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10
  

  • 全选
    |
    目次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1-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非常规天然气
  • 郭彤楼,刘若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43-65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东部盆缘JY1井龙马溪组页岩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经过长时间试采,压力、产量稳定,实现了南方复杂构造、高演化程度海相页岩气的战略突破。通过对JY1井构造、岩性与龙马溪组TOC、热演化程度及矿物含量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得到如下启示:①与北美地区不同,在多期构造演化和抬升剥蚀背景下,构造与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成藏的首要条件;②龙马溪组只有下部优质烃源岩才起到滑脱作用,多期层滑和构造作用形成的网状裂缝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③上奥陶统灰岩为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封隔作用;④与常规气藏不同,断裂和抬升的破坏作用对优质页岩层系的影响相对较弱,对南方广大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具有示范意义。

  • 王杰,秦建中,饶丹,郑伦举,李广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52-65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前人对页岩气赋存形式和含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结合页岩微观结构特征,利用地层孔隙热压模拟实验仪系统开展了不同类型页岩在不同成熟阶段、不同压力以及现今不同地质状态下的富集烃气能力模拟实验,研究发现页岩解析气产率的高低主要与其所经历的最高热演化程度密切相关,过成熟阶段页岩解析气产率较高。硅质页岩解析气所占的比例最高,钙质页岩次之,黏土质页岩最低。同一类型页岩成熟阶段解析气所占的比例最高,高成熟阶段次之,过成熟阶段最低,但解析气产率较高。超压的存在能显著提高页岩解析气产率,超压系数越大,解析气产率越高。在泥页岩热演化程度和演化历程相同的情况下,正常埋深页岩的解析气产率明显高于发生抬升的页岩;埋藏深度越深,页岩解析气产率越高。硅质页岩和钙质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大的孔隙和裂缝发育,孔隙度较高,解析气能力强,而黏土质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低,主要以有机质生烃过程形成的微孔隙为主,大的裂隙不发育,孔隙度相对较低,解析气能力肯定要低于硅质和钙质页岩。页岩残余气产率很低,基本上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页岩含气量测定应以现场解吸气量和损失气量为主。综合研究认为页岩含气性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及储集物性共控,超压的存在是页岩气高产的关键,页岩气富集岩性为夹钙质(灰质)、硅质、砂质薄层(互层),页理发育的黑色、黑灰色泥页岩。

  • 杨瑞东,高军波,滕子军,魏怀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59-66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织纳煤田是贵州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资源量高达2.22×1010t,煤层变质程度高,以无烟煤为主,煤层气资源量为1.6×1012m3。基于保存较为完整的织金牛场向斜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剖析了煤层组成、煤层气含量及煤层气成分等分布差异,对主要煤层M13、M15、M21、M29、M32及M34的煤层特征、瓦斯含量及组成、煤层气资源量等进行估算,获得可采煤层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8.39×108m3,并认为向斜轴部含气量高于翼部。

  • 王旱祥,兰文剑,刘延鑫,张浩,于浩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67-67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考虑储层煤岩变形、骨架煤粉剥离、煤粉在孔隙中的运移沉积和喉道处的堵塞对煤岩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压缩系数及煤岩密度等)的影响,并考虑气溶于水及流体的源汇相的情况,建立了煤储层含煤粉流体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学模型,为煤层气开发数值模拟提供理论基础。

  • 天然气地质学
  • 王招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71-6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位于南天山山前,受新生代晚期强烈挤压作用控制,坳陷内广泛发育冲断构造。受冲断作用及盐岩变形的共同影响,库车坳陷内部形成一系列复杂构造样式。其中盐上构造层在挤压变形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顶蓬构造”,顶蓬构造的存在对于盐层、盐下层构造变形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运用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对于该类变形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①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上构造层普遍发育顶蓬构造,在地表表现为克拉苏构造带及秋里塔格构造带2排线性褶皱带;②根据顶蓬构造要素可划分为错断型、褶皱型两大类,错断型具体可细化为对称错断型、单向错断型及叠置错断型,褶皱型则可划分为拱形及球形;③顶蓬构造具有顶蓬效应,具体表现为应力调整效应、减压效应及封盖作用,3种效应影响了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层构造变形、储层演化及油气成藏,形成了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油气富集区带。

