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4-10
  

  • 全选
    |
    综述与评述
  • 罗晓容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49-1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油学说的提出及成功应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人们开始真正从油气的生成出发,系统地考虑油气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排烃,运移,圈闭及保存条件),并从盆地形成演化的角度研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方向、距离、时间等特征,恢复油气成藏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溶质运移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定量方法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动力条件及演化过程等的定量表征和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该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应重点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油气运聚的通道格架及其演化,实现运聚动力与通道的耦合,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

  • 天然气地质学
  • 王琪;白斌;李小燕;陈国俊,;禚喜准,;张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57-16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第三系深部储层岩性由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岩屑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组成,而杂基含量较高(一般大于15%)是造成该储层物性先天较差的主要原因。昆2井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微弱的溶蚀作用,其中,碱性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成岩演化特征,压实作用和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成岩改造原因。深部储层N 1、E3和E 1+2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期和晚成岩阶段的A期和B期,其中上干柴沟组(N1)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夹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在0.1%~15.59%之间,平均为7.75%,渗透率在 (0.1~37.38)×10-3μm 2之间,平均为13.23×10-3μm 2,储集空间以粒间贴边孔为主,适于储集天然气,但也可储集少量石油;下干柴沟组(E3) 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孔隙度在2.2%~14.3%之间,平均为5.0%,渗透率在(0.02~5.55)×10 -3μm2之间,平均为0.58×10-3μm2,储集空间以裂缝孔为主,适于储集气态烃。

  • 管志强,;夏斌吕宝凤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65-17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面平均海拔2 800 m,是该盆地第四纪沉积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生物气田区。该区第四系厚达3 400 m,以固结较差的砂、泥岩为组成特征,长期低温和沉积水体的高盐度等条件为生物气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砂泥岩互层的高度发育为生物气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和封盖条件,更新世以来一直存在的同沉积背斜为生物气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充足的地下水和地下水的定向流动将生物气的生、储和封存体系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并构成了生物气聚—散的动态平衡。充足的气源供给、长期存在的圈闭、良好的封堵条件及其配置良好的区带是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区带,例如该区北斜坡的涩北和台南地区为第四系生物气运移和聚集的最有利区带,易形成大气田,应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 王卓卓;梁江平;李国会;施立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71-17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2和长6油层组砂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劳山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非常重要的储层。为了解长2和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和扫描电镜分析并指出: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为溶蚀作用和交代蚀变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该区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常使储层物性得以改善;成岩作用与沉积环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物性有明显差异,长2油层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长6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相沉积,前者物性明显好于后者,因为河流相水动力条件一般比三角洲相强,形成的砂岩的颗粒粒度较大,杂基含量较少,相对于后者,前者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埋深较浅,压实作用相对较弱,后期溶蚀作用较强。

  • 夏明军,;郑聪斌;毕建霞;曾正清; 郭海霞;魏立新;孙利;苗菁;滕英翠;苗兵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78-18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上奥陶统不仅存在着珊瑚礁、层孔虫礁和藻礁,而且发育规模较大的藻粘结岩、障积岩体,礁体的底部和礁前普遍发育颗粒滩相沉积。滩相沉积物将相对独立的各个生物礁互相连通,形成规模较大的生物礁复合体。该盆地内部的早奥陶世生物礁以层状藻礁为主,发育于吕梁隆起西侧和伊盟隆起南坡以及中央古隆起北端,表现为2种生态特征,一种为藻类垂直生长形成藻叠层石礁,另一种为藻类粘结灰泥形成球壳状藻灰泥球。生物礁的原生生物孔隙和粒间孔隙受成岩作用影响,已基本消失殆尽,但成礁岩石白云岩化比较普遍,且晶间孔和晶间溶孔发育,储集物性较好,已钻井产能较高,属于优质储层,也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 陶辉飞;王多云;李树同;王彬;何善斌;栾琴;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83-18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沉积厚度印模法对延长组沉积末期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认为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格局为“两下切河谷、两斜坡、中间一残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种格局对侏罗系油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侵蚀斜坡和残丘对上覆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相、砂体展布的控制;下切河谷不但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而且控制着油气运移方向;古地貌高地控制着差异压实小幅度背斜或者鼻状构造的相对高点。

