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2-10
  

  • 全选
    |
    论著
  • 罗志立; 姚军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1-10.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中国东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火山岩作用、地史发展、地热场及深部地壳结构等方面资料综合分析,提出松辽盆地为火山岩穹窿塌陷盆地新的成因模式。从地质背景上论述了松辽盆地有形成非烃气藏的地质构造条件。从宏观上进一步讨论了松辽与华北盆地的差异性。推论了中国东西向油气富集“黄金带”的远景。

  • 窦立荣;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11-1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降解气是已形成的油气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形成的天然气,组分偏干、碳同位素偏重、并且出现同位素倒转现象,这类天然气一般与稠油伴生,并有成因联系。生物降解气藏一般成群成带分布,形成生物降解气富集(区)带。本文最后解剖了孤岛生物降解气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刘文汇; 徐永昌;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18-24.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天然气独特的物理、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不同成因来源天然气混合的机理和条件。将天然气混合划分为有机来源与无机来源的混合、有机质不同母质形成天然气的混合和不同成熟阶段有机成因气的混合等三大类型。通过具体实例解剖研究了天然气混合的判识,初步建立了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混合模式。

  • C.A.Hill; 朱起煌;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25-3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穴石膏和自然硫的硫同位素组成以及粘土矿物埃洛石的低pH值特征,均表明美国南方瓜达卢普山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溶洞和有关的一系列洞穴具有不同于普通岩溶的硫酸溶蚀成因。硫酸的产生与相邻的特拉华盆地的油气及蒸发盐层位有关。这种硫酸溶蚀的岩溶模式,对世界各地含蒸发盐的碳酸盐岩层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林锡祥; 华保钦; 旷理雄;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32-39.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油型气和煤型气的一维数值模拟。在模拟系统中提出3欠压实层段埋藏史的恢复方法;改进了Lerche(1984)热史模型,得出古地温梯度与今地温梯度关系式。

  • Robert Desbrandes; Zaki Basslounl; 刘宗环;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40-47.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普遍认为气层是亲水的。就大多数浅部气层而论,这也许是正确的,因为在大多数浅部气层中,天然气的运移部分地取代了多孔渗透性圈闭中的水。天然气一般不含有可能改变颗粒表面对水的亲合力的杂质。在深部储层,油也许首先被圈闭起来,然后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转化成了气。在这种情况下,沥青(偶尔还有硫)的沉淀物可能会包在带非亲水膜的颗粒上,于是水滴在孔隙内便呈游离态,水甚至在饱和度较低的条件下也能流动。为了确定亲油和亲水填砂模型内油气或水气界面的压力剖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工作。压力剖面测定结果可用于确定自由油面或自由水面、液体毛细上升或下降幅度及流体密度。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即使采用高孔隙、高渗透的填砂模型,气水界面的压力分布情况也能表明岩石的润湿性,所以岩石的润湿性可以定量确定。在油气界面(GOC),不管润湿性和残余水饱和度如何,所有砂岩都具有亲油特征。本文给出了气水过渡带压力剖面的一个现场实例,并根据润湿性对其进行解释。

  • 刘文彬;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48-51.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石圈中形成的石油、天然气在一系列地质因素及外力作用下,往往产生运移、重新富集或逸散,为了形成可供开采的油气藏,在储集层之上必须具备能够阻止油气扩散或渗滤的盖层,而盖层封盖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藏的保存及规模,为此,加强盖层研究对预测含油气远景,寻找和扩大油气资源都显得十分重要。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以往没有对油气盖层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本文从分析地质(沉积)环境出发,通过岩样测试和计算,对盆地上三叠统泥质岩盖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其是否可作为天然气的封盖层。一、上三叠统区域性盖层地质条件 。

  • В.В.Колдий; 翁文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1): 52-55. https://doi.org/10.11764/j.issn.1672-1926.1992.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在油气田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运移、聚集和保存等方面。持油气成因于沉积—运移观点的人认为,石油的组分溶解在承压的地层水中是初次运移的客观因素,初次运移主要是在中变质阶段,从泥岩中挤出的孔隙水使石油溶解和向外运移并形成工业性油聚集。资料表明,随孔隙水排出的有机碳约为几百毫克/升。B.X.西蒙年科指出,温度为80℃时,孔隙水中有机碳的含量为143.5~172.3mg/l,150℃时,上升到283.2~492.0mg/l。但这些论述与石油向外运移并无直接联系,因为他并未指出,孔隙水中的有机碳与烃类有关。大量的有机碳均存在于各种易溶解的有机物(酸、碳水化合物、醇等)中,基奥西夫和霍莫夫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同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