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黄金管体系中Ⅰ型有机质2种模拟方法生烃特征对比
孙萌萌,米敬奎,冯子辉,李贤庆,张居和,刘洋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5.06.1156
录用日期: 2015-06-10

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西南部珠海组储层成岩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张向涛, 彭光荣, 谢世文, 卫哲, 单玄龙, 贺文同, 郝国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 (3): 379-392.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11.009
录用日期: 2024-03-07

摘要93)   HTML8)    PDF(pc) (10755KB)(102)    收藏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西南部通过新钻井发现优质储层,但是目前关于该区域珠海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过程的相关研究很少,制约着深水区优质储层的评价与潜在甜点区的有效预测。首先选取白云凹陷珠海组最新深海钻井岩心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以及岩石物理性质测试等资料,对其岩石特征、孔隙演化、成岩作用以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砂岩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解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大多受到改造,溶蚀孔隙比较多见。珠海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系统总结了白云凹陷西南珠海组存在4种典型的成岩相:中—细粒砂岩机械压实相、中—细粒砂岩硅质胶结相、细—粉粒砂岩碳酸盐胶结相与中—细粒砂岩胶结—溶解混合相,并分析了成岩作用、成岩阶段与孔隙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影响优质储层发育成岩因素的分析,发现压实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是影响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次要控制因素;碳酸盐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与物性呈明显的负相关;靠近生烃中心区域的储层接受大量酸性流体,引起的溶解作用进而形成的次生孔隙也能提高储层的物性。研究成果既有益于丰富白云凹陷珠海组储层研究理论体系,也能为类似深水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含气饱和度测井计算方法及分布特征
刘之的, 韩鸿来, 王成旺, 王伟, 季亮, 陈高杰, 陈龙, 王舵, 谢正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 (2): 193-201.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8.004
录用日期: 2024-01-26

摘要160)   HTML10)    PDF(pc) (3397KB)(211)    收藏

煤层含气饱和度的精准计算及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煤层气富集区预测和开发方案有效制定。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煤层气田深8#煤储层为研究对象,从煤层气等温吸附曲线出发,给出煤层含气饱和度计算模型之后,充分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建立了煤层含气饱和度与兰氏体积、兰氏压力、储层压力及含气量等参数的测井求取方法,进而形成了深部煤层含气饱和度测井计算方法。将该套方法程序化,实现研究区内各井深8#煤层的含气饱和度计算机可视化自动处理,并编绘了研究区含气饱和度平面分布图。研究表明:所述方法能够较好地用于研究区深部8#煤储层含气饱和度计算;研究区煤层含气饱和度整体上由东向西递增,由北向南先递减后递增、再递减后递增。其中,过饱和气藏区位于研究区南部DJ50井、DJ37井一带,饱和气藏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北部、中部,欠饱和气藏区在研究区广泛分布。该方法可为地球物理测井预测深部煤层含气饱和度提供一种新途径,为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提供基础参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规律及勘探开发潜力
梁峰, 姜巍, 戴赟, 陈禹, 罗超, 张琴, 佟恺林, 胡曦, 卢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2, 33 (5): 755-763.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1.10.016
录用日期: 2022-05-12

摘要1914)   HTML9)    PDF(pc) (3503KB)(534)    收藏

作为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层系之一,筇竹寺组尚未实现规模商业化开发,其页岩气富集规律和勘探开发前景亟需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总结提炼。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是筇竹寺组页岩气重要的勘探区,以14口页岩气及常规钻井资料为基础,阐明了研究区页岩展布特征,分析了页岩气的成藏条件和富集模式,指出了筇竹寺组页岩气下步勘探方向。取得4项主要成果:①初步明确了威远—资阳及周边地区地层划分标准,指出该区域主要发育4套页岩气分布的有利层段,厚度为20~50 m,并从威远到资阳方向呈增厚趋势;②重点对研究区内W7井的含气性和孔隙度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页岩含气量、孔隙度和储层压力从威远到资阳方向呈增大趋势;③建立了威远—资阳地区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裂陷槽内(GS17井周边)储层厚度大、孔隙发育、压力高、底板条件好,是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区,指出储层超压和孔隙发育是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的关键;④明确研究区内5 000 m以浅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威远—资阳地区的裂陷槽内,资源量为3.5×1012 m3,但页岩储层成熟度高、孔隙度偏低、埋深较大和地应力条件尚未明确给该套层系能否取得高产突破和经济开发带来了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烃源岩和油气中有机含硫化合物的生成、分布及应用
高文强, 夏燕青, 马素萍, 殷国瑞, 张喜龙, 马东旭, 权红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11): 1615-1627.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0.03.015
录用日期: 2020-11-24

