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4-10-10
  

  • 全选
    |
    论著
  • 孙明良;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1-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我国大陆8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中氦同位素的测量数据及有关研究结果,对氦同位素研究在天然气地质学上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综合探讨。

  • 付广; 姜振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6-1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影响盖层形成和发育的地质因素分析认为,盖层的形成和发育是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的。水动力条件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高质量的区域性泥质岩盖层的形成;水动力条件相对活跃的沉积环境一般只能形成较均质-非均质的局部泥质岩盖层,盖层质量也相对较差。处于晚成岩A亚期中期的泥质岩盖层,不仅具有较高的毛细管封闭能力,而且同时还可具有久压实超压封闭能力,是泥质岩盖层封闭油气的最理想时期。在构造活动地区,盖层的保存条件不好,不利于油气聚集。

  • 袁庆峰; 孙庆和;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12-1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下储层水动力学观点论述了层状构造油气藏的压力特征,推导出层状构造油气藏压力特征公式,给出了该类型油气藏的判断方法,并从构造、油气生成史以及隔(盖)层封闭性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层状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 雷怀彦;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20-23.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油气勘探难度的日益增大,泥岩油气藏,特别是裂缝性泥岩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地质、钻井资料和地震信息以及测井信息进行泥岩油气藏综合评价就成为油气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系统论述了地质、钻井、地震、测井各单项评价技术的难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强调了将这几个单项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的优势。

  • 张树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24-2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分形几何的基本概念、物探中的分形现象和分形几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指出分形理论在目前还不很成熟,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肯定了分形在油气勘探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刘东海;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28-3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略地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发展概况以及该网络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预言: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和其它学科的发展,其应用将更加覆盖油气勘探的各个领域,前景非常广阔。

  • 张子枢;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32-36.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中坝煤型气气藏的成藏条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源岩的地化特征、煤型气气藏中凝析油的特征和天然气的特征。

  • 盛国英; 肖贤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37-38.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成烃是地质历史中煤和含煤地层在成煤作用和煤化作用中产出的气态烃和液态烃。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研究不同成煤期煤及煤系地层岩石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煤成气的产出条件,对煤成气勘探方针的制定和对煤成资源量的正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85-102-02-08-04专题组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4, 5(5): 39-42.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4.0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演化过程中显微煤岩组分的变化特征1.1 人工热模拟条件下显微煤岩组分的变化特征 不同煤种以及同一煤种不同显微组分在热模拟过程中,其变化的先后和变化程度都不一样,就煤种而言,淮南的气煤(HN1)与新疆的长焰煤(TS3)相比,其煤岩组分对热压模拟的敏感性是前者强于后者,变化亦然;而在同种煤中不同显微组分中,壳质组分对热模拟温度的敏感程度及热变的剧烈程度最高,其次是镜质组分,而惰性组分基本上无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