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氦气资源分布
1.1 氦气赋存状态
1.2 全球氦气资源分布
表1 全球氦气资源量情况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global helium gas resources |
国家 | USGS(2022) | 本文 | ||
---|---|---|---|---|
氦气资源量 /(108 m3) | 资源占比 /% | 氦气资源量 /(108 m3) | 资源占比 /% | |
合计 | 484 | 100 | 790 | 100 |
美国 | 171 | 35.3 | 171 | 21.6 |
卡塔尔 | 101 | 20.9 | 101 | 12.8 |
阿尔及利亚 | 82 | 16.9 | 82 | 10.4 |
俄罗斯 | 68 | 14.0 | 205 | 25.9 |
加拿大 | 20 | 4.1 | 20 | 2.5 |
澳大利亚 | 18 | 3.7 | 18 | 2.3 |
中国 | 11 | 2.3 | 78.5 | 9.9 |
波兰 | 3 | 0.6 | 3 | 0.4 |
伊朗 | 50 | 6.3 | ||
坦桑尼亚 | 39 | 4.9 | ||
南非 | 9.2 | 1.2 | ||
哈萨克斯坦 | 2 | 0.3 | ||
其他 | 10 | 2.1 | 10 | 1.3 |
1.3 中国氦气资源分布
2 氦气的形成机理与来源
2.1 氦气来源
表2 各类岩石中U和Th含量Table 2 U and Th contents in various types of rocks |
岩石 | 铀/10-6 | 钍/10-6 |
---|---|---|
超镁铁岩 | 0.014 | <0.05 |
玄武岩 | 0.4 | 1.3 |
大洋拉斑玄武岩 | 0.1 | 0.18 |
高原玄武岩 | 0.53 | 1.96 |
中性岩 | 1.8 | 7 |
花岗岩 | 4 | 18 |
杂砂岩 | 2.1 | 6.7 |
页岩 | 3.2 | 13.1 |
碳酸盐岩 | 2.2 | 1.7 |
2.2 氦气成因判识
2.3 中国含油气盆地氦气地球化学特征
3 中国富氦气藏成藏特征
表3 富(含)氦气田分类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helium rich or helium containing fields |
富(含)氦气田分类 | 部分典型富氦或含氦气田(藏) | |
---|---|---|
常规气田 | 碳酸盐岩气田 | 美国潘汉德—胡果顿(美国)、和田河、威远、黄龙、罗斯2、鸟山、古城6 |
碎屑岩气田 | 阿克莫木、阿尔及利亚哈西鲁迈勒(阿尔及利亚) | |
基岩或变质岩气田 | 尖北、东坪 | |
火山岩气田 | 徐深、长深、克拉美丽 | |
非常规气田 | 致密砂岩气田 | 庆阳、正宁、东胜、苏里格、宜川、青石卯、天府 |
页岩气田 | 威远筇竹寺组W201-H3井、宜昌水井沱组宜页1井、长宁、太阳、泸州(五峰—龙马溪组) | |
煤层气田 | 郑庄—樊庄 | |
非烃气田 | CO2气田 | 黄桥、古龙2井 |
N2气田 | 溪桥 | |
水溶气田(藏) | 渭河盆地水溶气 |
3.1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
3.2 柴达木盆地东坪、尖北气田
3.3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
3.4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
3.5 苏北盆地黄桥气田
3.6 渭河盆地水溶气
4 中国氦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4.1 氦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
4.1.1 充足的氦源岩
表4 典型富氦气田(藏)氦源特征Table 4 Characterization of helium source rocks in typical helium-rich gas fields |
气田(藏)名称 | 层位 | 氦含量/% | 氦源条件 | 氦源类型 | 源岩时代 | 气藏深度/m | 展布规模 |
---|---|---|---|---|---|---|---|
潘汉德—胡果顿 | 二叠系狼营组碳酸盐岩 | 0.49 | 前寒武纪—中元古代花岗岩 | 花岗岩 | 前寒武纪—中元古代 | 750~900 | 非常大 |