摘要671)   HTML8)    PDF(pc) (1941KB)(603)    收藏

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原油中广泛分布,包含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综述了有机含硫化合物的分析测试,成岩作用阶段有机含硫化合物的生成,以及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油气中的来源和分布规律。有机含硫化合物在判识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的成熟度,示踪油气充注路径,应用于油源对比以及指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过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有机含硫化合物结构种类复杂,不同沉积环境和岩相以及成熟度的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组成有很大差异。油气形成和不同演化阶段中新有机含硫化合物结构的准确鉴定和单体有机硫同位素的测定,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及作用,建立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或指示剂。另外,不同地质条件下有机硫与无机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含硫化合物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地质差异性与聚气模式探讨
王刚, 杨曙光, 李瑞明, 伏海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8): 1082-1091.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0.03.006
录用日期: 2020-07-29

摘要817)   HTML13)    PDF(pc) (3577KB)(649)    收藏

全球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厚度大、含气量偏低、渗透性好、单井产量高,成为煤层气地质评价与产业发展的重点。国外低煤阶煤层气产量已占煤层气总产量的80%,而中国仅为1.8%。通过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资源分布、勘探开发进展、地质差异性、成藏共性特点及聚气模式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赋存于新疆侏罗系、内蒙古东部白垩系及中国东北地区古近系煤层;在以挤压、碰撞为主的构造演化背景下,中国低煤阶煤层物性显著变差,湿润气候区降雨或干旱气候区山前冰川融水的补给使煤层产生次生生物气,但区域动力变质、岩浆接触热变质所产生的热成因气,使新疆、中国东北地区低煤阶煤层含气量普遍偏高;地质差异性导致中国低煤阶煤层气风化带深、聚气模式多样、产气量偏低;气候条件、构造演化对低煤阶煤层气聚集影响显著,“淡水补给生气”、“圈闭聚气”是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成藏且气井高产的共性主控因素,但生气、聚气阶段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特点的煤层气藏;中国低煤阶煤层气“甜点”区评价应注重一定埋深、高煤层水矿化度、单斜/向斜的承压水滞留区或断块、背斜等圈闭部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和含水影响的页岩基质表观渗透率模型
李晓平, 刘蜀东, 李纪, 谭晓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1, 32 (6): 861-870.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1.01.011
录用日期: 2021-05-24

摘要682)   HTML9)    PDF(pc) (3895KB)(563)    收藏

为研究页岩气藏开发过程中页岩基质传输能力动态变化特征,基于Langmuir滑移理论、岩石物性、流体物性及赋存特征,建立了考虑吸附—解吸效应、应力敏感效应、含水饱和度及真实气体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页岩基质表观渗透率模型。基于实验和LBM模拟数据验证了建立的表观渗透率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各因素对页岩基质表观渗透率的影响。敏感性因素分析表明:页岩气藏降压开发过程中,基质表观渗透率先降低后升高;除滑脱效应和孔径外,应力敏感效应和储层束缚水是基质表观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都对页岩基质渗流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都是贯穿整个生产阶段;页岩基质表观渗透率随着渗透率应力敏感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减小。当含水饱和度达到0.3时,基质表观渗透率在两者共同影响下降低幅度达到87.56%。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研究及勘探开发进展
王倩茹, 陶士振, 关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3): 417-427.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9.10.009
录用日期: 2020-03-26

摘要1732)   HTML37)    PDF(pc) (1847KB)(845)    收藏

北美页岩油气的成功勘探带给全世界新的油气勘探思路。中国陆相盆地的页岩油资源非常丰富,但中国陆相盆地特殊复杂的地质与工程条件也给中国的勘探家们带来了诸多难题。近年来页岩油的概念内涵饱受争议,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形成条件、赋存形式、成藏机理、资源潜力与有利发育区等内容成为研究热点,中国陆相湖盆发育淡水、咸水环境2类优质烃源岩,经研究表明,淡水、咸水环境均可发育高TOC页岩。微米—纳米级孔隙是页岩油重要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晶间孔、有机质孔、层理缝、微裂缝等,纹层状岩相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岩相已成为共识,页岩油丰富的资源量引起了国内各大石油企业的关注,页岩油相关的勘探开发工作也先后开展,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仍存在众多问题,页岩油概念混乱、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手段有限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总体来看,页岩油革命即将到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深层页岩储层天然裂缝连通性表征及力学有效性分析——以川东南盆缘丁山—东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李勇, 何建华, 邓虎成, 李瑞雪, 李厂, 曹峰, 曹红秀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 (2): 230-244.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9.019
录用日期: 2024-01-26

