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oggi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oil-bearing property of Jimsar shale oil: Case study of Sag in Junggar Basin

  • Ya-hui LIU ,
  • Cai-zhi WANG ,
  • Zhong-hua LIU ,
  • Hao WANG ,
  • Ying-ming LIU
Expand
  •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Beijing 100083,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9-01

  Revised date: 2021-02-08

  Online published: 2021-07-22

Supported by

The 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CNPC(2019E-26)

Highlights

Jimsar Sag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Junggar Basin, Xinjiang, which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area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 China. The Lucaogou Formation of the sag has two sets of shale oil “sweet pot”(upper and lower). The lithology and pore 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 are complex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poor. So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oil-bearing property of the reservoir by logging method. In order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oil-bearing property of the reservoir and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fluid propert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d the satur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closed coring and the constrai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oil carbon content, and improved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T 2 cutoff value of NMR logging for calculating oil saturation, the oil saturation and the Reservoir Producibility Index(RPI) are calcul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il saturation and the RPI and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he oil-bearing property are analyz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for accurately evaluating the oil-bearing property of mixed rock shale oil.

Cite this article

Ya-hui LIU , Cai-zhi WANG , Zhong-hua LIU , Hao WANG , Ying-ming LIU . A loggi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oil-bearing property of Jimsar shale oil: Case study of Sag in Junggar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21 , 32(7) : 1084 -1092 .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1.02.007

0 引言

吉木萨尔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致密油资源。芦草沟组是吉木萨尔凹陷最主要的烃源岩产出地层,为一套陆相咸化湖盆的三角洲前缘—深湖相沉积,发育上、下2套“甜点”段,具有源储一体、薄层叠置、厚度较大、整体含油及连续分布的典型特征1-3
芦草沟组储层岩性复杂、矿物成分多样且多为过渡性岩类,主要发育砂屑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云屑粉砂岩、岩屑长石粉砂岩及泥岩等。矿物成分成熟度较低,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主,含少量黏土矿物4-5。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阶段,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主要以Ⅱ型为主36。储层孔渗较低,相关性差,以微米—纳米孔为主,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7-8
前人在芦草沟组烃源岩特性、岩性、物性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3-16,但多集中于实验分析与测井岩性识别,在利用测井资料评价储层含油性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含油饱和度是评价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匡立春等17提出了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含油饱和度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以岩心分析含油饱和度为刻度依据,确定合适的 T 2截止值,大于该截止值的孔隙组分为含油孔隙组分,小于该截止值的孔隙组分为包含束缚水的孔隙组分17。PAUL等18提出一种利用储层可采性指数( R P I)评价页岩油含油性的方法,定义为可采油中碳含量的平方与总有机碳含量的比值。该方法认为,由于地层中的总有机碳含量不仅包括油气,还包括干酪根和沥青,而干酪根和沥青吸附烃类后会膨胀并堵塞孔隙喉道,不利于页岩油的储存与运输,所以在评价页岩油储层时需充分考虑干酪根和沥青的消极影响18-19
目前,研究区主要基于 T 2截止值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含油饱和度,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 T 2截止值。由于岩心从井下搬运到实验室的过程中原油组分可能会发生散失,严格意义上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可能会偏小,由此确定的 T 2截止值可能偏大,如何确定 T 2截止值的选择是否合适,前人并未给出解决方案。此外,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资源主要赋存于陆相地层,适用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 R P I在该研究区的适用性、含油饱和度与 R P I的关系并未有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先依据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和总有机碳含量与油的碳含量之间的约束关系,改进了确定用于计算含油饱和度的核磁共振测井 T 2截止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核磁测井资料计算含油饱和度及储层可采性指数,分析了含油饱和度、储层可采性指数的关系及储层含油性评价效果,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1 含油饱和度评价方法

