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与大隆组烃源岩干酪根δ
13C值比较接近,平均值均为-27‰(
图4)。龙潭组/吴家坪组在四川盆地是一套海陆过渡沉积环境下的产物,岩性组合复杂,泥岩、煤、石灰岩和砂岩等均有发育,整个四川盆地的沉积相带从西南到东北依次由玄武岩喷发区—河湖相—滨岸/沼泽相—潮坪/澙湖相—台地相—斜坡/陆棚相—陆棚相,呈弧形带状展布
[14],多种沉积相带导致龙潭组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变化范围大,δ
13C值介于-29‰~-21‰之间,其中泥岩干酪根δ
13C值介于-28‰~-26‰之间,炭质泥岩和煤δ
13C值介于-24‰~-23‰之间
[10];朱杨明等
[21]研究认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因存在明显的沉积相带变化而使其干酪根δ
13C值(-22.3‰~-28.7‰)变化较大,直方图上在-23‰和-27‰左右有2个主峰群,但在川西北地区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干酪根δ
13C值分布在-24.2‰~-29.4‰之间(煤大于-25.0‰,泥岩大部分分布在-26‰~-28‰之间),平均为-27.0‰,与陈建平等
[11]和朱杨明等
[21]研究结果相比,川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而且偏低,反映川西北地区龙潭组/吴家坪组沉积环境变化相对不大,郭旭升等
[14]认为川西北地区龙潭组/吴家坪组沉积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斜坡—陆棚相,有机质类型较其他地区好。大隆组烃源岩大部分样品干酪根δ
13C值分布在-26.0‰~-28.0‰之间,平均为-27.0‰(
图4),与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干酪根δ
13C值相近,说明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可能具有相似性,均为陆棚或深水海湾沉积,川西北地区长江沟剖面大隆组烃源岩尚处于低成熟阶段,干酪根的H/C原子比为0.7~1.1,O/C原子比为0.02~0.10,优质烃源岩
I H值分布在207~412 mg/g
TOC之间,平均为286 mg/g
TOC,主要为Ⅱ
2型干酪根,以水生低等生物来源为主,混有陆源高等植物。在川西北地区长江沟剖面大隆组烃源岩成熟度
R O值为0.70%,朝天大两乡剖面大隆组烃源岩成熟度
R O值为1.04%,虽然成熟度有差异,但干酪根碳同位素值非常接近,长江沟剖面δ
13C值分布在-25.3‰~-28.4‰之间,平均为-26.9‰,朝天大两乡剖面δ
13C值分布在-25.2‰~-28.0‰之间,平均为-27.0‰,表明在“生油窗”成熟度对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