摘要122)   HTML6)    PDF(pc) (10060KB)(131)    收藏

表征页岩储层天然裂缝连通性以及分析原位地应力控制下的力学有效性对于页岩气勘探及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川东南盆缘丁山—东溪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综合钻井岩心观察、成像测井、三维激光扫描,明确了天然裂缝特征,表征和分析了其连通性和力学有效性。结果表明:天然裂缝以高角度剪切缝、层间滑移缝和层理缝为主,优势走向为NE和近EW向,未充填率约为9.7%,未充填缝主要存在于层间滑移缝和高角度剪切缝(>45°)中。通过成像测井的影像特征可以较好地区分丁山—东溪地区的天然裂缝类型及相互连通关系。裂缝网络的拓扑分析显示裂缝的平均连接数(CL)及分支平均连接数(CB)分别普遍低于2和1.5,表明缝网连通性较差,连通缝网主要存在于1~3小层且纵向的CLCB值相差1~3倍,平面上丁山鼻状褶皱叠合区裂缝组系较多,连通性相对较好。研究区天然裂缝面的节理粗糙度系数(JRC)介于2.2~14.1之间,随黏土含量增加呈现为降低趋势。在原位地应力条件下,所有的天然裂缝均处于力学无效状态,其中在最小主应力较小和两向应力差较大的含黏土—黏土质页岩段(黏土含量>30%),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在30°~75°之间的低角度—高角度天然裂缝具有更好的力学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页岩储层裂缝精细建模和“甜点”预测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哈萨克斯坦苏克气田富氦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谷晓丹,贾承造,陈践发,姜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10): 1801-1814.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5.008
录用日期: 2023-10-08

摘要180)   HTML3)    PDF(pc) (7597KB)(217)    收藏

根据13口新井岩心、物性、测井、试气、气组分和氦气分布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沉积背景和典型气藏剖面,分析并总结富氦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下而上发育基底花岗岩和变质岩裂缝型气藏、上泥盆统致密砂岩构造气藏和下石炭统大面积分布的连续型碳酸盐岩气藏;构造高点裂缝发育形成高产,构造低点普遍含气;干气天然气中富含氦气,氦气含量自下向上逐渐减少;广覆式分布的前泥盆系花岗岩和变质岩基底为氦气主要来源,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百米厚度高伽马砂岩作为次要氦源;断层形成双向输导,一方面将下石炭统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气体向下运移至上泥盆统和基底圈闭;另一方面将下部生成的氦气向上运移至下石炭统气藏中;下石炭统顶部发育厚层、互层状硬石膏和致密灰岩作为区域盖层对富氦天然气藏起到保存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米探1井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孟强,史江龙,赵恒,黄军平,刘艳,王镱清,谢小敏,徐耀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10): 1696-1709.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5.011
录用日期: 2023-10-08

摘要227)   HTML19)    PDF(pc) (3226KB)(386)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米探1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钻获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但目前对其成因来源存在争议。实测结果表明,米探1井天然气以烷烃气为主(95.18%),气体干燥系数(C1/C1-5)为0.947,非烃气体中H2S含量为3.49%,还有少量的N2和CO2。天然气中甲烷、乙烷、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分别为-45.5‰、-26.4‰、-24.3‰。基于区域地质背景、潜在烃源岩特征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米探1井天然气为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自生自储的油型气,但其存在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和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具有煤型气特征等地球化学异常。结合生烃热模拟实验和岩石残余气特征认为米探1井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普遍存在的膏岩关系密切:一方面,普遍存在的膏岩提供了良好的盖层使得很多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得以留存;另一方面,膏岩的存在促进了H2S和乙烷等重烃类气体的生成。此外,小于5%的H2S含量和较高的重烃气体(C2+)含量说明即使发生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也应该不太强烈,此时甲烷不会受到TSR影响,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可能是识别TSR的敏感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位云生, 贾爱林, 徐艳梅, 方建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12): 1749-175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0.07.005
录用日期: 2020-12-11

摘要838)   HTML16)    PDF(pc) (970KB)(557)    收藏

储量评价贯穿气藏开发始终,系统梳理气藏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对认识和开发气藏具有重要意义。前期评价阶段,分气藏类型选择容积法或体积法计算探明地质储量,指导开发概念设计和开发方案编制;方案实施阶段,落实可动用储量,指导井位部署;规模开发后,采用物质平衡与现代递减方法计算单井或气藏动态储量和可采储量,指导井网、井距、生产制度等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开发中后期,采用精细气藏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落实剩余储量,指导挖潜部署。综合来看,储集空间结构、流体赋存状态和气藏边界是优选不同储量计算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发全生命周期不断认识气藏的关键参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柴达木盆地东坪氦工业气田发现及氦气来源和勘探前景
张晓宝, 周飞, 曹占元, 梁明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11): 1585-1592.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0.03.014
录用日期: 2020-11-24

摘要1238)   HTML6568)    PDF(pc) (4791KB)(1196)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柴达木盆地氦气资源分布情况,对东坪等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坪气田东坪1井区、东坪3井区和尖顶山气田尖探1井区等21个天然气样中氦气含量大于0.05%,达到了工业标准,其中最小值为0.075%,最大值为1.069%,平均值为0.386%,据此在柴达木盆地首次发现了东坪氦工业气田。东坪气田及其附近的牛东气田3He/4He最小值为1.01×10-8,最大值为3.62×10-8,平均值为1.86×10-8,均位于10-8量级,应属壳源氦。综合分析认为东坪、尖顶山等气田已发现氦工业气藏的氦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基底。柴达木盆地花岗岩与花岗片麻岩基底分布广泛,具备形成高含氦天然气的条件,氦资源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柴达木盆地多层边水疏松砂岩气藏开采实验
胡勇,李熙喆,江良冀,万玉金,郭长敏,焦春艳,柴小颖,敬伟,徐轩,周梦飞,贾玉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2, 33 (9): 1499-1508.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2.03.009
录用日期: 2022-09-09