  • 王秀平,牟传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78-68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结果,以前人的研究为依据,对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相进行研究。通过对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的分析,将成岩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6个期次,其中早成岩B晚期—中成岩B早期的酸性溶蚀、溶解作用促使次生孔隙发育,是形成建设性成岩相的关键时期。综合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将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盒8段储层成岩相划分为: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相、特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胶结相、特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较强压实相、致密净砂岩胶结相与致密中细粒(杂)砂岩压实相5种成岩相类型,并建立了每种成岩相的测井曲线特征。通过单井成岩相分析,成岩相在垂向上表现为以下部溶蚀相,上部压实相为主的特征;在平面上表现为其分布受控于沉积相的展布。低孔渗净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蚀相作为最有利的成岩相类型,呈孤岛状分布。

  • 杨飞,邹妞妞,史基安,龙国徽,姜华,柳双权,杜忠明,许野,李亚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690-70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和对新生代沉积地层剖面的岩相详细分析,利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马仙地区主要取心井的大量粒度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柴北缘马仙地区古近系碎屑岩主要沉积环境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发育的沉积相为:始新统路乐河组(E1+2)发育冲积扇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为辫状河、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每一种沉积相又可划分出不同的沉积亚相和微相。其粒度概率曲线的主要特征:冲积扇为典型的“2段式"、“悬浮1段式”和“宽缓上供式‘’,辫状河为典型的“典型2段式”、“ 高斜一跳一悬加过渡‘’、“3段式”;辫状河三角洲主要为“典型2段式”、“3段式”、“一悬一跳加过渡”、“高斜一跳一悬加过渡”、“低斜多跳一悬式”的组合特征,不同的微相具有不同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 施辉,刘震,连良达,毛亚昆,张勤学,杨乾政,吴瑾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01-71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长期处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之下,持续分阶段的隆升导致盆地的古海拔变高、湖盆封闭、气候干寒和盐源充足,形成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以“深水成盐”模式为主,湖内“双扩散对流”在斜坡底部能量突变带附近(如断裂下盘)能够快速堆积大量与盐类共生的烃源岩,该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虽低,有机质类型却好,具有较高的烃类转化率和保存条件,能够成为优质烃源岩。高原咸水环境有利于发育丰富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砂体,常分布于坡折带以下;该类型湖盆具有“自我封闭”的地层流体,储层胶结作用又普遍发育,极易形成物性尖灭成因的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取决于断裂—砂体的油气输导能力。高原咸化湖盆具有典型的“坡折带控砂”和“断裂控藏”的地质规律,岩性油气藏主要富集于坡折带以下,输导断裂发育的区带。

  • 于永利,徐佑德,肖永军,余海洋,修安鹏,韩志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12-71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长岭断陷东岭斜坡带烃源岩埋藏史、地温史、有机质成熟度史、生烃率演化、累积生烃量演化等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火一段烃源岩分别在火石岭组沉积末期和盆地坳陷期发生过2次大规模生排烃作用:第1期生排烃在火石岭组内部形成大量自生自储型岩性、地层油藏;第2期生排烃在火石岭组及上覆各套断陷期地层中形成大量构造、构造—岩性油藏和气藏。这2个排烃期对应的油气成藏过程可归纳为断陷期隐蔽油藏成藏模式和坳陷期构造油气藏成藏模式,根据该成藏模式指出长岭断陷中西部的残留洼陷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 王宏波,姚军,李双文,倪长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19-72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凹陷火成岩岩性极其复杂多样,如何对该区火成岩岩性进行准确识别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为此,在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曲线的黄骅凹陷火成岩岩性识别图版。由于图版中岩性存在重叠以及可用测井曲线种类相对较少,影响了图版应用的准确性。因此为了更为准确地识别火成岩岩性,首先利用对应分析法分析了测井响应与火成岩岩性的关系,计算出各曲线对火成岩各岩性的敏感系数(以权值形式给出),然后确定各曲线对不同岩性的灵敏度,最后利用对应分析法权值对火成岩岩性识别图版进行了校正,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校正效果较好。

