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1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2-01-30
  

  • 全选
    |
    论著
  • (俄罗斯) эM加里莫夫,李红光(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1-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碳酸碳(C碳酸盐)和有机碳(C有机)同位素组成的全球变化趋势,特别注意了碳酸盐和有机物的δ13C 变化趋势处于相互对立时的情形。分析了观察到的两种现象:(1)在前寒武纪,C碳酸盐异常富集重同位素,而C有机则富含轻同位素;(2)在晚新生代,C有机贫轻同位素;C碳酸盐则贫重同位素。通过所建生物圈分馏同位素变化和C碳酸盐和C有机比值的相应变化相结合的模型解释了这些现象。研究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具体地球化学作用。认为在整个地史时期,在由地球动力和气候因素决定的全球变化背景下,可以发现,反映地球化学环境存在的演化趋势是:从以还原环境为主向以氧化环境为主。

  • (俄罗斯)BГ库兹涅佐夫,惠大华(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18-2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云石形成作用减弱的原因之一是有利于白云石形成的浅水地台海面积减少和白云石形成转移到沿岸地带。对碳酸盐聚积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1)气候因素;(2)构造因素(岩石圈板块的坳陷速度和位置决定有利气候条件下陆棚的存在);(3)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影响陆棚的深度和面积)等。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并且对碳酸盐聚积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实际上弄不清哪一个主要因素。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由于气候环境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大气圈气体成分等碳酸盐的聚积与白云石的形成也各不相同。

  • (俄罗斯)A A特罗费姆克,董宇晓(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29-3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碳酸盐层的含油气性及其成藏机制。

  • (俄)H K布林, В Д 纳里福金, 史斗(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32-3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多波深部地震剖面法数据和其他方法数据分析了大型油气藏之下结晶地壳应力状态的分布规律,认为该应力有明显的横向分带性和韵律性。指出了大型油气藏与地壳应力状态的关系,认为二者存在有规律的相关性。

  • (俄)B B 彼得罗娃等, 惠大华(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37-4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期处于活动的裂谷构造带,由于动热和水热对含腐殖质凝灰岩和凝灰沉积岩的综合作用,导致富含分散碳质石英-云母黑色页岩的形成,后者在成分和结构上类似于贫半石墨岩。这种演化经历了若干阶段。在裂谷作用下变化了的分散有机质以固态、液态或气态烃形式存在于岩石粒间空隙。

  • Ю А 伊万诺夫, И П 米阿斯尼科娃,李红光(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48-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西伯利亚地台北部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了利用钻井和共深度点地震法获取的该区里菲系含油气性的新资料,讨论了暗色岩浆侵入体对围岩含油气性的影响。根据所掌握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从另一角度否定了西伯利亚地台北部区不适宜于油气生成的观点,指出了该区的含油气远景。

  • 刘刚; 陈新军; 柳保军; 何胡军; 史忠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56-6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层流体受两大流体系统的控制-压实流和重力流。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以便有效地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综合研究区剖面、平面流体势及压力特征并结合其他有关地质资料,找出了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位。FPAS在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曹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62-6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华蓥山大断裂的发展演化分析和对现已钻井的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分析后认为,在川南北部地区存在石炭系储层的分布,并提出石龙峡构造为石炭系储层的有利勘探区块。

  • 韩应钧;丁玉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67-7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磁力异常揭示沿中岗岭―黑楼门存在分隔四川盆地地块和大巴山地块的基底断裂(中岗岭―黑楼门剪切断裂带)。认为该断裂带控制着大巴山南缘早二叠世末孤峰组沉积,并控制着该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大隆组沉积相区分布。指出:识别该断裂带,可明确大巴山南缘地区构造区划并可建立稳定地台边缘隆起和台缘隆起地块的油气成藏模式,对勘探实践有指导意义。

  • 谢晓军;盛湘;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74-7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回剥法”恢复地层古构造,从构造演化方面总结了古城地区的有利成藏条件。

  • 于广瀛;周锋德;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1-2): 77-8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2.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泌阳凹陷双江地区核三段Ⅱ、Ⅲ、Ⅳ砂组的沉积微相,认为该区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间湾、近岸水下辫状河道、远岸水下分流河道、扇间微相、远砂坝、席状砂八种微相类型,以河口坝、分流河道砂、席状砂为主要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