摘要320)   HTML7)    PDF(pc) (3395KB)(293)    收藏

以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疏松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根据气藏纵向多层强非均质、边水活跃等特征,建立多层边水水侵气藏开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选用气藏天然岩心进行“串并联”组合构建实验模型再现气藏多层地质特征,通过室内仿真模拟气藏衰竭开采全过程,实现气藏无水侵、水侵无绕流和水侵绕流3种情景下一井四层合采生产模拟研究。可视化监测恒压边水水体沿不同渗透率储层水侵过程,分析了气井配产大小对水侵路径及水侵前缘推进速度的影响,明确了边水非均匀水侵发生后对气藏产能、采收率以及残余气赋存特征的影响,揭示了该类气藏边水沿高渗层非均匀突进和水封气形成的机理,为该类气田制定合理控水开发措施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金刚烷类化合物在有机地球化学中的应用进展
马安来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5.0851
录用日期: 2016-05-10

16. 典型致密砂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分类及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为例
吴浩, 刘锐娥, 纪友亮, 张春林, 周勇, 张云钊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6.05.0835
录用日期: 2016-05-10

17.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马五 1+2气藏不同地质储量计算及采收率评价
文开丰, 杨国平, 高君微, 郝玉鸿, 白慧, 张银德, 叶葱林, 孙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8.09.016
18. 烃源岩TOC计算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山西组为例
刘瑞, 郭少斌, 王继远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11): 1628-163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0.05.010
录用日期: 2020-11-24

摘要732)   HTML3626)    PDF(pc) (6490KB)(477)    收藏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致力于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烃源岩的评价与研究,烃源岩评价离不开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和厚度的研究。对于有机质丰度的研究关键参数是总有机碳含量(TOC)的计算。利用测井资料可以先定性后定量评价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在常规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放射性强度、低补偿密度(DEN)、高声波时差(AC)、高补偿中子(CNL)、高电阻率(Rt)等特征。研究综合了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烃源岩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测量的钍(Th)、铀(U)和AC、Rt曲线,提出以Th/U结合△LogR模型为基础,根据多元回归研究方法确定TOC的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对Y88井太原组—山西组的TOC进行了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和岩心分析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绝对误差大部分低于0.5。将该模型推广应用到其他井数据中,处理结果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薛楠, 朱光有, 吕修祥, 贺涛, 吴郑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12): 1733-1748.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0.07.004
录用日期: 2020-12-11

摘要1181)   HTML9858)    PDF(pc) (1863KB)(907)    收藏

油气运聚成藏定时(定年、定成藏期)是研究油气从生烃、运移、聚集、保存等一系列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技术,无论是对优选勘探目标、重建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还是对丰富与深化油气成藏理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成藏测年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逐渐形成了成藏年代学,并作为了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基于系统地调研,认为成藏年代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定性描述阶段、半定量描述阶段、定量描述阶段。通过总结归类,主要将其分为传统地质学分析法、流体包裹体测年法以及同位素测年法,并且对各种测年方法的应用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了简单介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3年10期封面及目次
《天然气地球科学》年期封面及目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10): 2310-.  
录用日期: 2023-10-08

摘要123)      PDF(pc) (4611KB)(248)    收藏
《天然气地球科学》2023年10期封面及目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壳源富氦天然气藏潜在氦源岩主要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赵栋, 王晓锋, 刘文汇, 张东东, 李孝甫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 (3): 507-517.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8.010
录用日期: 2024-03-07

摘要51)   HTML2)    PDF(pc) (1207KB)(61)    收藏

潜在氦源岩有效性评价是氦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潜在氦源岩有效性评价多以岩石U、Th元素含量及年龄为主,未能全面表征影响氦源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为此,以花岗岩、泥页岩、片麻岩、铝土岩4种典型潜在氦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孔隙水累积溶解氦计算模型同时结合气藏实例,对各潜在氦源岩孔隙中溶解氦的累积、脱溶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对各潜在氦源岩有效性及有效氦源岩评价方法进行讨论与总结。研究认为:①潜在氦源岩孔隙中积累的溶解氦能否在适宜条件下规模性脱溶为游离氦是判识潜在氦源岩是否有效的关键性先决条件;②除岩石U、Th元素含量外,巨大的体量规模,适宜的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良好的“沉积埋藏史—气藏成藏史—构造演化史”时空匹配关系,以及相对专一的生氦能力也是评判潜在氦源岩有效性的关键参数;③通过建立溶解氦富集效率(ηHe)计算方法,认为在相同条件下花岗岩最易形成游离氦富集,泥页岩与铝土岩次之,片麻岩最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的烃源岩古超压成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烃源岩为例
徐泽阳, 刘震, 赵靖舟, 党佳城, 李军, 唐子怡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11): 1950-1960.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9.009
录用日期: 2023-11-24