  • 杨威;魏国齐;李跃纲;段勇;金惠;沈珏红;施振生;张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88-19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砂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其原生孔隙几乎全部被成岩作用所破坏,其中对储层孔隙发育影响最大的是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和破裂作用等。通过对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和氧同位素、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阐述了主要成岩作用的形成机理和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原生孔隙的主要破坏者,胶结作用以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为主,不同成岩阶段胶结物类型不同;溶蚀作用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溶蚀孔,以长石颗粒被溶为主;破裂作用产生的裂缝能提高储层的渗透能力。

  • 陈志勇;李启明;钱玲;谭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93-19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及其周缘地区残余构造特征、断裂展布、剖面性质和该地区晚海西期构造定型的运动学过程和成因机制、构造定型后的油气成藏机制,认为该地区晚海西期的构造变形是在早古生代变形基础上的叠加,是加里东期与海西期构造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每期应力都控制着与该应力近于垂直的逆断层和与其平行的走滑断层的发育;深埋的下古生界的长期生油和持续供油,为轮南地区多期成藏及成藏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是该地区油气性质多样的根本原因;古斜坡长期发育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与多期成藏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机制。

  • 张顺存,;王凌;石新璞;方琳浩,;董文举,;孔玉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198-20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研究,提出了该区的火山岩岩相模式,即火山通道相、爆发相、喷溢相、侵出相、火山—沉积相等5个相。对156个实测孔隙度和104个实测渗透率数据分析后发现:不同岩相火山岩的物性不同,且以爆发相和喷溢相为好;不同岩性火山岩的物性也有较大的差别,并以熔渣状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为好;在合适的条件下,加上岩相与岩性的有利组合,可以形成良好的储层;不同岩性火山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与不同,与电性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亦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来说相关性都不大。

  • 王志宏;罗霞;李景坤;胡国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04-20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井标定地震相反演的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烃源岩的展布特征。根据过井地震反射特征,并结合单井有效烃源岩厚度比值,将松辽盆地深层地震相分为4种类型:Ⅰ类地震相为火山岩反射特征;Ⅱ类地震相为煤的典型反射特征;Ⅲ类地震相为泥岩反射特征;Ⅳ类地震相为湖相碎屑岩反射特征。根据地震相分析结果,预测了深层烃源岩的展布特征,指出有效烃源岩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层断陷发育规模,不同结构的断陷中烃源岩发育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沙河子组烃源岩是深层最主要的烃源岩,在各深层断陷中广泛分布,有效烃源岩厚度大;登娄库组二段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西部断陷区,营城组烃源岩在东部断陷较发育,火石岭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徐家围子、双城断陷。

  • 周庆华;吕延防 汪松高晓辉王朋岩 付广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10-2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敖古拉断裂带位于松辽盆地北部,由北部小林克断裂、中部敖古拉断裂和南部他拉海断裂构成。选取过断裂带的5条地震剖面,利用对接概率方法研究了敖古拉断裂侧向封闭性和断面压力法研究了敖古拉断裂垂向封闭性,结果表明,敖古拉断裂带在主要目的层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和二段的侧向封闭性良好,垂向封闭性中等到较好;敖古拉断裂带对齐家—古龙凹陷西运的油气起遮挡、转向和汇聚作用,使断裂带以西的油气呈线状分布。

  • 袁圣强,;吴时国,;马玉波,;付彦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16-22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大西洋两岸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当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其构造沉积作用及含油气条件受控于大西洋的裂开、持续扩张漂移和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大西洋边缘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漂移期又可分为海侵和海退2个时期);裂谷期发育陆相河流—湖泊—三角洲相沉积体系,过渡期发育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系,漂移期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和深水碎屑岩沉积体系。以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系为界,南大西洋深水盆地发育盐下和盐上2套含油气系统,盐下层油气系统烃源岩为湖相泥(页)岩,储层为河流—三角洲相及滨岸相砂岩,盖层为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盐上层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主要是上白垩统海相泥(页)岩,储层以浊积砂岩储层为主,盖层为各个时期发育的泥(页)岩。南大西洋盆地张裂过程的差异性控制了层序发育、蒸发盐岩的分布和含油气潜力。

