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地震解释层位标定
3 地震模型正演分析
表1 铝土岩层段附近岩性阻抗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lithological impedance near the bauxite formation section |
序号 | 岩性 | 纵波速度 /(m/s) | 密度 /(g/cm3) | 阻抗 /[(m/s)·(g/cm3)] |
---|---|---|---|---|
1 | 碳酸盐岩 | 6 600 | 2.88 | 19 088 |
2 | 铝土岩 | 5 464 | 2.82 | 15 408 |
3 | 泥质铝土岩 | 4 400 | 2.51 | 11 044 |
4 | 铝土质泥岩 | 3 875 | 2.35 | 9 106 |
5 | 泥岩 | 3 200 | 2.20 | 7 040 |
6 | 煤 | 2 580 | 1.75 | 4 515 |
3.1 铝土岩厚度对地震波双程旅行时T0的影响
3.2 铝土岩厚度对Tp反射振幅的影响
3.3 煤层厚度对Tp反射振幅的影响
4 铝土岩甜点地震预测关键技术
4.1 微古地貌恢复技术
4.2 去铝土岩之上强煤层干涉技术
4.3 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
5 铝土岩分布特征
6 有利区评价
7 结论
(1)石千峰组底—太原组底厚度与太原组厚度相关性好,可用于预测宏观古地貌。在宏观古地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趋势面法”对微古地貌进行恢复,在各自单元内进一步划分出主沟槽、次沟槽、潜坑及浅洼等“负向地貌”单元,细化了微观古地貌形态。“两步法”是预测前石炭纪古地貌的有效方法。
(2)太原组顶部煤层厚度变化对Tp反射强度的影响是铝土岩的3倍,可见煤层对铝土岩反射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压制煤层强反射干扰的前提下,采用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获得的纵波阻抗体就能很好地预测铝土岩空间展布,不需要开展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