摘要111)   HTML8)    PDF(pc) (2568KB)(247)    收藏

成藏期古压力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但对其识别及成因分析的难度也远高于现今压力。为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是否存在古超压及其测井响应机制,提出了一套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通过经典超压成因判识模板反演分析与盆地模拟正演分析相结合,讨论了研究区长7段古超压成因及其成藏意义。结果显示:长7段高有机质含量对测井参数具有显著影响,定量分析认为由有机质引起的声波时差增量及密度减量分别在2.56~169.78 μs/m和0.01~0.61 g/cm3之间。以去除有机质贡献的声波时差和密度资料为依据,利用计算孔隙度对比法以及声波—密度交会图法进行分析,认为长7段存在过古超压,且生烃导致的流体膨胀增压是成藏期超压的主要来源。结合盆地模拟,指出生烃增压在时间上与烃源岩热演化匹配,在空间上与油藏分布吻合,进一步佐证了生烃增压成因的认识。认为古压力是重要的成藏主控因素之一,烃类聚集分布于高剩余压力区域中的局部低剩余压力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水力压裂裂缝应力场变化规律
赵金洲,赵金,胡永全,黄婷,刘欣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 30 (12): 1677-1683.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9.07.012
录用日期: 2020-03-25

摘要1219)   HTML26)    PDF(pc) (1652KB)(665)    收藏

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周围应力场对裂缝的转向、扩展有重要影响,研究裂缝周围应力分布影响因素对压裂参数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裂缝扩展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裂缝扩展的数学模型,利用Abaqus软件研究了不同裂缝倾角(裂缝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夹角)、主应力差(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对裂缝壁面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影响;不同射孔角度(射孔方向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夹角)对裂缝延伸轨迹和裂缝壁面剪应力、切向位移的影响;不同射孔簇间距对裂缝几何形态、剪应力、孔隙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裂缝倾角增加时,裂缝壁面的正应力逐渐减小,剪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裂缝倾角为45°时达到最大;当裂缝倾角不变时,裂缝壁面正应力和剪应力随主应力差的增加而增加;裂缝转向半径随着射孔角的增加而减小;在主应力差高于6MPa时,45°射孔角有利于裂缝入口岩石产生剪切破坏;在多裂缝同时扩展过程中,当裂缝间距减小时,应力干扰区域内的剪切应力逐渐变大、裂缝周围流体分布逐渐减少;对于高应力差储层改造,采用缩小簇间距和45°方向射孔的密切割射孔方式有利于岩石产生剪切破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原油裂解过程中组分演化模型及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陈燕燕,胡素云,李建忠,王铜山, 陶小晚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7.09.017
录用日期: 2018-01-10

25. 基于四参数随机生长模型的页岩储层应力敏感分析
徐加祥, 杨立峰, 丁云宏, 刘哲, 高睿, 王臻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 30 (9): 1341-1348.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9.04.014
录用日期: 2019-10-14

摘要729)   HTML5)    PDF(pc) (4202KB)(768)    收藏

页岩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是影响其后期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认识其应力敏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对页岩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四参数随机生长模型构建了不同孔隙度和不同孔隙大小分布的岩心样本,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拟了不同有效应力作用下各个岩心孔隙半径的分布变化及其对岩心固有渗透率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孔隙大小及其形状因子与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导致页岩应力敏感的直接原因是有效应力作用下孔隙面积的减小及孔隙位置的迁移。有效应力的增大使得各孔隙半径均有减小,孔隙半径的减小比例分别与孔隙初始面积和孔隙的形状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在相同的孔隙度条件下,孔隙半径越均匀,平均孔隙半径越小,应力敏感性越强。有效应力的增加使得岩心固有渗透率呈指数型下降且孔隙度越小、固有渗透率越低的岩心,其应力敏感性越强,孔隙度对固有渗透率的影响大于孔隙半径均匀性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含气系统及勘探方向
任军峰, 师平平, 张涛, 魏柳斌, 包洪平, 王前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 (3): 435-448.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9.022
录用日期: 2024-03-07

摘要59)   HTML4)    PDF(pc) (11813KB)(60)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首次发现了工业性聚集的天然气藏,揭示出盆地深层盐下含气系统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目前对该套含气系统的基本成藏条件及天然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及天然气同位素等资料,以含气系统的方法对其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进行了整体研究。结果表明:盐下含气系统主要表现为断层输导型的自生自储天然气成藏模式,晶间孔和溶孔是滩、丘体白云岩储层主要储集空间,广泛分布的膏盐岩是优质盖层,断裂及相关裂隙系统构成自身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与有效储集体之间的疏导介质,局部构造、断裂与白云岩储层的叠加有利于形成高产富集区。盆地东部的米脂—神木区域是盐下马四段目前最有利的勘探区带,马三段、马二段是未来勘探的有利目标层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物性特征与原油赋存状态分析
李家程, 王永宏, 冯胜斌, 淡卫东, 陈俊霖, 张珊, 段有为, 崔德艺, 李树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 (2): 217-229.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8.011
录用日期: 2024-01-26

