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1卷, 第4-5期 刊出日期:2000-03-30
  

  • 全选
    |
    论著
  • 曾宪斌;张静华;金惠;袁素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1-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资源基础,认为该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潜力较大。立足未来5~10年该盆地天然气开发的战略布置,提出了勘探的战略对策。

  • 王顺玉;戴鸿鸣;王海清;黄清德;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4-1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Ⅱ_1型干酪根,且横向分布稳定,现今均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源岩的油气生成相态明显受株罗系地层沉积厚度的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三叠纪末―株罗纪初,气态烃的大量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中侏罗世末―白垩世;下二叠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

  • 郑建京;吉利明;孟仟祥;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17-2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准噶尔盆地典型低演化阶段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所产烃类气组分碳同位素的分析测试,研究了盆地赋存天然气的类型、热演化程度和赋存的地质条件。认为:盆地腹部陆南凸起以高演化阶段煤型气为主,源岩可能为盆地东部发育的石炭纪煤系;低演化阶段油型气主要赋存在盆地东部油气区;盆地南缘特殊构造地质条件和烃源岩热演化条件是构成不同演化阶段天然气分别聚集或混源聚集的原因。

  • 吴爱军;刘福春;段铁军;袁玉松;吴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22-2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5口井井下油气化探测试结果的归纳分析发现:顶空气轻烃指标在气井、油气显示井中检出率较高,在干井中检出率较低;岩屑酸解吸附烃的参评作用并不突出,只能起辅助作用;异常井段的顶空气轻烷烃比值图显示出该地区的气井有偏干气的特征。

  • 李昌谷;周永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26-2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埕北凹陷南斜坡带东段的基本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确定沙三段―馆陶组(已知)为主要含油体系,明确了该区勘探的方向。

  • Seewald J S;Benitez-Netson B C;Whelan J K(美国);刘全有(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30-4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Monterey页岩、Smackover页岩和Eutaw页岩做了加水热解模拟实验,发现天然气组分的变化大且具系统性,认为这与实验生成物有关的反应变化有关。

  • Ratanasthien B;Kandharosa W;Chompusri S(泰国);吉利明(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45-4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泰国北部煤层和油气源岩中类脂组的研究表明,其显微组分可能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 Andvusevich V E;Engel M E;Zumberge J E等(美国);张殿伟(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49-5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原油中稳定碳同位素在长期地史中的周期性变化,对已知源岩的514个原油中的C15+饱和烃和芳香烃的稳定碳同位素组分做了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地质年龄的减小每种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相对富集13C,在前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侏罗系和早第三系―晚第三系的交界处发生了三次重要的13C富集。利用同位素较小的变化划分出四组明显不同的原油,查明原油与有机相和二次作用过程关系不大。对显生宙生物圈的演化与稳定碳同位素组分的阶段性变化作了对比,表明原油同位素的变化与保存的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有相关。

  • Al-Arouri K;Mckirdy D;Boreham C(澳大利亚);孙庆峰(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57-6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证实二叠系是鲍恩和瑟拉特盆地石油油源的观点,对南塔鲁姆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各层位富有机质岩石和原油样品做了地球化学分析。出于油源对比的目的用有机岩石学、总有机碳分析、Rock-Eval热解和可溶组分分离方法对73个岩芯和岩屑样品进行了筛选,并对所选源岩进行加水干酪根热解,还对13个原油样品的饱和烃、芳烃馏份用气相色谱、色―质谱和同位素质谱进行了分析。在总碳同位素组成和萜烷、甾烷及芳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研究基础上,识别出两个油系,即“Snake Creek-Showgrounds”石油系统和“Blackwater-Precipice”石油系统并对其作了论述。

  • Alzenshtat Z;Feinstein S;Miloslavski I(以色列);赵永臻(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68-7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对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地区鞑靼盆地和彼尔姆两盆地45个石油样品的研究情况:①样品分别取自横贯两盆地的30个油田的不同埋深泥盆纪的吉维持阶和二叠纪的喀山阶之间的不同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②油―油对比表明,尽管储层具有多样性,且地理分布范围广,但从总体上油成因是相同的;③油的主要特性是低姥鲛烷/植烷比,CPI~1,相对较高的C27胆甾烷、低比值的重排甾烷、C29≥C30―藿烷、Ts与Tm藿烷比值低、高含硫量,钡与镍的比值高,表明储集岩可能是富碳酸盐岩的,是一种还原的高盐度的沉积环境;④所有油样的热成熟度显示油生成于主要成油期的早期;⑤所得到的轻质正构烷烃和单环芳香烃的特征表明,绝大多数样品没有明显的降解,因此,油样比重相对较大的原因既不是成熟度也不是降解作用的影响;⑥彼尔姆盆地样品之间的Pr/Ph比值不同,只能认为是沉积环境条件的空间变化所造成;⑦两盆地样品的三环萜烷含量的差别,可能表示其源岩中的特殊海藻的某些变化。对泥盆系多马尼克组样品抽提物证实了该层可能是鞑靼和彼尔姆西盆地的主要油源岩。

  • Alberdi-Genolet M;Tocco R(委内瑞拉);张松林(译)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4-5): 76-8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2000.0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取得环境控制的指纹特征,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马拉开波盆地派里亚山区下白垩统(阿普第阶―阿尔必阶)和上白垩统(森诺曼阶―坎帕尼阶)沉积物中两条烃源岩地层剖面。结果查明,两剖面的痕量金属和硫含量与岩石沉积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