通常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油饱和度,然而芦草沟组储层岩性复杂多样,且纵向变化快、多为过渡性岩类,孔喉结构复杂,物性较差,岩石电学性质复杂,阿尔奇公式中所需的 a b m n等参数难以确定,导致该方法在研究区适用性很差。
核磁共振测井在复杂储层评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评价研究区的含油饱和度。核磁共振测井测量的是地层中氢原子的弛豫信号,能够提供与地层岩性无关的孔隙和流体信息。通过对核磁共振谱信号的分析,在 T 2截止值选定合适的情况下, 大于该截止值的孔隙组分为含油孔隙组分,小于该截止值的孔隙组分为包含束缚水的孔隙组分,由此提供准确的含油体积,从而得到含油饱和度的计算结果17。计算含油饱和度的公式如下:
S O = T 2 c u t o f f T 2 m a x S T d t T 2 m i n T 2 m a x S T d t × 100
式(1)中: T 2 c u t o f f T 2 m a x T 2 m i n分别为 T 2截止值,最大、最小横向弛豫时间, m s S T为横向弛豫时间相关的孔隙度分布函数。
T 2截止值的选取对于含油饱和度评价的准确度而言至关重要,国外在砂岩地层一般采用固定的 T 2截止值33 ms。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的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在准噶尔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位 T 2截止值的选取并不一样,但普遍小于33 ms17,所以初步选择5 ms、10 ms、20 ms、30 ms作为 T 2截止值分别计算含油饱和度。
由于 T 2谱分布与岩石孔隙的大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岩性、孔隙流体性质、润湿性以及地层水矿化度等紧密相关,所以不同井 T 2谱油峰的位置可能存在差异20-21 T 2截止值也不一定相同。对于低渗透或致密储层,(轻质)油的存在会导致核磁共振 T 2谱分布变宽17,所以某些井也难以将束缚流体与可动流体在 T 2谱上分开,使得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含油饱和度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
选择研究区内相关性相对较好的3口井,将计算的含油饱和度与密闭取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文中以X1井为例,如图1所示,为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含油饱和度成果图。图中第1道为密闭取心孔隙度分析结果与核磁共振测井处理的孔隙度曲线,第2道、第3道、第4道及第5道分别为密闭取心含油饱和度分析结果与以5 ms、10 ms、20 ms、30 ms作为核磁共振 T 2截止值得到的含油饱和度曲线。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测井处理得到的含油饱和度与密闭取心结果趋势一致。以5 ms作为 T 2截止值处理得到的含油饱和度明显偏大,以10 ms作为 T 2截止值处理得到的含油饱和度也略偏大,说明起算时间过小,导致将部分水的信号误认为油的信号;以30 ms作为 T 2截止值得到的含油饱和度略偏小,说明起算时间过大,从而忽略了一部分油的信号。可以将10~30 ms作为 T 2截止值的选取范围进行进一步的精确计算。
图1 X1井利用核磁共振测井含油饱和度评价成果

Fig.1 Oil saturation evaluation result of NMR logging in Well X1

以10 ms作为起始时间,以1 ms为间隔在10~30 ms间计算不同 T 2截止值下的含油饱和度,与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并计算每一个 T 2截止值得到的含油饱和度与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由下式计算得到:
σ = S O L o g - S O c o r e S O c o r e × 100
式(2)中: S O L o g S O c o r e分别为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和密闭取心饱和度。
由于在利用密闭取心技术得到含油饱和度的过程中,受岩心运输、实验测量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油可能会散失,导致测得的含油饱和度可能会低于地层真实含油饱和度。所以严格意义上,由此方法计算得到的含油饱和度可能偏小。考虑到需满足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基本大于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的条件,选择在相对误差大于0的前提下,相对误差最小的 T 2时间作为计算含油饱和度的 T 2截止值。
分别以小于-10%、-10%~10%、10%~20%、20%~30%、大于30%统计各 T 2截止值相对误差分布情况,直方图如图2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因需满足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基本大于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结果的条件,24 ms以上平均相对误差小于0,因此不作考虑。在此条件下,以23 ms作为 T 2截止值得到的相对误差平均值最小,相对误差在-10%~10%范围内最多,大于30%部分最少,最能反映含油饱和度的真实情况。
图2 T 2截止值为10~25 ms相对误差直方图

