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地球科学 ›› 2001, Vol. 12 ›› Issue (6): 12–17.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1.06.12

• 论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含油气系统研究及方法思路

朱红涛;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 出版日期:2001-12-20 发布日期:2001-12-20

  • Online:2001-12-20 Published:2001-12-20

摘要:

“含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Dow在1972年首先提出,后来经Perrodon,Demaison,Meissner,Ulmiskek及Magoon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案,并进行了客观评价。提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并指出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分类命名, 研究思路, 局限性

1 Magoon L B, Dow W G, et al. 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 1994,
2 L B 马贡, W G 道主编.张刚等译.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3 胡朝元等· 成油系统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及其应用.石油学报, 1996, 17 (1 ) : 10-15.
4 殷德智· 国内外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世界石油工业, 1997, 4(6) : 11-15 .
5 费琪等· 成油体系分析与模拟.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 9 7.
6 徐怀民等·用系统论研究含油气系统.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24 (4) : 1-3.
7 吴元燕等·利用含油气系统认识油气分布.石油学报, 1995, 16 ( 4) : 17 -22 .
8 吴冲龙· 含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地质科技情报, 1997, 16 ( 2) : 43 -49 .
9 Magoon·L B. The Petroleum  system -status of research and methods.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2.
10 Coustau H. Formation water and Hydrodynamic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1997, 7 : 213~241.
11 Hunt J M.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ue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compartments. AAPG Bulletin, 1990,74(1) : 1~12.
12 李报华.裂谷盆地古潜山油藏与含油气系统.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10-15.

[1] 何家雄,张伟,卢振权,李晓唐.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及油气有利勘探方向[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6): 943-959.
[2] 龚晓峰,何家雄,莫涛,陈胜红,张景茹,张伟,李晓唐.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陆油区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模式[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12): 2292-2303.
[3] 袁圣强,;吴时国,;马玉波,;付彦辉 . 南大西洋深水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系统[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2): 216-221.
[4] 成永生;陈松岭;王海;藏锋;刘娟 . 渤海湾盆地乐亭凹陷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6): 854-858.
[5] 达江;宋岩;洪峰;赵孟军;傅国友;方世虎;.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4): 452-455.
[6] 姚亚明;周继军;何明喜;付代国;陈建军;. 对焉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4): 463-467.
[7] 贾成业;夏斌;王核;张胜利;.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3): 397-401.
[8] 江文荣;刘全稳;蔡东升;. 非洲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建议[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97-402.
[9] 吕宝凤,夏斌 . 关于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的几点思考[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2): 175-177.
[10] 吕锡敏;皮学军;任战利;刘全新;蔡振忠;丁兆海;. 库车前陆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地质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15(3): 214-217.
[11] 姚建军;郑浚茂;宁宁;陈孟晋;丁国生;.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构造带震旦系含油气系统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13(5-6): 74-79.
[12] 邵荣;叶加仁;陈章玉;. 流体包裹体在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概述[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6): 11-1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唐友军;朱翠山;别必文;徐佑德. 断代生物标志化合物原理与应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2): 275 -277 .
[2] 樊 燕;刘道平;谢应明;钟栋梁;肖 杨.. 用CO2置换水合物沉积层中CH4可行性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2): 317 -320 .
[3] 王宗礼,罗强,赵锋,苏蔷,杨青,. 南华北地区鹿邑凹陷石炭―二叠系有利成藏条件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2): 194 -199 .
[4] 宋岩,夏新宇.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和勘探现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12(1-2): 3 -10 .
[5] 何家雄;夏斌;王志欣;刘宝明;孙东山;. 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不同成因CO2运聚规律与有利富集区预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5): 622 -631 .
[6] 郭晓龙;欧阳永林;耿晶;许晶;.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地震转换波解释[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5): 650 -653 .
[7] 张道伟, 张顺存, 史基安. 红柳泉—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13)Ⅰ和Ⅱ砂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1): 26 -32 .
[8] 夏明军, 邓瑞健, 姜贻伟, 毕建霞, 靳秀菊. 普光气田鲕滩储层关键溶蚀期次的确立——兼议H2S与石膏的关系[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1): 68 -77 .
[9] 倪小明, 苏现波, 李广生. 樊庄地区3#和15#煤层合层排采的可行性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1): 144 -149 .
[10] 周锋德, 姚光庆, 唐仲华. 煤基质收缩和膨胀对甲烷开采和二氧化碳存储的影响[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1): 150 -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