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几个基本地质问题的提出和认识,分析了中国大中型气田分布的特点,讨论了在中国中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寻找大中型天然气藏的方向。指出:准噶尔盆地的莫索湾隆起和漠区坳陷、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坳陷、柴达木盆地的三湖坳陷、吐哈盆地、四川盆地的川东南断褶带与川西区中新生代坳陷带、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隆起区等是寻找大中型气田的重要靶区。
本文应用古水文地质方法综合分析了雷一储层古岩溶的发育特征,阐述了水化学环境与溶蚀期次对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岩溶水源、古水动力场演化与天然气聚集的关系。
蒸发岩沉积与油气形成之间的重要关系远远超过地质记录中稀少出现的蒸发岩本身的价值。如果通过古地磁研究确定了克拉通盆地位置的话,蒸发岩类型和它的沉积模型对区分盆地特征、大陆架构造框架,和绘制古构造和古气候图将非常有用。 地质剖面中的蒸发岩与某些淋滤白云岩储集层密切相关,但碳酸盐岩中的堵塞作用将妨碍孔隙的发育。蒸发岩通常作为油气的封盖层和油气的构造圈闭。蒸发岩还可作为地表盐类矿物的来源。蒸发岩在高温、高压埋藏成岩过程中有助于胶结作用和碳酸盐白云岩化。 运用蒸发岩形成和沉积模型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含油气盆地的评价工作。目前认为盆地中央形成的蒸发岩是在蒸发作用使水面下降、海盆发生收缩过程中逐渐沉积下来的。在地质历史期间,这一地区的水平面呈快速的升、降交替变化,多期地表暴露使陆架和盆地边缘发生成岩作用,而且干旱气候条件对蒸发作用将会产生强烈的影响。
介绍了测定油气藏形成持续时间和强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指出:油气藏的形成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多因素的综合,烃的生成和运移就受控于这些因素。
实验观察资料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甲烷在地壳高达800℃和>10kbar的温压条件下是稳定的。这样的温压条件相当于地下35~40km的地壳深部条件。甲烷在含石墨的副变质岩中非常稳定。根据形成石英脉所需流体的体积,从一个岩墙系统或一个变质地体中主流区估计的地壳深部甲烷的通量很大,通常为几十到几百Tcf(3~30×10~(11)m~3)。地壳生成的甲烷通过相分离或分离的气相向上浮动、聚集,但是可能会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形成天然气资源聚集所需的甲烷通量很难估计。在高温条件下非石墨化岩石中的地壳甲烷经氧化而消耗。为了钻探和开采地壳成因的甲烷资源,需要用特殊方法从化学方面确定其存在和最终评估其聚集量。
依据西西伯利亚北部秋明油田CΓ—6井的岩芯资料,发现了深部生油气潜势和氢指数变化的新数据。为了解释新数据,研究了深部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成分与结构。指出,深部疏松带具有生油气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