Fig.2 Histogram of relative error with T 2 cutoff value of 10-25 ms

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分析其他2口井的含油饱和度计算结果, T 2截止值分别确定为16 ms和18 ms较为合适。综合以上结果并分析研究区内井的核磁测井 T 2谱图,认为该研究区内 T 2截止值选择在15~25 ms的范围内能较真实地反映含油饱和度情况。
由于通过密闭取心结果确定的 T 2截止值可能偏大,可以根据总有机碳含量和油中碳含量的约束关系进一步验证确定的 T 2截止值是否合适。地层中总有机碳含量是孔隙中的油气和干酪根、沥青的综合贡献,因此油中碳的含量应小于等于总有机碳含量。通过将油的含量转换为油中碳的含量,根据总有机碳含量大于等于油中碳含量的关系即可验证确定的 T 2截止值是否过于偏大。
油中碳的含量 W C _ o i l利用核磁共振测井确定的计算公式18如下:
W C _ o i l = K ϕ T - ϕ b i t u m e n - ϕ w ρ o i l ρ b    = K × ϕ o i l × ρ o i l ρ b
式(3)中: ϕ T为地层总孔隙度,%; ϕ b i t u m e n ϕ w分别为部分沥青和部分水的体积分数,%; ϕ o i l为油的体积分数,%; ρ o i l为油的密度, g / c m 3 ρ b为体积密度, g / c m 3 K为将油的信号转换为油中的碳含量的转换系数(原油主要由正构烷烃构成时, K一般取 12 14,代表正构烷烃中 C原子质量与 C H 2原子质量之比)。
分别以5 ms、10 ms、15 ms、25 ms作为 T 2截止值计算含油体积,并通过式(3)将油的体积分数转换为油中的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进行对比,以验证 T 2截止值选择的合理性。如图3所示,为总有机碳含量与油的碳含量关系,其中总有机碳含量由元素测井获得。第4道、第5道、第6道、第7道分别为以5 ms、10 ms、15 ms、30 ms作为 T 2截止值计算的油的碳含量( W C _ o i l)。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34号油层段,5 ms和10 ms的 W C _ o i l明显大于总有机碳含量,这与总有机碳含量和油的碳含量关系(总有机碳含量大于等于油的碳含量)冲突,而从15 ms开始的 W C _ o i l满足小于等于总有机碳含量。这一结果表明,以15~25 ms作为 T 2截止值的范围不存在计算含油饱和度过于偏大的情况,该 T 2截止值范围选择合理。
图3 总有机碳含量与油的碳含量关系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oil carbon content

图4 芦草沟组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

Fig.4 Crossplot of resistivity and porosity of Lucaogou Formation

2 储层可采性指数

地层中总有机碳含量通常为干酪根、沥青和孔隙中油气含量的总和。页岩气储层中,有机质孔以吸附方式储集了大量气体,有机质孔与无机孔都有助于页岩气的储存和运输22-23。而在页岩油储层中,干酪根吸附烃类会发生膨胀,沥青的存在还会堵塞孔隙喉道18,对页岩油的开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PAUL等18考虑了干酪根和沥青的影响,引入了储层可采性指数( R P I)来分析页岩油储层的含油性,具体表达式为:
R P I = W C _ o i l W C _ o r g × W C _ o i l × 100 = W C _ o i l 2 W C _ o r g × 100
式(4)中: W C _ o r g为总有机碳含量, m g / g W C _ o i l为油中的碳含量,即每单位质量地层中油的碳含量, m g / g
W C _ o r g可以采用 Δ L o g R法、多测井响应线性回归法、元素测井等方法进行计算。 W C _ o i l如前文所述,主要由核磁测井确定,具体计算方法见式(3)
经北美某二叠纪盆地一口井数据证明18,采出油与总有机碳含量基本没有相关性,与 W C _ o i l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与 R P I相关性最高, R P I是评价含油性的好方法。
然而,以上储层可采性指数的应用与评价标准是基于北美海相含油气盆地的,对于吉木萨尔凹陷典型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储层可采性指数的适用性、其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及应用效果还需要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处理分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 含油饱和度与储层可采性指数应用分析