  • 王兰生;陈盛吉;杜〓敏;张〓鉴;谢邦华;李子荣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22-2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四川盆地三叠系的总体勘探形势,认为该层系资源发现率和探明率不高,仍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该层系可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即志留系—中三叠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通过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气强度、展布特征等,定量评价出该层系油气资源总量为8.01×1012m3,同时指出了该层系天然气有利勘探领域。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朱俊章;施和生;何敏;庞雄;杨少坤;李昭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29-23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组分组成、轻烃组成、碳同位素组成和氢同位素组成,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LW3/1/1井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与来源,指出:该天然气藏为纯烃湿气藏,天然气成熟度较高,处于凝析气演化阶段;天然气母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主要来自第三系恩平组和珠海组烃源岩,其中恩平组的贡献较大;天然气碳同位素值呈正序分布,气源相对单一,且为有机成因;天然气δD值偏重。推测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南部在始新世—渐新世恩平组沉积时期有过海侵。

  • 刘全有;金之钧;张殿伟;刘志舟;李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34-23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统计分析塔里木盆地的234个天然气样品指出:该盆地的天然气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气体含量为80%以上,占样品总数的84%);古生界和中生界天然气中的非烃气体N2含量高于新生界,且N2与烃类气体(C 1-4)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古生界和中生界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而新生界天然气则为煤成气,且δ13C2和δ13C3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3He/4He值一般为n×10-8数量级,表现为壳源特征,且3He/4He值与天然气类型没有明显关系;古生界和中生界天然气的40Ar/36Ar值整体上要略高于新生界(这与形成天然气母质中K丰度有关)。根据以上地球化学参数判定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以有机成因类型为主。

  • 孔庆芬;李剑锋;李民才;吴凯;孙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38-24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天然气组分与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发现,河套盆地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更新统确有生物气存在。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表明,河套盆地第四系更新统中、上段气源岩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干酪根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母质来源表现出高等植物为主,低等水生生物混入的特点,有机质演化处于生化甲烷阶段,非常利于生物气的形成。在建立生物气生成演化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地质条件,提出河套盆地生物气生成的最佳深度范围为685~926 m,位于第四系更新统中段。

  • 杨春;刘全有;米敬奎;周庆华;胡安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44-24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伴生气中δ13CCO2值为+3.65‰~+11.81‰,重于碳酸盐岩受热分解特征值(0±3‰),是国内发现最重的δ13CCO2值。通过对大庆长垣伴生气及松辽盆地其他地区浅层气中二氧化碳及与其共生甲烷碳同位素判别和数值模拟计算认为,造成长垣伴生气中的δ13CCO2值偏重的原因是CO2被细菌还原;CO2被细菌还原为CH4的过程中,在转化相同比例CO2的情况下,高分馏条件比低分馏条件下剩余CO2的δ13C值变重要快;要使剩余CO2的δ13C值表现出现今特征值,单一有机质热降解来源的CO2需要被细菌还原40%,碳酸盐岩热分解的CO2则只需6%;由于来自有机质热降解的二氧化碳对气藏组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大庆长垣伴生气中CO2应主要来自碳酸盐岩热分解。

  • 张莉;胡国艺;谢增业;柳广弟;王小波;向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50-25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川西南部平落坝—邛西地区储层沥青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该区须二段储层中天然气的运移方向,指出:平落坝—邛西构造带储层沥青含氮化合物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说明该构造平面上运移效应主要是对平落坝地区的吡咯类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总体表现出自西向东运移的趋势,而在整个平落坝—邛西构造带,这种控制并不明显;该构造须二段气藏具有原地或近源性,其天然气以大范围内的垂向运移为主。

