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岩性地层油气藏一直是中国石油勘探发现和增储上产的主体,探明储量占80%左右。基于东部、中部、西部六大盆地典型油藏实例解剖、新技术分析测试、成藏机理物理模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式等综合研究,构建了3类斜坡、3类凹陷、3种组合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揭示了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大油气区评价方法;揭示了地层尖灭型和风化岩溶型两大类地层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建立了地层油气藏大油气区评价方法;深化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认识,形成针对性评价方法与精细勘探技术,明确了“十三五”油气勘探方向。研究成果支撑了油气勘探评价和选区,推动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物性良好,可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因此,深入分析其沉积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及序列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工河剖面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进行实测,对各沉积微相沉积特征、岩相及粒度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建立该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垂向沉积序列。研究表明:四工河剖面沉积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为主,微相主要为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质较为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粒度较细,分选、磨圆均较好,可作为油气良好的储层;岩相识别、划分表明,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共发育8种典型的岩相类型,识别出4种典型的岩相及微相组合;辫状河分流河道粒度曲线主要由跳跃总体与悬浮总体组成,且水下分流河道跳跃总体可分为2段,河口坝粒度曲线由多段组成,较为复杂;在对沉积特征、岩相、粒度等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乌拉泊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可为区内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指导。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是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陆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但对须五段烃源岩品质的研究程度较低且认识存在分歧。对新场须五段泥岩发育特征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新场须五段泥岩平均厚度为285.3m,各亚段均表现出北薄南厚的特征。须五段泥岩样品TOC含量、生烃潜力(S1+S2)和氯仿沥青“A”含量平均分别为2.17%、2.26mg/g和0.264‰,有机质丰度整体达到了中等烃源岩的标准;干酪根类型指数(TI)均小于0,δ13C平均值为-25.0‰,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和腐泥_腐殖型;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值为1.17%,主体处于生油高峰期后。新场须五段泥岩生气强度主体介于(3~16)×108m3/km2之间,具备形成中小型气田的资源基础。新场须五段泥岩总生气量相对较低,生成的天然气无法完全驱替掉地层中的水,因此气藏中天然气充满度整体偏低,导致在试采过程中气水同产且天然气产量整体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