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在新生代晚期形成的陆内前陆盆地,面积约为2.8×10
4 km
2。经历了中—新生代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变形,形成了现今“五带三凹”构造格局
[2,28],即北部单斜带、克拉苏构造带、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秋里塔格构造带、塔北隆起带和乌什凹陷、拜城凹陷、阳霞凹陷[
图1(a)]。克拉苏构造带是位于库车坳陷北缘,南天山山前的第二排构造带,总体呈北东东—东西向展布,受控于南天山隆升及差异性挤压构造作用,发育多条大致平行、北倾的北东东—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以及断层相关褶皱[
图1(b)]。研究区由新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物组成,新生代地层和中生代地层以碎屑沉积为特征,包括泥岩、砂岩、煤层、膏盐岩和砾岩。新生代地层和中生代地层不整合地沉积在由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基底之上。克拉苏构造带大多数地层暴露地表,其中膏盐岩层是克拉苏构造带新生代最主要的构造单元,控制着克拉苏构造带的变形。克拉苏构造带西段含膏盐层系主要为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E
1-2 km),为一套塑性地层,厚度一般介于60~2 000 m之间,厚度最大可超过4 000 m。研究区地震剖面中盐层的大幅度透镜状增厚以及减薄至盐层上下地层接触等现象说明此地区膏盐岩层塑性流动明显。根据构造特征差异自西向东克拉苏构造带分为5段:阿瓦特段、博孜段、大北段、克深段和克拉段
[26],东西长约为220 km,南北宽约为30 km,面积约为3 500 km
2,构造特征同整个库车坳陷一致,具有“上下分层、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盐岩滑脱层对于盐上覆层和盐下基底的差异性调节作用使得克拉苏构造带深浅部脱耦作用显著。南北方向上以博孜—克拉断裂和克深断裂为界分为3个构造带(由北至南依次为博孜—克拉断裂带、克深断裂带和拜城断裂带)。南天山的差异隆升推覆作用、先存构造、盐层分布等因素导致克拉苏构造带东西走向上构造样式类型存在显著差异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