在前文确定的范围内选择17 ms作为 T 2截止值,对研究区15口井进行含油饱和度和储层可采性指数( R P I)计算,并根据试油结论,对15口井的8个干层和37个油层各曲线取点进行分析。
由于该地区岩性复杂,矿物成分多样,孔喉结构复杂,物性较差,岩石电学性质复杂,利用常规的图版对研究区进行含油性评价的效果很差,如图4所示,干层和油层在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上很难被区分开来。
利用含油饱和度和储层可采性指数( R P I)综合评价研究区储层含油性,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图5为储层可采性指数与含油饱和度交会图,其中储层可采性指数为对数刻度。从图5中可以看出,储层可采性指数与含油饱和度整体呈正相关,油层的储层可采性指数和含油饱和度均明显大于干层,利用储层可采性指数和含油饱和度可以很好地识别油层和干层。
图5 芦草沟组储层可采性指数—含油饱和度交会图

Fig.5 Crossplot of reservoir producibility index and oil saturation in Lucaogou Formation

可以看出,当油层和干层的含油饱和度相近时,储层可采性指数有较大差异。对于含油饱和度在40%附近的储层,油层的储层可采性指数明显大于干层,此时利用含油饱和度作为单一标准判断油层和干层可能会出现失误,结合储层可采性指数的大小能有效识别油层和干层。而储层可采性指数虽然整体趋势随着含油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含油饱和度越高储层可采性指数也越高,油层中含油饱和度相同的情况下 R P I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这说明储层可采性指数只能定性识别油层和干层,而对含油量的高低没有较好的反映。
因此,相较于利用单个参数识别油层和干层,综合利用含油饱和度和储层可采性指数进行含油性评价有更好的效果。依据交会图,可以将含油饱和度低于40%、 R P I低于0.25的储层段判定为干层,含油饱和度大于40%或 R P I大于0.25的储层段判定为油层。
对研究区实际井进行含油性评价,X2井评价成果图如图6所示。第1道包括井径(CAL)、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3条测井曲线;第2道包括3条电阻率曲线;第3道包括密度(DEN)、中子(CNL)、声波时差(AC)3条孔隙度曲线;第5道、第6道、第7道、第8道分别为核磁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总有机碳含量和油的碳含量、储层可采性指数曲线;第9道为核磁曲线。可以看出,常规的电阻率曲线、密度曲线、中子曲线、声波时差曲线测井响应值在4 114.5~4 119 m的油层段比4 088~4 090.5 m和4 094.8~4 104 m的2个干层段略小,从常规曲线很难区分干层和油层。而依据含油饱和度和储层可采性指数曲线可以看出,油层段含油饱和度很高,达到了80%左右, R P I也远远大于0.25,2个干层段的含油饱和度均低于40%, R P I均低于0.25。该评价结果与试油结论相符,评价效果很好。还可以看出,油层的孔隙度略高于干层,总有机碳含量并不高,而油的碳含量明显高于干层。此外,根据含油饱和度和 R P I结果指示,4 131.7~4 141.8 m深度段存在油层,可以作为开采的目标。
图6 X2井储层含油性评价成果

Fig.6 Oil bearing evaluation results of Well X2

4 结论

(1)由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岩性复杂,矿物成分多样,孔喉结构复杂,物性较差,岩石电学性质复杂,常规测井资料评价含油饱和度方法难度很大,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含油饱和度,T 2截止值的选取至关重要。根据密闭取心饱和度分析资料,计算其与核磁测井得到的含油饱和度的相对误差,选择相对误差最小的T 2时间作为T 2截止值,并通过油的碳含量小于等于总有机碳含量这一约束关系对选择的合理性进行验证,以此最终确定T 2截止值。
(2)利用含油饱和度在该研究区可以有效区分大部分油层和干层,但在油层和干层含油饱和度很接近时利用含油饱和度很难将油层和干层区分开,所以利用含油饱和度作为单一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储层可采性指数(RPI)是评价页岩油含油性的好方法,在油层和干层的含油饱和度十分接近的情况下,结合储层可采性指数可以准确识别油层和干层。然而储层可采性指数在进行含油性评价时只能定性识别油层和干层,指数值的大小并不能用于评价含油量的高低。
(3)综合利用含油饱和度和储层可采性指数能更有效识别研究区油层和干层,依据含油饱和度—储层可采性指数交会图,可以将含油饱和度低于40%、RPI低于0.25的储层段判定为干层,含油饱和度大于40%或RPI大于0.25的储层段为油层。对研究区实际井进行含油性评价,评价结果得到试油结论证实,在研究区应用效果很好,对研究区及其他页岩油探区的含油性测井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届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名单(按姓氏音序)