摘要114)   HTML11)    PDF(pc) (9456KB)(96)    收藏

夹层型页岩油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如何定量评价页岩油储层中游离态、吸附态烃的赋存状态和含量及其烃类流动性是长 7 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关键。运用核磁共振与恒速压汞技术手段,结合多粒级分步抽提技术方法,分析陇东地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的储层物性、烃类赋存状态及含油性。核磁共振实验结果显示:长71、长72、长73这3个亚段渗透率相差不大,均分布在0.006×10-3 μm2左右,其中长72亚段孔隙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长73亚段最低,并且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恒速压汞实验中,长7段3个亚段孔隙半径平均大小相差不大(130~150 μm),但是长73亚段喉道半径平均大小(6~8 μm)明显优于另外2个亚段(小于0.5 μm),整体上长73亚段孔喉特性优于另外2个亚段;在游离态与吸附态烃评价上,长71亚段的游离烃含量明显高于长72亚段,而且长71亚段具有大面积的连续分布的砂体,所以相对于长72亚段来说,长71亚段资源开发更有优势,对于长73亚段,总抽提量和游离烃绝对含量都最高,如果能够发现大面积连片的砂体,其将也具有一定的开发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1段致密砂岩储层动态评价
赵振, 刘震, 何发岐, 张威, 安川, 贺银军, 朱茂林, 艾席扬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 (3): 449-464.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9.023
录用日期: 2024-03-07

摘要55)   HTML2)    PDF(pc) (11011KB)(59)    收藏

砂岩储层在关键成藏期以后仍然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成岩作用,储层性质一直在发生变化,属于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利用现今储层物性去评价成藏期储层含油气性,其效果往往不太理想。针对上述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杭锦旗地区独贵加汗区带致密砂岩气储层为例,从油气成藏动态角度出发,结合分析测试、测井解释、试气成果等多种地质资料确定了致密砂岩储层现今含气物性下限,然后利用盆地模拟和孔隙度埋深回推等方法恢复了储层成藏期后孔隙度变化增量,从而确定了致密砂岩气成藏期储层的临界物性下限,通过古孔隙度恢复方法分析储层在成藏期是否为有效储层,并进一步利用过剩孔隙度评价了砂岩储层的含油气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盒1段现今储层含气孔隙度下限为4.25%,储层成藏期后孔隙度变化增量平均值为3.1%,储层成藏期临界孔隙度为7.35%;②通过古孔隙度演化定量恢复方法确定盒1段砂岩储层在成藏期孔隙度基本大于成藏期储层临界孔隙度,判定砂岩储层在成藏期具有较好的横向输导天然气的能力;③过剩孔隙度与天然气日产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揭示了利用过剩孔隙度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气性是有效的。综合确定砂岩储层成藏期临界物性以及运用过剩孔隙度评价储层含油气性的方法对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三工河组基准面旋回划分
冯庚, 谢利华, 刘继伟, 王军, 张卫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2, 33 (11): 1798-1807.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2.06.001
录用日期: 2022-11-23

摘要333)   HTML2)    PDF(pc) (6939KB)(243)    收藏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是陆相地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层位。在三工河组沉积时期,准中1区块沉积了一套较为稳定的浅水三角洲—滨湖相地层。准噶尔盆地在早侏罗世处于张性构造环境,盆地具有盆大、水浅和坡缓等沉积特征,在盆地腹部的地震剖面中较难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通过对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和合成预测误差滤波分析,实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单井中识别出小波变换最佳尺度因子(a),分别对应短期旋回、中期旋回和长期旋回,尺度因子的能量越大,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值变化越剧烈,判定为水进面或者水退面。基于合成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技术,三工河组中识别出负拐点和正拐点,负拐点指示层序界面,也有可能是最大水泛面;正拐点指示初始水泛面。依据合成预测误差滤波曲线的负趋势和正趋势,判别沉积地层的旋回性。准中1区块三工河组基准面分析,证实了小波变换和合成预测误差滤波分析在沉积环境稳定的陆相地层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效果和应用前景。根据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分析沉积过程,指出三工河组二段是主要砂体发育层位,是重点的勘探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世界巨型气田分布特征及其启示
廖凤蓉, 洪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9.05.013
31. 致密砂岩气藏井网加密与采收率评价
李奇, 高树生, 刘华勋, 叶礼友, 吴泓辉, 朱文卿, 张杰, 杨懿, 杨茂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6): 865-87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0.02.009
录用日期: 2020-06-17

摘要652)   HTML5)    PDF(pc) (3482KB)(475)    收藏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特征差异性较大,其不确定性严重制约气藏的稳产和高效开发。为有效开发致密砂岩气藏未动用储量,提高气田产量和采收率,对储层条件较为复杂的致密砂岩气藏进行井网密度优化是必要的。通过分析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水饱和度、阈压梯度、产能系数和储容系数这7项储层物性参数对单井动态控制面积的影响,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推理出井间无干扰时储层物性参数与单井动态控制面积的关系;并将计算所得的单井动态控制面积模糊预测值与地质井控面积对比,判断出不同储层物性条件下井网加密后井间是否会产生干扰,得到了随井网密度变化的干扰概率曲线,进而结合井间干扰概率构建了采收率评价模型,并在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开展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新评价方法计算的致密砂岩气藏单井平均累计产气量及采收率,都与实际区块生产动态结果相一致,证明该方法是合理可靠的。采收率评价新方法为致密砂岩气藏井网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煤岩断裂力学性质对储层压裂改造的影响
陈立超, 王生维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 31 (1): 122-131.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9.09.002
录用日期: 2020-01-09

