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地形地貌条件和地下构造、断裂、优质储层分布等因素限制
[1-2],多采用一次井网部署,后期调整余地较小。因此,在开发方案设计、平台式井位部署时,如何确定合理井间距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3-5]。目前,优化井间距主要采用微地震监测法
[5-7]、示踪剂分析法
[8-10]、数值模拟法
[11-12]、动态分析法
[13-16]及类比法等技术手段,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微地震监测事件点主要反映压裂改造过程中井间储层岩石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不能准确表征通过人工改造后井间的连通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法和解析模型法评价井间连通性时,计算模型的部分参数(如人工裂缝半长、裂缝高度、裂缝渗透率)不易直接获取,且模型参数存在多解性,井间连通性评价结果可靠性不高;采用类比法确定井间距时,由于各个页岩气田埋深、地应力大小、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地层可压性及压裂工艺等因素存在差异性,直接借用其他页岩气田的井距往往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误差。因此,采用井间干扰测试
[17-27]仍是评价井间连通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井间干扰测试和分析,需要掌握平台井组井间干扰敏感性因素。因此,笔者结合页岩储层低孔低渗、人工改造缝网传导率高等特点,分析了储层物性、压裂改造参数、生产制度等敏感性因素对气井干扰测试的影响,提出了干扰试井测试应考虑的相关技术要求,形成了考虑井间干扰特征的水平井组合理井距分析方法,明确了井距优化的基本原则,研究结果可为井间干扰试井设计及井距优化提供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