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研究思路及对策
2 小尺度缝洞储集体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分析
2.1 OVT域叠前裂缝检测技术
2.1.1 基础资料分析
2.1.2 宽方位OVT域处理技术
2.1.3 基于OVT域地震资料的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
图5 研究区灯影组四段裂缝预测结果对比(局部放大)(a) 基于OVT道集的各向异性强度属性;(b) 基于OVT叠后数据的增强相干属性 Fig.5 Comparison of fracture prediction results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Dengying Formation (local zoom) |
2.2 地震波形分析及小尺度孔洞正演模拟技术
图7 灯四段孔洞发育层岩心、成像测井地震响应特征Fig.7 Core, FMI logging and seismic response of dense karst cavity layer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Dengying Formation |
2.3 地震属性优选技术
图9 灯影组四段孔洞发育带敏感属性优选(a)常规地震剖面;(b)纹理熵属性剖面;(c)振幅差异属性剖面;(d)曲率属性剖面;(e)纹理熵属性平面 Fig.9 Sensitive seismic attribute optimization of dense karst cavity layer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Dengying Formation |
表1 岩溶孔洞预测结果与开发验证井吻合情况统计Table 1 Coincidence of karst cavity prediction and drilling result of development wells |
井号 | 实钻孔洞型储层垂厚/m | 地震预测结果 | 井震吻合情况 |
---|---|---|---|
G-H2 | 10.96 | 较发育 | 吻合 |
G-H20 | 26.6 | 较发育 | 不吻合 |
G-H27 | 0 | 不发育 | 吻合 |
G-X1 | 39.11 | 发育 | 吻合 |
G-X21 | 69.84 | 发育 | 吻合 |
G-X23 | 9.2 | 较发育 | 吻合 |
G-X24 | 28.46 | 发育 | 吻合 |
G-X25 | 6.74 | 不发育 | 吻合 |
G-X3 | 32.8 | 发育 | 吻合 |
G-X30 | 38.48 | 发育 | 吻合 |
G-X31 | 27.87 | 发育 | 吻合 |
G-X4 | 21.76 | 较发育 | 吻合 |
G-X5 | 6.36 | 不发育 | 吻合 |
G-X6 | 18.41 | 较发育 | 吻合 |
G-X7 | 6.94 | 发育 | 不吻合 |
3 应用效果评价
4 结论
(1)地震资料品质是决定缝洞体预测成败的关键。通过针对宽方位数据开展OVT域处理的方法,有效改善了研究区深层地震叠前道集与偏移成果品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地震资料的各项异性特征。
(2)基于OVT螺旋道集,在“矩形规则化”预处理的基础上,开展道集同相轴追踪解释,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求取各向异性强度与方位各向异性系数,实现了微小裂缝的有效预测。相比常规叠后属性预测,该方法裂缝预测精度显著提高,与宏观断裂分布认识完全吻合。
(3)通过实钻井井震标定与地震正演模拟,明确了灯四段岩溶孔洞带的不连续、杂乱地震反射特征,基于这一认识优选地震纹理熵属性实现了孔洞带精细预测。从分布上看,孔洞带主要沿风化壳表面呈较为连续的层状展布,局部受岩溶期古断裂影响,在地层内部沿断裂周缘呈团块状展布。
(4)根据孔洞与裂缝的匹配关系, 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有利甜点区与相对致密区,并提出建议井位目标11口。后期实钻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所形成的一套针对小尺度缝洞储集体的地震刻画技术切实可行,可以有效降低研究区勘探开发风险,而且对国内外其他探区类似储层的精细预测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