  • 张义娜,张功成,何玉平,沈怀磊,杨东升,宋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25-73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礁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被多个凸起包围,值得展开探索,以期能为深水区寻找到新的勘探领域。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精细解剖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崖北凹陷崖城组,分析其地震反射特征等,得到北礁凹陷崖城组的沉积及烃源岩特征。再结合北礁凹陷已钻井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凹陷地热特征及凹陷周缘凸起的储盖组合等,深入分析了北礁凹陷的勘探潜力。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北礁凹陷裂谷期为半地堑结构,崖城组洼陷面积为1 400km,最大厚度为2 150m;与崖北凹陷崖城组具有相似的古地貌、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特征,为海陆过渡相潟湖—潮坪环境,潮坪相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主要来源,潟湖相泥岩为重要的烃源岩来源;钻井已证实北礁凹陷崖城组能生成高成熟煤型气,且凹陷周缘发育多套储盖组合,该凹陷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 蔡全升,胡明毅,胡忠贵,王丹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33-74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西湖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花港组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古近系花港组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为中等;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主要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则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其形成的次生孔隙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古地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显示,北部宁波—嘉兴地区成岩演化进程稍快,花港组埋深大于3 600m开始进入中成岩B期,而南部天外天—黄岩地区总体上仍为中成岩A期,因而南部较北部具有更良好的储集条件。

  • 赵纪东,郑军卫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41-74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全球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海洋深水区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要地。相比于陆地和浅水区而言,科学技术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对深水油气地质特征、勘探技术(地震技术和非地震技术)和开采技术(立管技术、开发井钻井技术及完井采油技术)发展现状的系统调研和深入分析,结合主要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规划、近年召开的国际著名油气会议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取得的试验成果,总结归纳出深水油气科技四大发展趋势,同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 崔晓玲,张晓宝,马素萍,赵健,段国禄,张红欣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47-75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沉积构造与生油凹陷的发育、储集相带的分布以及圈闭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同沉积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动力学机制、控制因素及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同沉积构造的主要研究进展,结果表明:①同沉积构造在剖面上的形态有“多”形\,同向“Y”形\,反向“Y”形及复合“Y”形等,在平面上多表现为平行状、弧形、雁列、羽状、马尾状等。②生长断层分析方法主要有生长指数分析法、落差法、垂直断距法、正断层拉张量计算法及滑脱深度计算法等;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可以开展同沉积构造岩性、厚度以及顶部位移等方面的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从定性向定时、定量化发展。③同沉积构造形成的主控因素有岩石圈的走滑和伸展作用、沉积盖层的自身重力、沉积压实、高孔隙压力及塑性流动等。④在以上对同沉积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同沉积构造今后的研究需要从坡折带组合类型划分成因机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控制因素、逆牵引构造差异性及同沉积构造油气地质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李延钧,赵圣贤,李跃纲,张本键,马华灵,裴森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55-76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九龙山气田产层主要为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目前对二者气藏的气源还未定论。通过对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和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的详细分析,结合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展气源对比,以明确天然气来源。九龙山气田存在浅层须家河组须三段泥页岩和深层的茅口组灰岩、下寒武统泥岩2套优质烃源岩,天然气总体为干气,珍珠冲组与须三段天然气组成特征相似,须二段天然气组成具有须家河组和深层气共同特征。珍珠冲组天然气δ13C2平均为-26.73‰,与周边文兴场和中坝气田须家河组煤系烃源相似,须二段天然气δ13C2值在-29.5‰~-30.49‰之间,介于浅层煤成气和深层油型气特征。珍珠冲组气层沥青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也与须三段烃源特征相似,具有高的三环萜烷值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值,C27/C29值分布在0.93~1.00之间,呈“V”字型特征;须二段气层C27/C29值介于须三段和茅口组、寒武系源岩之间,具有与茅口组相似的三环萜烷低值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低值特征。综合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气源对比分析认为,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天然气主要由浅层须三段腐殖型烃源生烃贡献,须家河组须二段天然气由浅层须三段腐殖型和深层茅口组、下寒武统偏腐泥型烃源混合贡献。