  • 黄毅;杨俊印;吴拓;王贺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55-26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汽驱是开采稠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辽河油田稠油区块在注蒸汽开采过程中却出现了较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而对于这种硫化氢的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现场调查、跟踪监测及大量油、气、水分析,认为硫的可能来源主要为稠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地层中的硫酸盐矿物及外来的含硫化学试剂。总结了硫化氢的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并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和模拟试验指出辽河油田稠油区块硫化氢的成因主要为含硫化合物的热分解,其次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 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
  • 李凌高,;甘利灯;杜文辉;戴晓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61-26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在苏里格气田有效储层识别和含气性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岩石物理分析建立了弹性参数与储层参数之间的联系,指出了工区内岩性、物性和流体的最敏感弹性参数。通过叠前地震反演获取了各种弹性参数反演结果,并根据岩石物理分析的结论将叠前地震反演结果进行综合解释,从密度和速度比交会图获得了岩性剖面,对识别出的砂岩根据反演的纵波阻抗计算了孔隙度剖面,对孔隙度大于5%的砂岩,利用笔者提出的新方法得到了含水饱和度剖面,在此基础获得了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乘积剖面

  • 刘彦君;国洪伟;马朋善;宋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66-27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数据体中含有能够反映地质情况的丰富地震信息,如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等,用其可以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主要对频率信息的地质解释进行研究,首先在精细频谱分析及分频扫描滤波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频率的信号对不同厚度地层的敏感程度,建立了不同频率的调谐振幅与钻井岩性对应关系,然后以此为质量控制手段,对包含多种频率综合响应的地震数据进行分频处理,提取能够有效反映储层的频率信息,作了岩性预测。利用该法对松辽盆地孤店地区主力油层——泉四段进行分频处理,优选了每一目的层的最佳分频体,作了地震属性岩性分析及岩性反演,取得了较好效果。

  • 田仁飞,曹俊兴,方磊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72-27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Wigner-Ville变换中交叉项对信号时频分析的分辨率有较大的干扰,采用改进了的平滑Wigner-Ville变换处理技术,来分析雷克子波合成记录的时频特征,能够提高时频分析在时间和频率上的分辨率。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对川中某地区井旁雷口坡组的地震道做频谱分析,统计其主要频率分布,然后提取地震分频剖面,研究分频剖面与实测含气层和气测异常层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该区由含气引起的强振幅(能量)主要集中在30~40 Hz频率段,与实测井含气层能够较好地相对应。

  • 管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76-27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机制出发,建立了一种以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利用地震反演技术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其流程包括:①通过不同孔隙度测井曲线的综合比对,再结合地质综合分析,确定研究区地层压力与孔隙度有关;②在满足适用条件的前提下,从多井的测井声波曲线中提取正常变化趋势和地表声波值等参数,绘制平面图来约束预测参数的平面变化;③以测井声波曲线为约束,对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速度体反演,保证速度体空间变化的客观性;④以平衡深度法将速度体转化为所需压力数据体。该方法综合了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对区域特点反映强和地震资料空间连续性好的特点,适用于以不均衡压实作用为增压机制和与孔隙度异常有关的地层压力预测。在我国东部新生代盆地的应用显示,压力预测结果符合率高,误差小,对地层压力展布和结构反映清晰,效果良好。

  • 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探
  • 蒋涛;仵永强汤玉平朱怀平黄欣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80-28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化学烃场随时间演化及地质作用(温度场、应力场、水动力场)的变化而发生空间上的转移,作为现今地球化学烃场的地下聚集体和深部烃类物质场源的油气藏,其演化过程也是深部烃场场源(油气藏)与场内介质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移的过程,这必将带来场内介质(岩层、岩性等)的变化,进而在油气藏分布区域形成地球化学烃场效应。油气藏上方化探异常是地球化学烃场效应最为直接的近地表表现形式之一,影响化探异常的因素是:油气藏属性特征、化探指标属性特征(指标物理化学性质)、输导体系(地层、构造)、近地表介质条件等。油气化探实例说明:滤波数据处理技术、多方法和多指标的组合匹配使用可降低非深部烃源因素对化探异常的影响,提高化探异常反映深部油气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天然气地球化学
  • 索孝东,石东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86-29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8.02.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作为一种直接找油方法,经过了曲折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油气勘探工作者的承认,并在整个油气勘探程序中占据了它应有的地位;二连盆地吉尔噶郎图凹陷的稀油勘探和塔里木盆地大宛齐地区浅层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在浅层油气田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效果。认为K-V指纹法是一项在油气田目标详查阶段可发挥很好作用的实用技术,而井中化探方法是油气化探一个新的、具有实效的应用方法,在储层预测和评价方面可发挥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