摘要809)   HTML6)    PDF(pc) (2046KB)(606)    收藏

煤岩断裂力学性质是煤储层水力压裂改造的重要力学约束,查明煤岩断裂力学性能及其对储层压裂造缝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于压裂工艺优化、造缝效果改善具有现实意义。以阿拉善二道岭矿区深部(>1 800 m)高阶煤岩为对象,采用压痕法(IM)测试计算了煤岩的维氏硬度(Hν)及断裂韧度(KIC),探讨了在不同压头载荷施加条件下煤岩维氏硬度、断裂韧度值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低(100 g)、中(500 g)、高(1 000 g)三级压头载荷施压作用下,煤岩的破碎效率及造缝效果,提出高阶脆性煤岩在受压断裂过程中存在阶段式顿挫效应。研究认为:煤储层水力压裂应考虑脆性煤岩辐射裂缝延展效应,采取压裂液逐级变排量注入技术(及时充注新生成的裂缝空间),以维持较高裂缝净压力,产生更大的应力强度因子,提高储层压裂造缝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深部高阶煤储层水力压裂改造理论深化与效率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黔北正安区块页岩气压裂返排液/采出水地球化学特征
倪云燕, 刘松, 李林芝, 张波, 姚立邈, 隋建立, 陈建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11): 2009-2020.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5.012
录用日期: 2023-11-24

摘要115)   HTML6)    PDF(pc) (3457KB)(244)    收藏

贵州省页岩气资源丰富,近年来,与四川盆地毗邻的黔北正安区块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由于页岩气分布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页岩气开采可能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风险,因此,针对黔北地区正安区块AY7?4井页岩气压裂返排液/采出水进行了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AY7?4井返排液/采出水K、Na、Ca、Mg、NH4+等组分含量都很高,平均分别为118 mg/L、7 616 mg/L、266 mg/L、47 mg/L、76 mg/L,其中Na、Ca、Mg含量与威远页岩气压裂返排液/采出水的相近,但低于长宁和涪陵;NH4+含量则与长宁的类似,但远高于威远的;Cl平均含量为11 605 mg/L,与威远的相近,但比长宁和涪陵的低;Br平均含量为48 mg/L,稍低于威远的,是长宁和涪陵的一半左右。相应地,AY7?4井Br/Cl值最低,反映其Br含量相对较低。AY7?4井Li、B、Sr平均含量分别为17 mg/L、10 mg/L、45 mg/L,但与威远、长宁、涪陵3个气田相比,四者之间的Li、Sr整体分布规律与Cl、Br、Na相近,但相对来说,AY7?4井B含量最低,B/Cl值也最低。AY7?4井返排液/采出水与压裂用配水、滑溜水之间的Br和Cl含量之间、δD和δ18O之间有着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AY7?4井返排液/采出水主要为低盐度的压裂注入液与高盐度的页岩地层滞留卤水的混合产物。其氢氧同位素值随着返排时间增长而逐渐变大,说明返排液/采出水中高盐端元地层滞留卤水的占比越来越大。AY7?4井返排液/采出水Cl、Br、Na、NH4+等含量都远高于允许的排放值,存在潜在环境污染风险,不能直接排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伸展盆地分析
陈发景;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3, 4 (2、3): 109-131.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1993.02.109
录用日期: 1993-06-10

摘要1335)      PDF(pc) (1519KB)(1409)    收藏

一、伸展盆地的一般概念伸展盆地是在引张作用下与地壳和岩石圈产生伸展、减薄作用有关的一类裂陷盆地。裂谷是最常见的一种伸展盆地,是“由于整个岩石圈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并且常常是一侧为正断层限制的断陷盆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煤岩弹性力学性质与煤层破裂压力关系
陈立超, 王生维,
天然气地球科学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18.12.004
36. 基于真三轴物理模拟多簇裂缝均衡起裂及延伸规律实验
孔祥伟, 严仁田, 许洪星, 李松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7): 1123-113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3.010
录用日期: 2023-07-13