1. 陈欢庆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陈可洋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陈尚斌 中国矿业大学

4. 陈 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5. 程付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6. 邓 宾 成都理工大学

7. 范昌育 西北大学

8. 封从军 西北大学

9. 冯子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0. 龚德瑜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1. 巩 磊 东北石油大学

12. 郭广山 中海油研究总院

13. 韩双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4. 韩文学 山东科技大学

15. 何建华 成都理工大学

16. 何 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7. 胡安平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18. 胡 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9. 黄 雷 西北大学

20. 黄士鹏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1. 吉鸿杰 东华理工大学

22. 江青春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3. 李 斌 西南石油大学

24. 李传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5. 李吉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6. 李 军 西安石油大学

27. 李胜军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28. 李树同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9. 李晓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30. 李志刚 中山大学

31. 廖志伟 重庆大学

32. 林 潼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3. 刘 虎 四川省科源工程技术测试中心

34. 刘 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5. 刘世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6. 刘晓鹏 中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37. 刘钰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38. 刘自亮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39. 卢 斌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0. 鲁雪松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1. 路俊刚 西南石油大学

42. 罗情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3. 吕成福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44. 吕大炜 山东科技大学

45. 马德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6. 马行陟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7. 马志欣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8. 聂海宽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9. 彭威龙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50. 乔占峰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51. 邱 振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气研究所

52. 申 建 中国矿业大学

53. 施 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54. 施振生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55. 孙 东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56. 孙国强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57. 谭静强 中南大学

58. 陶辉飞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59. 田继先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60. 汪凯明 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61. 王飞龙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62. 王建强 西北大学

63. 王军磊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64. 王 珂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65. 王 猛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

66. 王 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67. 王 宁 长江大学

68. 王濡岳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69. 位云生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70. 魏志福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71. 吴陈君 长江大学

72. 吴 伟 河南理工大学

73. 吴 伟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74. 谢世文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

75. 谢小敏 长江大学

76. 徐 轩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77. 闫海军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78. 闫建平 西南石油大学

79. 严德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80. 严文德 重庆科技学院

81. 杨 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82. 杨兆彪 中国矿业大学

83. 杨 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84. 尹 帅 西安石油大学

85. 印森林 长江大学

86. 游利军 西南石油大学

87. 于 强 长安大学

88. 于 洲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89. 张春林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90. 张凤奇 西安石油大学

91. 张广权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

92. 张磊夫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93. 张 琴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94. 张荣虎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95. 赵建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邹才能,杨智,崔景伟,等.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1):14-26.

ZOU C N,YANG Z,CUI J W,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onmarine shale oil in Chin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3,40(1):14-26.

2
JARVIE D M. Unconventional Oil Petroleum Systems: Shales and Shale Hybrids[R]. Calgary: AAP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2011.

3
杨智,侯连华,林森虎,等.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J].中国石油勘探,2018,23(4):76-85.

YANG Z, HOU L H, LIN S H, et al.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ight oil and shale oil in Lucaogou Formation in Jimsar Sag[J].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2018,23(4):76-85.

4
匡立春,孙中春,欧阳敏,等.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复杂岩性致密油储层测井岩性识别[J]. 测井技术,2013,37(6):638-642.

KUANG L C, SUN Z C,OUYANG M, et al. Complication lithology logg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Lucaogou tight oil reservoir in Jimusaer Depression[J].Well Logging Technology,2013,37(6):638-642.

5
匡立春,王霞田,郭旭光,等.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J].新疆石油地质,2015,36(6):629-634.

KUANG L C, WANG X T, GUO X G,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tight oil of Lucaogou Formation in Jimsar Sag[J].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2015,36(6):629-634.

6
支东明,唐勇,杨智峰,等.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聚集机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40(3):524-534.

ZHI D M, TANG Y, YANG Z F,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 Jimusaer Sag, Junggar Basin[J]. Oil & Gas Geology,2019,40(3):524-534.

7
许琳,常秋生,杨成克,等.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含油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40(3):535-549.