     
  • 王国建,汤玉平,陈伟钧,程同锦,黄臣军,唐俊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68-7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藏中的轻烃可以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物理吸附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表面。物理吸附烃是反映现今油气藏是否存在的最直接指标之一,因此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以往对于提取土壤物理吸附烃的方法主要有密封盐水瓶顶空间轻烃技术和物理吸附气技术,在方法手段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自行设计、研制一种新型土壤物理吸附烃真空解吸密封罐,集样品全密封、移动活塞负压脱气、正压抽气,能够充分提取土壤、岩石、水介质样品中物理吸附烃组分和含量,装置小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适合批量样品的气体解吸实验。经过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临南油田上方野外现场采集的新鲜土壤样品进行处理,获得的烃类组分含量远远高于传统顶空气技术所提取的烃类含量的3~4倍,且C1—C5组分齐全,所反映的油气微渗漏异常区与背景区分离明显,先验效果显著,为预测地下油气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于聪,田兴旺,李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74-78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Y-GC热模拟实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烃源岩轻烃生成模式及热解气单体烃碳同位素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轻烃大量生成在RO值为1.3%~1.9%阶段;在各类化合物组成中,链烷烃含量最高,环烷烃和芳烃含量比较接近;热解气苯和甲苯碳同位素值一般小于-25‰,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碳同位素值小于-24.1‰。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型气轻烃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认为,油型天然气轻烃组成以链烷烃为主,占45.4%~93.7%,平均为70.1%,其次是环烷烃,分布在5.4%~40.6%之间,平均为23.4%,芳烃含量较低;苯碳同位素值分布在-23.7‰~-28.6‰之间,甲苯碳同位素值分布在-23.7‰~-29.5‰之间,天然气中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碳同位素值明显低于前陆区,一般都小于-26‰。结合塔中地区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对塔中地区气源进行了探讨。
     
  • 冯松宝,汪宏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84-78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大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气源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克拉苏构造带超高压大气田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分析了天然气的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占绝对优势,甲烷含量大于95%的占统计样品的78%。δ13C1值从-33.1‰~-25.1‰,主频率分布在-32‰~-28‰之间,δ13C2值从-28.1‰~-16.8‰,主频率分布在-20‰~-18‰之间,δ13C3值从-25.1‰~-15.7‰,主频率分布在-20‰~-18‰之间。总的来说,研究区超高压大气田烷烃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普遍较重,组分偏干。研究结果对超高压大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蒋涛,汤玉平,吴向华,张恒启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90-79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渗透油气资源包括低渗透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低渗透油气勘探对于现阶段油气资源勘探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油气化探的勘探原理与利用现今动态看待油气资源的勘探思想和理念相一致,它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应用方面具有优势。英南2井致密砂岩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空间展布规律可对气藏起到指示作用,化探指标高含量“异常”成因很好地证实了该气藏的保存条件差,聚集天然气散失严重的地质推测。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低渗透油气藏区SC1、SC+2、DC1等化探指标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较为有效地响应油藏空间分布,辩证地认识研究区化探指标应用效果与正确认识化探异常区与已提交储量勘探区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同等重要。2个地区化探应用结果表明化探技术可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 陈立雷,贺行良,赵青芳,张培玉,李双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798-80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海洋微环境,向脱气的海洋沉积物中注入已知浓度的轻烃混合标准气体,探究轻烃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与解吸行为。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溶解和吸附作用使各轻烃组分发生显著的变化,且引起低碳原子数轻烃的变化以溶解作用为主导,引起高碳原子数轻烃的变化以吸附作用为主导。同时,同碳数的烯烃较烷烃更容易被溶解,正构烷烃较异构烷烃更容易被吸附。解吸附实验表明,热解吸可以起到解吸附的作用,且溶解态轻烃相对于吸附态轻烃更容易被解吸。