摘要193)   HTML4)    PDF(pc) (4965KB)(245)    收藏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岩石致密、非均质性强、常规压裂工艺形成的裂缝形态单一而无法实现储层立体改造,开展了非常规压裂技术多簇压裂裂缝均衡起裂及延伸行为规律研究。利用大尺寸真三轴模拟实验系统,基于量纲分析法(π定理)物理模拟实验相似准则设计,经多次实验配比、养护、力学测试等方法,得到了与目标层位相近岩石力学参数的人工养护岩体,利用30 cm×30 cm×30 cm的人工试样系统开展了非常规体积压裂物理模拟实验。以常规压裂工艺为参照,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及设计参数,模拟了水力脉冲预处理、簇间暂堵、限流法、循环加卸载和脉冲间歇压裂5种非常规体积压裂工艺下的压裂裂缝均衡起裂与延伸行为,明确了不同压裂工艺对应的多簇压裂裂缝均衡起裂及扩展延伸规律。对比常规压裂对压裂裂缝存在应力干扰而抑制其扩展,5种非常规体积压裂方法均能减小多簇压裂裂缝间的应力干扰,有利于裂缝均匀起裂扩展,获得复杂裂缝和更大的改造体积,其中簇间暂堵压裂工艺获得复杂缝网的效果最好。形成并完善了体积压裂多簇裂缝均衡起裂与延伸控制技术,有助于提高非常规致密油气藏整体改造、立体动用程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岩性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设计与运行优化关键技术
李进步, 夏勇, 王德龙, 赵晨阳, 张建国, 王蕾蕾, 何依林, 安文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8): 1442-1451.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3.005
录用日期: 2023-07-28

摘要186)   HTML3)    PDF(pc) (3427KB)(356)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岩性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储层条件多样,封闭条件复杂,局部含硫化氢等,地质评价和建设运行难度大。从储气库选址评价、指标设计、运行优化3个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岩性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开展研究攻关,总结了低渗岩性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设计与运行优化关键技术。通过研究:建立了低渗岩性气藏型储气库选址评价技术与库址筛选指标体系,筛选出建库有利区10块;形成低渗岩性储气库指标设计技术,提升气井注采能力,扩大了运行压力区间,优选注采井型和部署模式,有效支撑了4座储气库优化设计;形成储气库全生命周期运行优化技术,持续提升在役储气库调峰能力,优选硫化氢采气淘洗模式,地质—井筒—地面一体化进行完整性管理与评价,实现了低渗岩性储气库的长期安全运行。3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SH、YU、SD和LW储气库的选址、设计与运行,方案设计指标与实际动态评价基本吻合,建成调峰能力7.5×108 m3,实现了8年以上的安全运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矿物中氦的扩散过程及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李平, 马向贤, 张明震, 王威, 丁哲, 宋佳钰, 鄂正阳, 梁建军, 彭楠, 罗双江, 范桥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3, 34 (4): 697-706.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3.02.001
录用日期: 2023-04-18

摘要334)   HTML8)    PDF(pc) (1483KB)(311)    收藏

研究氦在矿物中的初次运移过程是认识氦气成藏机制的基础。研究对氦的产生、扩散和释放过程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综述。放射性元素U和Th发生α衰变后,产生的氦在晶格中可发生间隙迁移、与缺陷位复合,并通过自捕陷、迁移合并或热融合方式形成氦泡并长大,氦泡贯通后促进氦释放。氦也可通过α衰变形成的裂变径迹释放。氦源岩组成与晶体结构不同时,矿物对氦的封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高温有利于氦的扩散与氦泡的长大,促进氦的释放;压裂及矿物转化过程也可引起氦的迅速释放。阐明氦初次运移的微观过程与主控因素,可为系统认识氦气的来源、运移聚集等成藏过程,以及氦气成藏理论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天然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程克明; 王铁冠;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3, 4 (2、3): 49-94.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1993.02.49
录用日期: 1993-06-10

摘要1747)      PDF(pc) (2960KB)(1184)    收藏

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包括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均有较大差别,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要有机母源输入的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然而,根据热压模拟实验结果比较,单位有机碳累计生成气态烃的绝对数量仍然是藻干酪根大于腐殖型母质。因此,在天然气源岩特征研究及生气潜力评价时,既要考虑有机母质的类型,还应注意源岩生气潜力的绝对数量,尤其对于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母源更为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渭河盆地地热水伴生天然气成因及氦气富集机理
韩元红, 罗厚勇, 薛宇泽, 李孝甫, 张廷会, 张育平, 陶鹏飞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2, 33 (2): 277-287.   DOI: 10.11764/j.issn.1672-1926.2021.09.009
录用日期: 2022-02-25

摘要544)   HTML12)    PDF(pc) (1643KB)(549)    收藏

渭河盆地地热水伴生气中氦气含量异常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而伴生气中天然气成因及氦气富集机理是核心科学问题。采集渭河盆地典型井地热水伴生气样品,系统开展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及稀有气体氦、氩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地热水伴生天然气主体为煤成气,碳氢同位素组成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相似,主要来自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部分为生物气,来自新近系张家坡组泥岩的贡献。伴生气中稀有气体氦同位素比值显示,渭河盆地氦气主要为壳源氦,主要来自基岩中U、Th的放射性衰变。渭河盆地地热水中氦气与天然气可能是同源或异源,地热水伴生气中氦气百分含量虽高,但天然气和氦气的总体含量很低,现阶段以地热水为载体的氦气资源仍然不具有工业价值。按照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思路,在渭河盆地寻找天然气藏,可能是实现氦气规模建产的有效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