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限元法模拟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应力场。阐述了重力在地应力场中的作用,认为重力作用下的应力场明显表现为隆起区和低应力值区。分析了塔里木盆油气聚集与地应力场的关系,认为低应力区,即该盆地中部、北部和东部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氩、碳同位素组成是天然气形成演化、成因类型研究和源岩追索的重要手段。在同一含油气盆地,源岩沉积类型,演化温度和演化时间等因素对天然气氩、碳同位素组成都具有控制作用。本文在多年工作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从沉积特点、演化特点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上探讨了碳和氩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及其在天然气形成演化和源岩追索方面综合研究的意义,认为天然气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对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中国东北镜泊湖玄武岩中气体组分的测量,分析了不同温度状态下气体组分之间的关系及气体的含量,对地幔原始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认为:地幔流体中有大量的气体组分,气体组分通过岩浆作用或地下构造作用等运移到地壳中的适当部位可以形成幔源气藏;对原始地幔中气体组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幔源气藏的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天然气性质及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奥陶系顶部侵蚀带气藏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运移和聚集过程。第一次运聚发生在海西运动期,该期末于中央隆起区形成了巨大的以油为主的含油气区;第二次运聚发生在印支―燕山运动期,由于中央隆起融汇入陕北斜坡,加之已聚集的石油被裂解成天然气,于是天然气从中央隆起向东发生再次运移,形成了陕北气区。指出,包括所谓的中央隆起在内的陕北地区都是值得勘探的。
介绍了沉积盆地地温与地层压力理论关系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吐哈盆地和松辽盆地西斜坡温压数据,证明了地温―地压体系理论形式的正确性和各沉积盆地地温―地压体系数学关系参数的不同。
在研究天然气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时发现,C_(29)甾烷成熟度指标20S/20(S+R)、ββ/(ββ+αα)在高、过成熟阶段发生“倒转”,比值远低于其平衡值,也低于成熟度低的样品。结合前人的热模拟实验,讨论了高、过成熟阶段C_(29)甾烷成熟度指标“倒转”的原因及“倒转”特征在判断天然气成藏时期上的利用。
介绍了正在俄罗斯联邦地质系统研究所兴起的地质信息一体化理论及其分析技术。阐明了地质信息一体化分析技术的方法原理。以滨里海凹陷东、北缘地区为实例,示范了地质信息分析技术的应用和效果。认为该项技术可以查明油气聚集带和局部油气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