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然气的成因、运聚和成藏三个方面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天然气地质学的新理论。指出:“天然气多阶连续、多源复合”这一观点是对80年代“生气窗”模式的突破;“天然气动态平衡”这一理论为在晚期圈闭中寻找气藏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通过对气聚集带特点的分析,为寻找大中型气田指明了方向。
根据文献[1]建立起的以预测油气藏为目的的地震微观解释法,对某含气构造进行了气藏预测,预测结果与已知钻井结果相吻合,证实了该方法是有效的。
指出:玛北油田的油气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由东向西,天然气产量降低,原油比重变大,极性化合物富集,成熟度变化显著。认为:油―油―气具有良好的亲缘性,这是同源不同期烃类聚集的结果;第一期油气形成于印支期,第二期油气形成于燕山期;油层向尖灭方向敞口,可能会造成天然气大量散失、地层能量衰减、产能下降。
运用岩石力学方法,在室内测定了采自威远背斜震四组钻井岩芯样品的力学参数,计算出了岩石曲率临界值,间接研究了威远背斜震旦系四组顶部构造裂隙的发育分布特征。
应用综合天然气地球化学方法,评价了西堪察加科帕科夫坳陷的生油气潜力,研究了鄂霍茨克海岩层和底层水中的气体。认为:与其它地球化学方法相比综合地球化学方法提供的信息量最大。
介绍了1996年世界天然气的市场产量、贸易量和消费量,分析了这三种量的变化趋势。
描述了圣胡安盆地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和热成因煤层气(Thermogenicgases)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过程以及这两种气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分析了影响这两种煤成气产能的主导因素。
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西丹克)石油公司”签署了合作开发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斯克气田并修建经蒙古通往我国东部日照市的输气管道的协议。论述了修建中俄输气管道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