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湖凹陷综合地层及区域地震层序剖面分析表明,P
1 j/C、P
2 x/P
1 f和J
1 b/T
3 b 3个界面上下地层在广大斜坡区或盆内隆起区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了3次主要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
图1(b),
图2] ;此外,P
3 w/P
2 w与T
1 b/P
2 w—P
1 j上下地层也广泛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它们在空间上对接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复合不整合面
[20-21](composite unconformity)[
图2(c)]。中晚二叠世之交(P
3 w/P
2 w)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之交(T
1 b/P
3 w)的构造活动对这个复合界面的形成可能都有贡献,但以前者为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无论是在研究区还是盆内其他区域,T
1 b与P
3 w之间均以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为主(
图2,
图3);②T
1 b与P
3 w未受后期剥蚀影响的地层超覆区,具有相似的平面展布形态
[3];③T
1 b和P
3 w的垂向沉积序列极其相似,而与P
3 w之前的沉积差异较大(
图1)。这些特征表明,P
3 w/P
2 w期构造活动奠定了整体的构造古地理格局,P
3 w与T
1 b应属于同一构造旋回早期沉积产物
[22],因此二者在地层展布形态和垂向沉积序列方面具有明显相似性。综上所述,以P
1 j/C、P
2 x/P
1 f、P
3 w/P
2 w+T
1 b/P
2 w—P
1 j和J
1 b/T
3 b 4个区域不整合面为界,可将二叠系—三叠系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构造层序)[
图1(b),
图2],即下二叠统二级层序(SSQ1)、中二叠统二级层序(SSQ2)和上二叠统—三叠系二级层序(SSQ3)。下二叠统二级层序(SSQ1),包括下二叠统佳木禾组(P
1 j)和风城组(P
1 f),剖面上以楔形充填为主,反映前陆盆地早期沉积序列;中二叠统二级层序(SSQ2),包括中二叠统夏子街组(P
2 x)和下乌尔禾组(P
2 w),剖面上以楔形—透镜型(碟型)充填为主,相当于海西晚期地层,反映前陆盆地鼎盛期—萎缩期沉积序列;上二叠统—三叠系二级层序(SSQ3),包括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P
3 w)和三叠系百口泉组(T
1 b)、克拉玛依组(T
2 k)和白碱滩组(T
3 b),剖面上以透镜型—席状充填为主,相当于印支早期地层,反映盆地转换后的大型坳陷期沉积序列[
图2(a),
图2(b)]。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转换期发育P
3 w和T
1 b 2套地层,构成了SSQ3二级层序底部的低位域沉积[
图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