哈西鲁迈勒 | 三叠系下部哈西努迈勒砂岩 | 0.19 | 太古界—新元古界花岗岩及变质岩 | 花岗岩及变质岩 | 太古代—新元古代 | 1 500~2 000 | 较大 |
东西伯利亚盆地恰扬达等 | 里菲系、文德系 | 0.15~0.6 | 元古代花岗岩 | 花岗岩 | 元古代 | 1 400~1 800 | 非常大 |
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 | 震旦系碳酸盐岩 | 0.2 | 前震旦纪基底花岗岩 | 花岗岩 | 前震旦纪 | 2 200~2 500 | 小 |
塔里木和田河 | 奥陶系碳酸盐岩 | 0.31 | 新元古代花岗岩 | 花岗岩 | 新元古代 | 1 546~2 272 | 较大 |
塔里木阿克 | 石炭系砂岩 | 0.13 | 古元古代花岗岩 | 花岗岩 | 古元古代 | 900~1 130 | 小 |
鄂尔多斯庆阳 | 二叠系致密砂岩 | 0.108 | 太古代花岗岩片麻岩 | 花岗岩片麻岩 | 太古代 | 4 100~4 390 | 较大 |
鄂尔多斯黄龙 | 奥陶系白云岩 | 0.15 | 太古代花岗岩片麻岩 | 花岗岩片麻岩 | 太古代 | 2 167 | 小 |
鄂尔多斯东胜 | 二叠系致密砂岩 | 0.12 | 太古代花岗岩片麻岩 | 花岗岩片麻岩 | 太古代 | 3 250 | 较大 |
柴达木盆地尖北 | 基岩、古近系—新近系 | 0.11 | 元古代和古生代花岗岩和变质岩基底 | 花岗岩或片麻岩 | 元古代和古生代 | 4 637~ 4 647[14] | 小 |
柴达木盆地东坪 | 基岩、古近系—新近系 | 0.197 5 | 元古代和古生代花岗岩和变质岩基底 | 花岗岩或片麻岩 | 元古代和古生代 | 869~4 645 | 小 |
威远筇竹寺组页岩气 | 寒武系页岩 | 0.132 | 前震旦纪基底花岗岩、筇竹寺组页岩 | 花岗岩或页岩 | 前震旦纪、寒武纪 | 1 700~2 450 | 小 |
苏北盆地黄桥 | 新近系下盐城组中段砂岩 | 0.2~1.34 | 前震旦纪基底花岗岩、幔源 | 花岗岩、幔源 | 前震旦纪 | 371~378 1 800~2 300 | 较小 |
渭河盆地水溶气 | 上新统蓝田—灞河组和中新统高陵群砂岩 | 0.19~9.23 | 太古宇、元古宇花岗岩片麻岩 | 花岗岩、片麻岩 | 太古代、元古代 | 大 |
表5 中国主要富氦气藏的3类主力有效氦源岩Table 5 Three main types of effective helium source rocks in major helium-rich reservoirs in China |
氦源岩类型 | 时代 | 分布地区 | U、Th含量/10-6 | 已发现气藏或代表井 |
---|---|---|---|---|
古老富U、Th花岗岩基底 | 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 新元古代花岗岩基底 | 塔里木中央古隆起、塔北古隆起、鄂尔多斯基底四川盆地威远地区 | U:2.9~9.0 Th:70.7~102 | 和田河、阿克、东胜、庆阳、威远 |
富U、Th 黑色页岩 | 早寒武世 早志留世 三叠纪 | 四川、塔里木 四川 鄂尔多斯 | U:10~120 Th:3.8~25.9 | 轮探1井 威201井 |
铝土岩 | 二叠纪 | 鄂尔多斯陇东地区 | U:7.8~22.3 Th:35.4~136 | 宁古-14井 宁古-13井 |
4.1.2 适当的圈闭条件
4.1.3 良好的封盖条件
表6 主要富氦气田(藏)盖层厚度Table 6 Thickness of cover in major helium-rich reservoirs |
富氦气田(藏)名称 | 盖层 | 盖层厚度/m |
---|---|---|
美国潘汉德—胡果顿 | 中二叠统蒸发岩 | 1 500 |
阿尔及利亚哈西鲁迈勒 | 三叠系蒸发岩 | 350 |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恰扬达等 | 文德系盐岩 | 400 |
威远 | 寒武系页岩 | 400 |
和田河 | 石炭系泥岩 | 400 |
庆阳 | 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岩层 | 390 |
黄龙 | 100 | |
东胜 | 400 | |
东坪 | 古近系—新近系泥岩 | 200 |
尖北 | 100 | |
黄桥 | 新近系泥质岩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