.1 水力压裂缝扩展正演模拟
4.2.2 水力压裂缝微地震反演建模
表1 页岩气藏水力压裂缝建模方法及评价Table 1 Model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shale gas reservoir |
模拟方法 | 水力压裂缝扩展模拟 | 水力压裂缝反演建模 |
---|---|---|
技术关键 | ①水力压裂缝形态描述,建立水力压裂缝展布模式;②水力压裂缝扩展正演模拟方法与算法;③水力压裂缝属性模拟,评价压裂缝导流能力 | ①水力压裂缝破裂路径模拟;②关联微地震事件密度分布属性与压裂缝程度;③计算人工压裂过程中裂缝发生位置、展布方向;④构建压裂缝离散裂缝网络模型;⑤计算水力压裂缝波及体积 |
优势 | 充分结合天然裂缝模型,反映了水力压裂缝展布的 控制因素 | 能够有效整合微地震信息,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水力压裂缝分布情况吻合 |
缺点 | 假设条件多,模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传递了天然裂缝模拟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水力压裂缝展布与实际破裂位置吻合 | 模拟结果没有体现天然裂缝及页岩储层性质对水力压裂缝的影响;无法保证水力压裂缝展布符合延伸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