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HANCE THE STUDIES ON NATURAL GAS GEOLOGY AND FIND MORE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03-02-10
Revised date: 2003-02-19
Online published: 2003-02-20
At present, the purpose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China is no longer to find the medium-large gas fields, but large gas fields. Enhancing the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studies on the main factors of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 gas fields, especially defining the area with gas generating strength more than 20×108 m3/km2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finding large gas fields. The fact that coal generates more gas and less oil is the basic rule. The study on natural gas resource studies in China should change form geological resource evaluation to recoverable resource prediction. China has a recoverable resource of natural gas 11.44×1012 m3 to 13.32×1012m3. Th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has much potential.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n high potential gas-rich area is significant for Chinese natural gas industry. The natural gas geochemistry study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natural gas geology.
DAI Jin-xing . ENHANCE THE STUDIES ON NATURAL GAS GEOLOGY AND FIND MORE LARGE GAS FIELDS IN CHINA [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03 , 14(1) : 3 -14 .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03.01.3
[1] 戴金星,夏新宇,洪峰. 天然气地学研究促进了中国天然气储量的大幅度增长[J].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5):357-365.
[2] 张子枢. 世界大气田概论[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21.
[3] Tiratsoo N E. Natural Gas[M]. London: Scientific Press-ltd,1967.20-28.
[4] 扎勃列夫 И П主编. 气田与凝析气田手册[M].肖守清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4-9,106-117.
[5] 戴金星. 近四十年来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的若干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1991,2(6):245-252.
[6] 戴金星,卫延召,赵靖舟. 晚期成藏对大气田形成的重大作用[J]. 中国地质,2003,30(1):10-19.
[7] Редакция Газ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 ОАО “Газопром” за 1999[J].Газовая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
ь,2000,(1):1.
[8] Halbouty T M. Geology of Giant Petroleum Fields[M]. Talsa: Oklohome, 1970.
[9] 涅斯捷罗夫 И И. 大油气田在地壳中的分布[M]. 李泰明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144-152.
[10] Mann P, Gahagan L, Gordon M B.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world′s giant oil fields[J]. World Oil, 2001, 222(9):42-50.
[11] 陈荣书主编. 天然气地质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229-232.
[12] 徐永昌,傅家谟,郑建京主编. 天然气成因及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6-38,95-108.
[13] 李德生. 大油气田地质学与中国石化油气勘探方向[A]. 见:李德生著.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86-191.
[14] 戚厚发,孔志平,戴金星,等. 我国较大气田形成及富集条件分析[A]. 见:石宝珩主编. 天然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8-14.
[15] 邓呜放,陈伟煌. 崖13-1大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A].见:石宝珩主编,天然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73-81.
[16] 戴金星. 中国大中型气田有利勘探区带[J]. 勘探家,1996,(1):6-9.
[17] 戴金星,宋岩,张厚福. 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J]. 中国科学(D辑),1996,26(6):481-487.
[18] 戴金星,王庭斌,宋岩,等. 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84-198.
[19] 戴金星,夏新宇,洪峰,等. 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J]. 科学通报,1999,44(22):2455-2464.
[20] 戴金星,钟宁宁,刘德汉,等. 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10-223.
[21] 王涛主编. 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与实践[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63-275.
[22] 王庭斌. 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勘察方向[A]. 见:王庭斌主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7集)[C].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33.
[23] 王庭斌. 中国天然气的基本特征及勘探方向[A]. 见:杨朴主编.中国新星石油文集[C].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94-205.
[24] 康竹林,傅诚德,崔淑芬,等. 中国大中型气田概论[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320-328.
[25] 赵林,洪峰,戴金星,等. 西北侏罗系煤成大中型气田形成主要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A]. 见:宋岩主编.天然气地质研究及应用[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11-18.
[26] 李剑. 中国重点含气盆地气源特征与资源丰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113-122,127-137.
[27] 李剑,胡国艺,谢增业,等. 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成藏物理化学模拟研究[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0-36.
[28] 李景明,魏国齐,曾宪斌,等. 中国大中型气田富集区带[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0.