XU L, CHANG Q S, YANG C K,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il-bearing capability of shale oil reservoir in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Jimusaer Sag[J].Oil & Gas Geology,2019, 40(3):535-549.

8
刘春慧,金振奎,朱桂芳,等.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储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375-379.

LIU C H, JIN Z K, ZHU G F, et a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Permian Wutonggou Formation in Jimusar Sag, east of Junggar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2007,18(3):375-379.

9
鲍海娟,刘旭,周亚丽,等.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有利区预测及潜力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6,23(5):38-42.

BAO H J, LIU X, ZHOU Y L, et al. Favorable area and potential analyses of tight oil in Jimsar Sag[J].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2016,23(5):38-42.

10
匡立春,唐勇,雷德文,等.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咸化湖相云质岩致密油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6):657-667.

KUANG L C, TANG Y, LEI D W, et al.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ight oil in the Permian saline lacustrine dolomitic rock, Junggar Basin, NW Chin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2,39(6):657-667.

11
王伟,赵延伟,毛锐,等.页岩油储层核磁有效孔隙度起算时间的确定——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40(3):550-557.

WANG W,ZHAO Y W,MAO R,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rting time for measurement of NMR effective porosity in shale oil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shale oil reservoir, Jimusaer Sag[J]. Oil & Gas Geology,2019,40(3):550-557.

12
王成云,匡立春,高岗,等.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泥质岩类生烃潜力差异性分析[J].沉积学报,2014,32(2):385-390.

WANG C Y, KUANG L C, GAO G, et al. Difference 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haly source rocks in Jimusar Sag,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4,32(2):385-390.

13
葸克来,操应长,朱如凯,等.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及特征[J]. 石油学报,2015,36(12):1495-1507.

XI K L, CAO Y C, ZHU R K, et al. Rock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oil reservoir in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Jimsar Sag[J]. Acta Petrolei Sinica,2015,36(12):1495-1507.

14
郭旭光,何文军,杨森,等.准噶尔盆地页岩油“甜点区”评价与关键技术应用—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30(8):1168-1179.

GUO X G, HE W J, YANG S, et al.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of “sweet area” of shale oil in Junggar Basin: Case study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Jimusar Depressio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9,30(8):1168-1179.

15
王璟明,肖佃师,卢双舫,等.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物性分级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0,49(1):172-183.

WANG J M, XIAO D S, LU S F, et al.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in Lucaogou Formation, Jimsar Sag[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2020,49(1):172-183.

16
QIU Z,TAO H F,ZOU C N, et al. Lithofacies and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the Middl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 of the Junggar Basin, NW China[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140:97-107.

17
匡立春,孙中春,毛志强,等.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

KUANG L C, SUN Z C, MAO Z Q, et al. Application of NMR Junggar Bas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15.

18
PAUL R C, STACY L R, ERIK R, et al. Assessing Reservoir Quality in Tight Oil Plays with the Downhole Reservoir Producibility Index(RPI)[C]. SPWLA 57th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 Reykjavik, Iceland, 2016.

19
RAVINATH K,PAUL R C,STACY L R, et al. Novel Reservoir Quality Indices for Tight Oil[C].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Unconventional Resources Technology Conference, San Antonio, Texas, USA, 2015.

20
钟吉彬,阎荣辉,张海涛,等.核磁共振 T 2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0,47(4):691-702.

ZHONG J B,YAN R H,ZHANG H T, et al. A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 2 spectrum for identifying fluid properties[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20,47(4):691-702.

21
肖亮,肖忠祥.核磁共振测井 T 2 c u t o f f确定方法及适用性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1):167-172.

XIAO L,XIAO Z X. Analysis of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NMR T 2cutoff and its applicability[J]. 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8,23(1):167-172.

22
张林晔,李政,朱日房.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J].天然气工业,2009,29(1):124-128,148.

ZHANG L Y,LI Z,ZHU R F. The form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shale gas[J]. Natural Gas Industry,2009,29(1):124-128,148.

23
吴逸豪,卢双舫,陈方文,等.泥页岩储层有机孔隙定量评价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5,22(5):65-68.

WU Y H, LU S F, CHEN F W, et 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pores in muddy shale reservoirs[J]. Speci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2015,22(5):65-68.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