  • 天然气勘探
  • 张艳芳,王权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03-80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中部白庙地区须家河组在钻探中油气显示频繁,勘探潜力巨大,对白庙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开展油气检测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双相介质中流体检测原理与流程:即,根据地下双相介质的地震响应存在“低频共振、高频衰减”的现象,检测研究区目的层有利含油气范围的分布。研究区目的层地震资料波形完整、无切值无截频现象,地震资料品质较好;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表现为弱振幅,连续性好、频率低。根据双相介质流体检测流程对研究区29条总长890km的二维地震测线的须二段、须四段实施油气检测;应用须二段、须四段2个目的层在各条地震测线上做出的检测结果,再分别制作平面图,从而确定有利勘探区域。该技术对扩大勘探领域、寻找新的勘探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赵争光,杨瑞召,马彦龙,邵建欣,刘微,文小龙,王依川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08-81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无显著地震振幅响应的油气水界面这一问题,阐述了解决此难点的共等值线抽道集叠加技术识别油气水界面方法及其应用前提。它基于三维地震波形叠加,通过叠加油气效应,放大由流体变化产生的振幅变化,识别出无显著地震响应的油气水界面。应用此方法,分别识别出具有“平点”的背斜气藏和无“平点”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背斜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对此技术应用效果讨论并总结出共等值线抽道集叠加方法的应用前提。

  • 张秀丽,张桂明,杨树合,庄红妹,肖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15-82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港油田浅层气是指埋深在400~1 500m之间的气层,生产中存在气层规模小、气层能量不足、难以识别等问题。应用地震油气检测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包括:应用以弹性介质模型为基础的叠前检测技术,采用AVO方法建立正演模型,对大港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根据AVO异常相应特征进行含气预测,指示出具有较好含气特征的砂岩分布区;应用以黏弹性介质模型为基础的能量吸收分析技术,对极浅层开展了浅层气检测与横向预测,气层亮点特征明显,预测出2个潜在的含气区;应用地震属性气层预测方法,发现平均能量属性对研究区内气层反映较为敏感,由此确定出研究区的气层平面展布规律。通过地震信息储层含气性预测技术的应用,预计新增浅层气储量为50~60×108 m3,筛选出目标区块10个,已被作为大港油田下一步产能建设的首选目标。

  • 涂乙,谢传礼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21-82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震、测井、地质原始资料综合解释等基础上,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Es42砂组为研究对象,应用 Petrel储层建模软件,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和沉积微相模型,并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对储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进而得到研究区的储层属性模型。通过对比和检验相控与非相控模型,可知相控建模技术实现储集层属性分布和沉积微相的对应性,能真实地反映平面上和纵向上储层的非均质特性和连通性展布规律,与油藏实际地质认识相佐证,证实了相控建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油藏后续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指导。