[29] 夏新宇,秦胜飞,卫延召,等. 煤成气研究促进中国天然气储量迅速增加[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17-19.
[30] 傅诚德. 天然气科学研究促进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起飞[A].见: 戴金星主编.天然气地质研究新进展[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1.
[31] 何志高. 煤不成油[J]. 石油知识,2001,(3):26.
[32] 张景廉.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质疑[J]. 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1-8.
[33] 程克明主编. 吐哈盆地油气生成[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99.
[34] 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等. 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理论[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425.
[35] 吴涛,赵文智主编. 吐哈盆地煤系油气形成和分布[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271.
[36] 王昌桂,程克明,徐永昌,等. 吐哈盆地煤成烃机理及油气富集规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342.
[37] 金奎励,王宜林主编.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成油[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50.
[38] 张鹏飞,金奎励,吴涛,等. 吐哈盆地含煤沉积与煤成油[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1-253.
[39] 胡社荣编著. 煤成油理论与实践[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1-184.
[40] 袁明生,梁世君,燕列灿,等. 吐哈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实践[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08-199,413-520.
[41] 黄第藩,华阿新,王铁冠,等著. 煤成油地球化学进展[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1-469.
[42] 王昌桂,路锡良主编.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研究论文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185.
[43] 袁明生,张世焕,李成明.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A]. 见:戴金星主编. 煤成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49-157.
[44] 程克明.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2):109-111.
[45] 程克明,熊英,曾晓明,等. 吐哈盆地煤成烃研究[J]. 石油学报,2002,23(4):13-17.
[46] 梁狄刚,张水昌,陈建平,等. 库车坳陷油气成藏地球化学[A]. 见:梁狄刚主编.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2-41.
[47] 戴金星. 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3):10-17.
[48] 戴金星. 我国煤系地层的含油气性初步研究[J]. 石油学报,1980,1(4):27-37.
[49] 戴金星. 我国煤成气藏的类型和有利的煤成气远景区[A].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 天然气勘探[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5-31.
[50] 戴金星,何斌,孙永祥,等.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形成及其源岩[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3):1-6.
[51] 戴金星,李先奇,宋岩,等.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煤成气的地球化学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4):1-5.
[52] 戴金星,李先奇. 中亚煤成气聚集域东部气聚集带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5):1-7.
[53] 戴金星. 中国煤成气研究二十年的重大进展[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3):1-10.
[54] 戴金星. 油气地质学的若干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710-718.
[55] 戴金星,秦胜飞,夏新宇. 中国西部煤成气资源及其大气田[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21(1):12-21.
[56] 史训知. 煤成气的研究与发展[A]. 见: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 煤成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1-8.
[57] 裴锡古,费安琦,王少昌,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成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A]. 见: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 煤成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9-20.
[58] 罗启后.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煤成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A].见: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 煤成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86-96.
[59] 陈伟煌. 崖13-1气田煤成气特征及气藏形成条件[A]. 见: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 煤成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97-102.
[60] 宋岩,戴金星,张志伟. 煤系气源岩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A]. 见: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 煤成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106-117.
[61] 朱家蔚,许化政.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研究混合气中的煤成气比例[A]. 见: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 煤成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175-181
[62] 张文正,刘桂霞,陈安定,等. 低阶煤及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模拟实验[A]. 见:煤成气地质研究编委会主编. 煤成气地质研究[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222-2
28.
[63] 朱家蔚,戚厚发,廖永胜. 文留煤成气藏的发现及其对华北盆地找气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1):4-11.
[64] 徐永昌,沈平. 中原-华北油气区“煤型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探[J]. 沉积学报,1985,3(2):37-46.
[65] 王少昌. 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成气资源远景[A].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 天然气勘探[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25-136.
[66] 伍致中,王生荣,卡末力. 新疆中下侏罗统煤成气初探[A].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编. 天然气勘探[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37-149.
[67] 张士亚,郜建军,蒋泰然. 利用甲、乙烷碳同位素判别天然气类型的一种新方法[A]. 见: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所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1集)[C].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48-59.
