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页岩气具有埋藏深、渗透率低、微裂缝大量发育、多尺度流动机理复杂的特点,开发过程中渗流阻力大、开采难,因此长水平井配合储层压裂改造是改善页岩气藏开发效果的主要方式,经压裂改造后的人工改造区(SRV)中发育有不同尺度的裂缝,主要包括人工压裂缝、人工诱导缝以及天然裂缝,这些裂缝对页岩的渗透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压裂改造过程中,往往需要向储层中注入大量的压裂液来达到改善储层流动性的目的。页岩储层压裂液反排率介于10%~30%之间
[4,5],滞留在储层中的压裂液主要成分是水,而且页岩储层的初始含水饱和度较低,因此压裂液的滞留和吸收会改变页岩储层的含水饱和度,从而影响页岩气在地层的流动
[6,7],导致页岩气的开发实质上是一个气水两相共同流动的过程。国内外学者
[8,9]对页岩储层水的伤害机理已做了一些研究,水对油气储层的伤害作用主要与黏土矿物膨胀、黏土矿物分布、颗粒的运移以及岩石的蠕变有关。黏土膨胀和颗粒运移是造成孔隙度和渗透率损伤的主要原因,黏土膨胀导致颗粒在水的作用下运移堵塞孔喉,进而形成伤害
[10]。此外,长时间的压力作用会导致页岩岩石发生蠕变,引起储层物性下降,这在总的伤害中占20%
[11,12]。但对于微裂缝条件下水对页岩渗流能力的影响并未有明确进展,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