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场地区基底断裂近直立状,位于前震旦系裂谷内构造坡折处,向下切穿基底,向上主要消失于中二叠统中下部,部分消失于奥陶系—志留系[
图2(a),
图2(b)]。研究区灯影组底界地震双程旅行时在2.5 s左右,通过前震旦系3 s等时地震切片可见(
图3),NE向和NWW向裂谷产状特征清晰。基底断裂的走滑活动通常在盖层内引起各种伴生构造(Associated Structure)
[25-26],控制盖层变形的称为“盖层断裂”
[27],美国伊利诺斯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我国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均发育此类基底断裂及与之相关的盖层断裂
[27-28]。研究区基底断裂中上部多呈现正花状走滑特征[图
2(a)—
2(d)],控制了断裂区褶皱变形,研究区NE向基底断裂活动性较强[图
2(a)—
2(d)],在主干基底断裂顶部伴生发育薄皮样式脊状微幅构造,控制此构造的二叠系层间断裂为基底断裂的盖层断裂,滑脱于栖霞组底部泥灰岩—梁山组泥页岩塑性层中,荷包场地区茅口组已部署井位围绕此组NE向盖层断裂展开。在沿灯影组底界、寒武系底界、奥陶系五峰组底界、二叠系底界、茅口组顶界、飞仙关组底界地震相干切片(
图4)上可见,基底断裂主要为NE和NWW方向,相干切片上基底断裂位于前震旦系裂谷地层坡折处[
图2(a),
图2(b)]。各层系相干切片对比,低相干值表征的同一条基底断裂平面位移量小,表明剖面基底断裂呈直立特征。地震剖面基底断裂花状特征明显的寒武系—志留系层段,在相应的相干切片上雁列状断裂较多[
图4(b),
图4(c)];基底断裂的二叠系盖层伴生构造,在相应的相干切片上雁列状断裂相对减少[
图4(d),
图4(e)]。飞仙关组底界附近为盖层断裂应力向上释放区,其相干切片上[
图4(f)]规模较小、断裂数量比下伏地层增多。与NE向基底断裂相比,NWW向基底断裂亦具有走滑特征,但花状规模较小,其顶部无牵引伴生的薄皮滑脱二叠系层间断裂[
图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