  • 天然气开发
  • 胡勇,李熙喆,陆家亮,朱华银,郭长敏,朱秋影,焦春燕,刘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27-83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砂岩气藏开发过程中岩石应力敏感性特征及其对生产指标的影响,结合常规钻井取心过程中岩石应力变化过程以及气藏衰竭开采过程孔隙压力下降特征,建立了砂岩气藏储层岩石受力物理模型,分析了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应力“时、空”变化特征,测试了苏里格、须家河等气田储层岩石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再结合典型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及地质特征,选取不同渗透率岩心进行组合,建立了气藏开发物理模拟实验流程和方法,开展了气藏衰竭开采模拟实验,研究了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对气井稳产能力、产量递减特征、储量动用速度及采出程度等气藏开发指标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对砂岩气藏科学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郑可,徐怀民,陈建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32-84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砂质砾岩、细粉砂岩这2种不同岩性的典型特低渗储层共计28块岩心样品进行室内常规驱替实验、对比实验和铸体薄片浸泡实验的基础上,评价OR和DA这2种不同类型的改性注入剂对各岩样驱替相渗透率和驱油效率的改善情况,分析其改善渗流能力的机理,再对2类改性注入剂的注入浓度进行优选,最后进行现场试验。研究表明,改性注入剂OR在细粉砂岩类特低渗储层中适用性较好,改性注入剂DA在砂质砾岩类特低渗储层中适用性较好,2类改性注入剂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驱替相渗透率和驱油效率,并不同程度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浸泡实验表明2类改性注入剂均能使样品孔隙内的填隙物发生溶蚀,改性注入剂DA和OR最合理的注入浓度分别为3 000mg/L和2 000mg/L。最后进行的现场试验表明改性注入剂能使单井注水压力平均下降2.76MPa,日注水量平均增加4.15m3,吸水状况也能得到改善,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都取得较好效果。

  • 何新兵,宋宜树,王邦,胡永光,赵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42-85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水平井,目前仍没有一种合理有效的测井解释方法能准确地评价此类储层的含油气性。以直接录取井筒内上返出的实物样品为基础的录井技术,能够直观有效地收集到地层含油气信息并进行评价,相对来说其评价结果更有一定的说服力。在对红河油田多口水平井的资料对比研究中,测井解释、综合录井评价及试采油数据并没有显示出比较一致的正相关性,甚至在一部分井中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针对此类差异,将研究区域内多口水平井的综合录井、测井资料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从各自测量参数特征及原理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形成解释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通过测录双方测量参数的优势互补,建立起一套综合评价方法,让定量、定性参数的各自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为准确评价此类储层的含油气性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 王海应,刘煌,昌伦杰,魏聪,王海波,孙长宇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53-85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凝析气田的开发需要准确的凝析气藏流体相态性质数据,其中露点压力的快速、准确预测对于凝析气的工业开采非常重要。对比分析了现有凝析气藏流体露点压力关联式的优缺点,并从凝析气藏流体本身的特性出发,通过实测数据资料拟合,建立了综合气藏温度、组成、C7+组分性质的凝析气藏流体露点压力预测关联式。对14组国内不同地区凝析气藏流体样品的露点压力预测结果对比表明,新关联式的绝对平均偏差为1.24%,精度远高于其他经验关联式和状态方程模型,并且适用于甲烷摩尔组成为65.59%~93.09%,气油比为1 002~63 377m3/m3的较广阔范围的凝析气藏流体。

  • 吴则鑫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4): 859-86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13.04.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常规直井相比,水平井在提高单产、迅速建产和老区挖潜方面优势巨大,同时水平井地质跟踪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水平井大幅度提高储层钻遇率和整体开发油气田已成为可能。针对苏里格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砂体叠置、相变快的特点,应用先进的地质跟踪软件将三维地质建模与传统地质跟踪技术相结合,充分应用随钻实时数据,提出了“精雕模型、实时对比、把握着陆、随钻录井、更新模型、修正认识、及时调整”的地质跟踪思路,并以HW井实钻为例加以说明。研究区采用地质跟踪技术,平均砂岩钻遇率为87%,有效储层钻遇率达65%,并结合后期的压裂改造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对同类型气藏的钻探开发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