[68] 戚厚发,戴金星. 我国煤成气藏分布特征及富集因素[J]. 石油学报,1989,10(2):1-8.
[69] 吴国蕙. 西湖坳陷下中新统天然气成因探讨[J]. 天然气工业,1989,9(6):7-11.
[70] 毛希森,蔺殿忠. 中国近海大陆架的煤成气[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0,4(2):27-28.
[71] 邓呜放,张宏友,梁可明,等. 琼东南、莺歌海盆地油气特征及其烃源岩研究[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0,4(11):15-22.
[72] 何家雄.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构造的天然气地质地化特征及成因探讨[J]. 天然气地球科学,1994, 5(3):1-8.
[73] 张义纲,胡惕麟,曹慧缇,等. 天然气的生成和气源岩评价方法[A]. 见: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4集)[C].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51-64.
[74] 张士亚.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气源及其勘探方向[J]. 天然气工业,1994,14(3):1-4.
[75] 罗启后,王世谦,邱宗,等. 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富集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A]. 见:戴金星主编,天然气地质研究新进展[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66-77.
[76] 王世谦,罗启后.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煤成烃地球化学特征[A]. 见:戴金星主编. 煤成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03-111.
[77] 张国华,潘贤庄,黄保家. 莺-琼盆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气源研究[J]. 见:宋岩主编. 天然气地质研究及应用[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68-176.
[78] 傅家谟,刘德汉,盛国英主编. 煤成烃地球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6-355.
[79] 戴金星,裴锡古,戚厚发. 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一)[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65-82.
[80] 戴金星,裴锡古,戚厚发. 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二)[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15-134,145-184.
[81] 戴金星,宋岩,张厚福. 中国天然气聚集区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57-90,110-118.
[82] 戴金星,戚厚发,王少昌,等. 我国煤系的气油地球化学特征,煤成气藏形成条件及资源评价[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154.
[83] 冯福门[KG-*7/8]〖HT7〗岂〖HT6〗,王庭斌,张士亚,等. 中国天然气地质[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4-5,138-147.
[84] 杨俊杰,裴锡古. 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四)[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285.
[85] 李国玉. 石油:大地之歌[J]. 中国石油石化,2002,(4):12-15.
[86] 戴金星,夏新宇,卫延召. 中国天然气资源及前景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1):1-8.
[87] 张抗. 对中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的讨论[J]. 天然气工业,2002,22(6):6-9.
[88] 戴金星. 西西伯利亚盆地的煤成气及其控制富集的规律[J]. 天然气工业,1985,5(1):4-11.
[89] 戴金星. 气聚集带和气聚集区的分类及其在天然气勘探上的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18(6):1-10.
[90] Никитин Б А.,Вовк В С, Мандель А Я и др.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поисков новых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н
а шельфе российских морей[J]. Газовая Промышльнность, 2002,(9):24-26.
[91] 张景廉. 克拉2大气田成因讨论[J].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1):70-73.
[92] 周兴熙. 塔里木盆地发现深成无机气的踪迹[J]. 天然气地球科学,1998,9(6):40-41.
[93] 贾承造,魏国齐.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J]. 科学通报,2002,47(增刊):1-8.
[94] 梁狄刚,张水昌,赵孟军,等. 库车坳陷的油气成藏期[J]. 科学通报,2002,47(增刊):56-63.
[95] 贾承造,顾家裕,张光亚. 库车坳陷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J]. 科学通报,2002,47(增刊):49-55.
[96] 秦胜飞.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异常天然气的成因[J]. 勘探家,1999,4(3):21-23.
[97] 宋岩,贾承造,赵孟军,等. 库车煤成烃前陆盆地冲断带大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J]. 科学通报,2002,47(增刊):64-69.
[98] 赵孟军,卢双舫,王廷栋,等. 克拉2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J]. 科学通报,2002,47(增刊):109-115.
[99] 周兴熙,李梅,姚建军. 初论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因系列[A]. 见:童晓光主编.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73-48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